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职业倦怠是指那些服务于助人行业的人们因工作时间过长、工作量过大、工作强度过高所经历的一种疲惫不堪的状态,即情感耗竭、人格解体和个人成就降低。教师职业倦怠不但极大地危害教师的身心健康、教师专业发展。而且严重影响教育事业及至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文章在分析教师职业倦怠成因的基础上提出干预对策。
关键词:职业倦怠;情感耗竭;自我效能感;心理干预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3)01—088—03
职业倦怠的概念是1974年美国心理学家鲁顿伯格首次提出的。职业倦怠是指服务于助人行业的人们在体力、精力和能力上都无法应付外界的要求而产生的身心疲劳与耗竭的状态。情感耗竭是指个体的情感资源过度消耗,疲乏不堪,精力丧失;人格解体是指个体对待服务对象的负性的、冷淡的、过度疏远的态度;个人成就降低是指个体的胜任感和工作成就的下降。来自美国的一项调查显示,由于职业倦怠,每年的损失达三千亿美元左右。职业倦怠不但给人带来不良的情绪,而且影响我们的人际关系、快乐和工作效率。国内学者指出,“职业倦怠”是人们摆脱压力的一种心理防御机制。但是,一旦“职业倦怠”持续时间过长。调整不好,继而会发展成“职业衰竭”,后果不堪设想。
教师职业倦怠是指教师因不能顺利应对压力而产生的情绪、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其典型症状是工作满意度低、工作热情和兴趣丧失,以及情感的疏离和冷漠。教师职业倦怠不但极大地危害教师的身心健康、教师的专业发展,而且严重影响教育事业乃至整个社会的发展。
一、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
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是多样而复杂的。这些成因可以分为客观环境因素和教师自身因素两个方面。
(一)客观环境因素
高校教育工作是一种复杂的脑力劳动,需要高度投入高校教师可能由于心理能量消耗过多而出现职业倦怠。高校教师工作,具有较多的人际压力源存在,长年的情感耗损,工作热忱容易消退,久而久之对人漠不关心、对工作消极对待,容易出现职业倦怠。倦怠虽是个人体验,但研究证明,教师所处特定环境对倦怠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
1.社会期望。长期以来,“人类灵魂工程师”这一美誉,使得社会对教师的职责有相对较高的要求。但在现实中,高校教师的经济地位、职业声望等与社会期望却有较大落差,这种落差会给教师带来不适应,甚至使他们产生职业倦怠。
2.管理僵化。长期以来,学校管理制度中的偏差一直困扰着教师的职业发展。严格的刚性管理使许多教师感到身心疲劳、极度压抑,创造激情受到极大的挤压,自尊心遭到严重的践踏。“末位淘汰制”、“转岗制”、“待岗制”、“一票否决制”等,给教师带来持续不断的紧张感,加重了教师的精神负担。
3.工作压力。随着高校扩招,教学资源相对不足,高校教师承担的教学任务不断加重,不得不增加授课时间。另外,高校竞争日趋激烈,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对教师的科研水平要求更高,教师还需要学习、应用一些新的教学手段,当教师对这些要求、变化不能驾驭时,容易产生倦怠。
4.学生问题。由于高校学生素质良莠不齐,管教学生的困难已成为教师压力及倦怠的主要因素。高校学生思维比较活跃,受社会影响相对较多,教师一方面向学生传授知识;另一方面,又感到自己能力不足,难以维持教学秩序。管教学生给教师带来很大压力。
5.人际失调。学校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组织,它对个体既有助长作用,又有削弱作用。紧张的校园人际关系是诱发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之一。校园人际关系失调首先表现为同事之间的关系紧张。学科间激烈而残酷的竞争使得教师与教师之间沟通难,误解多。不和谐的人际关系无形之中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难度和工作压力。
(二)教师自身因素
研究表明,人格的坚韧性越高,则职业应激反应越低,职业倦怠的程度亦越低。那些具有高度自尊和能够有效地应对应激事件的教师感知到的倦怠较少,对同事和管理者更为满意,具有较高的成就感;而一些将事件和成就归因于强有力的他人或机遇,具有强烈的低水平的个人成就感的教师更容易产生职业倦怠。
