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静
广安市人民医院,四川 广安 638000
输注血小板预防和治疗血小板疾病的临床研究
李 静
广安市人民医院,四川 广安 638000
目的对采用血小板输注方法治疗和预防血小板疾病的临床效果进行探讨。方法对在该院实施外科手术中出现血小板减少的80例患者的临床诊治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患者均实施血小板输注治疗,在输注前后对患者血液中的血小板数量进行测量。结果80例患者中属于治疗性进行输注血小板的例次共占70%,属于预防性输注血小板的例次占30%;患者在输注血小板后无效的有40%,而且随着血小板输注的增多,其有效率反而下降。结论血小板输注在治疗和预防血小板疾病方面有一定作用,但应严格掌握其指征,并减少输注的次数,减少输注无效的发生。
血小板输注;血小板疾病;临床治疗
输注血小板是治疗和预防因血小板减少引起的各种疾病的重要手段,但是其效果却有一定的局限性,有一部分患者在输注后其体内会产生某种血小板的免疫,从而使输注血小板无效,且随着输注次数的增多,其无效率也会随之增长[1]。为研究输注血小板的临床效果,对该院2010年6月—2012年6月间出现的血小板减少患者的输注血小板临床治疗效果进行了探讨,现报道如下。
选取在该院实施外科手术且伴有血小板减少患者共80例,其中男 48例,女 32例,年龄为 24~63岁,平均为(43.5±19.5)岁,其中所实施的手术有妇科手术、剖宫产、腹部手术、骨科手术等。所有患者在手术中均出现了血小板减少症状,需输注血小板进行治疗和预防。
对所有患者均输注与其ABO血型相符合的浓缩血小板,每例患者每次输注血小板1个治疗量即10 U,血小板在送往医院期间其温度一直维持在20~24℃之间,在患者出现血小板输注指征后进行临床输注。
在输注前和输注后对患者血液中的血小板数进行测量,测量时所使用的工具均为血细胞分析仪,测量所使用的试剂和测量步骤均按照相关规定和规程进行[2]。
根据相关公式计算患者血小板计数的增高指数,即CCI,以及血小板回收率,即PPR,并根据CCI和PPR的数值将患者输注血小板后的临床效果分为有效和无效两类:若患者在输注1 h内的CCI维持在 10×109/L之上,同时 PPR超过60%,在输注 24 h内CCI维持在7.5×109/L之上,同时PPR超过40%,则判定为有效;反之则为无效。
将患者按照血小板的输注次数将其分为4组,甲组为输注1次,乙组为输注2~3次,丙组为输注4~5次,丁组为输注6次以上。
采用SPPS17.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80例患者中有56例患者属于治疗性输注,而有24例患者属于预防性输注,治疗性输注和预防性输注的患者在输注前的血小板数量统计,见表1。
表1 患者血小板输注类型及其血小板数(PLT)统计[n(%)]
按输注次数分成四组的患者有效率见表2,从表中可以看出,甲组的有效率明显高于乙组、丙组以及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乙组的输注有效率明显高于丙组和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丙组的输注有效率与丁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组患者的输注无效率随着输注次数的增多而增加。
表2 4组患者的血小板输注有效率对比
80例患者中达到有效等级的共有48例患者,其治疗有效率为60%,其输注无效率达到了40%。
血小板输注在治疗和预防血小板疾病方面有一定作用,但是其无效率也较高,在该次研究中,笔者对在实施手术过程中出现血小板减少的患者采用血小板输注的疗效进行分析,从输注类型上看,80例患者中属于治疗性输注的有56例,属于预防性输注的有24例,在预防性输注的24例患者中其血小板数在40×109/L以上的患者有2例,根据相关研究表明,若人体内的血小板数在50×109/L以上,则无需进行血小板的输注,这说明在临床血小板疾病治疗当中存在不合理输注现象[3]。
从该次研究的结果可以看出,80例患者中共有48例患者达到有效输注等级,其总有效率为60%,这说明对于在手术中出现血小板减少的患者而言,采用血小板输注方法进行治疗是可行的,总体治疗效果良好,但是仍有40%的患者在输注血小板之后其血小板减少的症状没有改善。且从表2的研究中可以看出,进行了一次输注的患者组的输注有效率最高,达到了77.78%,随着输注次数的增多,其输注有效率逐渐下降,且甲组与乙组、丙组、丁组间的有效率差异明显,乙组与丙组、丁组间的有效率差异明显,这说明血小板输注的治疗有效率是受输注次数的限制的,其治疗效果可能和血小板的输注次数呈负相关的关系。
而导致血小板输注无效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①非免疫因素引起的无效;②同种异体的免疫因素引起的无效[4]。其中后者是引起输注血小板无效的主要原因,人体在接受多次的血小板、白细胞、红细胞或全血输注后,就会产生相关的血小板抗体。而在血小板的表面存在着HPA、HLA、HPA3种不同的抗原,所输注的血小板必须这3种抗原皆配合,才能使输注的血小板起效,若有一种不配合就会产生同种免疫,导致输注的血小板无效。因此在输注血小板时应尽量控制输注的次数,以免次数过多而使得血小板的同种免疫加重,使输注的血小板无效,而延误患者的病情[5]。
综上所述,在临床中应用血小板输注方法治疗和预防血小板疾病是有一定作用的,总体治疗效果良好,但同时应做好血小板同种免疫的预防,对可能影响血小板输注效果的因素进行分析,严格掌握血小板的相关输注指征,尽量的减少血小板输注的次数,而对于需要进行多次输注的患者,则应尽量选择与血小板表面抗原相配合的血小板进行输注,以提高输注血小板的有效率。
[1]陈小洁,胡永红,高小华,等.低热时输注血小板对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疗效的影响[J].广州医药,2009,40(3):20-22.
[2]杨乾坤,海宝宏,吕先萍.心脏直视手术后持续渗血患者输注血小板的临床观察[J].中国医药导报,2010,5(24):66-66,71.
[3]王军,朱易萍.对腹主动脉瘤破裂患者预防性输注血小板和血浆:对输血策略一项变化的评估[J].国际输血及血液学杂志,2009,30(4):299.
[4]陈宝安,黄成垠,李津金,等.活化血浆凝固时间试验及对白血病化疗后血小板降低所致出血的预示价值[J].中华血液学杂志,2009,28(3):211-213.
[5]徐文皓,李志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输注血小板致迟发性溶血性输血反应一例[J].中华内科杂志,2011,40(8):524.
R733
A
1674-0742(2014)01(b)-0058-02
李静(1978,8-),女,南充人,大学本科,主治医师,主要从事内科临床医疗。
2013-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