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彝族现代诗歌的转化

2014-03-25 08:38谭嫦嫦
关键词:招魂经书现代诗歌

谭嫦嫦

(西南民族大学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四川 成都 610000)

彝族文化作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文化格局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在现代化和全球化的推动下逐渐转型。在当今时代如何保持彝族文化传统,又能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是彝族文化转型面临的一个难题。作为彝族现代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彝族现代诗歌开始转化,表现为彝族诗歌由封闭逐渐走向开放,彝族现代诗歌的创作由群体向个体转变,彝族现代诗歌的传播途径由阅读文本到现代表演的转变。彝族现代诗歌的转变为彝族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做了有益的尝试。

一、彝族诗歌由封闭逐渐走向开放

在当今快速发展的时代,为了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彝族文化要逐渐向现代转变。深受彝族宗教影响的彝族诗歌率先实行转变。彝族现代诗人一方面在诗歌中坚守彝族古老神圣的精神,另一方面又在现实语境进行从文本形式到内容的转型探索,从而由封闭走向开放。

彝族现代诗歌文本由彝族毕摩经书转向彝族现代诗歌。彝族诗歌的早期文本是彝族毕摩的经书。彝族毕摩经书具有宗教色彩,既是当时人们心中的信仰和行为规范,又是彝族诗歌的早期文本。随着彝族社会生活与外来文化的交融越来越多,毕摩经书作为彝族诗歌主导者地位逐渐动摇,逐渐由彝族现代诗歌取代。但是,由于精神信仰是社会整体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因此,毕摩经书仍然影响着彝族人的行动、思想和情感。现代彝族文学作品包括诗歌中大量吸取了包括毕摩经书在内的彝族的神话传说并对之加以转变和改造,借以连接彝族文化与当今多元文化时代可能产生的断裂。彝族毕摩的经书是彝族古老史诗和神话的汇集,其中的“神”的形象对彝族现代诗歌创作产生了影响。因此,彝族现代诗人的诗歌创作要继承毕摩经书的形式和内容的某些要素。彝族现代诗人阿库乌雾的创作就是如此。阿库乌雾作为一位双语诗人,用汉语和母语进行创作,就是一种开放的表现;他的一些诗歌中借助彝族神话传说的因素表达出他在现代社会语境下的感悟,也是彝族现代诗歌转化的一种表现。如他的诗歌《招魂》就是对过去毕摩主持招魂仪式的改写,“族群的仪式包含着特殊人群的宗族认同和归属依据……宗族认同还包含着某种结构的意义——将历时和共时的两种关系汇合到一处。”[1](p124)阿库乌雾的《招魂》是用彝语写的,大多数读者对诗歌内容的了解存在一定困难。但通过阿库乌雾的母语朗诵,这首诗突破了语言和民族的界限,唤起每一位参与者的自我认同。从仪式的主题来看,阿库乌雾所召唤的是一种无形的灵魂。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对于“灵魂”都有一种崇拜和尊敬之情。对于每一位仪式的参与者来说,召唤的灵魂是神圣的。这种看似属于彝族族群的宗教仪式已经将不同文化认同汇集于此,表现出可贵的开放精神。

在彝族现代诗歌中,彝族传统文化的延续依靠彝族传统神话和其他文化兼容。这在李骞的《圣母》一诗中也得到体现。李骞将彝族古老神话、汉族创世神话和西方神话糅合在一起,凸显了人类母亲的伟大。女娲创造人类的神话本是汉族人民对于人类起源的认识,但是在李骞的《圣母》一诗中,女娲生活在古老的彝族社会,即是彝族的圣母,也成为人类共同的母亲。这首诗写到:“雪雨之夜,万顷雷霆,惊慌的男人四处奔逃,雨打在女娲身上,雪落尽母亲心脏,强化人体,在河的上方,公猴灿然一笑,人类第一声啼哭。”[2](p134)在彝族创世神话中,“雪”是世界起源的一个标志,《雪子十二支》中就提到,为了人类的出现,天空“降下三场红雪来。九天化到晚,九天化到亮,为成祖先来融化,为成人类来融化”。在彝族创世神话中,“猴”和人类都是作为雪子十二支中的一种。雪子十二支分为有血的六种和无血的六种。其中有血的六种就有猴和人类:“有血的六种……猴为第五种,猴分为三家,住在树林与岩上,猴类繁殖无数量。人为第六种,住在世界上。”[3](p4)因此,女娲进入彝族神话体系当中,成为彝族神话中的人类母亲,也可以说是彝族人的先祖。从《圣母》中我们看到,彝族现代诗歌在内容方面由封闭走向开放,表现出彝族文化与中华文明的融合,从而更具有不朽的生命力。

二、彝族现代诗歌的创作由群体向个体转变

在彝族现代诗歌从形式到内容由封闭逐渐走向开放的同时,彝族现代诗歌的创作也打破原有的群体方式,转向更适应现代社会的个体方式,来展彝族现代诗歌的生命力。

从社会的角度来看,彝族毕摩通过仪式和活动对彝族社会文化负责。他们作为一个群体,按照固定的规则、程序和形式承载着彝族庞大的文化体系。他们研读经书,学习主持仪式,全心将这一古老的文化体系以完整精确的形态呈现出来。然而这种文化传承是一种静态的接受和传承,且赋予他们沉重的责任感,削弱了他们的创新精神。结果是,庞大完整的文化体系面临着新的文化冲击而不能适应动态发展中的社会需求,毕摩文化在封闭的发展中日益失去生命力。需要一种新的传播形式在封闭的民族文化与不断向外扩展的彝族社会之间进行协调,彝族现代诗歌毫无疑问地担起传承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重任。这种传承是彝族现代诗歌创作者以个体的生命体验方式进行的。

