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余训练在体育特长生社会化进程中的作用研究*

2014-03-21 01:35尹晓亮张永龙
关键词:特长生课余社会化

尹晓亮,张永龙,刘 兵

(1.安徽农业大学 体育部,安徽 合肥 230036,2.安徽省合肥市蜀山区教育体育局 教研室,安徽 合肥 230011)



课余训练在体育特长生社会化进程中的作用研究*

尹晓亮1,张永龙1,刘 兵2

(1.安徽农业大学 体育部,安徽 合肥 230036,2.安徽省合肥市蜀山区教育体育局 教研室,安徽 合肥 230011)

课余训练是指教练员利用课余时间,对部分有一定项目优势的学生进行系统的训练,全面锻炼他们的身心、不断提高运动成绩的一种教育过程。课余训练在体育特长生社会化进程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增强身体素质、提高身体技能为体育特长生社会化进程打下良好的根基;磨练顽强意志品质、培养其理性竞争意识为体育特长生社会化提供有效的培养途径;遵守社会规范、培养团队意识和发展人际交往为体育特长生社会化提供保障;增强自信心、促进个性心理品质成熟为体育特长生社会化提供孕育土壤;社会角色的习得,为体育特长生社会化进程提供核心作用。

课余体育训练;人性本恶;理性竞争;教化;社会化

课余训练是指教练员利用课余时间,对部分有一定项目优势的学生进行系统的训练,全面锻炼他们的身心、不断提高运动成绩的一种教育过程[1]。社会化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社会信念与知识能力为目标,使个体的自然人逐步适应社会并逐渐向社会人转变,通过教育与训练使学生扮演未来的社会角色,可为他们将来适应社会生活打基础[2]。作为学校体育的一部分,课余体育训练除提高特长生的身体素质以外,也是对他们实施全方位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课余体育训练在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不仅能促进他们在智力、心理、社会适应性等方面的发展,还可以使他们学会互相尊重、发展自主性和提高道德问题的判断力,特别是对竞争的意义、体育道德和行为规范进行内化的过程中,自然地潜入了社会上各种理性竞争意识和原态,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青少年社会化的基本任务:一是继承与传递,二是选择与创造,即在选择中继承现有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创造新文化,从而使社会文化不断更新。

一、社会化的生物学基础:增强身体素质、提高身体技能

青少年的社会化是个体与社会的互动,是一个双向选择的过程,青少年一方面在社会的教育下,学习社会现有的知识、技能、规范,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另一方面发展自己的独特个性并通过青少年文化这一特有形式影响和作用社会。作为人的社会化一个重要的方面,健康的体魄、良好的身体素质和身体机能对于青少年适应社会和改造社会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对一些已经毕业的特长生的个案访谈中,课余训练不仅在当时发展了他们的身体素质和身体机能,而且为他们后来的生活和学习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不仅如此,他们一致认为,在学校阶段训练所学的一些技术技能、以及打下的良好身体素质基础,对他们日后的生活和学习一直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使他们受益匪浅。

从人类学的视角审视远古人类社会,不难发现,远古时期的人类为了生存,采用不同的身体活动形式(如跑、跳、掷、攀和爬等),相互协作,去获取他们赖以生存的食物资源(主要是采集和狩猎),或躲避那些对他们生命安全构成威胁的危险(如自然灾害、凶猛的动物等)。这些身体活动能力及经验,是从幼年伙伴间的嬉戏和玩耍中,从年长者的传授下不断地积累和提高的,并最终实践于大自然[3]66-73。显然,这些身体活动是远古人类社会化的必备内容,更是生存的重要手段,为的是生命的延续、人类的生存。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社会文明的进步和人类智力水平的不断提高,先进生产工具、生产方法的出现,以及劳动技能的提高,促进了社会生产力水平的飞速发展,使人类获取食物的途径变得多元化、简单化,人类再也无需为了生存而整日跑、跳、掷、攀和爬,剩余产品的出现为人类进行各种休闲、娱乐活动提供了可能,他们在追求精神上的愉悦和心灵上的体验之时,出发点虽不是为了生存,但是却产生了与远古人类身体活动相似的效果——延长了生命。近代出现的学校体育、竞技体育、社会体育无不都是出于促进健康、增强体质、愉悦身心及人的全面发展这一终极目标,但其身体活动的生存属性依然存在,表现为获取更好的生存质量,更长的生存时间,这与远古人类那些身体活动有异曲同工之处。此外,大体育观视角下的国防体育,战士们刻苦训练、强身健体,以保卫一方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为己任。可见身体活动自古以来都具有生存的属性,无论是田间劳作、闲暇嬉戏还是保家卫国,都是为了人类自身更好、更长久的生存。在这协同奋进的过程中,社会化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每一个社会成员,作为生物个体的人,其表现出的肢体活动必然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

