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公司在华R&D本地化的技术溢出效应的影响因素分析*

2014-03-26 19:23
长沙大学学报 2014年6期
关键词:跨国公司效应企业

刘 静

(集美大学诚毅学院,福建厦门 361021)

跨国公司在华R&D本地化的技术溢出效应的影响因素分析*

刘 静

(集美大学诚毅学院,福建厦门 361021)

跨国公司在华R&D本地化的技术溢出渠道有模仿效应、竞争效应、培训效应和联系效应。要提高其技术溢出效应,可从这几个方面入手:加大科研投入,重视基础研究;完善竞争机制,促进跨国公司之间的竞争;加强本土企业与跨国公司的R&D集聚;深化产业联系。

跨国公司;R&D本地化技术;溢出效应

R&D本地化是指跨国公司将R&D活动扩散到母国以外的子公司所在地,利用当地科技资源展开R&D活动。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跨国公司为了在全球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抢占全球市场,开始进行R&D中心的重建和转移,以达到合理配置全球R&D资源为其所用的目的。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高速的经济增长、廉价的劳动力资源、广阔的消费市场,使得我国持续多年成为发展中国家引进外资最多国。为了更好地融入市场,跨国公司开始不断在华设立其R&D中心,把价值链上游的研究开发和设计环节转移到中国。

一 跨国公司在华R&D本地化的技术溢出效应渠道分析

技术溢出效应指的是跨国公司的技术未经转让而被当地企业所获得的现象,包括以人力资源为载体的软技术扩散和以R&D投入为载体的硬技术扩散,具有被动性、无意识性和非自愿性[1]。随着跨国公司对华R&D投资的加大,这种技术溢出效应也越来越明显。跨国公司R&D本地化的技术溢出效应的渠道方面,主要有模仿效应、竞争效应、培训效应、联系效应四个方面。

(一)模仿效应

模仿效应,又称为示范效应,指的是东道国本土企业通过模仿跨国公司先进技术,进一步消化和吸收,达到提高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的目的。经合组织(OECD)将研发活动划分为三种类型: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多年来,我国企业研发投资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远远低于发达国家,而其中用于基础研究的投资更是少之又少。据统计,2011年该比重仅为4.7%,而多数发达国家跨国公司都在10%以上。以美国和日本为例,2009年该比重分别为19%和12.5%。重应用研究、轻基础研究是我国企业在研发投资中的一个结构失衡问题。跨国公司对科研项目的选择具有较强前瞻性,同时市场导向明确,采取产学研相结合的R&D模式和人才培养机制,这些都刺激着我国企业改变研发投入的“短平快”现状,对自身的R&D结构、R&D模式以及人才培养机制进行改革。

(二)竞争效应

竞争效应,又称为激励效应。指的是研发全球化的大环境下,跨国公司不断加大对东道国的R&D投资,加剧东道国市场的竞争程度,促使东道国企业创新能力和技术水平的提高。跨国公司的进入使得国内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随之而来的是本土技术人才的流失、技术资源的抢占以及技术信息的垄断,导致我国本土企业的技术优势大大削弱,产品市场竞争力随之降低,市场份额也会不断萎缩。面对激烈竞争,本土企业要维持或者重建市场地位,必须增强技术R&D意识,由被动的技术创新转为主动的技术创新,从而促使我国本土企业更好地配置有限的 R&D资源、提高技术能力。与此同时,由于技术生命周期缩短、更新速度不断加快,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保持自身的技术优势和领先地位,跨国公司也将不断加大R&D投资,开发新技术,推出新产品。那么本土企业面临的技术压力也会不断升级,导致新一轮技术溢出的发生。

(三)培训效应

跨国公司在华R&D本地化过程中,为了充分利用东道国科技资源,往往实施人才本地化战略。除了少数关键技术人员外,其余大部分专业技术人员都来自我国。为了适应公司需要,跨国公司对受雇人员给予技术指导和培训。流动性是人力资源最显著的特征。当这些R&D人员离开跨国公司进入我国本土企业时,就会把在跨国公司学到的知识与技术应用到生产中,从而提升本土企业技术水平。由于跨国公司对高技术人才也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在初期无疑会加剧人才流失,加大跨国公司与我国企业的效率差距,不利于技术的外溢。但从长期来看,我国的技术人员或工程师可以在进行R&D活动的跨国公司中获得更多的知识。通过人才流动和信息交流,带动技术的扩散和创新,从而加速跨国公司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在我国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本土企业之间传播。

