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幸居
(广东白云学院外国语学院,广东广州 510450)
理解是翻译的前提,汉语古诗往往涉及很多文化因素和特别的修辞手法的使用。这些古诗被视为特殊的文本,构成了阅读的障碍,并被认为是翻译的难题。从传统的分析方法入手,很难找到真正解决这些难题的方法。近年来,不少学者开始从认知脚本理论的角度研究特殊语篇的理解和翻译的问题,因此,认知语言学为解决这些难题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本文正是以认知脚本理论为向导,分析汉语古诗中的重标记脚本现象,并提出相关的翻译策略。
脚本(script)是和ICM相关的术语,它和框架(frame)有着密切的关系,只不过框架适用于静态性事件的描述,而脚本适用于动态性事件的描述[1]。它是“描写特定情景中事件恰当程序的结构……是预先设定的、常规性的动作程序,可用来限定一个熟知的情景”[2]。因此,脚本是人们在进行特定活动时遵循的一个标准化和理想化的相对固定的程序,具有动态性和程序性的特点[3]。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经历一个个脚本,这些脚本有助于人们“预测性思维”和“计划性思维”的形成。正如大家熟知的“去饭馆吃饭”脚本,人们去饭馆吃饭,必须依次经历以下事件:进饭馆——就坐——看菜单——点菜——上菜——吃饭——付账——离开,而且前一个动作是紧接其后动作的先决条件。Schank把脚本模式看成是有着一些空位(slots)和随时可以填入空位的必要信息的图式[4],因此,脚本可被用于解释语言中的信息缺省现象。Abelson认为脚本隐去所有细节的简约表述不仅有利于机器程序的识别,更对人的阅读理解和记忆有极大的帮助,因此,脚本在语篇的构建和解读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5]。
从解读语篇的角度出发,陈安玲把脚本划分为无标记脚本模式、轻标记(light marked)脚本模式和重标记(heavy marked)脚本模式[6]。“如果脚本中的事件序列完全符合客观常规的逻辑规则,就叫无标记脚本模式。”[6]如上述“去饭馆吃饭”脚本就是无标记脚本。“如果脚本中的事件序列有悖客观常规的逻辑规则,就叫标记脚本模式。我们把经序列、视点(viewpoint)、默认值(default values)等元素调整后仍可在常规脚本框架内认知的模式称之为轻标记脚本模式;把必须经过信息转换、语境推断来进行认知的脚本模式叫重标记脚本模式。”[6]陈教授以Walton创作的《垂钓全书》中的“水边凝思”文段和J.Swift《一个小小的建议》一文中的一个段落为例,解释了一些特殊语篇中涉及到隐喻的脚本运行模式。在她看来,这些脚本就是重标记脚本,在解读这些语篇时,必须在隐喻的映射(mapping)框架下分析脚本中各动作的关联,从而正确理解语篇的含义。
这一类涉及到隐喻的重标记脚本经常出现在汉语古诗中,从认知脚本理论视角研究这种现象,有助于正确解读这些特殊的文本,并提出恰当的翻译方法。
汉语古诗中的重标记脚本是一种特殊的脚本,它们的实质是在隐喻的认知模式下,源域脚本映射到目标域脚本。要注意的是,这是诗人创作诗歌时大脑所经历的认知活动,在阅读时读者要反其道而行之,用目标域的脚本替换源域的脚本,只有这样,才能正确解读诗歌隐含的信息。
隐喻和脚本都跟文化息息相关。很多隐喻和脚本是文化间共享的,例如,在译入语和汉语文化中,都把勤劳的人比喻为蜜蜂,都有“去饭馆吃饭”、“到医院看病”、“乘飞机”、“到银行取钱”……等脚本。然而,不少隐喻和脚本是某文化特有的,这些文化知识构成了诗人创作时的背景知识。这些知识深深植根于他们的大脑中,所以在他们的作品中也留下了痕迹。汉语古诗中的重标记脚本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一)源(汉)语和译入(英)语文化间共享的重标记脚本