他们用个人生命体验传承着民族的真诚情感。如在彝族现代诗人阿库乌雾的汉语诗歌中,传统的宗教仪式和宗教文化符号被改写和创新。他的《朵波嘟》即是代表。“朵波嘟”是一种彝族民俗,是新生婴儿选择吉日出门见天的仪式。《朵波嘟》并不是依靠群体表演完整呈现这个仪式的原本形态,而是表现反叛最终又回归的矛盾和焦虑:

多少年之后

含着母亲青橄榄似的乳头

跨出木屋

完成另一次诞生一杯美酒

祭天神祭日神祭生育神

那些不醉的野物

用温馨的爪子第一次

抚摸你此刻

父亲动手剃下与生俱来的

发丝为你开辟

重新生长的路途

依然你双目紧闭

拒绝一切麦芒

拒绝一切根须

倾听远处

——《朵波嘟》

诗歌中的阿库乌雾成为彝族民俗仪式的主持者从个体的角度对彝族文化生存现状及出路进行了思考。在阿库乌雾看来,这是一个“文化混血”的时代,我们无人能幸免于这种混杂性带来的文化认同的淡化,但是我们也绝不向这种现象妥协。因此,象阿库乌雾创作《朵波嘟》那样,诗人们以当代彝族社会中的个体身份展现自己对本民族的文化认同,在这种模糊和混杂的状态下彝族文化的魅力以空前的辐射力度绽放光芒。

三、彝族现代诗歌的传播阅读由文本向表演转化

文本是创作者和接受者在不同空间完成的文化再现,但是这种文化再现在传播和接收这两端不一定是一致的。不同的空间和语境能给符号不同的阐释。为了使现代诗歌能够承载彝族文化,彝族母语诗歌创作者开始将自己的诗歌文本以表演的形式进行传播。这成为对彝族口头传播传统的创新。

从阅读文本到表演,让诗歌再一次高度依赖时间和空间。更重要的是,表演的重心已经由表演的内容慢慢转向表演者和观众两端。表演在这里似乎只是成为连接两端的中介。阿库乌雾是彝族现代诗坛尝试诗歌口头表演的鲜有的诗人。他的母语诗歌多是表达自己对家乡和民族的热爱以及自己身处异乡的文化混杂的情感。他作为现代社会中的个体需要与人的交流。同时,他的诗歌在国内外得到人们的好评和认可。诗歌的接受者们也需要与他有更进一步的交流。交流需要是表演的契机。表演更加丰富了诗歌文本的意义。在表演的整体元素中,表演者和观众成为真正的文化阐释者。表演是具有一定的程式的,任何实地的表演都是在固定的语言风格、主题、情节设置等的表演元素组合下进行的。但是每一次表演并不是对上一次表演的重复,每一次的表演都具有自己的创新之处,而这些创新大都是通过表演者和观众的合作实现的。在阿库乌雾的母语诗歌《招魂》的表演中,是对传统的“招魂”仪式的改进使其符合当今文化社会的需求。“招魂”这一宗教仪式是彝族社会对于灵魂的普遍观念的表现。“招魂”分为招人魂、招村寨魂、招五谷魂等。其中招人魂是最受重视的活动,其主要目的在于使人们在精神和物质两方面都能充实、丰富和家庭幸福。阿库乌雾的《招魂》表演主要内容是对彝族传说中的英雄人物支格阿龙的召唤。从其英译本中我们看到《招魂》不只是对过去口头表演的模仿,如在内容上插入大量彝族传说故事,在形式上也保留过去传统中的招魂用语:“回来吧!”在英译本中看到“Ola,comeback!Ola,comeback!”重叠的多次出现。而且更重要的是,支格阿龙这样的精神英雄在表演中已经化为跨民族甚至跨国界的精神领导者。表演中的支格阿龙已经成为表演者和观众达成的共相,这一共相中所谓的权威和正统被消解,因为任何人的头脑中理解的支格阿龙都是表演的有效价值。

当今中国的少数民族文学接受着空前的时代和文化挑战,“在西方文化冲击和浸润下建立起来的文学史,更是变本加厉,愈加忽视中国非汉族民族文学研究,形成了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和文学研究中的一个怪异现象,既三重话语霸权压迫下的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研究。”[4](p296)因此,对于彝族文学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来说,这三个霸权的消解成为刻不容缓的民族任务。科学的发展和现代社会分工的出现影响着每一个人的生活方式和观念,彝族文学曾一度处于失语之中,直到现代彝族汉语诗歌的兴起。这些诗歌既保留了彝族传统的一些特点,又进行一系列的变化。这是诗歌创作者自身的需要,也是现代文化多样性语境的要求。

[1]彭兆荣.人类学仪式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

[2]云南省红河州文联编.当代彝族作家作品选——诗歌[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3.

[3]冯元蔚.彝族古典长诗——勒俄特衣[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86.

[4]曹顺庆.比较文学与文论话语[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猜你喜欢
招魂经书现代诗歌
英语现代诗歌对物的观照及其诗意生成
《天演论》初版时间再探——以新近发现的“味经书屋本”为中心
喜讯
“不”与“无”的奥秘——评王学东诗集《现代诗歌机器》
体验的真挚与表达的超越——王学东《现代诗歌机器》观察
单宝塔诗
招魂(短篇小说)
招魂
现代诗歌教学新探
和云章东巴所写经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