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白谎行为影响因素的研究现状分析

2014-03-22 02:01
关键词:送礼者移情真话

(东北师范大学 教育学部心理学院,吉林 长春130024)

亲社会行为是心理学研究领域中的重要课题,对个体健康发展与社会适应有重要作用。白谎又称善意的谎言,兼具欺骗性和利他性,是一种亲社会谎言,普遍存在于日常生活中。作为一种特殊的谎言,白谎具备谎言的必要条件,但不同于一般谎言的最主要特征是说谎者的动机。白谎主要出于对听话者的尊重、保护以及避免对其造成伤害等。Broomfield等人(2002)将白谎定义为说谎者在充分理解说真话会给听话者带来消极反应而说谎话会对听话者带来积极反应的情况下,为听话者的利益所作出的违背事实的虚假陈述[1]50。一般来说,儿童白谎行为属于亲社会行为的范畴,并认为儿童白谎行为的发展,有利于促进与他人沟通的社会技能,有助于其更好地适应社会。影响儿童白谎行为的因素有多种,具体可分为人口统计学、心理及外部三大方面。

一、儿童白谎行为的人口统计学因素

(一)年龄因素

年龄因素会影响儿童的白谎行为,弄清这个问题可以明确儿童何时出现白谎行为,以及其如何发展等问题。已有研究者对此进行了探讨。Talwar等人(2002)研究了3—7岁儿童的白谎行为,结果表明年仅3岁的儿童就可以掩饰真实情绪而说白谎[2]174-175。刘文等人(2006)对幼儿白谎行为发展特点的研究表明幼儿白谎行为不存在显著的年龄差异,但随年龄的增长,幼儿出现更多的白谎行为[3]65。Talwar等人(2007)也发现年龄小的儿童不如年龄大的儿童爱说白谎,而且年龄大的儿童更能对白谎给予合理解释,有更多的微笑表情[4]9。Popliger等人(2011)使用失望礼物研究范式,实验分为高(用喜欢的礼物换取失望礼物)、低(得到失望礼物)代价两种水平,结果发现,在高代价条件下学前儿童没有年龄大的儿童愿意说白谎,存在年龄差异[5]383。

综上所述,年仅3岁的儿童已出现白谎行为,且年龄大的儿童比年龄小的儿童有更多的白谎行为,同时能对白谎原因给出更合理的解释,可以更好地掩饰失望表情表现出微笑。

(二)性别因素

性别因素是人口统计学因素中的又一重要因素,性别因素对儿童白谎行为影响的结论基本一致。现有典型研究如下:Talwar等人(2002)对3—7岁儿童白谎行为的研究发现,性别因素对儿童白谎行为的影响不显著[2]173。刘文等人(2006)考查了幼儿白谎行为的性别差异对幼儿白谎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施加任何变量的情况下,不同性别幼儿白谎行为的差异不显著[3]66。Talwar等人(2007)进行了儿童以礼貌为目的的白谎行为的研究,研究者考查了性别因素对儿童白谎行为的影响,结果发现,对于言语行为,男孩和女孩同样愿意说白谎,但是对于非言语行为,女孩比男孩在实验者面前有更多的积极行为[4]9。Popliger等人(2011)的研究同样发现儿童白谎行为性别差异不显著,但在给予白谎提供合理解释上,性别因素可以预测其解释性,女孩比男孩在隐瞒上更有效[5]388。

由此可见,性别因素对儿童白谎行为的影响不显著,也就是说男孩和女孩基本同样愿意说白谎。但是女孩比男孩有更多的积极行为,能给予白谎更多的合理解释。

二、儿童白谎行为的心理因素

(一)儿童对白谎的道德评价与白谎行为的关系

白谎作为一种特殊的谎言,儿童对白谎的道德评价与白谎行为密切相关,因为只有儿童能够意识到白谎中的道德成分,对白谎的道德评价是好的、适宜的行为,才会在社会交往中更好地运用白谎。