正如上文所述,这一类脚本是在隐喻的映射框架下发生的,涉及的隐喻和脚本是汉语和译入语文化间共享的,因此,译入语读者在阅读时基本上没有文化的障碍,只有语言的障碍。
(1)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读到这首诗,读者脑海中的“采蜜”脚本马上被激活,该脚本包括了“无论是平野还是高地,只要有鲜花盛开的地方,都被蜜蜂占领”、“采蜜”、“酿蜜”等依次发生的一连串动作,尽管“出发”、“在花上停留”等动作被省略,但读者通过填入空位的必要信息,可以进一步想象蜜蜂一生辛勤采蜜,但结果只是为他人做嫁衣裳的情景。这不是作者要表达的深意,要正确理解这首诗,读者还必须运用隐喻识解(construal)方式,用目标域的脚本替换源域的脚本。
读者运用了隐喻的认知模式,把“采蜜”脚本成功转换为“辛勤劳动”的脚本,理解诗人是借物抒情,感叹他人劳碌、终日辛苦劳作,并赞美这些辛勤劳动、为他人创造幸福生活的人。
(二)源语文化特有的重标记脚本
与上述的重标记脚本不一样,尽管这些脚本也是在隐喻的映射框架下发生的,但是其中涉及到的隐喻和脚本都是汉语文化特有的,因此,译入语读者在阅读时遇到很多文化信息需要加工,阅读的障碍不仅仅包括语言障碍,还包括文化障碍。
(2)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如果没有汉语文化知识,这首诗只能激活译入语读者脑海里的“鱼戏”脚本,其中包括“鱼游水”、“鱼游到莲叶间”……等依次发生的动作,从而想象诗中描写的鱼儿嬉戏追逐的情景。但是,汉语读者对这首诗有着不同的见解。因为“情侣是鱼”是汉语文化中常见的爱情隐喻[7],在这样的隐喻框架下,两个脚本互相替换。
通过运用隐喻的识解方式,汉语读者用目标域的脚本替换源域的脚本,从而明白诗人是通过描写鱼儿嬉戏作乐的情景,渲染出男女相爱时的欢乐。
(三)诗人创作的重标记脚本
最后一种重标记脚本与文化没有什么关系,它们是诗人文思泉涌之下创作的成果,却以其创新性成为文学史上的奇葩。
1.基于源域的重标记脚本
这种脚本涉及的文本往往是“表里不一”,即诗人表面说的是一个动态事件,实际上需要激活另一个动态事件,才能解读字里行间隐含的深意。同样,读者在阅读时需要运用源域到目标域的映射机制,实现脚本之间的替换,因此该脚本被称为“基于源域的重标记脚本”。
(3)洞房低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头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诗歌的文字激活了读者“准备拜舅姑”脚本,其中包括了“停红烛”、“待晓”、“妆罢”、“问夫婿”等一连串动作。如果没有背景知识,借助上述的脚本,读者们会认为这只是描述新娘洞房夜彻夜不眠、精心化妆、紧张准备第二天拜见公婆的情景。然而,这并不是诗人的“言外之意”,实际上是一名举子在考进士前夕写给老师张籍的一首诗。
通过脚本的替换,读者能理解到这首诗的本意是指诗人考试前非常紧张,写下该诗给张籍,问自己的作品是否能合主考官的心意。在一考定终身的古代,诗人的紧张心理和即将拜见舅姑的新娘是一样的。
2.基于源域和目标域的重标记脚本
还有一些诗人创作的重标记脚本在激活时依赖于隐喻的目标域,在解读这样的文本时,读者必须运用隐喻从源域到目标域的映射机制。
(4)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该诗的文字激活了读者脑海里的“煮豆”脚本,其中包括了“洗豆”、“放豆在锅里”、“加水”、“燃豆萁”、“豆吱吱响”等动作,当然,一些不太重要却能够在阅读中被激活的动作细节被省略了。随着阅读的展开,读者看到了“泣”这个字,就会明白这里是涉及到隐喻,因为只有人才会泣,所以“泣”和“相煎”是这个隐喻的目标域,随即用目标域的脚本替换源域的脚本。
即使译入语读者脑海里没有关于曹丕和曹植兄弟相残的知识,但是隐喻“兄弟相残是煮豆燃豆萁”的目标域“泣”和“相煎”的明示,有助于用目标域脚本替换源域脚本,从而明白诗人是在哭诉:本来是亲兄弟,为何要互相残杀!