(四)联系效应

联系效应即通过跨国公司与东道国关联企业的合作,获取先进的生产方法和经营管理技能,提高技术水平。跨国公司在进入东道国后,不可避免地要与本土企业开展合作,较为常见的经济合作形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水平关联,表现为跨国公司的先进技术和我国企业成熟的市场渠道相结合,成立中外合资合作企业;另一种是后向关联,表现为跨国公司在我国本土企业中培育其各种燃料、原料、零部件和生产设备供应商。无论采取何种合作方式,由于跨国企业较高的质量标准、工艺要求,必然会引导我国合作企业提高技术等级和产品质量。作为全球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领跑者,爱立信公司早在1997年就开始了与我国本土企业的R&D合作。在我国建立了一个由多级供应商组成,集单元制造、研发于一体的供应网络。海外供应商在中国的合资厂与本地供应商必须严格按照爱立信全球标准进行生产制造,实现全球供应和本地制造的双赢战略。通过与爱立信公司的广泛合作,中方不仅获得了爱立信对信息技术解决方案的重要信息,同时也促进了自身技术水平的提高。

二 跨国公司在华R&D本地化的技术溢出效应的影响因素

(一)技术消化吸收能力

R&D本地化的技术溢出效应渠道其一是通过“示范效应”产生。而示范效应的大小,一个关键性的影响因素就是本土企业的技术消化吸收能力。当本土企业的技术水平较高,与跨国公司的技术差距小,消化吸收能力较强,通过学习和模仿其先进技术和生产工艺,技术溢出效应较强[2]。此外,企业相应技术R&D的专业人才也是决定技术溢出效应大小的关键因素,直接影响本土企业对引进的专项技术的吸收效果以及对所吸收的技术的实践应用和二次创新能力。由此,我国本土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人力资本建设显得尤为重要。然而,与跨国公司相比较,我国本土企业在研发机制、研发投入、研发资源开发、研发人才引进及培养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从而影响了技术的消化吸收能力,阻碍了技术溢出效应的发挥。

(二)市场竞争程度

R&D本地化的技术溢出效应的渠道其二是通过“竞争效应”产生。从影响竞争效应发挥的各项因素来看,首当其冲的就是东道国的市场竞争程度。Kokko认为,技术溢出并不能在所有产业部门中发生。其中,采取独立经营的跨国公司,垄断生产技术,市场竞争少,其产品和技术与当地企业均没有交集。此时,本地企业学习和模仿的空间就很小,技术溢出效应很难实现[3]。当前,我国不同行业的市场竞争程度存在较大差异。值得注意的是,我国的一些高技术行业已被大型跨国公司所垄断。比如我国的移动通信市场90%以上被苹果、三星等跨国公司所垄断,80%的卫星通信市场被美国、日本、加拿大、以色列等国家的公司占领,西门子、美国通用电器(GE)、荷兰飞利浦三家企业垄断中国高端医疗设备的70%。高科技领域技术日新月异,需要大量的研发投入和尖端的技术人才储备。而这些领域却是本国企业的薄弱之处,高科技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再加上跨国公司的垄断,将大大减少对这些行业的技术溢出和扩散,从而阻碍了我国高科技行业的技术进步。

