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科学宗教观教育的理论依据与可行性选择*
——以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为视角

2014-03-26 19:23:58陈列平
长沙大学学报 2014年6期
关键词:宗教观马克思主义大学生

陈列平

(福建中医药大学团委,福建福州 350122)

大学生科学宗教观教育的理论依据与可行性选择*
——以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为视角

陈列平

(福建中医药大学团委,福建福州 350122)

正确认识和处理大学生的宗教问题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不容回避的事实和难题。不仅要客观看待大学生宗教问题,还要着力完善大学生宗教教育机制,同时创造一个良好的宗教教育环境,以建构起大学生科学的宗教观。

大学生;宗教观;教育;马克思主义宗教观

宗教,是一种普遍的社会文化现象和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在人类社会历史长河中扮演着特殊的角色,对社会成员的生活有着极为深厚的影响。与此同时,囿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时代、文化、民族、家庭等因素,不同群体的社会成员对宗教有不同的认识和态度倾向,并形成不同的宗教观及行为倾向。大学生作为素质较高的年轻群体,虽然具备一定的理性思维和价值评判标准,但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不稳定,其宗教观及其引导,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一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精辟论述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是关于宗教的本质与社会功能、起源与发展及其演变规律、宗教问题及其引导等系列科学的基本理论观点、原则的总和[1]。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宗教的论述,对于我们正确认识大学生宗教观问题具有很好的理论导向作用。

(一)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内涵解读

一是从其本质属性来看。马克思认为,“宗教是被压迫生灵的叹息”,是还没有获得自身或已经再度丧失自身的人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感觉”[2]。恩格斯则认为,“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3]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宗教的本质特征是幻想性的社会意识,也是社会存在的反映,但只是歪曲的反映。

二是从其发展规律来看。马克思提到,“只有当社会生活过程即物质生产过程的形态,作为自由结合的人的产物,处于人的有意识有计划的控制之下的时候,它才会把自己的神秘的面纱揭掉。但是,这需要有一定的社会物质基础或一系列物质生存条件,而这些条件本身又是长期的、痛苦的历史发展的自然产物。”[4]这说明宗教具有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性,在以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为根本前提的情况下,宗教才能消亡。

三是从其社会功能来看。马克思认为“宗教是这个世界的总的理论,是它的包罗万象的纲领”[5],但是,宗教在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也曾经被人民群众用来反抗剥削阶级的压迫和统治,是人们进行反抗斗争的武器[6],而“随着每一次社会制度的巨大变革,人们的宗教观念也要发生变革”[7],并对科学、文学、艺术、哲学产生影响。显然,在特殊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宗教有其特殊的历史内在价值和适应性,具有双重社会作用。

四是从其社会关系来看。马克思认为,“人创造了宗教,而不是宗教创造了人。就是说,宗教是那些还没有获得或是再度丧失了自己的人时自我意识和自我感觉”[8]。宗教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不是孤立的,宗教现象的根源及其最终表现形式、演变的规律性及其发展社会效应,都须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宏观因素以及家庭、民族、个人等微观因素复合的作用下得以体现[9]。

(二)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精神要义

首先,宗教作为一种特殊社会意识形态,以社会存在为客观基础,是社会存在的反映。虽然其反映性质是歪曲的、颠倒的、非科学的世界观,但仍类属于社会上层建筑,与社会经济基础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其本质和存在的根源都不能脱离于宗教背后的现实物质基础和社会条件。每个阶段宗教的发展变化及其表现形式在其根源上都需要从现实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以及由此形成的社会经济结构状态中去加以解释。与此同时,作为社会主体的个体,其所在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关系中的不同作用,都会对宗教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的同时,其自身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也极易会受到宗教哲学的影响。

其次,“宗教里的苦难既是现实的苦难的表现,又是对这种现实的苦难的抗议”[10]。宗教作为一种特殊社会意识形态,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宗教产生和发展条件错综复杂,整体而言,宗教的发生与发展,有其客观的自然根源和经济社会根源,并总是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以及民族、国家、地理环境等因素相联系,并通过自身的组织、制度、文化、活动等因素对不同社会群体的宗教观念、宗教信仰、宗教情感发生作用。

(三)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方法论意蕴

宗教文化和宗教信仰依然会以不同的方式存在于现实社会,立足当前实际,加强宗教观教育,建构科学的宗教观,是正确认识和处理宗教问题的应然选择。

建构科学的宗教观,需要以唯物史观为科学原理和基本法则,综合现实的物质生产方式与经验条件、现实中的个体需要等因素来解释宗教现象及其问题,而不能盲目批判或用极端方式加以排斥;要坚持以辩证法原理的哲学思维方式为理念,实事求是地分析和处理我国当前深刻而复杂的经济社会思想条件下现阶段所存在的各种宗教现象与重大现实问题,辩证看待各种宗教文化现象;需要在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社会实践基础上,批判和剖析不同群体的宗教信仰问题,充分运用最新的科技成果和宗教理论研究成果,审视和超越宗教本身,并着力关注和改善社会成员的生存与发展环境,以最大限度地避免宗教异化产生的负面效应。