关于儿童对白谎的道德评价与白谎行为的关系,目前有两位研究者对其进行了探讨。Xu等人(2010)考查了120名7、9、11岁儿童对谎言的道德评价及在礼貌情境下的说谎行为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随年龄的增长,儿童对礼貌情境下的白谎评价不再消极,并且自己也更愿意在礼貌情境下说白谎。儿童在礼貌情境下实际的白谎与真话行为同其对白谎故事和真话故事的道德评价和解释相一致,白谎者评价他人的白谎更积极,评价他人的真话更消极[6]。但他们的研究未涉及对故事主人公心理感受的评定。于是针对这一问题,Popliger等人(2011)研究了儿童对说谎的道德评价与他们认为的故事主人公的心理感受,以及与失望礼物情境下实际白谎行为的关系。结果发现,高代价条件下,白谎者则认为主人公听到白谎要比真话感受好,真话者认为听到真话或白谎后主人公的感受没有差别。而低价条件下,白谎者认为主人公听到白谎要比真话的感受好,而真话者认为主人公听到真话比白谎的感受好。两种条件下,白谎者都评价白谎比真话好,真话者只在低代价条件下评价真话比白谎好[5]383-390。总的来说,白谎者评价白谎比真话积极,礼貌情境下儿童对适宜社会行为的看法与他们实际的白谎(真话)行为相匹配。

不难看出,白谎者通常评价他人的白谎更积极,评价他人的真话更消极。而在高低代价条件下得到一致结论,两种条件下白谎者都评价白谎比真话积极。

(二)儿童的错误信念与白谎行为的关系

错误信念是心理理论的核心成分,指个体对现实持有不准确信息的信念从而引导他人的行为。Broomfield等人(2002)指出在失望礼物情境下,儿童白谎行为需要预测说谎话能引起送礼者的错误信念——即送礼者会误认为收礼者喜欢这件礼物[1]50。也就是说,儿童说白谎需要理解送礼者的信念并作出相应的推理。由此可见,儿童的错误信念与其白谎行为紧密相关。

Gross等人(1988)研究了送礼者在场时4岁与6岁儿童收到失望礼物后的面部表情,发现6岁儿童能够建议收礼者做出虚假表情,也能推断旁观者会对其产生错误信念,但4岁儿童却做不到。研究者认为这与6儿童可以理解二级信念有关。而Banerjee等人(1999)的研究把虚假回答划分为自我保护动机与亲社会动机两类,结果发现自我保护动机的虚假回答与二级信念理解关系较强,而亲社会动机的虚假回答与二级信念理解的关系较弱,且无论儿童是否通过二级信念,大部分人都可正确回答旁观者信念的问题,他们认为礼貌情境下的虚假回答,只需一级信念能力。Broomfield等人(2002)也对此做了进一步探讨,研究发现做出虚假回答的儿童一般可理解二级信念,但也有一些人虽然通过二级信念却做出真实回答。这一结论同说白谎需要具备二级信念能力的观点一致,与Banerjee等人(1999)得出的自我保护动机白谎与二级信念理解相关一致。而且也发现,告诉儿童说谎的原因能够增加虚假回答的发生率[1]47-64。

从上述研究可以看出,Gross等人的研究未对儿童白谎的动机进行划分,而Banerjee等人则对其进行了划分,因此结论不同。然而Broomfield等人的研究也进一步说明儿童对错误信念的理解与白谎行为确实相关,而动机在其中可能起到重要作用。

(三)儿童的移情能力与白谎行为的关系

移情是一种对他人情绪体验设身处地的情绪反应,或者是以他人立场为出发点从而产生对他人内在状态的认知进而产生对他人的情绪反应。而从白谎的情绪成分来看:如果送礼者被告知收礼者不喜欢这件礼物,送礼者会难过;如果送礼者错误地相信收礼者喜欢这件礼物,则送礼者会高兴。这同移情能力相类似。并且白谎是一种重要的社会技能,在很多社会交往中白谎必不可少,而移情作为情绪智力的重要组成成分,是许多社会技能的重要基础,同白谎有必然的联系。