(三)人才集聚

R&D本地化的技术溢出效应渠道之三是通过“培训效应”产生。跨国公司R&D本地化技术溢出效应的发挥,离不开人力资本,而人才集聚程度对培训效应的提高有极大的影响。人才集聚程度越高的城市和地区,高科技企业越多,人才流动越频繁,由此导致的技术溢出效应越明显。在人才集聚效应巨大的集群里,高技术R&D人员间通过各种正式和非正式的场合进行频繁密集的信息交流,促进先进技术知识随时随地进行扩散。据“2013上海外资研发中心论坛”消息,截至2013年10月底,上海累计设立跨国公司研发中心363家。其中包括戴尔、摩托罗拉、思科、西门子、联合利华等著名跨国公司。很多知名本土企业如海尔、百度、TCL、联想等也都在上海设立R&D机构,可谓中外科技人才汇聚一堂。还有北京的中关村科技园,已成为我国顶尖互联网技术人才汇集地,在这个巨大的高科技人才集聚群中,技术人员之间信息交流以及相互竞争与合作,催生了大量新技术。

(四)产业联系

R&D本地化的技术溢出效应渠道之四是通过“联系效应”产生。显然,跨国公司与东道国企业的产业联系的紧密程度决定了联系效应的发挥。随着技术的供给与需求日益复杂多变,技术生命周期不断缩短。在R&D活动中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呈现归核化趋势,他们不再追求对产品价值链的各个环节所需技术的全盘掌握。而是根据自己的经营重点和竞争优势,将更多的R&D力量集中于全球产业链的核心环节,强调核心技术的研发,并将产品价值链其他环节的R&D活动分拆、剥离外包给其他的企业。如果我国本土企业与跨国公司的产业联系越紧密,跨国公司更趋向于选择与我国本土企业的R&D合作,促进跨国公司先进技术的扩散。以大型汽车制造跨国公司为例,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生产的桑塔纳2000型轿车的国产化率就已经达到85%以上。然而跨国企业为了维持其技术领先优势,防止技术外流,其在华R&D投资方式趋于独资化,将其技术优势内部化使用。与本土企业的R&D合作较少,更多的是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进行基础研究合作。虽然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相较企业在研发资源、研发人才上具有相对优势,但是其研发缺乏市场导向性,无法及时跟踪技术市场信息,从而限制了技术的产业化,制约了技术溢出效应的发挥。

三 提高跨国公司在华R&D本地化的技术溢出效应的建议

(一)加大科研投入,重视基础研究

技术创新能力已成为决定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关键因素。而企业竞争力又决定了产业竞争力,进一步决定了一个国家竞争力。因此我国本土企业作为技术创新主体,对整个产业以及国家技术能力的提高有重要意义。改革开放以来,政府一直运用“市场换技术”政策鼓励跨国公司的技术出口和技术投资行为。而对于所引进技术能否及时消化吸收显得至关重要。为了促进本土企业在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上取得突破,政府可运用减免税、提供特别融资与补贴措施增加财政支持力度,对研发支出给予政策优惠,对有重大突破的技术创新项目实行重奖。不仅如此,为提高吸收效率,对引进技术适当细化,项目审批部门应当将技术消化、吸收和再创新方案作为审批或者核准的重要内容,从制度上保障重大引进项目的消化、吸收、创新。同时,制定收益机制,尤其要加大对杰出科研人才的奖励,一方面提高科研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另一方面也旨在引导形成良好的科研风气。此外,应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扶持力度。鼓励跨国公司R&D机构与本地科研机构在基础研究、技术信息等方面的交流,并及时将基础研究转化为成果应用的研究,让更多的科技成果转为产业;鼓励本地企业与大学、科研机构进行技术合作和人才培养合作,并给予优惠政策,推动大学科研的产业化发展。

(二)完善竞争机制,促进跨国公司之间的竞争

在本土营造良好的竞争环境,完善竞争机制,是提高跨国公司在华R&D本地化技术溢出效益的重要手段。由于跨国公司在一些行业或一些产业获取高额的市场份额,在高度集中的基础上有可能进而形成垄断,窒息竞争。显然,跨国公司对我国市场的垄断会降低技术外溢的效果。因此,一方面,本土企业可以通过扩大生产经营规模,实现规模效应,提高企业的整体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加强本土企业间的合作,尤其是技术上的合作,逐步淘汰或兼并一些小的竞争力弱的企业,形成一批有国际竞争能力的大型企业和跨国公司。曾经一汽集团无偿兼并青岛颐中汽车公司就是一种很好的运作方式。另一方面,政府应该加强对垄断跨国公司的监督和管理,尽快制定反垄断法,防范和抑制个别产业出现过度集中甚至导致产业垄断的趋势。此外,为避免在国内市场上一家独大的局面,可以通过引入同行业多家跨国公司,促进国内市场的有效竞争。跨国公司之间的有效竞争,不仅对我国消费者有利,同时也会促使跨国公司在华设立R&D中心、加大对华R&D投资,从而提高技术外溢效果。

