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青涛, 曾科学
(广东省第二中医医院, 广东 广州 510095)
在临床上,脑卒中后肩痛是脑卒中的最主要并发症之一[1],能够为患者的正常生活带来诸多的不便,严重的影响着患者的身心健康[2]。最近这些年,各种治疗脑卒中后肩痛的方法层出不穷,将主要针对浮针疗法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肩痛进行分析和研究,并选取本院在2012—2013年收治的78例脑卒中后肩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分组研究,结果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成效,现将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本院在2012年12月—2013年12月收治的这78例脑卒中后肩痛患者当中,有男45例,女33例。患者的最高年龄为81岁,最低年龄为49岁,平均年龄(56.4±0.5)岁。所有患者经过诊断均为脑卒中后肩痛患者,诊断符合脑卒中后肩痛的诊断标准。在所有患者当中有脑梗死患者28例,脑出血患者32例,其他18例。患者的最长病程为183d,最短病程为32d,平均病程(56.4±2.4)d。分组以后,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和病程等方面无显著的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为对照组患者单纯地采用康复训练进行治疗。康复训练可以分为五步进行,①合理对患者的良肢位进行摆放,保证患者的腕关节处于轻度背伸位;②外力作用患者的肩关节,使其向外旋,并稍稍朝外侧分离牵引,与此同时沿着患者的上肢长轴对患者将关节的部位以及周边部位做轻柔的挤压动作;③同时对患者的肩肘关节、腕指关节等活动范围进行轻柔,也可以促使其进行被动的康复运动,以此来辅助主动运动的开展和进行;④对患者的疼痛部位进行冷水浸泡,以5 min为宜,然后再用40℃左右的温水浸泡10 min左右。如此交替进行,每次持续30 min,每日以2次为宜;⑤采用向心性缠绕法进行干预治疗。采用直径大约2 mm的线对患者的手指由远端向近端秘密缠绕,绕到手指根部应立刻松开,如此反复,每天1次变好,如此进行6次作为1个疗程,疗程与疗程之间间隔1 d,持续两个疗程观察患者的效果。
对观察组患者采用浮针疗法结合康复治疗进行治疗。主要在对照组患者的治疗基础上配合浮针治疗。在治疗的时候根据患者肌筋膜的触发点位置,选择2个或3个点进行浮针治疗,对患者每个出发点位置进行2 min的浮针扫散,设置其频率为100次/min,留取浮针软管5~8 h。所有患者每天进行一次浮针治疗,同样以6次为1个疗程,每疗程间停1 d观察疗效,连续治疗2~3个疗程为宜。
2.1 疗效标准 参照《神经康复学》[3],显效:浮肿和疼痛感消失,关节的活动范围明显增大;有效:浮肿基本上消失,疼痛感明显减轻,关节的活动范围明显地改善无效:症状和关节的活动范围无明显的改善。
2.2 治疗结果 见表1。
表1 2组治疗结果比较
脑卒中后肩痛是脑卒中较为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对脑卒中后肩痛进行治疗,最主要的就是减轻患者的肩部浮肿,缓解患者的肩部疼痛[4]。就当前来说,针对该种病症的治疗方法主要有药物治疗、物理治疗、针灸推拿治疗和星状神经节封闭治疗等。药物治疗会有一定的副作用产生,因此笔者不建议使用药物治疗,而星状神经节封闭治疗需要承担一定的麻醉风险,也不建议采用。在本研究当中,主要为了研究浮针疗法配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肩痛患者的临床效果,从本研究结果当中可以看出,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35例脑卒中后肩痛患者症状明显好转,治疗有效率为89.74%,对照组好转患者21例,治疗有效率为53.85%。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和复发率更低,患者的满意度更高。说明浮针治疗配合康复训练所起到的效果明显优于单独采用康复训练所取得的效果。经过分析可以得出,浮针疗法主要采用一次性浮针对患者肩部局限性的疼痛部位以及其周边组织的皮下疏松结缔进行扫散针刺,而治疗主要针对的是患者的肌筋膜触发点,因此能够有效治疗患者因为软组织疼痛所带来的困扰,而且安全无副作用。综上,通过本研究可以得出,在临床上对脑卒中后肩痛患者进行治疗,采用浮针疗法结合康复训练所起到的效果最佳,能够提高患者的治疗有效率,降低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和复发率,更容易得到临床患者的接受和认可,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刘敏,黄兆民,蒋红星.高压氧配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肩手综合征的疗效观察[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2,11(02):32-33.
[2]张航,陈默,支英豪,等.金黄膏外敷配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肩手综合征30例[J].中国中医急症,2010,02(04):145-146.
[3]朱镛连,张皓,何静杰.神经康复学[M].2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0.
[4]李秀玲,杜磊,李雪青,等.肌肉起止点疗法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肩手综合征63例临床观察[J].疑难病杂志,2010,25(03):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