周朝贵族教育体系中的六艺包括“礼、乐、射、御、书、数”,其中“射”和“御”就是与体育有关的内容。毛泽东在《体育之研究》一文中认为:“体育一道,配德育与智育,而德智皆寄于体。无体是无德智也。”指出德育与智育是寄托于身体之上的;古希腊著名哲学家苏格拉底强调人的一切活动都离不开强健的身体和精神,他主张用音乐和体操来造就人的身心全面发展;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认为体育是培养完美的人的途径,亚里士多德认为智力的健全依赖于身体的健全,肉体是思想灵魂活动的必要条件。欧洲黑暗的中世纪也同样把彪悍勇猛视为骑士的标准之一,而骑士的主要教育目标就是培养身体强壮、矫健善战的职业军人[3]269-275。这些都无不说明强健的身体在人的全面发展中所处于的重要位置,人类的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几乎都要依托于健康的身体或强壮的体格。显然,不同社会分工或职业的人在其社会化的过程中,体格的强弱对他们的社会选择必然会产生一定的影响或制约,同时健全的体格也是作为社会的人全面发展所必备的前提条件。作为社会成员之一的学校体育特长生,尤其是高校中的体育特长生必需为将来走出校园,走向社会积累必备的生存资本,当然这些生存资本必定包括身体上的教育(训练),无论是技术技能、身体素质,还是身体机能的获得与提高都会为他们的社会化进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社会化的培养途径:磨练顽强意志品质、培养理性竞争意识

英国著名演化生物学家、动物行为学家理查德·道金斯在其《自私的基因》一书中指出:“基因是自私行为的基本单位。利他主义从根本上讲依然还是缘于基因的自私性。”战国末期赵国著名思想家、文学家荀子认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提倡“人性本恶论”,直指人的本性是恶的,要使人由恶变善,必需通过后天的师法教化、礼仪规范。人类三大宗教之一基督教认为人类生而就具有原罪,并劝人悔改,远离恶行,教导人类的一生都要在无所不能的上帝面前赎罪。三大宗教之伊斯兰教同样也是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人不为我,天诛地灭”是诸子百家时代杨朱学说的经典阐释,突出的更是“为我”是一切主体生存与发展的内力,是社会前进的动力,“为他”也只是“为我”的一种延伸,或“为我”的一种有期限的投资[4]292。这些都无不说明人类普遍具有利己的自私行为,在人人利我的局面下,竞争与生俱来,因此竞争是人类必需具备的一种生存本能。人类的无限欲望面对有限的社会资源必然会导致恶性的竞争,在“优胜劣汰、适者生存”法则的面前,人类为了生存、为了生命的延续,非理性的竞争自然会不期而至。在当今文明社会,以市场经济为主导的竞争越来越缺乏人情味,权利的利益化、情感的利益化充斥着每一个角落。因此在法律法规的制约下、在礼仪道德的约束下、在仁爱的感化下,增强竞争意识、提高竞争能力及培养顽强意志品质的同时,尤其要提倡理性的竞争意识及竞争手段,它是人类和平与发展及其生命延续的重要前提。作为学校教育工作的一部分,体育的教学与训练恰如其分地顺应了这种需求,在激烈的竞争中更要学会尊重对手。击败对手是手段,赢得尊重才是最终的目的,这也是体育运动精神的体现。

