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科医生手卫生依从性在产科手术中重要性的研究

2014-03-23 14:10李彬
当代医学 2014年20期
关键词:产科医务人员医护人员

李彬

产科医生手卫生依从性在产科手术中重要性的研究

李彬

目的 探讨产科医生手卫生依从性在产科手术中的重要性,加强标准手卫生行为干预,降低产科手术术后感染率。方法 对3例剖宫产术后切口及宫内感染的产妇临床资料进行追踪调查,找出感染因素。结果 3例剖宫产术后感染的产妇具备一定的感染因素,3例手术为不同组医务人员,其中1组医务人员行手部细菌检查结果为阳性,但与患者分泌物细菌培养结果不一致,仍然对这组人员立即进行标准手卫生行为干预,2周后开始进行不定期抽样检查,细菌学培养结果达标。3例术后感染病例与手卫生缺陷无直接相关性。结论 产科医生的手卫生依从性在产科手术中至关重要,提高产科医生的手卫生依从性,可以有效降低产科手术的术后感染率。

手卫生依从性;剖宫产;术后感染率

临床医护人员的手是医院感染的主要传播媒介,直接或间接经手传播病原菌而造成的感染占医院感染的30%[1]。手卫生为洗手、卫生手消毒和外科手消毒的总称。保持手部的卫生是预防医院感染的基础,手卫生质量直接影响着医院感染预防和控制[2]。我国是一个生育大国,随着全民的文化素质、生活质量的逐步提高及特定环境下产妇心理因素的改变,人们对于分娩方式的选择逐渐出现了变化,根据对300例待产孕妇的随机调查表明,33%孕妇表示要求直接剖宫产终止妊娠,58%孕妇表示先尝试分娩如无法耐受分娩阵痛或由于产科因素必须剖宫产可以选择剖宫产,8%孕妇表示坚决要求阴道试产。由于产科属于手术科室,无论剖宫产还是阴道分娩,都需在无菌条件下进行,且无论是腹部切口还是会阴侧切口,均属于Ⅱ类切口,感染几率增加,而对于处于临产状态下的某些急诊手术,多伴有宫口开大或胎膜已破,感染因素更是相应增加。因此提高临床医护人员手卫生依从性,是控制医院感染的有效途径,能够最大限度地降低患者术后感染率,保证患者利益,改善患者预后。本研究通过回顾分析3例剖宫产术后感染的产妇的感染原因,分析感染原因及是否与医务人员手消毒不严格有关,总结手卫生行为干预的具体实施情况及改进措施,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3例剖宫产术后感染的产妇均为2013年1月~2013年6月间在深圳市妇幼保健院妇产科施行剖宫产手术的患者。3名产妇手术原因分别为孕39周第2产程停滞、孕34+5周双胎伴有胎膜早破及孕36周胎盘早剥,前2名产妇分别于术后第7d及第5d切口裂开,切口周围产生炎性侵润,切口边缘有明显的红、肿、热、痛现象,切口边缘组织坏死,组织张力降低,缝线脱落,切口有脓性分泌物,产妇伴有发热现象。第3名产妇于术后17d出现高热,切口愈合,但阴道分泌物恶臭,B超显示宫内15cm×8cm×12cm异常回声团,二次开腹证实存在严重的腹腔内感染且累及子宫,子宫蜕膜已全层剥落,后行子宫切除。3位产妇例行孕期产检各项指标均正常,产妇无糖尿病、妊高症,体质指数在正常范围内,3名产妇年龄均在分别为23、24、27岁,平均(24.67±1.70)岁,均处在优生优育年龄段。

1.2 追踪调查 (1)第1位产妇因第2产程停滞行剖宫产术,阴道试产时间为13h,破膜达7h,术中见羊水Ⅲ度污染。第2位产妇既往曾行卵巢囊肿剔除手术,为腹部纵切口,手术记录描述原手术疤痕较为宽大,剔除原手术疤痕后切口部位张力较大,且患者为双胎妊娠,术前生化检查提示白蛋白为23g/L,存在低蛋白血症。第3名产妇为孕36周因“胎盘早剥”急诊手术,术中见子宫胎盘卒中,胎盘剥离面积达2/3,术中宫缩乏力,术后估计宫腔积血及总出血量达1000mL。(2)3名产妇的手术过程顺利,手术时间平均35min,3例手术麻醉师、护士及手术医生并非为同一组。(3)取前2名产妇切口、阴道分泌物及后1名产妇的腹腔液及阴道分泌物进行细菌学检查,检查结果为:前2名产妇细菌培养为阴性,第3名产妇腹腔液培养出粪肠球菌,阴道分泌物培养出大肠埃希氏菌。(4)分别对3组手术医生、器械护士进行手部细菌培养,结果其中1名医务人员手部细菌培养结果为阳性,检测出金葡菌,与第3名产妇分泌物细菌培养结果不同。(5)医院感染管理办公室开始对手术室消毒效果,手术器械灭菌效果,术后患者换药室卫生情况及整个手术及术后换药过程中各种无菌用品的供应情况进行反复排查,结果各处皆符合卫生标准,无异常情况。(6)结果显示,3例切口感染病例与手消毒缺陷无直接相关性,但因存在医务人员手部细菌培养阳性情况,对当事人进行手卫生规范培训。

