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卉昕 张佳慧
(东北农业大学,黑龙江哈尔滨 150030)
共产主义道德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契合性
武卉昕 张佳慧
(东北农业大学,黑龙江哈尔滨 150030)
共产主义道德是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和道德建设相对接的价值原则。从共产主义道德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及其道德的本质契合、功能契合及原则契合角度出发,探寻并厘清共产主义道德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内在适应性,从理论高度以及当代适应性说明共产主义道德的历史性和现实性,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提供理论依托和现实证明。共产主义道德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及道德,其本质契合表现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关系、学术理论和社会实践关系、历史传承和未来发展尺度的一致性上;功能契合表现在共产主义道德从实际出发解决道德问题,体现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原则契合表现在其具体的道德原则具有当代适应性。
共产主义道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契合;当代适用性
在道德唯物史观的指导下,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在科学揭示道德的起源、本质、结构、功能和发展变化规律等要素的基础上,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论证了共产主义道德及其原则的具体内容,使共产主义道德体系成为世界思想领域重大的理论创建。共产主义道德不仅是对未来社会的道德预测,更是与目前实践着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道德建设相对接的价值原则。
共产主义道德显然并不是单纯的共产主义社会的道德[1],其在本质上显现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契合性。
第一,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看,共产主义道德是生产资料公有制下主导的社会意识形态。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代的中国社会,虽然允许多种经济成分共存和共同发展,其中的私有成分也愈加重要,但“公有制仍然占据主导地位”这一基点毋庸置疑。什么样的经济基础造就并需要什么样的意识形态,包括社会道德意识形态。公有制必然造就集体主义、互相帮助、平等协作、诚实守信、勤劳守纪等道德原则,而这些原则绝不只适用于未来社会的道德蓝图,而是当今社会经济体制下必然、必须和必要的道德形式。毕竟,人们总是在自觉或不自觉情况下,依照其所处阶级地位、社会关系、经济关系,汲取其所需道德观念[2]。
第二,从学术理论和社会实践的关系看,共产主义道德原则能够实现对社会生活的有力干预和指导。同样作为社会意识,道德与法律、政治、科学、宗教、艺术等意识形式相互关联,并在其各自实施过程中引领正确价值导向。道德与法律构成宽严相济的社会约束格局,道德为法律的制定和执行提供伦理评价标准和衡量尺度;道德与政治相辅相成,其为政治的真实性立法,为政策的民生性立范,以在政权的施行中真正体现具体的平等和民主;道德与科学融合成真理与善恶的辩证体系,在科学技术日行千里的当代中国,道德为科学提供了“善”高于“真”、“应做”优于“能做”的伦理原则,使科学研究坚守道德良心的底线;在特定时期、特定地域,道德与宗教俨然“二位一体”,作为人类精神的他律,宗教是外在的形式,其中亦包含道德慰藉的重要成分。在共产主义道德语境下,道德还具有摒弃宗教贻害和超越宗教的作用。可以说,共产主义道德原则事实上贯穿于整个当代社会生活,并以指导行动的力量而非单纯的语言力量证实自身的当代本质。