中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老子,在其《道德经》中阐述“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力,自胜者强”的观点,重点强调的是“自胜者强”,能够战胜自我(自己的缺点)的人才是真正的强者,提倡人类在精神文明上不断地实现自我升华和超越,强调的是与自己竞争[4]300。竞争是矛盾的体现,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所在。每个人的进步、发展和完善都源于内外部的压力所致,外部的压力体现在对外与他人的竞争,内部的压力体现在对内与自身的竞争,日常的课余训练实质上就是对内的自我竞争、自我提高的过程,比赛实质上就是对外与他人竞争的过程,对外竞争的情感体验(成功与失败、满足与失望、喜悦与悲伤等),必然会使主体产生新的更积极、更强烈的竞争欲望,磨练出更顽强的意志品质,当这些求胜欲望与顽强品质回归到日常训练中时,又加强了主体对内的自我竞争意识,不断地改善竞争手段和提升竞争能力,在既定的竞争环境和规范下实现主体理性竞争的良性循环。

无论是课外训练还是竞赛,激烈的竞争是体育运动的显著特征,竞争是体育与生俱来的东西,是体育的灵魂。竞争意识、能力是主体参与运动体验所必需具备的前提条件。平日的训练和比赛环境中,这种内外部的竞争环境与信息必然也会激发和强化特长生本能的竞争意识,在运动规则的限制和行为规范的约束下,这种通过训练和比赛强化的本能竞争意识逐步体现出其社会性的一面,竞争手段及其方法的合法性与合理性。实现个体本能竞争欲念向社会性竞争积极有效地过渡,弱化了人的恶性的同时,也强化了人的善性,进而积累了人的社会性。不难看出,课余训练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不仅起到了一种过渡作用,同时也是一种人性善化及其理性竞争孕育的过程[5]。

值得注意的是,特长生无论是在训练还是在比赛中,都必须克服外界及自身的各种困难,甚至是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才有可能取得较理想的成绩、实现预期的目标,这需要他们具有顽强的意志品质和果敢的勇气。尤其是在一些关键竞赛的较量中,决定和影响胜负走向的因素已经不仅仅是技战术或者是体能,而是参与个体是否具有永不服输的品质及破釜沉舟的勇气。如在长距离径赛最后冲刺阶段、或者对阵双方胶着时,在队员们实力水平相差不大等情况下,坚强的意志力就是获得比赛最终胜利的关键所在。另外,更具有实际意义的是,通过训练和比赛,特长生学会了坦然面对竞争中的失误和失败,能够客观地看待竞赛中的成功与胜利,从而磨练出坚强的意志品质、坚韧的抗挫折能力,为体育特长生的社会化提供了有效的培养途径,并为之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立于不败之地增添筹码。

三、社会化的有效保障:遵守社会规范、培养团队意识和发展人际交往

规范通常是指明文规定或约定俗成的统一准则,是社会群体共同参照的行为标准。社会规范是对社会关系的一种具体反映,是社会稳定的维护、社会秩序的维持及社会行为的调控的重要手段,社会规范包括风俗习惯、道德规范、法律规范及宗教规范等多种形式。早期的人类为了生命的延续,无时无刻不在与大自然中潜在的种种威胁作生死的搏斗,为弥补个体本能上的不足,弱小的人类常常以群体协作的方式与之抗衡,这种协作通常由相对的社会规范,用以组织人类结成既定的社会关系,它反映的是群体的共同意向和认识,是个体价值取向求同存异的结果,生活在群体中的个体必须自觉地遵守这种规范、约束个人行为、调节交往方式,才可能被群体所认同。那么这种调节自我适应群体的过程,也即是个体社会化的过程。

