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辞·招魂》与安徽滁州招魂风俗

2013-12-12 22:55李可繁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3年12期
关键词:巫医招魂滁州

李可繁

《楚辞·招魂》与安徽滁州招魂风俗

李可繁

《楚辞·招魂》是一篇“奇文”,千年之后,我们无法复原作品产生时的详细情况和具体细节,但通过楚地流传着的“招魂风俗”,我们却可以寻找诠释《招魂》的一个角度。本人经过实地调查,对安徽滁州民间的招魂风俗进行整理归类,通过招魂时间、招魂工具、招魂仪式进行分类比较,理清《楚辞·招魂》安徽滁州民间招魂风俗的联系和变化,希望用活着的“招魂”仪式去回应那久远的呼唤,感受那时的心境,进一步了解《楚辞·招魂》的情感和内容。

屈原 《楚辞·招魂》 安徽滁州 招魂风俗

招魂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文化现象,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有着不同的形式。在史料的记载中,招魂的仪式起源非常早。周代的一些文献中就说,《礼记·礼运》所载“及其死也,升屋而号,告曰‘皋(嗥)某复’”。穿越时空,今天我们依然可以看见古楚地的遗风。

一、安徽滁州招魂风俗

楚地有巫医,并且在国家中的地位很高,甚至有些还参与政事。这对楚地人的生活产生巨大影响,使得招魂风俗一直流传着。巫医主要是治疗丢魂和外症。外症是有邪祟上身,丢魂是人的魂魄因为某种原因而丢失。一个要驱鬼,一个要招魂。招魂的前提是招魂对象要丢魂落魄。

丢魂的原因可分为两种:一种是由于受到惊吓而丢了魂魄,这种情况一般是生魂,即活着的人;另一种情况是客居他乡,与故土分离,这种情况一般是亡魂,也有少数是生魂。

招魂首先要判断有无失魂,一般是家人发现有些异样,然后就要请巫医进行诊断,诊断内容包括丢魂时间、丢魂地点、丢魂原因,再由巫医授以招魂禳解之术,由丢魂者的亲人,必须是血缘关系非常紧密的人施术。招魂有招生魂和亡魂之说,招生魂的主事者一般是失魂者的至亲,如爷爷奶奶、父母为孩子招魂,或者由兄弟姐妹配合招魂,也有夫妻之间互相招魂的。

丢魂的诊断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这些巫医的诊断手法是不同的,就我所了解的有把脉、摸太阳穴、听说话声音。

招魂的形式:一般都是由两个人配合完成,大多数是女性,男性也可以,但是很少。对不同的人,招魂的形式也不同。

(一)不会走的小孩

拿一个煮熟的鸡蛋放在地上或镜子上或石刀上,用一只手扶着,头小的那头朝下,试着让鸡蛋站立,另一只手由外向内做搂抱状鸡蛋站三次即可。要在中午十二点,靠着门口。边做这个动作边叫喊:“xx(丢魂者的小名)在哪吓了,来家搂蛋喽!”另一人应答“哦”或者“诶”。晚上把鸡蛋给小孩吃了。好了就不用叫了。

正中午,把母亲出嫁的衣饭盏子拿到门前阳光下,盖上一张纸钱,拿一只筷子,端一碗水。用筷子蘸水甩向纸钱,当两个水珠滚到一起的时候就可以了,边甩水边喊 “在哪吓到来家吃饭哦”,另一个人应答“哦,来喽”。

针对在水边丢魂的,在晴天晚上人定后,把小孩贴身衣服拿到门口火堆旁,一边用手拎着衣服领子,一边喊:“不认爷,不认娘,给小孩魂灵带上床,认认小孩旧衣裳。”另一个人答应“哦,来喽”,直到衣服站着,然后把衣服贴在小孩怀里,盖着睡觉。喊七声。

(二)大小孩

晴天中午,用扫把拖着小孩丢魂当天穿着的上衣,在小孩吓到的地方来回走,一边拖着扫把走,一边喊“不认爷,不认娘,只认身上旧衣裳”,要喊一百声,回家之后要把衣服给丢魂者穿上。

