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余进
摘 要: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充满着数学。学生数学知识与才能的获得不仅来自于课堂,还来自于现实生活。因此,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把数学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生活实践结合起来,使学生不仅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感悟、理解数学知识,而且还要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认识周围的客观世界,化抽象的数学为生动、有趣、易于理解的事物,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且无处不在的,从而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关键词:数学 课堂教学 生活化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11(b)-0186-01
陶行知先生在论述 “生活即教育”理论实质时有一段精辟的见解:“生活即教育”是叫教育从书本到人生的,从狭隘的到广阔的,从字面的到手脑相长的,从耳目的到身心全顾的,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有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充分说明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它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如何把数学教学生活化,把学生的生活经验课堂化,化抽象的数学为有趣的、生动的、易于理解的事物,让学生感受数学其实是源于生活且无处不在的,数学的学习就是立在日常的生活中,学习数学是为了更好地解决生活中存在的问题,更好地体现生活。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中。数学家华罗庚曾经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这是对数学与生活的精彩描述。数学已渗入各行各业,渗透到社会每个角落。学习数学是为了更好地解决生活中存在的问题,更好地服务于生活。因此,数学教学生活化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方向,也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
1 技能训练“生活化”
技能训练“生活化”,即教学生技能时,注重学生的学以致用能力的培养,激发学生的的计算兴趣,应把生活例子作为学生学习技能的材料。对学生来说,除法的第二种分法理解起来比较困难,所以可以设计了一个游戏,通过游戏情境让学生理解除法的第二种分法。请15个同学做游戏,要求一组5个人,那么可以分成几组;学生能很快地分成三组,并学到“15里面有三个5,15÷5=3”。通过技能训练增强学生的“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意识。在进行识钱和计算钱的教学时,先让学生做基础练习题,再根据生活例子编制一些综合练习题,如某班有32人去春游,一组8个人,那么可以分成几组?每组要买3种物品,每种物品6块钱,那么一组要花多少钱?平均每人出多少钱?(小组讨论,合作完成),这种技能训练方式不但激发了学生的计算兴趣,还让学生认识到知识的应用价值。
2 思维训练“生活化”
思维训练“生活化”,即把生活实例作为教学内容呈现在课堂中,创造平等、宽松、活跃、积极、充满智力活动的课堂氛围,让学生自然地形成创新性思维。创新思维是内在的隐性活动,一种心智技能活动,它的形成必须依靠显性活动、生活情景和外在动作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教学目的,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通过“再创造”来学习知识,使学生具备创新能力。
形象化是小学生思维的特点,他们学习数学知识的速度和数量取决于他们的年龄和经验。他们学习数学时,先直接感知和感受外在具体事物,再经过归纳抽象形成概念。所以,小学数学教学应该以生活实例作为课堂导入,然后引出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这样,学生才能真正认识数学。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让学生学会如何在生活中运用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这要求教师以教材为载体,灵活有效地组织教学内容,使学生能够快乐地学习并且热爱学习。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认识到数学的魅力,被数学所吸引,才能形成创造性思维。这种长期地、无意识地训练,能够使学生善于观察和发现现实生活规律,从而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
3 应用题训练“生活化”
应用题训练“生活化”,即是把生活问题数学化,变成应用题,让学生运用数量关系解决生活中碰到的现实问题。这种训练方法不仅让学生懂得生活规律,而且让学生深刻理解数量关系。比如在“两步计算应用题”教学中,教师根据某班学生的转出和转入情况编了一道应用题:某班原来有40人,这学期转入5个,转出3个,那么该班的学生人数是增加了还是减少了?你是怎样知道的?有些学生开始讨论,有些站起来数全班人数。这种教学方法增加了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兴趣,不但让学生掌握了数学知识,还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4 日常生活“数学化”
日常生活“数学化”,即教学中教师要逐步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问题,让他们认识到数学和生活是相通的,二者是不可分割的。培养学生随时随地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各种事情的习惯,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使学生逐渐形成创造性思维。
小学教学中,教师可以问学生一些问题,如学生的年龄、身高和体重,并让学生比较自己和同桌的年龄、身高、体重,促使学生主动计算他们的年龄,测量他们的身高,称量他们的体重,还和同桌作比较,这些都会让学生意识到生活离不开数学。日常生活中,我们都会遇到购物、旅游、水电费比例分配、银行储蓄利息计算等实际问题,这些都与数学密不可分。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让数学融入生活。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使数学更贴近生活,倡导数学知识要来源于生活,以大量的生活在实例和学生熟悉的情境入手,来建立数学模型,借用数学知识和方法来表达情感,消除对数学的陌生感,缩短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距离。就学生体验到: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从而,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使其在科学的道路上不断地探索出新知”。為此,教师重视构建数学与生活的桥梁,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
总之,日常生活中有丰富的数学知识,我们在教学中必须积极地创造条件,让学生在生活实际的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自觉地把数学知识运用到各种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这样,学生就能自觉的接受数学,喜欢数学,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消除学生对数学知识的陌生感,使学生发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切实感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和实用性,让数学课堂教学适应社会生活实际,从而培养出一批真正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王洁萍.解读新课标的理念之一:发展学生应用意识.中学数学教与学,2004.
[2] 李吉宝.论国际数学课程目标的改革方向[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03,4(4):50-53.
[3] 裘帧东.例谈数学新理念对2003年中考的影响[J].中学数学杂志:初中版,2004(1):43-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