课余训练不仅要向学生传授基本的体育运动知识、技能,还需让学生了解必要的体育人文知识,并教化学生遵守现行的各种规范:如训练队的传统、队风队纪等团队要求,尊重学长和队长、尊重学弟学妹、尊重裁判和观众、甚至是尊重对手,以及服从规则和管理等。此外,课外训练不同于体校、专业队等纯体育生学校。课外训练的学生拥有得天独厚的人文环境,周围的文化课学习气氛相对较浓厚,尤其是在高校,聚集了不同专业、不同地域的高素质人才,思想和学术交流比较自由,这些人文因素对课余训练生的个人修养可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对他们个体的行为可以起到规范和约束的作用。课余训练和比赛既有技战术、规则上的要求,也有社会规范上的限制,学生在接受这些显性及隐性规范的过程,也是其内化这些规范的过程,并为将来适应社会上的各种规范奠定坚实的基础,培养遵纪守法的意识和习惯。课余训练和比赛在规范上的教育,同社会上的风俗习惯、道德、法律及宗教信仰等可起到别无二致的作用,这种在学校课外训练过程中内化规范的意识和能力,必将为其走向社会迅速融入既定群体,适应相应社会规范提供极大的可能性。

接受既定群体的规范是个体团队意识的具体表现,并且会进一步促进团队精神的凝聚。特别是在集体项目中,在既有规则、规范的前提下,为了取得更好的运动成绩或名次,需要团体成员加强合作与交流、信任与理解,共同努力,同甘共苦,优化内部组合进而实现团队效用最大化。内部优化的过程即是成员之间相互关系重新建立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角色要重新定位,分工要重新划分,个体的风险与收益要重新平衡,但总体目标收益却是趋增的。毋庸讳言,这一竞争过程与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社会竞争是如此的相似,几乎可以实现无缝嫁接。曾经接受过体育训练的一位毕业生在谈及他的创业经历时,语重心长地说:“当年的运动训练让他懂得了什么是团结、信任、鼓励、拼搏、理解、包容、奉献与责任,虽然我们也付出了血泪、伤病、困惑、甚至委屈,但这让我懂得了生命存在的意义。”这种人生感悟是何等难得?尤为珍贵。在这种特殊的规范环境中,他们学会了遵章守纪、克己礼让和顽强拼搏,学会了如何与人建立广泛的、稳固的人际关系,为体育特长生的社会化提供了保障,想必是这些成为他们日后成功创业积累“财富”(物质和精神)的关键所在。

四、社会化的品行孕育:增强自信心、促进个性心理品质成熟

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体现在身体上、德智上,心理方面的因素对其成长同样也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等是心理品质的较高层次表现;情感、气质、动机等属于心理品质的中间层次的表现;成就感、自制力、自信心等属于心理品质的较低层次的表现。这些不同层次的心理品质对每个人的全面发展,显然是不可缺少的,对体育特长生的健康成长更是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青少年是处于心理活动比较叛逆、浮躁、任性、虚荣的阶段,一些重要的心理品质基本上也就是在这个时期形成的。此外,处于这个时期的青少年具有很强的求知欲,他们拥有比较活跃的思维、极为丰富的情感、相对饱满的情绪和旺盛的精力,并对人际交往渴望有加;对积极的心理品质如智慧、勇气、正义、节制等有高度的认同感[6]。这些心理品质对于参与体育运动的特长生来说,尤其显得珍贵,特别是在体育训练和比赛中,竞争被赋予了更多的内涵。从参与体育竞争的言行而论,竞争的过程就是自我认同、自我肯定的过程,通过对自身行为的表现去肯定自身的优劣(成功或失败),并通过努力拼搏达到自我升华和自我超越的境界,最终实现自我肯定、增强自信心的目的。在这自我超越、自我肯定的过程中,所有的心理体验、情绪体验无疑是培养竞争意识的催化剂,对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发展成熟的个性心理品质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课余训练和比赛中,特长生虽然在身体上拥有某种项目的先天优势,但在文化课学习、自制力及行为方式等方面有待管教和引导。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他们可能缺乏应有的关心和理解,自尊心得不到保护,自信心遭受打击,荣誉感不能激发,个性受到压制无法尽情张扬,甚至会逐渐淡出班级的主流生活圈。为摆脱这种被边缘化的感觉,他们极易去寻找被认可的归属感,体育的介入无疑给他们带来了一丝曙光,让他们的人生向着希望重新启航,避免误入人生支流的陷阱。而课余训练和比赛正契合他们的这些需求,能够给他们带来在平时学习和生活中缺失的情感体验。在这里,他们可以尽情地表现自己,把自己发光的一面尽情地展现出来,在这里,运动被赋予了特殊的文化内涵,使他们的心理和生理欲望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满足,并使一些多余的本能能量得到宣泄。作为生物个体的人,无不时刻与周围环境进行信息互动,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和限制是其社会性的体现,这些对生物个体本身的种种约束,必然会潜移到人的内心,并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积极的东西可以使人产生正能量,促使人向“善”的方向发展,消极的东西必须及时疏导或排除,否则人极易走向“恶”的一面。显然课余训练和比赛可以为特长生的个性发展提供必备的平台与机会,以便其本能能量的有效宣泄,尤其是机体内部多余的负能量可以得到合理的释放,并在运动规则和道德规范的干预下,匡正其言行,规避其举止,并最终促进特长生成熟个性心理品质的形成。