二 大学生宗教观问题的辩证探究

放眼于当下大学生的宗教观问题,辩析深层因素,对加强科学宗教观教育大有裨益。

(一)大学生宗教观问题的总体态势

2010年,北大数学系毕业生、湖北籍男孩柳智宇放弃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全额奖学金,选择出家遁入空门之事情激起社会关注千层浪。然而,柳智宇的选择并非个案,多名北大清华的高材生选择出家当和尚也绝非偶然,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大学生出家已然屡见不鲜。实际上,我国目前究竟有多少大学(毕业)及学士以上学历的人有信教,并未有一个权威的统计数据可以佐证,但是,近期研究逐渐清晰地反映一个事实,当前大学生“宗教热”的态势有所呈现[11]。

从近两三年来的部分文献研究数据做参考,可以了解当前大学生宗教观的基本情况。冼德庆学者于2007年对广东省内18所高校的学生抽样调查数据分析显示,在校大学生大多不信仰宗教、能够正确评价宗教的社会作用、拥护现行宗教政策,但是,大学生对无神论的认同率偏低,在心理和行为上存在某种程度上的认同[12]。这一研究结论与陈立新学者于2010年在锦州地区的调查数据和梅萍学者2010年关于“90”后大学生人生信仰态势研究结果类似[13,14]。廖志诚等学者2010-2011年在福州地区五所综合性高校的实证研究结果与前述学者研究有相似之处,但是其调查对象明确表示有宗教信仰的学生数相对较多,为601人,占其样本数的30.98%,且存在隐蔽性较强的特点[15],这一数据较令人担心。

虽然受研究范围和样本选择、问卷设计的影响,大学生宗教信仰界定状况的分析结果不尽准确,甚至存在偏差,但由此反映的问题却不容忽视,即大学生对宗教的认识不同,相应的宗教行为倾向亦有所不同,从宗教接触、宗教好奇、宗教模糊到宗教参与、信教都能反映于大学生群体,需要引起充分的思考。

(二)大学生宗教观问题的马克思主义宗教观解释

虽然大学生作为接受过系统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科学知识教育的较高素质群体,有其自己的理性思维和批判能力及价值评判标准,但是其宗教观问题,并非是孤立的社会现象。

首先,生产力水平对大学生宗教观的作用。宗教根源于现实的物质生产力水平,宗教问题的消亡有待于高度发达的社会物质生产力。目前,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物质生产力发展水平并未能达到让宗教问题消亡的程度。在不具备高度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情况下,存在社会成员的宗教问题具有历史必然性,大学生宗教观问题也不例外。

其次,社会环境对大学生宗教观的作用。大学生宗教观是客观的社会存在在其头脑中的反映,客观的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直接决定着大学生的宗教观念。当前,我国仍处于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的特殊发展阶段,经济改革的深化和社会经济结构的变迁、社会多元文化的交融都在深刻地影响着大学生未来的生存与发展环境,冲击着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再次,宗教性质对大学生宗教观的作用。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从历史的、辩证的角度说明了宗教的社会意识形态性质,是“被压迫生灵的叹息”。当前,大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校园环境、人际关系、学业任务和就业压力都给大学生造成较大的心理压力,强劲的精神需求与现实生活的多重矛盾无法解决,形成大学生不同程度的焦虑、困惑、迷茫和恐慌,容易使大学生对宗教产生认同感,而宗教的幻想哲学思想和心理慰藉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部分大学生的精神空白,成为不少大学生缓解心理压力的精神寄托,迎合其心理需求。

复次,宗教社会关系对大学生宗教观的作用。宗教本身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与民族、社会团体、家庭、个人心理因素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大学生宗教观无论是从群体特征还是从个人特征来看,都不同程度地带着民族、社会团体、家庭、地域特点,并因大学生心理状态各异而有所差别。

最后,宗教自身因素对大学生宗教观的作用。相关宗教的组织、制度、思想体系比较健全,加上宗教教义教规对信教成员的约束下形成的社会张力,都对大学生的宗教观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而宗教文化对校园文化的渗透则加剧了这种影响。

三 建构大学生科学宗教观的可行性选择

笔者认为,应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辨析宗教问题,辩证认识宗教现象,系统地建设宗教教育体系,实现对大学生的宗教教育和引导。

