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发挥职业培训功能、做好职业培训服务是高职院校适应职业教育坚持“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全日制与非全日制并重”的具体体现。文章基于做好职业培训服务的需要,从微观视角分析了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专业能力、资源条件、区住辐射等方面的培训服务优势,并进而探讨了做好职业培训工作关键问题——培训服务定位、培训能力建设、培训市场开拓和培训品牌树立等的解决思路。
关键词:高职院校;职业培训;培训服务优势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3)01—055—03
一、导言
加强职业培训工作,充分发挥职业培训在我国经济社会事业发展中的作用受到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2010年10月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强职业培训促进就业的意见》是具体落实《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求,全面提高劳动者职业技能水平,加快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纲领性文件,其中明确了职业院校是职业培训体系构建的主要载体之一。
高职教育的本质属性要求高职院校应履行职业培训功能,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有利于履行这一功能,同时,高职院校履行职业培训功能也能促进自身发展。具体来说,开展职业培训有利于高职院校充分利用教学资源、拓展办学空间、完善办学功能、加快专业改革与建设、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增强社会服务能力、深化校企合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造血机能等。当前,虽然高职院校职业培训仍存在规模偏小、层次偏低、优势不明显、特色不鲜明、与企业合作不够、教学模式陈旧、管理体制不顺、运行机制不活等问题,但是,近年来高职院校在职业培训方面也有不少有益探索并取得显著成效。如浙江邮电职业技术学院主动适应通信行业转型,创建了项目化、全程化、进阶式的职业培训模式;武汉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坚持职前教育与职后培训并重的发展道路,与湖北电力公司校企深度合作,职业培训服务获得行业认可。
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高职院校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入,职业培训能力不断增强。在新的形势下,高职院校推进职业培训服务工作,不仅适应了职业教育要坚持“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全日制与非全日制并重”的发展要求,而且对加强我国职业培训工作和推动高职院校自身发展都具有重要现实意义。“高职院校应该如何做好职业培训服务工作?”受到了包括学术界在内的广泛关注,笔者认为高职院校应在国家职业人才培养政策的引导下,根据区域内主导产业发展需要,深入分析自身职业培训服务优势,并基于充分发挥培训服务优势,探讨解决培训服务定位、培训能力建设、培训市场开拓和培训品牌树立等关键问题,进而形成与本科院校、中等职业学校、社会其他培训机构等培训主体错位互补的特色职业培训。本文主要从微观视角分析了高职院校职业培训服务优势,并进而探讨了上述核心问题的解决思路。
二、高职院校开展职业培训服务的优势分析
基于职业培训服务的需要,高职院校的培训服务优势可总结为校企合作优势、专业能力优势、资源条件优势、区位辐射优势,具体分析如下:
(一)校企合作优势
高职院校的职业培训服务从客户对象上主要面向行业企业,校企双方的良好合作为高职院校开展职业培训服务确立了市场优势。此外,基于校企合作,行业企业也能为高职院校开展职业培训提供资源条件,无疑提高了培训服务能力。从院校历史继承和国家政策导向来看,高职院校职业培训的校企合作优势将会得以不断巩固和加强。在我国,高职院校主要是由各部委厅局及大型企业所办中专“升格”而成,其本源是依托相关部门、行业和企业而兴办的学校,在为本部门或本行业企业员工提供职业培训服务方面拥有丰富的培训经验,长期以来双方形成了天然的良好合作关系,相互了解和信任。近年来,国家在高职人才培养改革方面也非常强调校企合作,从政策上也给予了高职院校更多的支持,如2010年全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工作会议要求高职院校以“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为主线,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求各地制定校企合作支持政策,调动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鼓励行业企业委托职业学校进行职工培训。
