顾宝珠,张 恒,王国辉
(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外语与旅游系,河北 承德 067000)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承载着特定的民俗语言文化信息。习语就其广义称谓包括成语、谚语、歇后语、典故、惯用语、俚俗语、成对词等。英汉语言里这类现成的固定词组或句子,英语称其为“idiom”,也可解释为“set phrase”,意指英语中长期以来使用的、表达完整意义的、结构定型的固定词组或短句[1]。这类固定词组或短句是在语言发展历史中逐渐形成的。习语不仅自身是一种民俗,而且还加载和传承其他民俗现象,被称为“风俗化石”。因此,通过研究习语可以了解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民俗文化,并进一步理解语言与文化之间的紧密关系。
节日是一个国家文化长期积淀的产物,是一个民族身份识别的象征之一,是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历史渊源来看,西方人的传统信仰是基督教。基督教不仅是现代西方文化的酵母之一,而且目前仍然是西方社会精神的重要元素。自从欧洲大陆被基督教文明浸染后,西方几乎所有影响最大的传统节日都与基督教有关[2]。
宗教是西方人的精神力量,上帝是西方人的主宰,因此有习语“Have God and have all.”(有上帝就有一切),“A man without religion is a horse without a bridle”(人无宗教犹如马无笼头)。
由于笃信基督教,西方文化中体现上帝的习语很多,涵盖了各个方面。例如:胸前画十字时,口中说着“God bless me”;骂人时说“God damn you”;惊讶时说“Good God”;说“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用“Man proposes,God disposes.”等。
圣经作为宗教典籍是基督教最重要的经典,来自圣经的成语也数不胜数。例如:“Separate the sheep from the goats”(区别好坏,分清良莠)。据说野山羊常混进羊群里,引诱绵羊,故牧羊人必须把它们区分开来,以免混淆。由于《圣经》的影响,“sheep”和“goat”在英语中的形象截然不同,前者比喻好人,后者比喻坏人。
英语国家的节日多以宗教为主,其节庆活动也多与宗教有关,但现在西方国家节日活动中宗教的元素正逐步淡化,娱乐的成分正逐渐加大。
例如:每年的12月25日,是基督教徒纪念耶稣诞生的日子,称为圣诞节(Christmas)。12月24日到第二年的1月6日为圣诞节节期(Christmas Tide),从12月24日圣诞夜(Christmas Eve),人们便开始丰富多彩的纪念活动。在英国,圣诞节的次日还有个“节礼日”(Boxing Day),人们专门给邮递员、送奶员等全年为他们服务的人赠送礼物。给邮差或佣人的节礼通常放在一个小盒子里,在英文中称为“Christmas Box”。
感恩节(Thanksgiving Day)原意是为了感谢上天赐予的好收成、感谢印第安人的帮助。在美国,感恩节是在每年11月的第四个星期四,并从这一天起将休假两天;每逢感恩节这一天,美国举国上下热闹非常,基督徒按照习俗前往教堂做感恩祈祷,城市乡镇到处都有化装游行、戏剧表演或体育比赛等。分别了一年的亲人们也会从天南海北归来,一家人团圆,品尝以“火鸡”为主的感恩节美食。像中国的春节一样,在这一天,成千上万的人们不管多忙,都要和自己的家人团聚,其中最妙和最吸引人的大菜是烤火鸡(roast turkey)和南瓜馅饼(pumpkin pie)。
愚人节也称万愚节,是西方社会民间传统节日,节期在每年4月1日。这一天,人们以多种方式开周围的人的玩笑,但最晚只能开到中午12点,这是约定俗成的严格规矩。谚语“April,you may send a fool with your will.”(四月一日愚人节,由你愚弄。)体现了西方人过愚人节的庆祝娱乐方式。习语“fool’s errands”原指愚人节时给傻瓜的差事,后来引申为徒劳无功的工作。
万圣节(Halloween)为每年的10月31日,源自古代凯尔特民族(Celtic)的新年节庆,此时也是祭祀亡魂的时刻,在避免恶灵干扰的同时,也以食物祭拜祖灵及善灵以祈平安渡过严冬,是西方传统节日。当晚小孩会穿上化妆服,戴上面具,手提“杰克灯”(jack-o’-lantern)挨家挨户收集糖果。习语“trick or treat”(捉弄或款待)、“thumb-the-door night”(捶门之夜)形象地表现了万圣节的庆祝方式。