第三,从历史传承和未来发展的尺度看,共产主义道德正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而日臻完善。历史是一个过程,道德亦然。社会按照从低至高的台阶上行,文化依照从愚昧到祛魅的路径发展,社会制度从原始社会向共产主义社会逐一迈进,而非从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直接飞跃到理想形态的共产主义社会。因而,与其把共产主义社会的实现当成是一个岿然不动的理想结局,不如将其当成是实现着的共产主义社会,将其看作是一个经久不息、不断前进、日臻完善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人类的道德水平亦不断趋于完善。当今中国社会的总体趋势是前进,是一个一直向前的一维性运动,正处于蒸蒸日上的社会发展阶段,其道德发展也同样亦步亦趋地前行,毕竟,中国特色生产力及其提升是其最大的动力。这也说明,社会道德愈是前行,本身包含的共产主义元素愈多。在这一意义上,历史上还没有任何一个时期的道德比今天更具共产主义色彩。
第一,共产主义道德能从实际出发解决实际道德问题。
事实上,对于共产主义道德这一概念,列宁早已在《青年团的任务》中提出。是否存在共产主义道德和共产主义品德?列宁的答案是肯定的[3]。同时列宁对其特征和社会作用进行了理论描述:“我们的道德完全服从于无产阶级斗争的利益。我们的道德是从无产阶级斗争的利益中引申出来的。”[3]这一时期,列宁所说的共产主义道德所具有的当代意义是共青团员在培养自我时,要努力学习、互帮互助、反对剥削、团结劳动者。用列宁的话概括为:在共产主义者眼中,在团结一致的纪律和反对剥削的自觉的群众斗争中蕴含着全部道德[3],因为这就是当时新生苏联的共青团组织和团员面临的最现实的任务。那么目前,在当代中国,“互助互爱、诚实协作”的共产主义道德原则当然也是社会转型和市场经济运行条件下迫切需要的。
第二,共产主义道德能够对社会道德失范现象加以纠正。
纠正社会道德失范的现实需要,决定了共产主义道德的广泛传播。十月革命前后,俄国激烈异常的阶级斗争、落后的经济文化条件、宗教唯心主义的反革命宣传以及由此造成的无产阶级革命者迷惘的道德认识,是列宁深刻揭露宗教唯心主义和资产阶级道德反动本质的社会根源。俄国社会在这一历史条件下,选择唯物、辩证、战斗的列宁主义,选择列宁的共产主义道德理论,同时摒弃马赫主义和别尔加耶夫们的宗教唯心主义伦理观。当代俄罗斯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回潮现象的发生,亦是苏联解体后的社会道德失范导致狭隘民族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泛滥,从而使社会道德陷入混乱无序的状态。俄罗斯人便开始找寻出路,当意识到那些具有优良文化意义和价值支撑的道德原则仍具有重要的当代意义之时,这些苏联时代的共产主义道德优秀原则便踏上理性回归之路。
中国改革开放前的单一公有制经济模式,虽在道德层面有利于集体主义的践行,但同时也催生利益“大锅饭”和平均主义道德,使好逸恶劳的作风一定程度上衍生。改革开放后,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之间的格局出现新的调整与变化,更大程度上实现了三者之间的统筹兼顾,为按劳分配原则的实行提供了有力的道义支撑[4],这不能不说是对先前绝对平均主义道德弊端的克服。
第三,共产主义道德能体现以人为本的当代发展理念。
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制度必然要求与之相适应的社会精神实践方式。无论是目前的社会主义制度,还是未来的共产主义制度,人民当家作主都是作为制度的价值基础呈现的。就制度秉承的政治伦理而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这一制度中得以始终如一地贯彻。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之社会制度的平稳前进,提供了重要的社会道德保障和价值衡量尺度,同时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也是共产主义道德的代表性原则。它包含在马克思对未来社会的道德预测中、包含在列宁对共产主义道德教育的实施中、包含在苏共二十二大颁布的《共产主义建设者道德法典》中,更是贯穿于毛泽东思想体系之中;在当今中国,它还是“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理念的核心指向,是当代社会致力于解决现实问题、为政策制定和实施树立人民航向的标尺,是真实、具体、务实的当代道德。
可见,共产主义道德及其原则的核心是以实事求是的客观态度,引领社会精神生活,解决价值世界的当代困难,并具备与时俱进的优良品质之道德类型。可以说,它是人们身处的社会所需要的基本价值立场和看待精神问题的方法原则。概言之,共产主义道德是公有制起主导作用下,从社会和人的实际需要出发,能够克服与社会经济政治发展不相适应的道德弊端,引领社会道德风貌并具有与时俱进品质的道德类型。