移情对白谎行为的亲社会动机有影响。移情是亲社会行为的动力源,可以正确判断他人情绪的能力是亲社会行为产生的前提条件。如果儿童认识到他人的苦恼和不幸是自己移情情绪的原因,而且明白自己采取行动进行安抚可以减轻或者消除这种不良情绪,儿童就会表现出亲社会行为[7]11。目前,移情与亲社会行为的相关研究表明移情能力有助于帮助和合作。比如,Hoffman(1976)的研究表明,具有移情能力的儿童更容易发生帮助他人和同他人分享的行为。Findlay等人(2006)的研究也发现高移情组相对低移情组的儿童有较多的亲社会行为以及较少的攻击行为和社会退缩性行为[8]。多数研究者认为,移情是亲社会行为的促动因素,是其重要的动机源。白谎作为一种亲社会谎言,移情对于白谎行为的亲社会动机也会有影响。

虽然儿童移情能力的发展与白谎行为的关系还没有实证研究的证实。但无论是从白谎行为的情感理解还是从白谎行为的亲社会动机来看,儿童的移情能力同白谎行为有必然的联系,移情能力的发展能够促进儿童的白谎行为。

(四)儿童的执行功能与白谎行为的关系

执行功能是用于监视和控制思想和行为的高级心理过程,由自我调节,抑制控制,计划,注意灵活性,以及工作记忆等一系列认知技能构成。有研究者提出抑制控制和工作记忆直接同儿童的说谎行为有关。因为当儿童选择说谎,一定要抑制真相(例如隐藏过错或不良行为),同时表现和交流与事实不符的虚假信息且避免被发现。为保持说谎,说谎者要记住说谎的内容,认真抑制同虚假陈述相矛盾的任何言语或非言语行为[9]。

关于执行功能与白谎这种特殊谎言之间的关系,目前的研究比较有限,但仍可以说明两者相关。Broomfield等人(2002)在失望礼物情况下明确指出满足白谎的条件之一是收礼者对于不喜欢的礼物仍要说喜欢[1]50。在礼貌情境下对于不喜欢的礼物说喜欢,以及抑制失望情绪表现出高兴,这些都与执行功能的一些任务相关。从儿童说谎的长期研究发现执行功能任务得高分的儿童(例如抑制控制、卡片分类任务)更容易在早期说白谎。也有研究者通过实证研究探讨了两者的关系。如Cole等人(1994)对失望礼物情境中表达控制的个体差异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失望礼物情境中表达控制存在显著的个体差异及性别差异[10]。Kondo等人(2011)对90名3—6岁儿童的白谎行为与其执行功能三种成分(抑制控制、认知灵活性、工作记忆)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当控制图片词汇测试任务分数时,说谎和执行功能不相关[11]。

综上,从理论分析来看儿童的执行功能应该同白谎行为存在相关。但目前仅有的一个实证研究表明两者不相关,那么两者的关系究竟如何,还需更多的实证研究对此进行考证。

三、儿童白谎行为的外部影响因素

(一)父母指导

儿童从幼年开始就被教育要诚实不要说谎,但也要学会使用善意的谎言即白谎,这种善意的谎言或出于礼貌或出于保护他人的情感。虽然说谎违背道德准则,而礼貌情境下说出真相也违背社会准则,在父母指导下儿童逐渐发展起来区分和应用这些准则的能力。父母教会儿童有些谎言应当鼓励,而有些谎言并不允许。也有实证研究表明父母指导对儿童白谎行为确实起到重要作用。比如Talwar等人(2007)的研究发现在失望礼物—无教导、失望礼物—有指导(父母提供给儿童说白谎的亲社会原因)的条件下,分别有68%、86%的儿童随即说了白谎[4]8。刘文等人(2006)的研究也发现2.5—3.5的幼儿可以通过父母榜样示范改变自己的行为,4.5—5.5岁原来不说谎的幼儿通过父母榜样作用转变为说白谎[3]67。以上说明父母指导有助于促进儿童的白谎行为。

