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禅文化在我国现代园林中的应用

2014-03-21 13:43:51闫永庆张嘉翔赵子安
关键词:禅宗园林文化

闫永庆 张嘉翔 赵子安

(东北农业大学,黑龙江哈尔滨 150030)

浅议禅文化在我国现代园林中的应用

闫永庆 张嘉翔 赵子安

(东北农业大学,黑龙江哈尔滨 150030)

目前我国现代园林模式单一,缺少优秀民族文化的传承与表现,造成园林文化内涵缺失,千园一面现象普遍存在。赋予禅文化新的时代精神,使之与现代园林充分融合,旨在丰富中国现代园林文化内涵。为此,文章通过对禅宗思想的挖掘,基于禅与中国园林艺术的联系,尝试将禅文化引入现代园林,探索将禅文化在园林中应用的方法与途径。

禅文化;现代园林;规划设计;应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园林事业进入发展繁荣时期,多种西方设计思想的涌入形成了百花齐放的态势,但是与此同时,我国现代园林缺乏文化内涵、意境表达直白问题突出,引入禅文化是一种有益尝试。

禅,即禅那,梵语为“dhyaya”,原为佛教修行的一种方法,意为“思维修”或“静虑”,借心意的安定、专注获得智慧和解脱,是佛教“戒、定、慧”三学之一。后不断融入中国传统儒、道、庄、玄思想,发展为中国化佛教体系,具有完整宇宙观和认识方法,成为一门独立佛教宗派[1]。中国禅宗在不断吸收老庄及儒家思想过程中,逐渐抛弃宗教外在形式,某种程度上倾向于哲学[2];禅宗的随缘任运、自然适意使其进一步剥离宗教感,肯定人的主观心性,带来完全的超脱,成了一种纯粹的心性修养和精神境界,产生影响后世审美标准的禅宗美学意境[3]。禅文化包含飘渺灵动的中国诗、画、园林等艺术形式,包含清心雅淡、空灵高远的审美情趣,包含对“身在庙堂,心在山林”人生境界的追求,以及对禅影响下的行为规范、思维模式、价值观念等的传承。

禅文化与园林的结合,最知名为日本“枯山水”园林与彼得·沃克的极简主义园林,两者皆通过极端抽象而精简的园林元素来表达禅宗博大深远的意境。我国禅文化与园林结合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禅寺园林范畴,探讨禅寺园林的变迁与特点,但是禅寺园林的形式严格遵循“禅门规制”的伽蓝布局,不适宜在我国现代园林中广泛应用。本文视禅为一种文化现象,用文化符号将其高深隐晦的文化形式拆解,为把禅的精髓融入园林元素,并将禅文化园林定位为现代公共绿地空间,探索现代园林中禅文化表达的原则与方法。

一、禅对园林艺术的影响

禅宗的审美观念已经深深扎根于中国文化艺术的土壤中,无情有性、珍爱自然是禅宗自然观的基本精神。中国古典园林强调“以景寓情,感物咏怀”,“一切景语皆情语”,通过一山一石、一草一木表现思想感情,正如禅宗所言:“青青翠竹,总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4]

中国古典园林追求的“境”分为两个层次[5]:第一层为物境,借园林的形体使人感觉美,创造良好的自然环境与游憩居住空间;第二层为意境,通过园林景观在现实世界中创造意味深远的自然境界,使游览者感受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即游人在“身所盘桓,目说绸缪”的实境却会“情缘境发”,“思而咀之,感而契之”。为达到这两种境界,中国古典园林在形式上选择自然式,强调自然的鬼斧神工,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即便是人工雕琢,也力求做到“虽由人作,宛如天开”,表现了禅宗顺应自然、不失本性的自然观。禅宗思想的引入,使中国古典园林向更加写意的方向发展,在世界园林中独树一帜。

二、中国现代园林的现状与问题

广义上讲,现代园林是在一定范围内利用并改造自然山水、地貌,结合植物和建筑等,为人们提供一个游憩、休闲、居住的理想环境。现代园林多为公共绿地,更强调改善自然生态环境,调节小气候,方便游人休憩,展示当地文化等功能,因此要在满足游人游览休憩功能的基础上,特点鲜明地展现主题,运用新材料、新技术,综合多学科创造公共服务性质的绿地生态景观。中国现代园林经过艰难探索和不断发展完善,造园理论日趋多样,造园形式丰富多彩,借鉴国外优秀风景园林经验与方法的同时融合本土特色。可以说,伴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风景园林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繁荣时期。与此同时,也存在诸多问题:

第一,盲目照搬国外园林的设计理念与设计手法,理论研究与风格定位尚未形成“中国特色”。第二,强调园林的实用功能,忽视文化内涵的挖掘。很多园林项目只是为满足游人外出活动需求,简单堆砌园林要素,造成园林形式呆板,缺乏活力。第三,没有凸显地域文化特色,对当地文化缺少全面系统的分析整理,未对文化内涵与现代园林的结合深入思考和实践,造成文化表达直白,缺乏美感。

三、禅文化对我国现代园林的启示

(一)意境的凝练与表达

中国现代园林景观存在一个很大的问题:表现主题(或文化)过于具象,美感不足。可以借鉴日本禅文化园林表达意境的方式,把核心思想高度凝练为简单的园林要素,给游人以无限的想象空间,启发他们去寻找景观深处的文化内涵。如,日本“枯山水”把山水抽象为白沙置石,通过沙石的简单搭配,营造出深远的禅学意境,利用石头的摆放表现禅文化的“公案”和典故,不仅创造了简约的园林环境,还营造了深远的禅意,形成了独特的园林风格。

(二)崇尚自然的世界观

禅宗提倡“梵我合一”,认为“我心即佛心,现世即极乐”,包含对世间一切生命积极的肯定态度,目的是希望达到一种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完满境界。现代社会环境污染严重,园林设计过程中可以借鉴这种朴素的自然生态观,把环境保护的理念深植于园林景观。通过这种形式,满足人们休闲娱乐的同时,改善生活环境。由此,应倡导自然式设计,让自然来“做功”,通过园林手法展示环保理念。如,利用雨水收集系统,满足园区水景观和植物灌溉的需求;通过低碳材料、低碳工艺的应用,减少碳排放造成的环境污染[6]。还要做到“因势利导”,避免对原场地进行大规模破坏与改造,随形就势,展现土地本来风貌,正如《园冶》所云:“园林巧与因借……因者,随基势之高下,体型之端正,碍木删桠,泉流石注,互相借资,宜亭斯亭,宜榭思榭,不妨偏径,顿置婉转,斯谓‘精而合宜’者也。”[7]这也是禅宗“不造作”的充分体现,如大珠慧海禅师“饥来吃饭,困来即眠”所言,禅要求人们尊重事物内在发展的客观规律,不执着于“虚妄”,置之于园林设计即不偏执于对自然环境的改造,而是与自然平等对话,展现本来面目。

(三)推崇简约的风格

禅对于美的观点可以归结为对简约的推崇。禅宗反对传统佛教对经文缛节的研究,而把对禅的理解放在自证清净本性上,通过简明易行的修持来达到最终的悟道。这种理论发展到慧能一系,禅修持的外在形式已经“简约”到生活的一言一行,连最简单的念佛名的方便“法门”也被指责为“心有杂念”。这种从理论到实践的不断“简约”,本质上既符合中国人对自身体验的强调,也符合中国人对美的看法。中国的审美推崇简约而不简单,寄希望于通过最少的形式来展现最深的内涵,揭示至真的道理。中国先秦时期的园林一味追求规模宏大、气魄雄伟,唐朝禅文化兴起后,出现规模较小的文人园林,这种在体量上的“简约”,反映了人们对美的重新认识。随着江南文人园林的不断成熟,造园家不满足于体量上的简约,更追求形式上的简约,一草一木、一花一石便能够代表自然界中的各种景物,“一拳代山,一勺代水”[8],这种咫尺山林的表现手法正是中国山水园林的精髓所在。

直至现代,园林作品中“简约”的风尚已成为世界共识。彼得沃克的极简主义,提倡以单一简洁的几何形体或数个单一形体的连续重复构成作品[9],提倡对原始结构形式的回归——回到最基本的形式、秩序和结构。极简主义艺术家认为,形式的简单纯净和简单重复就是生活的内在规律,人们肉眼所见到的繁杂的日常生活不过是外在修饰。极简主义作品力求去除一切雕饰,外表简单而枯燥的作品背后是艺术家对生活和社会秩序的渴望和追求。虽然极简主义具有一种“非人格化、客观化,表现的只是一个存在的物体,而非精神”的特征[10],但实质上是一种“化繁为简”的大智慧,这与禅的“当下顿悟”“五蕴皆空”等精简到极致的理念不谋而合。