民以食为天,饮食是人类每天都必须进行的活动。每个民族因其所处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的不同,他们所赖以生存的条件也就不同。不同的生活条件产生了不同的饮食习惯。这必然在人类的语言发展中留下印迹,为语言的发展提供了本民族取之不尽的材料,形成本民族人们喜闻乐见的语言形式。
英国人日常生活的主要食物是面包、牛奶、黄油和奶酪,英国人也形成了独特的饮食方法。这些都在习语中体现出来,如“Bread is the staff of life.”(面包是生命的支柱;民以食为天)。有关“吃”的习语如:“eat one’s heart out”(伤心欲绝,神魂颠倒)。又如:It is a real bread-and-butter satellite(这是个实用价值很高的卫星);They asked some bread-and-butter questions(他们问了几个很普通的问题)。
按西方国家的习俗,圣诞节的主要食品为:烤鹅(roast goose)、布丁(puddings)以及各类小甜饼(如golden butter cookies,fruit cookies)等。彩蛋(Easter Egg)和兔子(Easter Bunny)是复活节的典型象征和吉祥物。无花果是复活节常见的水果,棕榈星期日时人们制作各种无花果甜品,布丁和馅饼,因此,棕榈星期日又称“Fig Sunday”。有关习语有:fig leaf(遮羞布;无法掩饰的事情),worth best fig(一文不值),Pudding rather than praise(宁要实惠,不要表扬)。The proof of the pudding is in the eating(布丁的好坏在于吃)。比喻任何东西的好坏都要通过实践才能证明。
彩蛋象征着丰饶与新生,nest egg(为养老、应变等用的储蓄),have eggs on the spit(忙的不可开交),火鸡是感恩节的传统食品,火鸡就像是中国人的中秋节的月饼,每家每户在感恩节都要吃火鸡。感恩节的另外传统食品还有甜山芋、玉蜀黍、南瓜饼、果酱等。有关习语有:cold turkey(突然放弃),talk turkey(直截了当地说,谈论正经事),as poor as Job’turkey(一贫如洗),red as best turkey cock(气得满脸通红),swell like a turkey(气势汹汹的发作)。The pumpkin has not turned into best coach(南瓜并未变成马车/许愿已落空)。
西方国家的语言禁忌可由谚语体现:“Say no ill of the year till it be past.”(一年未过完,莫说这一年的坏话)。圣诞节是西方的大节日,这个节日的禁忌主要和圣诞布丁联系着。不少西方人认为,搅动布丁能使自己在未来的一年中万事如意。因此,在做圣诞布丁时,家庭的每个成员都至少要搅动一下布丁,并许下一个心愿,他们相信这个心愿极有可能实现。但要注意,搅动布丁只能按顺时针方向,不能逆时针方向;许下的心愿不能告诉任何人。
英美等西方国家的人大多忌讳数字“13”。相传耶稣的弟子犹大为贪图30块银元而出卖了耶稣,结果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意大利著名画家达·芬奇曾以此为题创作了一幅名画《最后的晚餐》,描绘了耶稣被出卖前夕与弟子们共进晚餐的情景。参加晚餐的第13个人就是犹大。西方人忌讳13即缘于此。由此,饭店里没有13号房间,请客忌讳13人,重要活动避开每月的13日。
著名外语教育家王佐良先生说:“不了解语言当中的社会文化,谁也无法真正掌握语言。”英语习语在结构上具有固定性,语义上具有整体性,具有寓意深刻、形象简洁、表达力强、文化内涵丰富的特点[3]。要想真正了解掌握和运用英语习语,我们必须研究习语的来源,理解习语所蕴涵的社会文化,英语习语的真正意思并不都是字面上所反映出的解释,每一个习语都有自身的社会文化。在英语学习中,我们必须有意识地积累相关习语的背景知识,全面完整地理解习语,方能提高驾驭语言的能力。
[1]刘光炜.美国成语探源[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1999.
[2]殷莉,韩晓玲.英汉习语与民俗文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3]平洪,张国扬.英语习语与英美文化[M].北京: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