五、社会化的核心环节:促进社会角色习得

角色是对群体或社会中具有某一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待,社会角色是指与社会中人的身份、地位相对应的权利、义务的行为方式,并表现出一定的社会行为期望。它对个体个性的形成、社会态度和社会行为有直接的影响。处于人类社会中的每一个个体,其言行举止都必须符合社会要求,遵守一定的社会规范,并不断地调整自己的行为方式,否则可能无法胜任一定的社会角色,甚至会影响到个体的生存或发展。教育各种角色的人正当地行使自己应有的权利及履行应尽的义务,规范言行举止,为人类社会健康有序地发展添砖加瓦是社会化的基本内容[7]。对于体育特长生来说,课余训练和比赛经常会给他们提供具体的社会情境,并在特定的环境中通过相互间有效、充分的交流与合作,以期找到与自己社会角色的兼容。这一过程既是对环境适应的过程,也是个体不断成长的过程。

不难发现,体育特长生(尤其是中学生)正处在生理和心理成熟的关键时期,且逐渐萌生出比较强烈的“成人”意识。他们潜意识里希望自己能够像成人一样,在社会交往中得到应有的尊重和平等对待,并且会通过实际行动努力去赢得周围人的认可和支持,演好在社会中的各种角色。课余训练和比赛,尤其是需要通过协作来完成的集体项目,其内部都存在特定的角色分工,比如排球运动中功能上的“主攻”“副攻”和“二传”之分,又如篮球运动和足球运动中位置上的“后卫”“前锋”及“中锋”之别,以及临场作用上的“核心”“首发”与“替补”之别,还有整体策略上的“偏攻”“偏守”及“攻守兼备”之异,甚至战略上的“冲锋陷阵”“搅局乱事”与“保留实力”的博弈,如此等等,无不体现出整体中个体角色不同、职责不同、任务各异的现象。毋庸置疑,成功的角色扮演,参与者不仅要具备相应的竞争能力、明确角色任务,还要有聪慧的头脑与机智的判断力,根据对手及队友的临场状态实时地调整角色执行的力度和方向,以求整体效益的最大化。这种角色意识及能力的获得想必是其他教育活动很难企及的,这种角色行动的机敏性也正是当今市场经济活动所必需的。当然角色任务也有受阻或失败的时候,竞赛场如同战场,胜败实乃兵家常事,重要的是必须清醒认识到失败的潜在意义,深刻总结并重整旗鼓,勇于担当,绝不气馁。

在校学生缺乏对自我的认识和社会的了解,社会知识相当贫瘠,如若通过课余体育训练这一平台,在增强体质的同时,又能让他们深刻地认识到自己的优劣和既定环境的事实,并从中积累适应社会的资本,提高畅游社会的技能,增强驾驭社会的信念,培育改造社会的雄心,以及坦然面对社会的胸怀。适时地为他们提供扮演社会角色的机会,促进其社会意识的发展,无疑是对他们正确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具有积极的引导作用,更是促进其社会化过程的核心环节。