(四)注重文化传承

面对当今高度信息化的社会,各种文化之间的交流越发频繁,如何在借鉴其他文明的同时,不被其所同化,是值得思考的问题。禅提倡兼容并蓄,百家齐鸣,采众家之所长,从其历史发展看,禅宗的思想基础即是吸收、传承与发展。禅的精神虽然在每个不同时期都有细微改良,但始终继承了“顿悟成佛”“明心见性”等基本宗旨,强调法门的正宗,这从虚云禅师提倡的“农禅一家”理论可以窥其端倪,禅的发展符合当时的社会环境,符合时代潮流。禅对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非常充分,现代的禅应传承对人具有精神净化、抚慰心灵之作用,广泛应用于戒毒戒酒、解决心理疾病等社会问题,并在艺术、教育、哲学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概言之,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在现代园林中引入禅文化是对传统文化在现代园林中表达的一种尝试,可以发挥其珍爱自然、宽广博爱、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赋予其和谐发展的时代精神,为中国现代园林植入文化内涵。

四、禅文化在我国现代园林中的应用形式

现代园林建设可借鉴禅宗崇尚自然、向往自然的情怀,着力表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使人工景观与自然景观相互映衬、浑然一体,以丰富中国现代园林的文化内涵。禅文化与现代园林的结合可尝试以下形式。

(一)禅文化公园

近年来,全国各地修建寺庙之风盛行,有的地方甚至将寺庙修建在城市中心,挤占城市公共空间。然寺庙作为宗教建筑,无法提供真正意义上的公共游憩空间,宗教氛围神秘,服务人群单一。因此,创造基于禅宗文化而不过分渲染宗教神秘压抑气氛的公共绿地,创造尊重禅文化而不拘泥于禅宗思想的现代园林,能够为大多数游览者服务,不仅满足当地市民对公共空间的需要,而且符合大乘佛教普度众生的原则,更大程度地宣扬佛法,使更多人受到禅文化熏陶。基于上述认识,对禅文化公园定位如下:

其一,禅文化公园不宜是寺庙园林而应是公园绿地,着重表达禅意而弱化宗教信仰,不宜体现大体量佛像和宗教建筑而应注重引入禅文化符号来营造禅境。其二,意境营造上,采用“只言片语”手法,通过简单的景物搭配启发游客禅思,细节处加以修饰,做到“点到为止”,给游人更多的想象空间;采用“犹抱琵琶半遮面”设计方法,通过漏景、障景等多种传统造园手法,在有限园林空间里创造无限生机与活力。其三,空间布局上,采用自然式布局形式,满足人们游览、体验、感悟等需求,使物境与意境相结合,满足信众的信仰需求,也使其他游客在游园中感受到禅文化的博大精深,得到启迪。

(二)禅文化展示区

在综合性公园中,可规划出相对独立的区域展示禅文化。如,在相对僻静的位置结合障景手法,给游人“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在此类园中,禅文化的园林表达形式应更含蓄,更“似无似有”。如,将广场建设成菩提叶形状,配以释迦牟尼菩提树下顿悟的故事景墙讲述禅宗起源;把木鱼、饭罄作为雕塑小品,使游人体验禅宗的日常生活;在水体中建“放生池”,供信众和游人放生之用,体现禅宗的慈悲博爱;池中遍植荷花,表现禅的清净无染、光明自在。如场地适宜,还可以尝试建设斋堂、茶室、禅药园、静思林等。

(三)景观点缀

禅文化景观可以适当点缀在各类园林绿地中,如富有禅理的楹联、匾额搭配在景亭中,具有画龙点睛之效,提升园林绿地的文化内涵。积极调动视觉、听觉、感觉,把游人引入意境,调动游人想象力,营造沉静安逸的意境。植物方面,可以选择与禅宗有关的树种[11],如菩提树、七叶树等,或选择树姿优美的长寿树种、香花植物、观叶植物及药用植物等。

五、禅文化在园林中应用的设计原则

(一)尊重禅文化而不拘泥于禅文化

禅文化公园的建设初衷是以禅文化为契机,对现代园林引入传统文化,所以不必拘泥于文化现象分类,只要是积极向上、符合时代精神、有明确出处、符合禅宗精神的文化皆可作为禅文化的延伸。如,“孝”文化是中国儒家思想的核心。虽然佛教主张抛家修行,客观上是对传统“孝”的悖逆,但是《梵网经菩萨戒本》上有云:“尔时,释迦牟尼佛,初坐菩提树下,成无上正觉已,初结菩萨波罗提木叉,孝顺父母、师僧、三宝,孝顺至道之法,孝名为戒,亦名制止。”“佛子,菩萨应怀孝慈,广行放生。一切男子曾为我父,一切女人当过我母,我常轮回悉缘彼体,故六道众皆我父母。”实际是扩大了“孝”的意义,使之成为对四海众生之“孝”。禅宗中也有“禅孝”一词专指对“孝”的理解。由此可见,“孝”文化也可以引入禅文化公园,从而更加丰富园林的文化内涵。

