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认知文体学近十年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2014-03-25 07:32韩玉洁
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年3期
关键词:文体学诗学图式

韩玉洁

(长江大学 外国语学院,湖北 荆州 434020)

一、认知文体学的学科背景和界定

认知文体学是一门跨学科领域的新兴学科,既把认知语言学、文体学、文学和认知心理学等合并研究,是近年来在文体学领域发展最快的一个流派。

“认知文体学”这一术语最早出现于20世纪90年代,之后面世的第二版《文体学词典》中收录了此词条。这一领域中有的研究者把“认知文体学”和“认知诗学”当作通用的术语。

2002年,Semino和Culpeper在《认知文体学》这部论文集中将“认知文体学”界定为跨语言学、文学研究和认知科学的新的文体学流派[1]76。同年,Stockwell的《认知诗学》一书的简介中“认知诗学”被界定是“思考文学的一种新的方式,将认知语言学和心理学运用于文学文本分析[2]32。这两个定义有异曲同工之处。在2001年出版的《文体学词典》第2版中,Katie Wales将两个术语列为同义名称。从2002年到2003年有三本“认知文体学”相关著作陆续面世,奠定了认知文体学的地位:《认知文体学:语篇分析中的语言和认知》、《认知诗学导论》、《认知诗学实践》。

我国学者苏晓军给认知文体学的界定是“文体学研究的传统是对语篇进行明确精辟细致的分析,语言的认知研究强调对语言生成与接受背后的认知结构和认知过程进行有理论指导的系统分析,认知文体学追求这两者之间的结合”[3]144。

Burke(2006)指出“认知文体学试图描写和解释读者在与(文学)语言接触时的思维情况,这类语篇既可以是劝诱性的,也可以是修辞性的”[4]510。这个理论在阅读中举足轻重。

二、认知文体学在国内外的研究模式

(一)认知文体学在国外的研究模式

1.对认知文体学的基本理论进行研究。如学者Nagy(2005)从认知角度探讨研究文体的基本理论。

2.从认知诗学框架结构内挖掘出认知文体学相关理论进行研究。如学者Stockwell (2002),Gavins和Steen(2003)就从认知诗学中研究并探讨了一些分析认知文体学的方法。

3.运用各种认知语言学理论。如学者Semino&Culpeper(2002); Lambrou& Stockwell(2007)用原型理论范畴化、意象图式、概念隐喻、概念整合等,和广义的认知科学方法来进行文体分析[5]8。而这种方法是当前领域中最主要的研究模式。

(二)认知文体学在国内的研究模式

我国学者苏晓军提出了三种理论框架的认知文体学研究模式。

图示理论框架内的认知文体学研究

苏晓军在研究中借助了Cook的图示分类:即世界图式(world schema)、语篇图式(text schema)和语言图式(language schema)。

这几种结构图示在语篇分析和文学理论中运用尤为突出。世界图示侧重知识和读者;语篇图示侧重功能结构和形式衔接;语言图示则侧重语言形式、语法和衔接。

三、认知文体学在国内外的应用

(一)认知文体学在文学中的应用

认知文体学在文学中的应用是最多的,包括在诗歌、小说、戏剧等中的应用。下面以一些例子作说明:

在《认知文体学视角下的〈春〉之赞歌》,《艾米莉·狄金森诗歌的认知文体学分析》等文中,作者对诗歌进行了文体分析,结果表明认知语言学的意象图式、概念隐喻等理论可以帮助读者深入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语言使用技巧。对文学的认知分析,是语言文体分析主流方法中最新的补充。

在《认知文体学视域下的人物塑造》《〈菊花〉的认知文体学解读》等文中,作者从认知文体学的角度出发,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塑造,阐释在认知文体学的视域下,读者脑海中的人物形象是怎样形成的。运用认知图式、认知语境和投射映射等理论阐述人物塑造的影响,再从人物塑造分析模型出发,对先知识、情景模式、文本再现和控制系统分别解析。