何谓共产主义道德原则?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年版《伦理学大辞典》界定如下:共产主义道德体系调节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整体之间关系的根本原则……以忠诚于共产主义理想和共产主义事业为基点,以集体主义为核心原则,包括主人翁态度、创造性劳动、实事求是、忠诚老实等具体原则[5]。莫斯科政治文献出版社1985年出版的《马克思恩格斯列宁论道德和道德教育》将“忠诚于共产主义事业”“集体主义”“具体的人道主义”“国际主义和爱国主义”“勤劳守律和觉悟”“言行一致”作为共产主义道德基本原则加以归纳。1961年被写入苏联党纲的《共产主义建设者道德法典》规定了12条具体原则:“几乎囊括了人对待和解决一切事物——祖国、共产主义、劳动、社会利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时所应当持有的道德立场和价值原则,包括集体主义、人道主义、社会义务、诚实劳动、爱国主义、国际主义、创造性劳动等原则都成为当时约束和鼓舞人行为的准则……”[6]由是观之,“共产主义道德原则”基本上都是在对共产主义社会抱有乐观展望态度基础上,以集体主义为核心原则,坚持诚实守信、创造性劳动、真实的人道主义,并在政治觉悟上要求有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情怀。这些原则在当代,尤其是当代中国具有时代适用性,有些甚至对我国社会现阶段道德领域中存在的道德问题具有重要的方法和导向意义。
(一)共产主义理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精神蓝图
共产主义理想是共产主义道德原则制定的理论前提,通过对集体主义的核心原则和其他具体原则的遵守,实现最终的社会理想。因而,共产主义理想对于共产主义道德原则而言是一个源头。其中的具体内容和原则皆因有这一理想和最终目的才得以支撑,它们共同构筑了一个完整体系——有目标、有核心、有具体途径、有针对性的系统体系。全部理论生发和实践步骤的生成性存在,皆因有共产主义理想这一最终目标的存在,即现实中的“为有源头活水来”。
近些年处于转型时期的中国社会,由于当前问题的多样性和紧迫性,导致人的头脑中社会主义情绪更多,共产主义情绪不断弱化,甚至以一种“活在当下”的现代生活理念支配对社会发展走向的认识。事实上,随着社会主义社会不断以加速度的方式从历史向未来运行,其中进步的力量会越来越大,成长的速度也会越来越快,这一点毋庸置疑。无论如何,社会是处于永恒的运动和发展之中,社会运动并非无序运动,而是上升性的运动,新生事物会以不可替代的力量代替旧事物,成为社会发展不竭的源泉。尽管这其中会出现、正在出现一些问题,但并不意味着共产主义社会的到来就是“风中纸屑、天堂烟火”。相反,社会的不断进步正是对这些消极现象、固守事物的克服和纠正才得以实现。道德生活世界的进步和净化也是如此。
什么样的社会有什么样的意识形态,共产主义社会虽不是近在咫尺的未来,但也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当人们能够踏踏实实地发展生产力,激发更多创造力,社会生产力真正提升到共产主义社会的应有高度,具备经济基础的社会制度自然就会到来,相应地,也必然会建立起在进步经济基础上的道德。
(二)集体主义是适用于当代的价值坐标
集体主义的基本思想由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提出。“既然正确理解的利益是全部道德的原则,那就必须使人们的私人利益符合于人类的利益。”[7]“只有在共同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7]列宁也倡议将“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原则变成群众生活准则,并主张将这种准则渗透到群众生活的方方面面。经典作家的理论论述蕴含了集体主义的道德原则。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而言,集体主义思想是经典作家构建自己理论体系的价值支撑和伦理准则。对集体主义理论的研究是对支撑经典作家理论体系的道德价值和伦理原则的系统化和深入理解。对集体主义的关注,实际上是对当代道德教育乃至社会核心价值构建过程中伦理意义上的监督。
目前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方位刚好处于社会转型期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相遇时期,社会成员的道德觉悟与计划经济时代大有不同,呈现出杂糅性和层次性特点。道德价值的先进性更多地被广泛性代替。在这样的现实语境下,与集体主义道德价值和原则相悖的个人主义,甚至是极端个人主义表现出泛化趋势。探讨作为共产主义道德核心原则的基础理论,挖掘其时代适应性,是对社会主义道德原则的理论充实和当代确证。我国当前面临较为严重的道德失范现象,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现有道德调节的对象构成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从“熟人社会”到“陌生人社会”的转变,使从前适用于熟人社会、体现合作关系的集体主义道德原则遭遇现实困难。同时,科学技术尤其是网络技术的无限发达,使人的自我认同感无限膨胀,认为自己无所不能,导致集体主义的社会鼓励和约束作用逐渐弱化。因而,对集体主义理论价值和作用的重视和强调,在个体和群体的工作和交往中坚持集体主义价值,为正确认识和解决我国现阶段面临的道德失范问题提供了务实的参考。
