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文婷
(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 外国语学院,广东 珠海519087)
Halliday认为,语言有三个元功能,即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学者们分析语篇时会把各语言形态和这些功能相联系,且通常运用及物性、情态、名物化、被动化和词语选择等分析工具。但是,“每个语篇都有其特定的特征,因此在分析具体语篇时,要突出其特有的特征,不求面面俱到”[1]。本文重点运用及物性和情态等语篇分析工具,对《中国日报》、《卫报》和《华盛顿邮报》这三份在国际上有巨大影响力的报纸关于“棱镜门”事件中斯诺登赴俄罗斯避难这一新闻的报道进行对比分析,从而找出它们各自立场和观点的差异,并研究语言与意识形态的关系。
及物性是概念功能的一部分。概念功能是语言对人们在现实世界中的各种经验的表达。及物性系统是以小句为语言的基本单位,把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所作所为、所见所闻表达成若干过程,具体可以分为物质过程、关系过程、心理过程、言语过程、行为过程和存在过程,具体体现为动词(短语)和名词(短语)的关系,而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思想观点和意识形态。下面将基于及物性对三篇报道的标题及动词过程等进行对比分析。
《中国日报》报道的标题为:Snowden’s asylum further strains US-Russian relations;《卫报》报道的标题为:Edward Snowden’s temporary asylum gets mixed reception among Russians;《华盛顿邮报》报道的标题为:Snowden granted asylum in Russia,leaves Moscow airport.
根据对过程小句的分析,《中国日报》的标题使用了心理过程,主语为Snowden’s asylum,动词短语为further strains US-Russian relations,强调的是此事件对美俄关系的影响。《卫报》的标题使用的是物质过程,主语与《中国日报》基本相似,但强调“temporary asylum”只是暂时避难所,动词短语为gets mixed reception among Russians,关注的是此事件在俄罗斯引起的反应。《华盛顿邮报》的标题使用了物质过程,主语为Snowden,granted asylum in Russia为主语的补语,动词短语“leaves Moscow airport” 表达的信息是斯诺登在俄罗斯获得避难身份及其去向。
从以上对各标题的分析可以看出,《中国日报》与《卫报》关注斯诺登获准在俄罗斯避难这件事情所引起的后果。《中国日报》态度鲜明,强调此事件会使美俄关系更加紧张;《卫报》态度不够明朗,只是说此事件在俄罗斯反应复杂;而《华盛顿邮报》更关注的是俄罗斯给斯诺登提供避难的事实以及斯诺登本人的去向。三家报纸报道的标题都提到asylum,但从各句的动词过程可以看出各家关注的侧重点有很大差异。
《卫报》所报道的内容最少,包含33个动词过程;其次是《中国日报》,包含39个动词过程;内容最详尽的是《华盛顿邮报》,包含72个动词过程。见表1。虽然不能根据报道内容的多少来判定一家报纸是否客观、公正,但可以说明一家报纸是否愿意公开自己对事件各侧面的看法和该报对此事件的关注程度的大小和掌握信息的多寡。[2]
表1 三篇报道的动词过程分析
从以上的数据分析中可以看出,这六大过程在三家报纸的分布中没有明显差异。在所有动词过程中,物质过程占的比例最高,《中国日报》为51.3%,《卫报》为45.5%,《华盛顿邮报》为61.1%。排在第2和第3位的分别是言语过程和关系过程,分别在《中国日报》中占28.2%和12.8%,在《卫报》中占36.4%和15.1%,在《华盛顿邮报》中占23.6%和11.1%。而心理过程、存在过程和行为过程在这三家报纸中所占比例较少,三者加起来分别为《中国日报》7.7%,《卫报》3.0%和《华盛顿邮报》4.2%。这样的分布与新闻的特征有关,因为新闻一般是对事件的描述而非对心理状态或存在关系的介绍。下面重点分析物质过程。
1.对《中国日报》报道的物质过程举例分析
《中国日报》有39个动词过程,其中,物质过程20个,占51.3%。如:
(1)Russia’s granting of asylum to intelligence leaker Edward Snowden marked a sharp setback to already strained US-Russian relations…
(2)The Russian decision also comes at a time when the Obama administration faces criticism in Congress over the spy programs…
例(1)有1个物质过程,Russia’s granting of asylum是本句的动作者,marked a sharp setback为动词短语,俄罗斯为斯诺登提供避难使原本就紧张的美俄关系更加紧张。例(2)包含2个物质过程,The Russian decision comes和the Obama administration faces criticism,特别提到在奥巴马政府正因“棱镜门”事件而面临国会批评的时刻,俄罗斯做出给斯诺登提供避难的决定,报道暗含对奥巴马政府的批评,并同时暗示奥巴马政府将面临更大压力。
2.对《卫报》报道的物质过程举例分析
《卫报》有33个动词过程,其中,物质过程15个,占45.5%。如:
(3)…Moscow would not look kindly on local whistleblowers who leaked its secrets.