1.3 处理方案

1.3.1 立即对患者行对症治疗 (1)对前2名产妇的感染切口行清创处理,去除切口周围坏死组织及脓液后,立即用大量过氧化氢溶液冲洗患者伤口,稍后用大量生理盐水冲洗,第3名产妇二次开腹进行腹腔探查后证实存在严重的宫内感染无法保留子宫予行子宫切除以去除感染灶。(2)对3名产妇进行行联合应用抗生素抗感染治疗,产妇停止哺乳,嘱加强营养以利于切口愈合。(3)规范操作换药,密切注意产妇腹部恢复情况及有无继续感染倾向。

1.3.2 执行手卫生干预的具体措施 (1)立即对手术科室医生、护士进行手卫生流程的规范教育,不定期抽查考核操作流程,2周后进行手部细菌学检查,抽检人员结果均为阴性。(2)对全院展开手术器械消毒,换药环境及规范操作,手卫生流程规范化教育,对所有相关科室进行手卫生操作流程考核,采样行细菌学检查。结果考核全部通过,结果均为阴性。

1.3.3 提高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的具体要求 (1)对全部医护人员展开手卫生重要性的教育,使医护人员充分认识到手卫生在日常医疗工作中的重要意义。(2)对全部医护人员进行手卫生规范化流程的培训,包括:对所有人员进行七步洗手法每一步动作要领的指正,要求医务人员每次洗手时间都要大于2min以上;使每个医护人员牢记,进行连续诊疗操作时,如触诊、外科术后病人的换药、静脉注射、接触不同病人前后都要用肥皂洗手,并使用消毒液。(3)改善医院环境,给医务人员提供更为便捷的洗手环境,保证每个门诊及换药室、护士站、病房医生办公室都有洗手池,洗手池上配有肥皂架及速干手消毒液,肥皂损耗及消毒液的损耗要及时补充,洗手池配备无菌纸巾抽用盒,改以前的毛巾擦手为一次性纸巾擦手,避免交叉污染。护士的药品车上也要配备速干手消毒液,方便护士在病房间工作时,快速进行有效的手卫生。

1.4 统计学方法 对本组研究的数据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3例剖宫产术后感染的产妇,经积极治疗后,病情都得到了有效控制,恢复迅速,前2名产妇分别于术后15、17d切口愈合,第3名产妇术后第2d体温开始恢复正常,二次开腹的腹部切口5d后愈合。自全院范围内开展手卫生流程规范化教育考核后,各科室院内感染病例现象除外患者体质特殊,机体防御能力低的患者,基本无院内感染病例出现,妇产科自作为重点整改科室实施行政干预后,从2013年6月~2014年6月。再无剖宫产术后感染病例,与干预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结果表明,提高产科医生手卫生依从性可以有效降低剖宫产术后感染率,减少产妇的住院时间,降低患者经济负担,减轻患者痛苦,避免许多非必需性医疗资源的浪费。

3 讨论

目前产科剖宫产手术是现在临床上常用的、用以解决可能威胁母婴生命安全及健康的危险情况的有效手术方式,产妇术后一般身体较虚弱,考虑到产妇术后需要哺乳的特殊情况,因此预防术后感染选择的抗生素使用的时机十分重要,手术切口被细菌感染的危险期一般在24h内,因此,提倡围手术期应用抗生素。一般在断脐后给予静脉点滴足量的抗菌药物,使术中抗菌药物能在切口其周围保持有效,利于防止切口感染[3]。此次剖宫产术后感染的3例产妇感染虽与医务人员洗手消毒无直接相关性,但由于产科手术感染几率大,如医务人员手消毒不严格无异于使感染几率再次增加,因此手卫生至关重要。杨晓君调查显示,医务人员在接触病人前和无菌操作前洗手的依从率分别为32.96%、40.00%,启用手消毒剂后在接触病人前和无菌操作前洗手的依从率分别提高为58.00%、77.11%[4]。为医护人员配备速干手消毒液,可以有效提高医护人员的手卫生依从性,洗手依从性是指医务人员能够坚持必要的洗手次数,并且洗手的步骤、时间和范围都符合规定[5]。本研究结果提示,在临床工作中需充分重视手卫生,从而降低患者术后感染率,为患者避免不必要的痛苦及经济负担,从而进一步提升医院的医疗质量,为广大孕产妇提供更加优质的医疗服务。

[1] 巩玉秀,李六亿,张朝阳.国内医院感染管理中的问题与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管理杂志,2009,9(16):522-538.

[2] 李晓艳,张少茹.医护人员手卫生相关研究进展[J].护理研究,2013,27(11):3722-3723.

[3] 杨雪英.148例腹部手术切口感染调查及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5,15(8):153.

[4] 杨晓君.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调查[J].中国医院感染管理学杂志,2011,21(9):1847-1848.

[5] 谷荣.ICU护士洗手依从性差的原因分析及对策[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9,6(20):92-93.

10.3969/j.issn.1009-4393.2014.20.034

广东 518000 深圳市妇幼保健院产科(李彬)

猜你喜欢
产科医务人员医护人员
助产士主导镇痛分娩管理模式在产科中的应用效果
浅议医疗纠纷中对医务人员的法律保护
南平市妇联关爱援鄂医护人员家属
抗疫中殉职的医务人员
产科医师答问录
产科医师答问录
产科医师答问录
帮助医护人员处理好四种关系
精神科医护人员职业倦怠相关分析
提升医务人员职业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