(一)客观看待大学生宗教观问题

尽管宗教在本质上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社会性质是相悖的,但是从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分析,宗教问题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现阶段的大学生宗教观存在偏差以及由此带来的宗教信仰问题将不可避免的存在。这就要求高校相关工作人员要摆脱对宗教的某些不准确认识,辨证看待大学生宗教问题,在思想意识上既不能全盘否定这一事实,将其与政治问题或封建迷信问题相等同,强迫大学生改变对宗教的认识,改变宗教信仰;要以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为导向,以宗教政策和育人目标位根本出发点,正视大学生宗教问题,并严防西方境外敌对势力以宗教为掩饰,对高校进行思想渗透,玷污校园文化,给高校及其大学生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

(二)着力完善大学生宗教教育机制

科学宗教观教育及其引导在很大程度上是人文素养教育,是一个长期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有完善的宗教教育综合机制做保障。实际上,大学生的宗教观问题更多地是社会现实在“雁塔”内的反映,其宗教观教育与引导,更需要相应的宗教教育机制为后盾。对此,要把科学的宗教观教育充实到公民教育体系中,贯穿于公民受教育的全过程,形成系统化的宗教教育机制;在充分尊重和保护大学生宗教信仰自由的同时,强化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宗教观,培养尊重真理、反对盲从的宗教态度,自觉地防止和抵制宗教势力的不良侵蚀。

(三)创造良好的大学生宗教教育环境

大学生宗教观问题与其自身所处的学习环境、待就业环境、生活环境密切相关。高校作为社会的小窗口,应着力创造和谐的宗教教育环境,丰富校园文化,努力建设和谐温馨的校园,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大学生形成健康、积极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进而使有宗教信仰倾向的大学生远离对宗教的青睐。第一,学校可以社团为单元,成立各类兴趣小组,举办寓教于乐的校园文化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确实充实大学生的校园生活;第二,高校德育工作者要深入到学生学习生活中,及时关心、帮助有困难的大学生,缓解大学生的心理压力,让大学生体会到现实生活的真、善、美,避免大学生因为孤独或绝望等不良情绪而增强对宗教的认同感;第三,要依法加强对大学生宗教事务的管理,规范信教大学生在合法的宗教活动场内的宗教活动,并鼓励他们以实际行动弘扬宗教哲学中较为积极、健康的内容,淡化宗教信仰的负面作用,使之有利于社会和谐,同时,严禁宗教团体或组织在大学校园内进行非法的传教、布道或宣传有神论思想,实现校园文化与科学宗教观教育的相契合。

[1]席大民.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与党的宗教政策[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9).

[2][5][8][1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卷1)[M].1995.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卷3)[M].1972.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卷23)[M].1972.

[6]孟宪霞.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及其方法论意义[J].东岳论丛,2012,(3).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卷4)[M].1972.

[9]陈麟书.关于马克思主义的宗教观[J].宗教学研究,1992,(Z1).

[11]黄铭.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积极应对当代宗教问题——“马克思主义与当代宗教问题研究”学术研讨会综述[J].世界宗教研究,2012,(3).

[12]冼德庆.对广东高校学生宗教观的调查与分析[J].高教探索,2008,(2).

[13]陈立新.大学生宗教信仰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研究——兼析锦州地区大学生宗教信仰状况及成因[J].宗教问题研究,2011,(2).

[14]梅萍.“90后”大学生人生信仰的总体态势与因素分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10).

[15]廖志诚,谢小芬.现状与反思:当代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研究——基于福建省属高校的调查分析[J].福建论坛,2012,(3).

(责任编校:简子)

The Theory and Feasible choices of College Students’Scientific Religion View Education

CHEN Lieping
(Youth League Committee,Fujia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Fuzhou Fujian 350122,China)

Formaking college students form scientific views on religion,it is necessary to objectively treat the problem of college students’religion,improve the religious educationmechanism,and create a good environment for the religion education.

college students;view of religion;education;the Marxist view of religion

G641

A

1008-4681(2014)06-0123-03

2014-09-15

陈列平(1975-),男,福建福州人,福建中医药大学团委书记,讲师。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宗教观马克思主义大学生
重审中国宗教信仰缺失论——兼谈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宗教观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当代陕西(2019年11期)2019-06-24 03:40:16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当代陕西(2019年10期)2019-06-03 10:12:38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认真看书学习 弄通马克思主义
少先队活动(2018年9期)2018-12-29 12:18:44
藏族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困境及路径分析
丝路艺术(2018年6期)2018-04-01 19:34:34
大学生之歌
黄河之声(2017年14期)2017-10-11 09:03:59
杜诗中的道教法术与杜甫的宗教观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天津人大(2015年9期)2015-11-24 03:26:32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中国火炬(2013年7期)2013-07-24 14:1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