作为共产主义道德核心原则的集体主义并非毫无用处,反倒是在中国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起到关键作用的利益调节原则。苏联解体后一直探寻资本主义发展之路,意欲融入欧洲的俄罗斯社会屡屡受阻,出现一系列社会矛盾和问题,迷茫中选择重拾集体主义。当代俄罗斯社会出现集体主义回潮现象,具体表现在:学校重拾集体主义道德教育,媒体重现集体主义正面宣传,学界重构集体主义研究视阈,社会重树集体主义价值导向。作为俄罗斯民族精神特质和文化价值源泉的集体主义之回潮,有其历史和现实根据——有赖于俄罗斯文化传统的辗转传承、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价值澄清、共同利益背后的共同价值需求以及金融危机背景下的价值重构。此外,集体主义回潮还表明个人主义思潮推进之路在俄罗斯受阻,理性、现实、可行的价值观念正在重建。
事实确证,作为共产主义核心道德原则的集体主义具有当代价值和适用性。
(三)诚实守信是解决当代社会道德问题的具体途径
诚实、诚恳、守信、有信,不仅对于共产主义道德而言,即便是对于一个人的善恶品质而言,也是具有基本判断意义的伦理原则。诚实守信被列宁表述为“言行一致”,并作为最初对无产阶级政党的要求而提出。可见,言行一致是作为“党的伦理”被看待。可以说,无论是对于个人修养,还是国家发展,抑或社会稳定,无论是党员的政治诉求,还是商人的职业道德,无论从前还是现在,“诚实守信”都是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道德原则,是一种接近道德底线的价值原则。
这一原则在改革开放后的中国面临一定程度的冲击。受私有经济发展和经济成分多样化的影响,一些私有经济下的道德衍生物——利己主义、拜金主义、个人主义在一定范围内蔓延,企业和商界成为失信现象的“重灾区”。当某一负面道德问题长期表现于某一领域而得不到解决之时,就会产生继续向纵深滑落和弥漫到其他领域的风险。不信任的风气可能会从商界蔓延到文化界、政界,甚至整个大众道德生活领域。它是一种悲观的情绪感染,能以一种连锁反应的态势加剧社会失信程度。可见,“诚实守信”这一最初作为独善其身的底线伦理,经历了将其上升至共产主义道德的“道德法”阶段。从这一角度看,“诚实守信”还从未像今天一样让人觉得弥足珍贵。对于未来社会,它自然是具体的道德期许,但对于今天的社会生活,更是纠正问题和加强自律的“良药”。
(四)创造性劳动是建设创新型社会的职业伦理
马克思、恩格斯一直认为,全部社会生产力的提高,都是从事生产的劳动者创造性劳动的成果。列宁认为,“共产主义就是利用先进技术的、自愿自觉的、联合起来的工人所创造的较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3],并将其看作是“伟大的壮举”,可见,创造性劳动对于推动历史和文明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创新即注入新思维,发展新技术,其不仅仅是科技工作者的义务,每一个中国公民都应培养自身的创新意识。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向好”发展,创新应成为公民的“向善”诉求。创造性劳动在今天被赋予更多科技理性色彩,这样,劳动成果更加浓缩,从而提高整个社会的劳动生产率。有成效、有效率地工作是当代中国社会迫切需要的职业伦理。
(五)人道主义的本质在于对民生问题的切实关怀
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是苏联时代的共产主义道德原则。“把人道主义作为最重要的道德原则之一”的说法,则是在施什金的《共产主义道德原理》中提出。1961年苏共二十二大提出“一切为了人,一切为了人的幸福”口号,“人道主义”一词开始广泛运用于各类文献。在《共产主义建设者道德法典》中,人道主义成为约束共产主义建设者的行为准则。后来对《法典》的进一步解释性研究中,人道主义再次和其他道德原则(集体主义、社会义务、诚实劳动、爱国主义、国际主义等)共同成为“共产主义道德最重要的原则”。“人道主义”被看成是实现共产主义的手段,正如马克思所说“共产主义等于人道主义”[6],以这种方式论证目的(共产主义)和手段(人道主义)的统一。苏共二十二大后,学者明确了人道主义的内容,即“为社会的幸福创造性地劳动、保护和增加社会财富;不以暴力和强迫、不以政治和经济手段促进人的社会义务的完成;让集体主义、互相帮助和人与人之间人道关系走入日常生活”[7]。可见,人道主义在前苏联被当作具体现实的、目的性明确的道德原则。后来,人道主义在苏联由具体走向抽象,成为导致苏联最终解体的一个主要思想原因。