(三)加强本土企业与跨国公司的R&D集聚

R&D集聚是指以一个主导产业为核心、众多关联企业的R&D部门在空间上的大量集聚。R&D的集聚加剧技术人才集聚。由于众多关联企业R&D部门同在一地,从事该行业的技术人员也会集聚于这一区域,技术人员之间的信息交流就会更频繁,加速科技人才在空间集聚区域内的双向流动,促进跨国企业先进技术的扩散和本土企业技术水平的提高。就目前跨国公司R&D投资在中国的整体分布格局而言,通过科学的具有战略性的区域利用外资规划研究,在考虑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实现区域统筹发展的政策指导下,继续引导跨国公司R&D投资向我国东部沿海地区聚集,同时逐步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发挥R&D投资的空间聚集效应,带动跨国公司在区域的R&D活动向更大规模和更高层次迈进。通过加强本土企业与跨国公司的R&D集聚,增加本土技术人员同世界科研精英接触的机会,与发达国家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逐步接轨。

(四)深化产业联系,促进技术溢出

加强我国本土企业与跨国公司之间的产业联系,是促进R&D技术溢出的有效方法。首先加快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优化产业结构。将市场机制和政府政策相结合,引导生产资源流向高附加值、低能耗、高技术含量和可持续发展的技术密集型产业。加强能源、交通、水利和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能力;重点扶持钢铁、机械、电子、石油、汽车等国有大型企业集团以及一些高科技中小企业;加快发展现代通讯、软件开发、电子商务、生物技术等第三产业的发展,优化第三产业结构。在本土企业自主创新的基础上实现产业结构协调健康发展的目标。其次,在优化产业结构的基础上要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到产业关联度高的领域。当今世界经济产业各领域,通信、汽车、网络计算机、生物工程、航天工业等高新技术产业的产业关联系数较高[4]。因此我国各级地方政府应该加快该领域的引资力度,明确引资项目,加大本土企业的产业国际融合度。与此同时,减少一般性产业项目的引进,限制高能耗、高耗材、高污染、低附加值项目的引进,鼓励在华设立研发中心,使我国产业结构在不断升级的同时,本土企业也能从中获益。

[1][3]Kokko.Technology market characteristicas,spillovers[J].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1994,(43).

[2]吴林海,罗佳,杜文献.跨国R&D投资技术溢出效应的理论分析框架[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7,(2).

[4]喻春娇,郭小兰.外商对华直接投资的技术外溢效应——基于产业联系角度的分析[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4,(7).

(责任编校:陈婷)

Analysis on Technology Spillover Influencing Factors of M ultinational Corporations R&D Localization in China

LIU Jing
(Chengyi College,Jimei University,Xiamen Fujian 361021,China)

Technology spillovers routes of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s R&D localization in China include simulation effect,competition effect,training effect and connection effect.For improving technology spillover effects,efforts can be done from following aspects:increasing the inputon scientific researches,and emphasizing foundation research;improving the competitionmechanism,and promoting the competition amongmultinational companies;enhancing the R&D centralization between local and multinational companies;deepening the connection among industries.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s;R&D localization;spillover effects

F740.4

A

1008-4681(2014)06-0022-03

2014-07-06

刘静(1982-),女,湖南衡阳人,集美大学诚毅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国际贸易、外商直接投资。

猜你喜欢
跨国公司效应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铀对大型溞的急性毒性效应
以跨国公司为载体提升城市国际交往功能
懒马效应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应变效应及其应用
跨国公司回任人员知识转移过程研究
谈跨国公司知识资本对经营绩效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