(二)师法自然的设计手法

禅文化公园应以自然式园林为主,形式上避免出现大体量硬质铺装广场,如有集散功能的需要,可以在广场上搭配植物景观以改善硬质铺装带来的呆板风格。植物修剪应以还原自然形态为主,绿篱灌木修剪整形应注重节奏的变化与主次的搭配,避免出现重复且毫无意境的几何图案。设计中,可以充分利用材料本身的特质,如使用防腐木、青石、花岗岩等展现古色古香之韵味[12]。

(三)以人为本,人性化设计

自从TEAM10小组①TEAM10小组是20世纪50年代国际现代建筑协会(CIAM)中涌现出的一批青年建筑师。提出城乡规划的“以人为本”设计理念之后,这种理念在现代城乡规划、城市设计、园林景观中成为基本指导思想。“以人为本”阐明了城市、景观的服务对象与本质,如果离开了这个前提,一切理论便毫无意义。具体到现代景观设计中,就是要从社会和人的实际需求出发,建设充分满足人的生理和心理需求的景观环境。在以人为本的前提下,还应注意对园区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根据场地的环境特征进行充分调查研究,对外部交通组织、内部游线组织、景点安排、服务设施安排等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对游客量、游客组成、游人行为等进行合理预测;对供暖、排污等基础设施进行合理建设。

(四)因势利导,生态优先

人为地大规模破坏场地本身属性,既耗费人力物力,又达不到师法自然的艺术效果。《园冶》曾对因势利导的造园手法有过精准描述:“园基不拘方向,地势自有高低,……如长弯而环壁,似扁阔以铺云。高方欲就亭台,低凹可开池沼……”意即要尊重场地的自身特点与条件,因高堆山,就低凿水。生态优先原则符合禅文化珍爱自然环境的精神,现代园林应充分展现自然环保理念,整体设计时充分考虑环保材料和造园手法的应用。

因势利导与生态优先相辅相成、共同作用:因势利导可以表现为对原有树种、植被、动物、地形的保护,生态优先也可以表现为对原场地的充分利用,减少自然资源的浪费。正如《园冶》所言:“多年树木,碍筑檐垣;让一步可以立根,斫数桠不妨封顶。斯谓雕栋飞楹构易,荫槐挺玉成难。相地合宜,构园得体。”

(五)新材料、新技术的应用

随着现代科技的迅速发展,新材料、新技术层出不穷,为现代园林提供了更大的选择空间。在禅文化园林中,可引入雨水收集、太阳能照明、植物护坡等应用技术,体现环保理念。新材料、新技术的应用,也应以“生态优先”为前提,避免使用破坏环境的材料与技术,从而降低园林施工成本,提高养护维修效率,减少环境污染。

六、结语

禅文化与现代园林的结合需要考虑多方面因素,这是由园林的综合性和禅宗哲学的复杂性决定的,须根据地域环境和民风民俗的不同而区别对待,不可否定禅文化,也不能过分强调、生搬硬套。这需要园林工作者和文化界同仁共同努力,将二者有机结合,以提高我国现代园林文化品位,传播优秀民族文化。

[1]任晓红.禅与园林艺术[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6.

[2]吕少萱.禅宗的智慧及其美学[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3.

[3]季羡林.中国禅学丛书[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6.

[4]释慧海.大珠禅师语录[M].长沙:长沙刻经处,1917.

[5]陆楣.现代风景园林概论[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

[6]张蓉.园林景观设计与环境可持续发展[D].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5.

[7]计成.园冶[M].北京:中华书局,2011.

[8]李渔.闲情偶寄[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6.

[9]曹丽平.浅析极简主义景观设计及其禅学思想[J].美与时代, 2005(1).

[10]刘晨,周瑾,韩学颖,等.禅宗思想对园林景观设计的影响[J].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5).

[11]仇莉,王丹丹.中国寺庙园林植物景观特色[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

[12]王金涛.禅境景观[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1.

TU986.2

A

1672-3805(2014)05-0098-05

2014-02-05

闫永庆(1966-),男,东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园林规划设计。

猜你喜欢
禅宗园林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金桥(2022年2期)2022-03-02 05:42:50
禅宗软件
英语文摘(2021年10期)2021-11-22 08:02:26
清代园林初探
艺术品鉴(2020年9期)2020-10-28 08:59:02
古代园林里的“美人”
文苑(2020年12期)2020-04-13 00:54:32
论旧禅宗与王维的诗歌创作
谁远谁近?
和千年园林的今世之约
金桥(2018年6期)2018-09-22 02:18:50
雪中园林的七个片段
现代装饰(2018年3期)2018-05-22 02:51:34
《愚公移山》和医学“禅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