(二)专业能力优势
专业能力是确立培训服务项目和内容的前提。专业是高职院校最基本的微观单位,是高职教育存在、生存和发展的基石,高职院校以培养高技能应用型职业人才为特色,其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工作的基点是专业建设。高职院校的专业又是基于岗位和社会分工设置的,因而,其专业能力与行业企业的培训需求更为贴近和匹配。从专业能力角度,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相比,其职业培训侧重岗位业务能力;与中等职业学校及社会培训机构相比,其职业培训的层次更高,不仅侧重岗位业务能力提升,更关注学员后续发展。高职院校经过十多年的迅速发展,特别是2006年以来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计划的推动,其专业能力不断增强,形成了一批品牌专业、重点专业和特色专业,这些专业建设的成果增强了高职院校开展职业培训的能力和实力。可见,高职院校开展职业培训服务具有显著的专业能力优势。
(三)资源条件优势
教学资源与条件是正常开展职业培训服务的保障。高职院校经过十多年的建设与发展,教学资源与条件得到了较大的改善。当前,高职院校已基本形成一套以技术应用能力和基本素质培养为主线、适应职业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拥有一支双师素质高、业务能力强、专兼结合、较为稳定的教师队伍,课程开发与教材建设也取得了丰硕成果,各种类型实验室和实训工厂的教学仪器设备齐全、设施先进、功能完备,并拥有一定数量的相关职业技能鉴定点,甚至有的高职院校还拥有国家级的教育实训基地和技师培训基地。与本科院校相比,在岗位业务操作与实践能力提升的培训方面,高职院校的教学模式、师资能力、实验实训条件等资源与条件对培训服务开展和培训效果更有保障;与中等职业学校相比,高职院校的师资能力更强,课程开发的层次更高,实验实训条件更好,从而培训服务能力更强,相对可以提升培训服务层次;与社会一般培训机构比较,师资队伍更加稳定,教学设施更加完备,人才培养体系更为健全。可见,高职院校开展职业培训相对来说具有教学资源条件优势。
(四)区位辐射优势
区位辐射界定了高职院校职业培训的可能服务范围。统筹考虑我国高职院校的布局特点和服务市场的院校竞争,高职院校的职业培训服务可以发挥区位辐射优势。自1999年国家提出大力发展高职教育以来,高职院校数量不断增加,目前已超过本科院校100多所。在区域布局方面,呈现东、中、西部均衡发展态势,地级市覆盖率上升明显,如东部的浙江、江苏覆盖率均为100%,中部的山西、河南分别为91%、94%,西部的云南、新疆分别为81%、50%。可见,高职院校的布局具有区域均衡特征,主要覆盖地级市。根据高职教育主动适应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不同地区的高职院校都在办学方向和体系、优势专业和专业群、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等方面,注重加强区域特色和学校特色建设,实现特色化发展。可见,我国高职院校的布局和学校竞争优势均具有区域化特点。此外,在县域范围内,较高层次的培训服务供给主体相对缺乏。基于上述分析,高职院校可以发挥区位辐射优势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职业培训服务。
三、高职院校做好职业培训工作的几点思考
培训服务定位、培训能力建设、培训市场开拓和培训品牌树立是做好职业培训服务工作的关键问题,而高职院校做好职业培训工作需要充分发挥其自身职业培训服务优势。基于此,从微观视角探讨上述关键问题的解决思路如下:
(一)细分客户类型,确立职业培训服务的特色定位
培训服务定位是做好培训服务工作的前提。只有定位科学合适,培训服务的各项工作才能有效开展和不断完善。基于高职院校培训服务优势,培训服务的定位要具有学校特色。高职院校应以行业企业员工、在校学生及待业与有就业意愿人员为主要目标群体,以从业资格和岗位技能为主要培训内容,以在校短期集中教学为主要形式,以提升就业能力为主要目标开展职业培训服务。对于行业企业员工,要以学校优势专业为依托和特色,加强与区域范围内的与优势专业关联度高的行业企业合作,主要开展新员工人职培训、基层一线员工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和中层管理者管理能力提升培训,侧重以从业资格达标、业务能力提升和专业知识更新为主要培训目标,以在校短期脱产培训和业务研修为主要培训形式,培训内容由校企双方共同商定,也可由校方提供培训菜单,供企业选择;对于在校学生,主要开展岗位从业资格、从业初级及中级证书的考证培训,培训内容紧密围绕考证大纲要求,培训形式以课余时间集中授课为主,可面向社会招生扩大培训市场;对于待业和有就业意愿人员,加强与地方政府的合作,依托优势专业,主要开展就业技能培训,强化实际操作技能训练和职业素质培养,使他们达到上岗要求或掌握初级职业技能。