学校是体育特长生进行社会化的主要场所,体育课余训练为体育特长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模拟社会场景,对特长生的社会化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这是其他任何活动或教育方式都无法替代的。课余训练对提高体育特长生的技术技能、身体素质、身体机能有显著的作用,为他们的社会化进程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课余训练和比赛为他们培养理性的竞争意识、磨练坚强的意志品质创造了最佳的环境,是提高他们社会适应能力的有效途径;学生在课余训练和比赛中所体现的规范意识、团队意识、交流能力可有效地内化为社会意识和社会能力,为他们的社会化进程起到了保驾护航作用;课余训练和比赛可以契合特长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的某些不足,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荣誉感,发展积极的心理品质,是促进其社会化的重要步骤。在既定的环境中,每一次合作关系的重新构建,都会要求他们重新调整自己的角色定位,清晰地认识到应享有的权利和应尽的义务,在角色的更迭中懂得自尊及如何去尊重别人,并从中积累适应社会的资本,提高畅游社会的技能,增强驾驭社会的信念,培育改造社会的雄心,以及坦然面对社会的胸怀。

作为单位领导、教师及教练员应该充分利用课余训练的这一平台,加强对体育特长生的社会化教化,充分认识到强身健体、提高运动成绩理应是课余体育训练的手段而非目的,在教化他们言行、规范其举止的过程中,使之拥有克服困惑险阻时的勇敢的心、聪慧的脑以及爱人的精神,让处于人类心底的人性原恶长眠,让信仰的真、求知的善和爱人的美茁壮成长。

[1]金钦昌.学校体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255.

[2]黄金鹏.关于体育教育在促进人的社会化进程中作用的社会学思考[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5,19(5):52-54.

[3]席焕久.体育人类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2.

[4]黎鸣.问人性:东西文化500年的比较:上[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1.

[5]黄晓明.论体育文化对现代人竞争素质培养的价值[J].体育文化导刊,2007(1):50-52.

[6]高晓虎.篮球运动与青少年社会化影响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体育学院,2007:19-28.

[7]侯京卫.社会体育社会化进程中公民的角色冲突与融合[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2005:33-35.

OntheRoleofTrainingintheProcessofSocializationofSportsStudents

YING Xiao-liang1, ZHANG Yong-long1, LIU Bin2

(1.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hu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Hefei 230036, China; 2. Education and Sports Bureau of Shushan District, Hefei 230011, China)

Extracurricular training refers to the activities that coaches use spare time to train the students who have certain advantages on some projects systematically. It is a process of exercising their body and spirit, and improving their sports performance. It has the following functions: enhancing physical fitness and improving physical skills, which can lay a foundation in the sports students’ socialization; steeling their iron will and developing their rational sense of competition, which can provide effective training approaches; respecting for social norms and developing their term-work spirit and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ability, which can provide a guarantee; improving their confidence and promoting their psychological maturity, which can provide a nurturing field; and understanding social roles, which provides a key role in the socialization process.

extracurricular training;the evil of humanity;rational competition;enlightenment;socialization

2014-03-25

安徽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JG103014:《促进体育特长生全面发展研究》)

尹晓亮(1978-),男,安徽阜阳人,安徽农业大学体育部讲师,硕士。 刘 兵(1976-),男,安徽合肥人,合肥市蜀山区教育体育局教研室教研员,硕士。

张永龙(1975-),男,安徽全椒人,安徽农业大学体育部副教授,硕士。

G808

:A

:1009-2463 (2014)03-0124-06

猜你喜欢
特长生课余社会化
丰富的课余生活
牵手校外,坚持少先队社会化
行政权社会化之生成动因阐释
谁是体育特长生
河南严格规范招生行为 小升初特长生比例降至5%
高校学生体育组织社会化及路径分析
公共文化服务亟须推进社会化
刍议体育特长生辅导教师的角色定位
消除体育特长生考前过度心理焦虑策略
从体能角皮谈中学课余三级跳远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