1.对自身要求不切实际。许多教师认为,教师必须在学生、家长甚至社会公众心中保持一个“完美”的形象,因而他们常常为满足职业需要在无意识中压抑和否定自己的正常要求。然而,美好的愿望常常与客观现实相冲突,一旦出现差错,这些教师内心的自我谴责往往强烈而持久。对自身要求越高,其压力就越大,持久的压力势必导致倦怠的产生。
2.个性品质不良。容易产生职业倦怠的教师常常具有一些共同的性格特点,如完美主义、目标取向、对自身的要求过高等。这些个性品质会影响到教师对于工作和压力的评估和认识,容易引发内心的挫折感,导致职业倦怠甚至心理枯竭。
3.自我效能感不高。自我效能感是个体对自我能力的知觉和判断,它可以影响一个人的行为动机。高自我效能感的教师对于自己的能力有信心,常设计较高层次的目标,对教学活动更投入。而低效能感的教师倾向于选择较容易的任务,遇到困难容易放弃。他们常常怀疑自己的能力,常常设想失败带来的后果。过度的心理压力和不良情绪反应,致使职业倦怠产生。
二、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表现
教师的职业倦怠在心理或行为上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第一,情感耗竭。时常表现出极度疲劳状态,没有工作热情,课堂准备不足,缺乏创造性,容易出现烦躁易怒、敏感紧张等情绪。第二,人格解体。逃避社会交往,以消极、否定或麻木的态度对待学生和同事。第三,个人成就降低。倾向于自我贬损,感觉自己无法胜任工作,将工作中的不成功都归因于自己能力的缺失,自我效能感低,容易产生习得性无助,失去工作动机并有强烈的离职倾向。
教师的职业倦怠无论对教师本人还是对教育教学工作都有极大的消极影响。就教师个体而言,职业倦怠会严重地影响教师的身心健康,減少其对教学工作的信心和热情,阻碍其人际交往。就教育事业而言,职业倦怠是教师厌教、教育水平不高甚至人才资源流失的重要原因,最终将引发教育质量下降。因此,教师职业倦怠问题理应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
三、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干预对策
针对上述高校教师职业倦怠原因的分析,综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在此提出如下对策。
(一)建立良好的环境支持系统
环境成因论者认为,社会外部环境是职业倦怠产生的主要原因。因此,职业倦怠的缓解策略应侧重于调控社会外部环境的不利因素,建立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
1.提高教师的社会、经济地位。各级政府要把尊师重教落在实处,切实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政府部门应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提高教师的经济收入水平,根据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对教师的经济收入水平加以调整。相关部门要通过调整相关政策帮助教师解决住房、医疗等实际问题。
2.对教师建立合理的期望。社会对教师职业的期望不宜过高。教师是一个具有多种个性和生活方式的多面体。要以一个普通人的身份来对教师加以考察。教师管理部门和新闻媒体应对教师职业角色进行合理的定位,要做好对普通公众的正面引导。学生家长应对教师职业给予合理的期望,以減轻教师的职业压力和心理负荷。
3.确立先进的管理理念。新形势下的教育要确立先进的管理理念,坚持以人为本,实行人性化管理。关注教师的成长与发展,为每一个教师提供发展的机遇;关心、爱护、尊重、理解教师,满足教师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赋予教师更多的专业自主权和自由度,增强教师的主体意识;实行民主开放的管理模式,从管理层面上铲除滋生教师职业倦怠产生的土壤。
4.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考核教师工作,不应以分数为唯一尺度,要综合考察,兼顾教师平时的工作态度、工作状态、师德修养、教育教学科研等,促进教师和谐发展,实现自我价值;要建立发展性教师评价制度,激发教师的自我发展要求;要建立公平合理、赏罚分明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教师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防止懈怠情绪的产生。
