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雪莲
(集美大学文学院,福建厦门 361021)
国学热背景下美学课程的教学内容改革*
管雪莲
(集美大学文学院,福建厦门 361021)
在目前高校常用的几本美学教材中,国学内容都处于弱势地位,国学与西方美学思想的深层融通已成当代美学教学的最大难题。“国学热”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破解难题的重大契机,我们应该充分吸收“国学热”运动的相关理论成果,在中西美学思想深层融通的基础上,实现中国美学思想在整个教学中的主体化与体系化。
国学热;美学课程;教学内容改革
关于美学课程的教学内容改革,目前有从“后现代”、“日常生活审美化”、“新媒体技术”等角度的一些教改论文,尚未有人关注到“国学热”这个文化角度。其实今天的美学教学如果能够在一个良好的中西理论视野下高度关注“国学热”这个文化背景,并有效地吸收国学热的理论成果,对于启发学生深层领悟本民族文化精神、提升学生的跨文化能力等都是大有裨益的。
教材是教学内容安排的重要依据,因此本文的改革方案,是在对比和参考了以下几本高校最常用美学教材的基础上提出的,它们是:杨辛、甘霖主编的《美学原理》,杨春时撰写的《美学》,王一川主编的《大学美学》,周宪撰写的《美学是什么》,朱立元主编的《美学》。
美学作为一门学科引进中国是清末民初“西学东渐”的结果,作为中国美学学科的奠基人和重要理论家代表的王国维、蔡元培、朱光潜、宗白华等都是从西方美学思想出发、用西方美学思维来建构、发展这门学科的,因此美学这门学科具有着浓厚的西方文化意识,而相应地美学课程的各种教材也循例以这种思维和眼光来建构授课的内容框架。
先来分析目前高校通行的几本美学教材。杨辛、甘霖等著的《美学原理》是实践美学观点的基本呈现,实践美学是马克思主义美学的中国表达,是西方学说的中国化,该书全部内容十八章,其中属于国学传统的是第三章《中国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讨》,包括结合善(功利)研究美、结合艺术研究美、结合现实研究美三部分;第十一章《意境与传神》,包括意境和传神两部分。国学在整个教学内容中只占九分之一左右。
杨春时撰写的《美学》,整个框架是以他的后实践美学体系构建起来的,其思想渊源是吸收胡塞尔的现象学、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伽达默尔的解释学、弗洛伊德的意识结构理论等来重新阐释实践论美学,其思路的西学背景是非常明显的,在全书中明确有“国学”现身的是第一章《美学的哲学基础和方法论原则》中的第一节第四点是《中国古典哲学与美学体系》。不过该书虽然“国学”部分所占比例非常之少,但作者在有限的篇幅中对中国美学思想的特点却有一番高屋建瓴的阐述:
中国古典哲学没有形成西方古代哲学的实体本体论,也没有形成西方近代哲学的实体认识论,而是建立了古典的存在论和体验论。中国哲学虽然形成了“道”的本体论概念,但道不是实体性的,不单纯是物质,也不单纯是精神,而是某种混沌未分的功能性的存在。而且由于“天人合一”的世界观,天道即人道,道又带有人文性。中国古典哲学不是关注世界的本质问题和认识的限度问题,而是关注人的生存问题,是伦理性的存在论。庄子把人的超越世俗的自然存在——“逍遥”作为本真的存在,是一种反文明教化的存在论哲学。孔子把“仁”即人对人的体认当做生存的最高意义,是进入文明教化的存在论哲学。老子认为道是万物的本原。董仲舒也把天道当做某种客观性的存在,但由于天人合一的世界观,主体与客体没有充分分化,因此通过对道的直觉领悟(老子的涤除玄鉴)和天人感应(董仲舒),客观的道就具有了某种主体性[1]。
上面这段对中国古典哲学与美学思想的分析,是在中西文化比较的视野中作出的,指出了两种异质文化之间的“同”与“不同”,有助于我们从根本上加深对中西美学传统的理解。
王一川主编的《大学美学》,是按照俄国形式主义理论家雅各布逊的沟通六要素而搭建起来的一个美学阅读书架,分审美体验、审美媒介、审美形式、审美语境、审美传统、审美文化,共二十六章。其中第一章《感兴》5篇节选全是中国的,第二章《体验》的四篇节选文中有3篇是中国的,第四章《作者及其死亡》中6篇节选文中有1篇是中国的;第六章《书不过语》中10篇节选文全是中国的;第九章《形与神、炼字与炼意》中4篇节选文全部是中国的,第十一章《形式美》中的4篇节选文中有2篇是中国的;第十五章《艺术与人生》中的5篇节选文中有3篇是中国的;第十七章《中国古典美》中的3篇节选文全是中国的;第十八章《中国现代美》中的5篇选文全是中国的;第二十二章《经典及其意义》中的4篇节选文有1篇是中国的。从内容的安排上看,国学部分占六分之一左右,比起西学来说还是很瘦身的,而且这本书的特点是给学生提供一个美学阅读书架,选文后虽然都设有点评,但只是点到为止,对国学没有进行深层阐发。
周宪著的《美学是什么》,颇有中国传统印象式点评之风,全书分有十道风景,其中风景二《芙蓉出水与错彩镂金》是对中国传统审美范畴的分析,风景三《优美与崇高》中的阴柔与阳刚之美是对中国古典美学范畴与西方美学范畴进行对照式分析,风景六《诗可以怨》是对中国古典诗歌艺术传统的一个分析。但这些“国学”内容和“国学”意识在整个内容安排上还是要略逊于西学。朱立元主编的《美学》,中国美学方面的内容有“中国古典美学思想发展线索”和“中国古代的基本审美形态”,在整个篇幅当中占的比例也极其微小。总之,在以上几个版本的美学教材中国传统美学都比较弱势。