(二)共建共享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资源条件,提高培训服务能力
不断提高培训服务能力是做好培训服务工作的保证。从高职院校就业导向的办学方针和服务地方经济与行业发展的办学定位看,其学校教育和职业培训的教学资源与条件可以共建共享,进而提高培训服务能力。由于学校教育与学历证书由教育部管理,职业培训与职业资格证书主要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管理,这种管理体制的不同使得高职院校往往认为学校教育是主业,职业培训是副业。其后果是教学资源条件也主要是从服务学校教育角度进行建设,并优先用于学校教育。故在今后时期,高职院校要顺应国家政策导向,明确职业培训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另一重要领域,以完善培训功能、满足培训需要为前提,增加资金投入,加强对教学设施与设备、实训及实践教学基地等基础设施的改建;兼顾满足学校教育和职业培训需要,推进课程开发与教材建设;以专兼结合双师素质教师团队为目标,聘任行业企业业务能手和管理人才担任兼职教师,同时有计划地选送教师到行业企业实习和挂职锻炼,进行专业培训,以提高专任教师教学与实践能力,从而胜任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的工作需要。
(三)积极配合国家政策导向,主动开拓职业培训服务市场
开拓培训服务市场是职业培训工作得以发展的难点。从政策导向与校企合作优势来看,我国高技能人才培养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等都要求充分发挥高职院校的培训服务功能。因而高职院校应该积极响应和配合国家相关政策导向,重点加强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的合作,主动开拓相关职业培训市场。在与政府合作方面,应加强与劳动就业等相关部门的沟通联系,按照政府购买培训成果机制的要求,积极申报承担政府培训项目,高质量完成培训任务;在与行业企业合作方面,应该主动出击,重点加强与学校优势专业相对应的行业企业的联系,进行培训需求调研,帮助行业企业进行培训需求分析,获取培训需求信息,为行业企业提供有针对性培训服务和个性化培训方案,积极支持和配合行业企业做好员工岗前培训、专项技能培训及转岗培训等。高职院校职业培训要敢于走出学校,面向企业员工、社区民众、农民等不同就业群体主动服务,积极探索职业培训新模式;在职业培训的专业知识、理论方法及资源条件等多方面可主动要求为政府培训部门和行业企业内训机构提供支持。
(四)完善培训体系与过程管理,形成培训服务的特色品牌
形成培训服务的特色品牌是职业培训工作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保证培训服务质量是职业培训的生命线,是树立培训品牌的关键。高职院校应在已有培训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完善职业培训体系,加强过程管理,强化对培训质量的效果评估,并据此不断改进培训服务,提高培训质量。从而在业内形成良好的口碑,逐步形成培训服务的特色品牌,并以品牌带动培训,形成良性循环。具体来说,首先,分类做好培训服务项目的培训计划和培训大纲,设计培训内容和培训方法,形成培训菜单,做好培训课程开发,整合配置校内外教学资源与条件;其次,根据客户的具体培训要求,调整完善并最终形成量身定做的个性化培训菜单。如对企业员工进行培训,培训菜单要有目的性和针对性,应从企业方利益出发,制定与企业实际工作需要紧密结合的培训教学体系,培训内容也应根据企业发展需求来设定,着重介绍本行业的新技术、新方法、新设备等,讲究技术的实用与适用,并实行灵活多样、开放务实的培训模式;最后,在培训教学环节,严格落实培训菜单,加强对培训过程的常规管理,把好培训质量关,并重视对培训效果的评估,发挥培训对象与客户对培训工作的监督评价作用。
[基金项目:2010年浙江省新世纪教改一类项目“多层次、立体化、应用型农村金融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编号:yb2010110)阶段性研究成果]
[凌海波:浙江金融职业学院金融系讲师,硕士,浙江大学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高职教育理论与实践、农村金融理论与政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