(4)…51% of Russians approved of Snowden’s whistle blowing activities and 43% supported granting him asylum in the country.
例(3)有2个物质过程:would not look kindly on local whistleblowers 和leaked its secrets,指出俄罗斯对本国的泄密者可能不会这么友善。例(4)有2个物质过程:approved of Snowden’s whistle blowing activities 和supported granting him asylum,表明51%的俄罗斯人认可斯诺登的泄密行为,43%的俄罗斯人支持给他提供避难身份。
3.对《华盛顿邮报》报道的物质过程举例分析
《华盛顿邮报》有72个动词过程,其中,物质过程44个,占61.1%。如:
(5)Russia’s decision to grant temporary asylum to Edward Snowden opened a fresh wound in Moscow’s battered relations with the United States…
(6)… in Russia,a country that has a history of harshly repressing its government critics as well as a record of mistreating other U.S.citizens who have sought asylum there.
例(5)有1个物质过程:opened a fresh wound,俄罗斯给斯诺登提供避难的决定使原本就紧张的美俄关系又开了一道“新的伤口”。例(6)有4个物质过程:has a history as well as a record,repressing its government critics,mistreating other U.S.citizens和have sought asylum,强调俄罗斯有残酷镇压批评政府人士的历史以及虐待曾经在俄避难的其他美国公民的记录,暗示斯诺登在俄罗斯不一定能真正得到安全庇护。
综上,在新闻语篇中,物质过程在句子中的使用能够带来对某一事件生动具体的描述。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发现,尽管《中国日报》、《卫报》和《华盛顿邮报》三家报纸的相关报道都做了大量的物质过程的描述,但是在词汇、短语的选择和使用上还是大不相同。《中国日报》的报道侧重描述斯诺登事件对美俄关系造成的影响,强调奥巴马政府因棱镜项目面临批评并因此采取相关应对措施。《卫报》的报道则侧重描述斯诺登事件在俄罗斯引起的复杂反应,态度不明确。《华盛顿邮报》的报道内容相对全面,但是用词犀利,批评俄罗斯此举对美俄关系造成的伤害,并暗示俄罗斯并非真正愿意庇护斯诺登。
情态是人际功能中的一个重要系统。它指的是发话者对自己所谈的命题的成功性或有效性做出的判断,或是在命令中要求对方承担的义务,或是在提议中要表达的个人意愿[3]。对新闻语篇中情态系统的分析可以揭示出作者的阶级立场。情态系统中情态动词、情态形容词、情态副词和直接或间接引语都可以表达情态意义。本文主要分析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
语篇中常引用当事人、知情人或权威人士的直接或间接引语,以增强对受话人的说服力,因此它们的使用能有效地增强语篇的权威性。在政治新闻中,报道人们对某一事件的评论往往比报道这一事件更重要[4]。新闻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人们说什么和他们如何说。报道者在对引用来源的选择上,往往会优先采用跟自己意见一致的观点,而对于相反的观点则较少采用甚至完全忽略,以达到借他人之口表达或者印证自己意见的目的。三家报纸的相关报道的引语来源见表2。
表2 三篇报道的引语来源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中国日报》报道的引语全部来自于美国权威人士,《卫报》报道的引语1处来自斯诺登的律师,其余全部来自于俄罗斯权威人士,《华盛顿邮报》报道的引语约一半来自于美国权威人士,其他则来自于俄罗斯权威人士、斯诺登及其律师和父亲。
《中国日报》报道的引语全部来自于美国权威人士。如:
(7)Russia and the US have“both been very clear that this is an example of something that we want to treat separately,thatwedon’twantittoadverselyaffectthewholerelationship,” she(USStateDepartmentspokeswomanMarie Harf)said.