回顾美学在中国发展的历史可以发现,美学学科在中国的起步阶段乃是清末维新运动之后,正遇上中国国学遭受大批判和大否定的年代,尽管具体研究美学的学者对中国传统文化是非常尊重的,但相对来说也是更青睐西方文化。西方,在当时意味着先进、意味着优势,取道西方是当时中国的精英知识分子所认同的智慧的选择。自五四以降,西化程度又更加激烈与宽泛,虽然余英时在《五四运动与中国传统》一文中认为:“五四时代新文化、新思想的倡导者如陈独秀、胡适、钱玄同、鲁迅……这些人都出身于中国旧传统,对中国的旧学问都有相当的造诣,而且盖棺论定都或多或少在不同领域内对旧学有所贡献。虽然他们之中,许多人都出国留学(美国或日本),直接或间接地受到了西方思想的冲击,但他们即使在国外的时期也不曾完全与旧学绝缘。”[2]余英时是新儒学的代表,他因为自己的学术渊源之故清晰地看到了我们一直以为“全盘西化的五四”,其实还有着如此深厚的旧学根底,也是符合历史事实的。然而“五四”的西化却是更显著的,鲁迅曾经说过非常极端的格言,劝年青的中国人不要读中国书,一本也不要读,那毕竟是一个以西方现代化为社会风向标、以西学为精神风向标的时代,哪怕在心里认可国学,也不可提倡,怕完成不了现代国民性的改造。因此,西化是一代精英知识分子痛定思痛后的理性选择,这种选择反映到美学思想的发展上,自然也是以西化为主,以西方美学思想指导我们的各种艺术创作和实践。
但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快速上升,在本土学者、港台学者以及在旅华人学者等的大力研究和推广下,到本世纪初中国传统文化在社会上获得了普遍认可,并形成了强大的“国学热”。有很多学者指出,国学热并不是单纯追求复古的那种狭隘保守主义,而是要在全球化格局中重建中国文化的自觉和自信。比如费孝通曾经说过:
文化自觉只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的发展的趋向,不带任何“文化回归”的意思。不是要“复旧”,同时也不主张“全盘西化”或“全盘他化”。自知之明是为了加强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决定适应新环境、新时代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3]。
从这个认识出发来定位自上世纪末至本世纪初延续这么长时间的国学热,可以看出这是要倡导国学的一种新型主体性地位,并有效应对全球化时代不可避免的文化冲突和文化兼并。毋庸讳言,在这场热烈的国学热中,不乏滥竽充数的跟风捕利者,但我们更应该看到海内外学术界出现的卓有成效的部分。就美学方面来说,中国美学界的一些学者如李泽厚、叶朗等对中国传统美学思想进行了深入研究和阐发,并思考在世界美学体系中如何取得中国传统美学应有的位置。而后实践美学的代表人物杨春时、潘知常、朱立元、周宪等也有相关文章问世。
在这种情况下,美学课程的教学要及时吸收学术界最新的研究成果,要在授课内容中有效地结合这些新的美学理念,而不能局限于相对滞后的教材内容。
(一)中国美学思想要在讲授内容中确立主体性地位。全球化时代是一个西方文化强势向全球普及的时代,也是一个各种相对弱势的民族文化、区域文化获得新的历史发展契机,全球各种文化通过现代信息技术联结交汇在一起的时代,所以说今天的“国学热”需要一种世界眼光,要在世界文化格局中寻得一个与西方文化平等的主体性位置。不再是西风压倒东风,不再是西方文化殖民主义。美学课程的讲解也要做到能从这个合适的位置来讲解中国美学与世界美学的关系。在目前的通行美学教材中,中国美学无论是从量的占有还是质的分析上都远远未达到“主体”的位置,这就需要任课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进行大量的补充,在这方面,宗白华、李泽厚、叶朗等的著作以及大量的古典文献都是很好的资源,美学范畴的分析尽量选取一些具有中华传统美感的当代艺术作品,增强学生对中国美学思想现代转换的信心。
(二)美学课程讲授传统美学内容要体系化。中国美学和西方美学都自成体系,但西方美学的体系化是经过严密的逻辑整合的,中国美学则相对来说是感悟多于理性思考,在教材中的内容也往往是零星撷取几个概念,有一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之感,所谓的体系也是随意发散型的。翻开这些著名的美学教材,就会发现帮助他们组构整个教学内容的,都是西方人的框架体系,因为体系化就是西方思维的本质特征,传统的中国人确实并不擅长,然而在中西文化已经互相交流一百多年的今天,我们也应该要学会一些西方人的文化优势为我所用。美学学科的任课教师都是经过了系统专业训练的,其所储备的体系化、逻辑化能力应该都是不错的,对中国美学思想也能有一个全面的把握,能阐述相关美学范畴之间的内在联系,并能把一些重要的美学范畴按照某种合适的结构串联起来。
寻找体系其实就是寻找一个具备某种内在逻辑的结构,本文所提到的在授课当中重视中华美学并不是在内容上的一个简单的加法,而是经过了某种逻辑依据梳理后的能让学生留下深刻印象的中华美学体系。以儒家思想为基础的“中和之美”、以道家思想为基础的“神妙之美”、继承楚文化传统的“深沉恣肆之美”、以禅宗思想为基础的“妙悟之美”,以及糅合吸收了以上几种思想传统而形成的意境之美,都是我们传统文化的宝库,我们对这些文化思想、美学思想资源进行进一步发掘整理,使之系统化、体系化是一件非常必要的工作。