晚上在家门口,拿一件贴身衣服,人定之后,从火堆走向床前,边走边喊,一共喊七声,一个人喊“xx在哪吓到来家睡觉喽”,一个人答应“哦,来了”,然后把衣服贴在丢魂者身上或放在枕头底下睡觉。

晚上在家门口,有火亮的地方,招魂者一只手举起用纱包包裹木勺子的头,并且做向下招的动作,边喊“xx在哪吓到来家哦”,一只手扳着门,借助门神的威力,另一个人答应“哦”,喊七声,把勺子放在丢魂者头底睡觉。

(三)大人

在家附近的火堆旁的高处(如农村的石磙)或门口,在门口喊招魂者,脸要向外,一只手举起用纱包包裹木勺子的头,并且做向下招的动作,边喊“xx在哪吓到来家哦”,另一个人答应“哦”,喊一百声,用高粱的秸秆计数。喊完之后,把木勺子放在头底枕着睡觉。

招魂时间:晴天的正中午或晚上,阴天不能叫,怕会叫错魂。大人一般是在晚上,一天一次。小孩一般都是在中午和晚上,一天两次。叫魂要对着门,借助门神威力。中午要在阳光下,晚上要有灯亮,以前没有灯的时候,用火堆。

在远处丢魂,而近期又不能去丢魂地方的时候,可以在锅里放上水,水上浮着空瓢,瓢上放一双筷子。喊的时间参照上面,最好是在中午。南方多水乡,水好比河,瓢好比船,筷子好比桥。

招魂并不是在丢魂时才用得上,也可以是思念出门在外的家人。有一个故事,有一男子在外多年未回家,母亲思念甚切,向巫医寻求帮助,她回家之后就这样做:搬一张桌子放在门下,在晚上,点一堆火,一只手扳着门头,一只手招,一更天喊一声,二更天喊两声,三更天喊三声,如此下去,到五更天时大喊三声。结果第二天早上他的儿子果然回来了,并且儿子说昨天夜里在一个破土窑避雨时,隐约听见母亲的叫声,于是跑出土窑,在踏出土窑的那一刹那,土窑塌了下来。而他避雨的地方距离家还有三十里路远。

招魂一般有两个人配合,一个招魂,一个应答,答应的人随便,招魂的人一定要是丢魂者的自家长辈,多为女性,最好是母亲,因为母亲叫的声音传得最远。

这些是活着的人,逝去的人也有叫魂。人死了以后,活着的人把他生前睡的席子以及一些衣服收拾整理,在棺材出家门之后,拿到村头路口烧,然后由晚辈,主要是女儿、儿子,然后也可以是侄女、孙女,以女性为主,喊“xx(喊的人对死去的人的称呼,如“妈”)来背gaojue”,怕到那边没有衣服穿,这和唐代的招魂葬有相似之处,招亡魂不分好坏天气。

二、《楚辞·招魂》

招魂原因:帝告巫阳曰:“有人在下,我欲辅之。魂魄离散,汝筮予之!”巫阳对曰:“掌梦。上帝其难从。”“若必筮予之,恐后之谢,不能复用巫阳焉。”天帝派巫阳用卜筮还魂给一位贤人。

招魂主事者:巫阳。

招魂工具:“秦篝齐缕,郑绵络些。”秦地竹笼,齐地丝线,用郑国丝絮做的灵幡啊。

招魂方式:“招具该备,永啸呼些。”招魂的工具一应俱全啊,再就是长声呼唤啊!