(8)“The president committed that he and his team would continue to work closely with the Congress on these matters in the weeks and months ahead,”theWhiteHousestatementsaid.
从以上引文可以看出美国官方(美国国务院、白宫)对俄罗斯为斯诺登提供避难的态度——此事件对美俄关系是一打击,但是美国政府不想让它影响美俄两国全盘局势。同时,《中国日报》是三家报纸中唯一一家提到美国总统因斯诺登曝光的棱镜项目而面临国会批评,所以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总统及其团队要采取应对措施,在处理监控问题方面与国会通力合作。
《卫报》报道的引语大部分来自于俄罗斯权威人士,有1处来自斯诺登的律师。如:
(9)Boris Ratnikov,aformermajor-generaloftheFederalGuardService,told the newspaper Izvestiya that the whistleblower remained in limbo.“If there was a firm decision to defend Snowden,they would have given him citizenship.One-year temporary asylum is ‘he’s neither ours nor yours’,” he said.
(10)“Many people in Russia hope that he will quickly adapt to life here and support him,”Kucherena(Snowden’slawyer)said.
从以上引文可以看出,联邦警卫局前少将拉特尼科夫认为如果俄罗斯下定决心保护斯诺登,他们就会给他公民身份,暗示俄罗斯并不真正愿意帮助斯诺登。斯诺登的律师指出很多俄罗斯人还是支持斯诺登的。所以,《卫报》报道的态度不是很明朗,一方面报道俄罗斯对斯诺登的支持,一方面又质疑俄罗斯是否真正愿意帮助斯诺登。
《华盛顿邮报》报道的引语一半来自于美国权威人士,另一半来自于俄罗斯权威人士、斯诺登及其律师与父亲。如:
(11)“Russia has stabbed us in the back,” saidSen.CharlesE.Schumer(D-NY).“Each day that Mr.Snowden is allowed to roam free is another twist of the knife.”
(12)“Over the past eight weeks,we have seen the Obama administration show no respect for international or domestic law,but in the end the law is winning,”Snowdenwas quoted as saying.“I thank the Russian Federation for granting me asylum in accordance with its laws and international obligations.”
(13)Yuri Ushakov,aKremlinofficial,told reporters Thursday that the“relatively insignificant case” of Snowden would not harm relations between Russia and the United States.