在《戏剧认知文体学研究的新突破——评〈贝克特戏剧文本中隐喻的认知研究〉》《认知隐喻、转喻维度的曹禺戏剧研究》等文中,作者把认知理论中的隐喻与解读戏剧文本相结合来分析戏剧。对戏剧中的“情感隐喻”、“时间和空间隐喻”、“意象图式隐喻”、“人体隐喻”、“温度隐喻”、和“事件结构隐喻”都进行了细致的考察,在表现戏剧主题、人物个性和权势关系方面有重要作用。

(二)认知文体学在其他领域的应用

认知文体学在其他的领域应用较少,但也有部分研究,有待学者们以后多多涉足。

如在《春节楹联隐喻的认知文体学初探》一文中,作者借助了春联在形式、语义结构和意义传达方面分析了春联的隐喻特征,旨在让人们对春联这种纯粹的中国文化形式更懂得认知和欣赏。

在《文体学中拼写变异的认知研究——以语言注意系统为视角》一文中,作者发现拼写变异也是构成注意系统的一种因素,这种机制能让读者更加注意到变异的书写内容。此文的侧重点与赏析诗歌小说并不相同。

在《科技英语中借代的系统功能文体分析》一文中,作者以科技英语中借代的文体功能为目的,从概念功能、人际功能、语篇功能角度与认知结合进行分析,探讨在特定语境中,借代在科技英语文体风格的保持中起积极作用。

表1 近十年来论文汇总

表1显示:认知文体学在2007年以前的研究微乎其微,而且基本全部是在文学应用上,但从2008年到现在,研究逐渐增多,而且除文学以外的应用也慢慢增多,说明认知文体学也在各个领域慢慢发展起来。

四、认知文体学的发展前景

认知文体学从认知语言学方面接受了原型理论、认知隐喻、认知语法、图形与背景等;从文本叙事分析方面,接受了文本世界理论框架和情节逆转等;从人工智能方面接受了图式理论分析。认知语言学、话语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神经科学和人工智能的理论将推动认知文体学的发展。

认知文体学能揭示读者和文本在阅读中如何产生交互作用[6]5,其研究发现我们大脑的反应机制往往被忽略。认知文体学在文学领域的研究众多,但在广告、多媒体、科技文体等方面运用偏少,以后的研究可以往这些领域去深入探讨,推动认知文体学的多领域和跨领域发展。

五、结语

本文把近十年来认知文体学的学术文章就其学科背景、定义、国内外的研究模式、应用以及发展前景进行了归纳和分析。得出在认知文体学的研究中存在两个不足:一是并没有建立起正规的认知文体学的分析结构框架;二是除了文学领域,在其他领域方面涉猎不足。不过认知文体学之所以发展得很快,也跟学者们的潜心研究是分不开的。再高深的理论也需要与实践相结合,我国所做的实证方面的研究也是不够的,这也需要我们在学习国外学者的同时,认清我国认知文体学的发展趋势,在此基础上进行拓展和补充。认知文体学作为近十年来新发展起来的文体学流派,有着较大的扩展空间等待着学者们去深入挖掘。

参考文献:

[1] Semino. E & J Culpeper Cognitive Stylistics [C].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2002.

[2] Stockwell P. Cognitive Poetics [M]. London Routledge, 2002.

[3] 苏晓军. 认知文体学研究:选择性述评[J]. 重庆大学学报. 2008,14(1).

[4] Burke. M. 2004. Cognitive Stylistics in the Classroom. [J]. Style 1.

[5] 贾晓庆,张德禄. 认知文体学理论构建的几个重要问题探讨[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8,270(3).

[6]申 丹. 谈关于认知文体学的几个问题[J].外国语文,2009,25(1).

猜你喜欢
文体学诗学图式
背诗学写话
山东汉画像石铺首衔环鱼组合图式研究
《语料库翻译文体学》评介
图式思维在现代室内装饰设计中的应用
第四届扬子江诗学奖
从驱动-路径图式看“V+上/下”的对称与不对称
近期认知研究对戏剧文体学的启示
佛典譬喻经语篇衔接方式的文体学考察
两种翻译诗学观的异与似
审美心理图式与文学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