招魂对象:招魂对象历来众说纷纭,本人更倾向于招楚怀王。首先,在劝魂魄返故居的时候,场面宏阔壮大,从“天地四方,多奸贼些”至“室家遂宗,食多方些”段结束,其中有多处描写故居的好,“冬有窔厦,夏室寒些”,描写了居住条件,“翡翠珠被,烂齐光些”等句又写了生活用品精致华美,“二八伺宿,射递代些”等句又描写婢女众多,“实满宫些”,这样的条件除了君王又有谁能够达到呢?其次,在乱辞中,作者也回忆了“与王趋梦兮课先后”的场景,而之前的“朕幼清以廉洁兮……长离殃而愁苦”,与后面的“献岁发春兮,汩吾南征……路贯庐江兮左长薄”等句也说明了本文的招魂对象是楚怀王。

招魂过程:准备招具,用语言呼唤。首先描写了“天地四方,多见贼些”的状况,东南西北都不可以居住,“魂兮归来!反故居些”只有故居最好。然后描写故居种种舒适华美。最后叙述以前发生的和当前有关的事件,“君王亲发兮惮青兕,朱明承夜兮时不可以淹”。

三、《楚辞·招魂》与滁州招魂风俗

我们不难发现这两者有很多不同的地方,招魂风俗随着时间发生了变化。首先,招魂仪式简单化了,如今我们不会用“工祝招君,背行先些。秦篝齐缕,郑绵络些”复杂的程序,但是也有一些简单的工具和招魂主事者。其次,招魂说辞也简单了,我们不会长篇大论、辞藻华美地说很多,但是我们仍然会有这样一个程序,并且这是很重要的。《招魂》更具有文学性,他绝不是简单的招魂巫语,而是文人的文学创作。再次,场面也没有那么大,不仅仅是君王和普通百姓的区别,这也是古代和现代的区别。最后,《招魂》有“粔籹蜜饵”,安徽滁州地区为了慰鬼,会烧一把纸钱,或者烧一把麦秸秆当做金条送给鬼神。

跨越千年,我们仍然可以感受到安徽滁州地区的招魂风俗与《楚辞·招魂》有很多相同、相似之处。

(一)招魂工具

《楚辞·招魂》:“秦篝齐缕,郑绵络些。”安徽滁州地区民间人们招魂的时候,会用簸箕,这大概和“秦篝”差不多,招魂时用的勺子上要裹上裹头用的纱巾,这大约和齐缕差不多。

(二)招魂时间

《楚辞·招魂》中两处用了“兰膏明烛”,从这句话来看,《招魂》时间应该在夜晚。安徽滁州地区民间招魂有的规定必须是在夜晚。

(三)招魂辞

都具有反复性,《招魂》中有十二处用了“魂兮归来”,还有四处“归来兮”、两处“归来”,这种反复呼唤与现在安徽滁州民间的招魂辞不谋而合,不论时间和方式如何,招魂辞内容都大致相同并且反复,如“某某(丢魂者的名字)快点回来哦!外面冷哦!你妈在家等你吃饭来”。

(四)招魂者

都是由丢魂者和主事者共同构成,缺一不可。《招魂》中“工祝招君”,是由巫师祝和丢魂的君王组成的,安徽滁州地区民间招魂不一定非得要巫师,有时候家人也可以,这位家人必须是自己的至亲,并且女性居多,一般是奶奶或者妈妈,

从两者的比较中可以体会到《楚辞·招魂》更有文学性,而安徽滁州民间地区的招魂更具有生活性。我们可以从生活中的招魂去感受《招魂》的真正内涵。

[1]林佳骊.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楚辞[M].北京:中华书局,2010.

[2]谭家斌.招魂探源[J].职大学报,2007(3).

[3]司马迁.史记[M].北京:华文出版社,2010.

[4]唐仲山.屈原招魂与青海民间招魂习俗之比较[J].青海:青海民族学院学报,2000(6).

(作者单位: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

猜你喜欢
巫医招魂滁州
《滁州西涧》(草书)
《滁州学院学报》征稿简则
基于认同视角的贵州苗族巫医治疗现状探析
《滁州学院学报》征稿简则
俄议员提议整治巫医
招魂(短篇小说)
录唐·韦应物诗《滁州西涧》(草书)
浅析壮族巫医治病中的心理治疗作用
招魂
巫医:健康的瘰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