5.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和谐愉悦的人际关系可以提高教师的工作生活质量,有助于教师之间公平公正的交往,減少人际消耗与冲突。因此,学校要协调教师间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要通过组织开展多种多样的教师合作、交流活动,促进教师间的交往,增加教师间的亲和度,改变教师职业孤独感,从而舒缓教师的人际压力,缓解职业倦怠。
6.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是克服教师职业倦怠的基本手段。专业不足是教师职业的主要压力源。因此,学校要充分利用校内各种资源,完善教师的自我培养、提高体系,通过各种方式优化教师知识结构,为提高教师专业权威提供保障。加强网络建设,拓宽教师专业视野,利用校外各种资源,进行各种形式的师资培训,以满足教师职业生存和职业发展的需要。
(二)依靠教师自身的努力
职业倦怠来自于个人、组织与社会等方面。教师本人应清醒地认识到,倦怠源于自己所遇到的压力,应努力提高自己的耐压能力,以开放的态度学习新的策略,以应对将来可能遇到的压力,培养良好的个性特征。预防和缓解教师职业倦怠,主要靠教师自身努力。
1.自我反省,修正人生坐标。有些人的职业倦怠是因为自己的现状与预期目标相差太大,而导致理想的幻灭。目标没有实现,如果是因为自己能力和知识不够,那就应该努力提升自己各方面的素质;如果是因为目标制定过高,那就应该适时调整不切实际的目标,或者把目标细化。每一个目标的成功实现都会进一步强化成就感和自信心,激励自己朝新的目标迈进。
2.接纳异己,改善人际关系。研究表明,良好的人际关系与低教师职业倦怠呈显著正相关。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使教师获得良好的社会支持。教师应努力形成正确的人际交往,恰当把握在交往过程中的平等原则,掌握基本的人际交往技能,真诚对待交往对象。从而改善人际关系,获得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通过社会支持来缓解压力,降低职业倦怠。
3.改变认知,摆正工作态度。教师的职业是个清苦的职业,是个奉献的职业,教师的收入和地位仍然不尽如人意,教师的工作也不是全社会人都能理解。教师劳动的收获,是精神产品上的收获,且短期无法看见效益。只有认识这个特点,才能细细体会自己感觉到的成功和欢乐。看到自己培养的人在各条战线上各尽其才,哪一位教师能不感觉到幸福、自豪呢,在幸福中又怎能心生倦怠呢?
4.坚定信念,树立职业理想。“教师的信念和职业理想是教师在压力下维持心理健康的重要保证”。对某一事业的信念和理想是职业倦怠的最好的“解毒剂”。坚定正确的教育观念和积极的教师信念,培养对学生无私理智的爱与宽容精神,对防止教师职业倦怠是至关重要的。
5.增加兴趣,缓解工作压力。教师的职业烦琐、细腻,只要肯做就无休无止,有做不完的事,讲不完的课,教不完的学生。一个人长时间地投入在一个工作中,把压力重重地压在自己两肩而不堪重负。要想抛开压力,最好就是找点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去做,挖掘出自身潜能,使自己拥有成功的体验。
6.积极主动,寻求咨询师帮助。如果陷入职业倦怠所产生的负面情绪中太久,自己无力应付,可以在适当的时候,寻求心理咨询师的帮助。他们会依据每个个体的具体情况,使用适当的疗法帮助个体解除因工作压力所带来的倦怠感。
参考文献:
[1]杜一菲,张彦.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归因及干预[J].石油教育,2006,(6).
[2]刘桂娥.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及对策[J].中国成人教育,2007,(19).
[3]黄培森.地方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倦怠的归因及干预[J].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08,(5).
[4]许燕,王芳.教师职业倦怠谁之过[N].中国教育报,2006-04—05.
[5]张晓杰,金文姬.高校教师工作倦怠分析[J].大连大学学学报,2006,(3).
[6]李春琦,李丽萍.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及对策[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09,(11).
[基金项目:2012年牡丹江师范学院教改项目(编号:12-XJ14033)]
[李文霞:牡丹江师范学院教师教育学院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应用心理学、教师教育研究]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