总的来说,虽然很多儿童能够自发说白谎,但仍有一些儿童需要他人提醒才可以。而且父母对儿童指导得越详尽,儿童对白谎的表达越具体,出现更多的亲社会行为。

(二)父母教养方式

家庭是儿童教育和社会化的最初环境,父母教养方式影响人的成长过程。Baumrind把父母教养方式分为三类:权威型、专制型及宽容型。权威型家庭中成长起来的儿童社会责任感、自我控制力和成就倾向发展较好;专制型家庭中成长起来的儿童社会责任感和成就倾向发展适中,自我控制力较强,同时也有很多不满意和不信任;而宽容型家庭中成长起来的儿童社会责任感和成就倾向发展相对较差[12]。

从父母教养方式来看,研究发现对儿童违背社会准则的行为,权威型父母会对儿童说明社会秩序的重要性,当儿童在礼貌情境下直白地说出真相时,权威型父母会告诫儿童说话要有礼貌。因此,权威型父母会使儿童有更好的社会技能,这些儿童也会在适宜的情境下更愿意说白谎,他们的白谎也主要出于亲社会的动机。而非权威型的父母对于儿童违背社会准则的行为,不能总是做出一致性的回应,使得儿童在某些社会情境下是应该说真话还是白谎很不明确。Popliger等人(2011)考查了父母教养方式(包括权威型、专制型和宽容型)与儿童白谎行为的关系。结果发现不论在哪种动机下,父母教养方式同儿童白谎行为都相关。而权威型教养方式下的儿童说白谎的人比说真话的人要多[5]338。总之,权威型父母有助于发展儿童的白谎行为。

(三)家庭表露

家庭表露指家庭中口头和非口头的与情绪频繁相关的一种弥散性的风格。家庭表露代表了家庭环境的质量,对家庭中儿童的情绪表达、人格特点有很大影响[13]。儿童在丰富情绪表露的家庭中成长可能会促进儿童的情绪认知,如果父母善于情绪表露,那么儿童也会认识到自己的不同行为会引发他人的不同情绪反应。倘若家庭环境氛围是常公开自由地讨论与表达积极和消极情绪,那么这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儿童在需要他们说白谎的情境下,他们也会更愿意说白谎。Talwar等人(2007)发现,假使父母与儿童讨论收到失望礼物后送礼者的感受,之后儿童被问及送给儿童的礼物是否喜欢时,儿童更愿意说白谎[4]3-9。家庭表露同个体的社会技能(比如儿童对情绪和社会价值的理解)也相关。积极家庭表露可以促使儿童在失望礼物情境下模仿积极的语言与情绪表达规则从而说白谎;而消极家庭表露在这种情境中给儿童的榜样仅是消极反应,但消极家庭表露也会促使儿童说白谎,因为这样可以避免他人的消极反应。

目前仅Popliger(2011)等人探讨了儿童的白谎行为与其家庭表露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与真话者相比,白谎者的家庭成员在家庭中较少表露积极情绪[5]389-390。对于儿童的白谎行为与其家庭表露之间的关系仍需更多的研究者对此进行考证。

(四)情境因素

情境因素主要包括交往对象(熟人/陌生人)、有无权威人士在场(比如父母、老师)、友谊程度(好朋友/普通朋友)、交往场合(私下场合/公众场合)等方面。刘文等人(2006)在对幼儿白谎行为的发展特点的研究中发现暗示(实际上是一种帮助幼儿理解白谎的提示)对幼儿白谎行为的产生有明显的促进作用[3]66。曾红媛(2004)也发现儿童对同龄好朋友比对成人做出更多的虚假反应,当父母在场,送礼者是同伴的情境比单独面对成人送礼者做出更多的虚假反应。送礼者是好朋友时也会做出更多的虚假反应[7]2-36。