从认知的角度看,汉语古诗中隐喻的翻译一般采用映射对等或偏移等效的翻译方法[8]。具体说来,针对隐喻的几种情况(即始发域相同,目标域相同;始发域相异,目标域相同;始发域空缺,目标域相同),采用英语的对应意象始发域译出、转换汉语意象始发域为英语的意象始发域、英语的对应意象始发域加汉语目标域和英语的对应意象始发域加注释等翻译方法[9]。
(一)翻译源域脚本,保留或明示目标域脚本的“空白”
语言是人们在客观世界体验的认知反映。尽管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有着各自的生活体验,但是他们都生活在地球这一片共同的土地上,有着类似的自然环境,积累了相同的认知经验,对于很多事,他们往往有着相似的看法,产生相同的联想。因此,很多时候源语和译入语的人们会用同样的隐喻方式来认识抽象的事物,他们脑海里有着相同的源域脚本和目标域脚本,这时译者应当翻译出源域脚本,尽量保留目标域脚本的“空白”,让译入语读者自己体会诗歌的“空白”美。
(1)可以翻译为:Down in the plain,and up on the mountain top./All nature's endless glory is their prey./But when they have sipped from a hundred flowers and made honey,/For whom is this toil,for whom this nectar?[10]
诗人在创作此诗时,运用了“辛勤劳动是采蜜”的隐喻运行模式,把“采蜜”脚本映射到“辛勤劳动”脚本中去,由于译入语中也有as busy as a bee,译者考虑到译入语读者可以运用共享的隐喻识解方式,用目标域脚本替换源域脚本,填补诗歌“空白”,所以仅仅翻译了源域脚本“prey”、“sip”、“made honey”几个动作,让读者自己体会诗歌的“言外之意”。
如上述分析所示,有一些隐喻是源语文化特有的,诗人利用这些隐喻创作的诗歌所显示出来的重标记脚本往往表现为源域脚本是两种文化间共享的,而所映射的目标域脚本却在译入语文化中空缺,这时译者可以翻译出共享的源域脚本,但是不能保留目标域脚本的“空白”,否则译入语读者会因为理解不了其中涉及的隐喻运作模式而感到不知所云。相反,译者应当添加词语,明示目标域脚本的“空白”,让译入语读者能够理解诗歌中涉及到的隐喻映射机制。
(4)可以翻译为:A kettle had beans inside,/And stalks of the beans made a fire;/When the beans to the brotherstalks cried,/ “We sprang from each other, why such fire?”[11]
诗人的本意是通过“兄弟相残是煮豆”这个隐喻,把兄长不便明言的行为具体化,让他明白兄弟相残的残忍和可悲,从而放弃杀弟弟的念头。译者明白这个背景知识,因而理解到两个脚本之间的映射关系,但是,他考虑到译入语读者没有这个知识,因此添加了“brother”这个词语,并直译了“cried”一词,以便激活译入语读者脑海中的“兄弟相残”脚本,使他们联想到西方历史上皇室兄弟争权夺利、互相残杀的故事,从而理解诗歌隐藏在字里行间的深意。
(二)转换源域脚本,明示目标域脚本的“空白”
对于源语和译入语中有共享的源域脚本而目标域脚本空缺的情况,译者除了可以使用上述的翻译源域脚本、明示目标域脚本“空白”的翻译方法外,还可以采用转换源域脚本、明示目标域脚本“空白”的方法。
(2)可以翻译为:Let's gather lotus seed by southern rivershore!/The lotus sways with teeming leaves we adore./A-mong the leaves fish play and make love./In the east they make love below and we above;/In the west they make love below and we above;/In the south they make love below and we above;/In the north they make love below and we above.[12]
诗人在创作诗歌时要描写出一幅男女相约采莲、在莲叶间卿卿我我的美丽画卷,但是,如果把全部意思都明示出来,不留一点“空白”,诗歌就显得平平无奇,因此,他用了隐喻的认知方式,把莲叶比喻为可人儿,把鱼儿比喻为情侣,“鱼戏”比喻为“谈情”,让汉语读者体会其中的深意。在翻译时,译者必须考虑到译入语文化中没有这样的隐喻认知模式,因此相应的脚本替换也不会发生。为了让译入语读者读懂诗文,译者把源域脚本动作“戏(鱼儿求欢)”转换为“目的域”脚本“make love”(在这个语境中,该词指“情侣谈情”),并添加了词语“we”。这样译入语读者读到译文时,诗歌的“鱼戏”脚本就会被他们脑海中的“情侣谈情”脚本所替换,自然就能明白诗歌的意思了。
(三)明示源域脚本和目标域脚本的“空白”