现实的人道主义在当代中国更应被理解为“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和理想的生活样态。坚持以人为本,是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的新要求。“以人为本,就是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8]随着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日臻成熟,政府将“以人为本”的理念更具体和务实地落实到改善民生的问题上来。在正视医疗、住房、上学、养老等密切关系民生的问题存在困难和不足的前提下,新一轮医改初见成效,房价控制有序得当、从注重知识型向注重智慧型人才培养模式转变的教育改革全面展开,社会保障体系逐渐成熟完善……在困难之中,立足于全体人民的利益,善于突破重围、解决问题,是当代中国对共产主义道德真实人道主义原则的契合性贯彻。
(六)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的内涵在当代得以深化
经典作家理解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是有阶级性的,这两个词汇前面存在定语——“无产阶级的国际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爱国主义”[4]。历史不断变迁,对于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的理解亦应随国家政治地位的改变和国际关系的变化有所深化。就爱国主义而言,对于中国人,它曾是奋勇杀敌的豪情、不畏流血的勇气。中国人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经历了“热战”,又经历了“冷战”,针对中国的挑衅由集中变得分散。这时,放弃盲动,理性把握时局,科学分析事态显得尤为重要。因为一些看起来孤立的问题,实际上是牵一发动全身的问题,是有可能被辗转迂回利用的问题。
共产主义道德概念本身的辩证性、共产主义道德体系的当代本质,共产主义道德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及其道德在本质上的契合,表现为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关系、学术理论和社会实践关系、历史传承和未来发展尺度的一致性。共产主义道德原则对当代中国社会现实问题的有力干预和科学解决能力,均说明共产主义道德的历史性和现实性,它不仅仅是经典作家及其践行者的理论创建和实践经历,也不仅仅是对未来社会的道德预测,更是适用于当代中国的、既能在理论上厘清也能在现实中得到检验并不断发展的道德类型。
[1]侯惠勤.道德状况:怎么看?怎么办?[J].红旗文稿,2012(1).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1.
[3]列宁等.列宁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秋石.正确认识我国社会现阶段道德状况[J].求是,2012(1).
[5]朱贻庭.伦理学大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
[6]武卉昕.苏联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兴衰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1.
[7]韦建桦.马克思恩格斯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8]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
D648
A
1672-3805(2014)05-0061-05
2014-03-19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苏俄伦理道德观的历史演变及其经验教训研究”(13BZX085);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高校道德教育的当代困境及应对方法研究”(JG2013010127)
武卉昕(1973-),女,东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伦理学原理、苏俄伦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