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含第二类D-Nörlund数的一些计算公式

2014-03-27 05:51王海青
关键词:数学系代人恒等式

王海青

(惠州学院 数学系,广东 惠州 516007)

(1)

(2)

由(1)和 (2)可得[3,5-6]

(3)

(4)

由(1)和(3)容易得到

(5)

(6)

(7)

第一类和第二类D数满足下列关系[3]:

(8)

由(5),(6)和(8)可得

(9)

(10)

(11)

(12)

(13)

第二类中心阶乘数T(n,k)由下列生成函数给出[3,9-10]:

(14)

由(14)得

(15)

T(n,0)=0(n∈N),T(n,n)=1(n∈N0),T(n,k)=0(n+kodd),T(n,k)=0(k>n或k<0),

这里N是正整数,且N0=N∪{0}.

由(15)得

(16)

(17)

1 主要结论

定理1 令n∈N0,则

(18)

将n=0,1,2,3代人(18)得到

定理2 令n∈N0,则

(19)

定理3 若n≥k(n,k∈N0),则

(20)

(21)

由(16),(17)和定理3可得

定理4 令n∈N,则

(22)

(23)

(24)

定理5 令n∈N0,则

(25)

(26)

2 定理的证明

定理1的证明由(2)和(8)可得

(27)

(27)两边对t求导得到

(28)

将k=0代人(28)有

(29)

得到

所以

(30)

定理2的证明由(29)和(2)可得

(31)

定理3的证明由(4)和(14)得到

所以

(32)

由(32) 和(8)可以得到 (20).

另一方面,

所以

(33)

由(33) 和(8)可以得到 (21),证毕.

定理4的证明由(7)可得

(34)

这里l是整数.

(35)

由(35) ,(9) ,(11)和(21)可以得到 (22).

(36)

由(36) ,(10) ,(12)和(21)可以得到 (23).

将k=2n,l=-1代人(34)可得

(37)

由(37) ,(11)和(20)可以得到 (24).证毕.

定理5的证明将k=2n-1,l=-2代人(34)可得

(38)

由(38) ,(9) ,(12)和(20)可以得到 (25).

将k=2n-2,l=-3代人(34)可得

(39)

由(39) ,(9) ,(13)和(20)可以得到 (26).证毕.

参考文献:

[1] HOWARD F T.Congruences and recurrences for Bernoulli numbers of higher order[J].Fibonacci Quart,1994,32:316-328.

[3] LIU G D.The D numbers and the central factorial numbers[J].Publ Math Debrecen,2011,79(1/2):41-53.

[4] NÖRLUND N E.Vorlesungenüber Differenzenrechnung[M].New York: Chelsea Publishing Company,1954.

[5] LIU G D.Some computational formulas for D-Nörlund numbers[J].Abstr Appl Anal,2009, Art.ID 430452,7pp.

[7] LIU G D,SRIVASTAVA H M, WANG H Q.Some formulas for a family of numbers analogous to the higher-order Bernoulli numbers[J].Journal of Integer Sequences,2014,(17),Article 14.4.6.

[8] 王海青.包含D-Nörlund数的一些恒等式[J].纺织高校基础科学学报,2014,27(1):32-37.

[9] LIU G D.On congruences of Euler numbers modulo powers of two[J].Journal of Number Theory,2008,128(12):3063-3071.

[10] RIORDAN J.Combinatorial Identities[M].New York: Wiley,1968.

猜你喜欢
数学系代人恒等式
活跃在高考中的一个恒等式
18代人360多年坚持做同一件事『传承+创新』 田再田蜂业成就甜蜜事业
谁是这代人
V-苯烯纳米管的逆基于度的拓扑指数
碳纳米锥的基于乘法度的拓扑指数
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系教授葛建全
没关系
一类新的m重Rogers-Ramanujan恒等式及应用
两代人的不同
Weideman公式的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