为了使自己的诗歌与众不同,诗人往往创造很多新奇的隐喻,如果缺乏背景知识,读者往往无法找到源域脚本和目标域脚本的联系,因此难以明白诗歌的“言外之意”。在翻译这些诗歌时,如果译者发现源域脚本和目标域脚本在译入语中都不存在,就要想方设法明示隐含的“空白”。因为所涉及的知识较多,主要的翻译方法是翻译源域脚本,加注释明示目标域脚本的“空白”。
(3)可以这样翻译:Last night red candles burned low in the bridal room,/At dawn she'll kowtow to new parents with the groom./She whispers to him after touching up her face;/“Have I painted my brows with fashionable grace?”
* The poet was going to take part in the national imperial exam the next morning and he was as nervous as a bride who would kowtow to the parents-in-law the next day,so he wrote the poem to Zhangji,a master in poetry who often gave some advice to him,inquiring the latter whether the examination administrator would be satisfied with his writing.[13]
这首诗表面谈的是唐朝时家喻户晓的婚嫁习俗,实际是描绘考试前夕诗人自己的紧张心态。译者把源域的脚本直接翻译出来,目的是介绍源语的一些文化知识,帮助读者在脑海中建立起“准备拜舅姑”脚本。但是仅仅这样做,读者是不会明白诗歌的中心思想的,因此,译者在注释中又明示了目标域的脚本,读到这些注释,读者们自然就能进行脚本转换,正确解读诗歌的内容。
本文主要介绍了汉语古诗中重标记脚本存在的三种情况,即源语和译入语中有共享的源域脚本和目标域脚本、源语和译入语中有共享的源域脚本但目标域脚本空缺、译入语中的源域脚本和目标域脚本空缺,并提出对应的翻译方法,即翻译源域脚本、保留或明示目标域脚本的“空白”,转换源域脚本、明示目标域脚本的“空白”,明示源域脚本和目标域脚本的“空白”。本文的研究意义在于从概念隐喻和脚本理论分析汉语古诗中的动态事件,并提出相应的翻译方法,旨在抛砖引玉,期待学者们能提出更多真知灼见,解决汉语古诗动态事件的不可译现象,真正起到文化交流的目的。
[1]冯晓虎.隐喻——思维的基础 篇章的框架[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4:87.
[2]Schank R C,Abelson R P.Scripts,Plans,Goals and Understanding[M].Hillsdale,NJ:Erlbaum Associates,1977:41.
[3]王寅.认知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212.
[4]Schank R C.Reading and Understanding[M].Hillsdale,NJ:Erlbaum,1982:66.
[5]Schank R C,Abelson R P.Scripts,Plans,and Knowledge[M].New Haven:Yale University,1975:89.
[6]陈安玲.脚本认知模式与语篇的解读[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5):25-27.
[7]王娜.汉代鱼鸟图式画像石探讨[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13(6):124-126.
[8]刘冰泉,张磊.英汉互译中的认知隐喻翻译[J].中国翻译,2009(4):75-78.
[9]权循莲,田德蓓.概念隐喻视角下汉语古诗意象的英译[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40(1):127-130.
[10]文殊.诗词英译选[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123.
[11]赵甄陶.中国诗词精选英译[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145.
[12]许渊冲.汉魏六朝诗一百五十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108.
[13]许渊冲,等.唐诗三百首新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1997: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