目前有关白谎行为情境因素的研究比较有限,但相关研究也给予我们一些启示,比如马凤玲等人(2009)通过研究发现交往对象(同学与教师)、交往场合(私下场合与公众场合)、交往内容(礼貌情景与信息情景)会影响7、9、11岁儿童对白谎的道德评价[14]。儿童对白谎的道德评价可能会进一步决定儿童在这些情境下是否说白谎,据此推断这些因素可能会间接影响到儿童的白谎行为。但这仅是理论推测,仍需要更多的研究对此进行证明。

综上所述,送礼者的身份是熟人还是陌生人、是否有老师或父母等权威人士在场、是好朋友关系还是普通朋友关系、是公众场合还是私下场合等情境因素可能会影响儿童的白谎行为。

四、小 结

根据上述关于儿童白谎行为影响因素的分析可知,不同研究者对儿童白谎行为的影响因素做了不同程度的分析与探讨,虽然目前的研究已颇见成效,但仍有以下不足之处:所涉及的影响因素不够全面,尚有一些影响因素未涉猎(比如,气质类型、情绪智力等);从跨文化研究看,很少有研究对其进行跨文化的比较研究;而且多数研究只进行了相关分析、几乎没有研究进行因果关系以及深层次的影响机制的探讨。同时通过上述分析我们也发现儿童白谎行为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儿童白谎行为作为一种亲社会行为,他是一种利于他人和社会的行为,它对人与人之间形成和维持和谐关系以及心身健康成长具有积极作用,它也是儿童社会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教育工作者应从多方面入手来培养儿童的白谎行为,促进儿童更愿意在礼貌情境下说白谎,使其出现更多的亲社会行为。

[1]Broomfield K A,Robinson E J,Robinson W P.Children's understanding about white lie[J].The British Journal of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2002,20(1).

[2]Talwar V,Lee K.Emergence of white lie-telling in children between 3and 7years of age[J].Merrill-Palmer Quarterly,2002,2(48).

[3]刘文,程璇,胡日勒.幼儿白谎行为的发展特点[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2009(1、2).

[4]Talwar V,Murphy S M,Lee K.White lie-telling in children for politeness purpose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ehavioral Development,2007,31(1).

[5]Popliger M,Talwar V,Crossman A.Predictors of children's prosocial lie-telling:Motivation,socialization variables,and moral understanding[J].Journal of Experimental Child Psychology,2011,110(3).

[6]Xu F,Boa X,Fu G,Talwar V,Lee K.Lying and truthtelling in children:From concept to action[J].Child Development,2010,81(27):581-596.

[7]曾红媛.故事情境对儿童理解白谎的影响[D].广州:华南师范大学,2004.

[8]许妍.177名初中生移情能力与同伴关系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校医,2011,25(12):881-883.

[9]Talwar V,Lee K.Social and cognitive correlates of children's lying behavior[J].Child Development,2008,79(4):866-881.

[10]Cole P M,Zahn-Waxler C,Smith KD.Expressive control during a disappointment:Variations related to preschoolers'behavior problems[J].Developmental Psychology,1994,30(6):835-846.

[11]Kondo A,Asada H,Minakuchi K,Sugimura S.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white lie and executive function in young children[J].The Annural Research on Early Childhood,2011,33:41-48.

[12]王冰洁,桑青松.父母教养方式研究及发展趋势[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36-140.

[13]刘爱芳.家庭表露与幼儿焦虑关系的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8:5-7.

[14]马凤玲,徐芬.儿童对不同交往情境下白谎的道德评价

[C].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2009.

猜你喜欢
送礼者移情真话
浅析诗歌翻译中的移情——以《再别康桥》韩译本为例
真话能走多远(节选)
移情于物,借物遣怀(外一则)
真话都可以写吗
送礼送什么
面部表情、文化差异与移情作用
关于“移情作用”在音乐审美体验中的思考
喜欢什么礼物
送礼
指路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