在《华盛顿邮报》报道的引语中,美国权威人士在描述俄罗斯为斯诺登提供避难事件时用词犀利,“俄国在背后捅了我们一刀”。该报道通过这些犀利的词语表达对俄罗斯政府的强烈不满。但同时也引用了斯诺登在维基解密网发表的简短声明:感谢俄罗斯政府提供避难。另外,该报道也引用了俄罗斯官员希望斯诺登事件不会影响俄美关系的声明。
三家报纸的报道引用的都是当事人(斯诺登)、知情人(斯诺登的律师)或权威人士(美、俄官方)的直接或间接引语,因此这些直接或间接引语的使用能有效地增强语篇的权威性。报道者在对引用来源的选择上,往往会优先采用跟自己意见一致的观点,所以三家报纸相关报道的引文都各有侧重与不同。《中国日报》与《华盛顿邮报》都报道说不希望斯诺登事件影响美俄关系。《中国日报》的报道通过引用美国官员的话表达美国不希望此事件影响美俄关系,而《华盛顿邮报》的报道是通过引用俄罗斯官员的话表达俄罗斯不希望此事件影响美俄关系。《卫报》与《华盛顿邮报》的报道都表达了对斯诺登在俄罗斯安全问题的质疑。但是《卫报》报道的引语只是怀疑俄罗斯是否真正愿意帮助斯诺登,而《华盛顿邮报》报道的引语“如果他越界,普京将像捏死虫子一样捏死他”直接表达斯诺登在俄罗斯的安全堪忧。所以《华盛顿邮报》的报道态度鲜明,直截了当,而《卫报》报道的态度总是犹抱琵琶半遮面。
《中国日报》与《华盛顿邮报》的报道都指出了此事件对美俄两国关系的负面影响。《中国日报》的报道提到了美国国务院发言人称美俄两国还存在合作关系,所以不想让此事件使两国关系恶化。《华盛顿邮报》的报道提到俄方已尽量淡化此事的影响,认为美俄关系不会受到斯诺登事件的严重影响。
《卫报》与《华盛顿邮报》的报道都提出了斯诺登在俄罗斯的安全问题。但《卫报》报道的态度比较隐晦,没有明确表态;而《华盛顿邮报》的报道则明确提出斯诺登在俄罗斯的行动将受到严格控制,如果行为越界,他将会像虫子一样被捏碎。《华盛顿邮报》的报道比较全面,对美国、俄罗斯的官方态度,斯诺登的律师、斯诺登本人以及斯诺登的父亲等进行了全方位的报道。
总的来说,《中国日报》的报道态度相对客观,主要报道美国对此事件的反应,同时特别指出奥巴马政府面临国会的批评,强调美国政府的错误。整篇报道没有提到俄罗斯政府及民众的反应。《卫报》的报道态度不够明朗,主要报道俄罗斯对此事件的反应,并指出,虽然俄罗斯为斯诺登提供避难,但俄罗斯对本国的泄密者可能不会这么友善,同时质疑斯诺登在俄罗斯的安全问题,对俄罗斯政府有相对否定的成分。整篇报道没有提到美国政府及民众的反应。《华盛顿邮报》的报道提到了美俄双方对此事件的反应,但大部分篇幅都是在讲美国官方谴责俄罗斯政府的决定,并暗示此事件将引起一系列后续事件,同时提到俄方已尽量淡化此事的影响。整篇报道对俄罗斯基本持否定态度。与《中国日报》和《卫报》不同的是,《华盛顿邮报》特别报道了斯诺登的声明,但同时白宫发言人指出斯诺登是一个严重威胁到国家安全的犯罪嫌疑人。所以,《华盛顿邮报》对斯诺登的报道还是比较客观的。
虽然三家报纸在报道同一事件,并且都想尽可能保持客观公正的立场,但由于作者受到自己已形成的意识形态或思想观念的支配,三篇新闻语篇对同一事件的态度是不同的。《中国日报》态度鲜明,大量引用美国官方对此事件的发言,揭示美国对此事件的反应,并特别提到美国总统因斯诺登曝光的棱镜项目而面临国会批评,对美国的棱镜项目持批评态度。《卫报》大量引用俄罗斯官方对此事件的发言,揭示俄罗斯对此事件的反应,但态度不够明朗,比较暧昧,强调此事件在俄反应复杂。而《华盛顿邮报》的报道引用美俄双方以及斯诺登本人及其律师对此事件的反应,揭示此事件在美俄两国引起的反应,对俄罗斯的批评最直接、最强烈。
可以看出,人们在使用语言时不自觉地选取语言项目和表达方式,这些都体现了人们的意识形态。从批评语篇视角对新闻报道进行解读,可以客观反映出语篇制造者如何使用语言影响人们的意识形态,有助于读者阅读新闻报道时进行批判性分析,加强对意识形态的敏感性及对语篇的反控制意识。
参考文献:
[1]戴炜华,高军.批评语篇分析:理论评述和实例分析[J].外国语,2002(6).
[2]徐立新.语言反映意识形态[J].外语教学,1999(4).
[3]陈中竺.批评语言学述评[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5(1).
[4]Halliday M.A.K.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