(三)在主体化和体系化的同时,也要设法增强内容的趣味性。教学过程是教学相长、师生互动的过程,教师的种种设想和创新一定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主体性特征,及时取得他们的反馈,调整教学内容。主体化和体系化,主要是在课前的准备阶段考虑,而趣味性则在准备阶段和讲授过程中都要考虑。教师在教授过程中就像一个说书人,需要积累一定的讲说技巧,把内容巧妙地传递出去,并有效抓住听者的兴趣。美学课程和一般的文学类课程相比,在这一点上总是更加艰难的,这是一门抽象的、理性的、在学生看来是枯燥的学科,教师稍有松懈,学生马上面露倦容,一副已经与课堂无关的模样。为了增强趣味性,笔者的经验是尽量选取一些能有效联系他们的美学体验又非常经典的例子,在激发起学生好奇心的同时又深入浅出地对它进行分析,因此,对当代文艺作品的大量讲解是非常必要的,美国教育学家杜威指出:“教育必须建立在经验的基础上,教育就是经验的改造和重组。”[4]笔者从中受到很大启发,在教学中注意尊重学生的经验,用他们感兴趣的经验来引导他们,而教育的提高也在于有效地通过新的知识点重新改造和重组他们的经验。因此,教学中的趣味性要和知识紧密联系在一起。
综上所述,目前高校常用的几本国家规划级美学教材,都显示出国学的弱势地位;本文认为国学思想与西方美学思想的深层融通是当代美学教学的最大难题,但“国学热”给我们提供了一个重大契机,我们可以吸收“国学热”运动的相关理论成果来进行教学内容的深度改革,具体来说就是在中西美学思想深层融通的基础上,实现中国美学思想在整个教学中的主体化与体系化;而在主体化和体系化的同时,还要设法增强内容的趣味性。
[1]杨春时.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余英时.中国思想传统及其现代变迁[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3]费孝通.从实求知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4][美]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责任编校:简子)
The Reform of Aesthetic Course Content under the Learning Craze for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GUAN Xuelian
(School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Jimei University,Xiamen Fujian 361021,China)
In those popular aesthetic course textbooks for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the contentabout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is very poor,which indicates that the deep accommodation between Chinese traditional aesthetic thoughts and western aesthetic thoughts has become one of the biggest problems.“The learning craze for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is a good chance,so we should fully absorb the theoretical achievements from“the learning craze for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and based on it,to realize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aesthetic thoughts becoming a kind of subjective and systematic knowledge.
the learning craze for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aesthetic course;the reform of course content
G642.0
A
1008-4681(2014)06-0141-03
2014-06-10
集美大学教改项目。
管雪莲(1976-),女,江西广丰人,集美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现当代文艺美学思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