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 荣 陈新军 刘亚萍 宋文炜
(徐州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检验科,江苏 徐州 221006)
・论著・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小板聚集功能及维生素D的变化研究
叶 荣 陈新军 刘亚萍 宋文炜
(徐州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检验科,江苏 徐州 221006)
目的 探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小板聚集功能及维生素D的变化规律。方法 将我院2013年2月—2014年2月收治的36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设为观察组,选取同期来我院体检的4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血小板聚集及维生素D变化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 观察组患者血小板5 min最大聚集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维生素D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小板聚集功能及维生素D均发生显著变化,可作为预防及治疗观测脑卒中的重要因素。
血小板聚集功能;维生素D;缺血性脑卒中
脑血管病以其高发病率和病死率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最重要疾病之一,而缺血性脑卒中是其重要类型之一[1]。近年来,脑卒中已经成为引起成人残疾的第一位因素,给患者及家属带来极大的痛苦。相关研究表明,我国每年有200万新发卒中病例,这些病例常伴有多种危险因素,例如高血压、糖尿病、血液流变学紊乱、肥胖、短暂性脑缺血等,成为复发性卒中的高危个体[2]。血小板聚集是指血小板与血小板之间相互黏附形成血小板团的功能,血小板聚集特性是其参与止血与血栓形成过程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维生素D是一组脂溶性类固醇衍生物。大量流行病学研究显示,低维生素D水平与脑卒中的高发生率有密切关联。低维生素D水平既提高脑卒中的发病率,也增加脑卒中患者不良预后的发生率[3]。为此,本研究对36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行血小板聚集功能及维生素D测定,探讨其在缺血性脑卒中发病中的作用。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4月—2014年4月收治的36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均通过CT及相关血液检查确证为脑卒中,并符合中华医学会修订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标准。其中,男20例、女16例;年龄47~81岁,平均(51±1.3)岁。选取同期来我院进行体检的40位正常人作为对照组。其中,男21例、女19例;年龄43~79岁,平均(50±1.6)岁。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等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检测方法
1.2.1 标本采集 所有患者均于入院后24 h内清晨空腹静脉采血, 对照组于体检日清晨空腹静脉采血。
1.2.2 维生素D检测 采用德国西门子XP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及原厂配套试剂,以化学发光法测定。
1.2.3 血小板聚集功能检测 采用北京普利生公司生产的LBY-N4A型全自动血小板聚集仪, 以免疫比浊法测定,试剂为配套提供的ADP。受检者抽取静脉血4 mL(肝素抗凝管),室温静置30 min,以800 r/min离心10 min,提取富含血小板血浆,3 000 r/min,离心10 min,提取乏血小板血浆。在富含血小板血浆中,加入高浓度(10 mmol/L)的ADP诱导剂,使血小板聚集,血浆浊度降低,透光率增加。记录此变化,形成血小板聚集的动态曲线,并与缺乏血小板血浆所测得的结果比较,对5 min内最大聚集率进行测量[4-5]。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6.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表1 两组患者血小板最大聚集率和维生素D比较
观察组患者血小板5 min最大聚集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维生素D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脑卒中是常见的脑血管疾病,主要表现为椎基底动脉或颈内动脉系统出现可逆、短暂的局部脑血液循环障碍,该病每次发作的持续时间可为数分钟至数小时,其体征及症状在24 h内会有所消失,但反复发作[6]。脑卒中与动脉粥样化密切相关,血小板在动脉粥样化的发生及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血小板活性在发生脑血管疾病时有所加强,主要表现为聚集活性大大增强,代谢产物及释放反应显著增加。因此,可通过测定血小板聚集活性对脑卒中起到预警作用。上世纪中叶,很多文献研究结果表明,脑卒中患者在视网膜微血管内出现血小板聚集现象,并认为该现象是血小板聚集活性增高的结果[7]。血小板聚集实验是临床最常用的检测方式。本研究通过对36例脑卒中患者及40例正常人血小板聚集功能的测定得出,观察组患者血小板聚集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提示血小板聚集活性的增高对脑卒中的发生具有重要的影响,可作为脑卒中的预警因素。
近年来,高血压及代谢综合症高血压作为脑卒中的最主要危险因素被认为和维生素D的缺乏有一定联系,维生素D的缺乏以及户外紫外线(UVB)照射不足会导致血压升高[8]。相关研究认为,维生素D缺乏和血液循环中高浓MMP-9有关,而MMP-9调控血管壁的重建,并且在心血管患者中有显著增高,在给予补充维生素D后能降低68%的MMP-9水平[9],其降血压作用主要通过抑制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来实现的。本组研究中,观察组患者维生素D显著低于对照组,表明低维生素D水平可能与脑卒中有关。
综上所述,脑卒中患者血小板聚集功能及维生素D等指标均发生显著异常,这些指标可作为脑卒中诊断及治疗的有效依据,对预防脑卒中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1] 张春阳,弓军胜,贾永平,等.红细胞分布宽度、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及血清胱抑素-C冠脉病变程度的相关性研究[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杂志,2014,12(2):168-170.
[2] 李佳蓓,黄岚.血小板在动脉粥样化血栓形成中的作用[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4,42(2):175-177.
[3] 刘楠,张微微,魏微,等.长春西汀(开文通)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与安全性的临床研究[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14,13(3):273-276.
[4] 贾安奎,刘彦轩,吉四辈,等.急性一氧化碳中毒迟发脑病外周血血小板—白细胞聚集体水平研究[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14,13(1):80-82.
[5] 周益强,金贵善,米蕊芳,等.血小板圆形生长因子B及其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在脑胶质瘤中的表达及意义[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14,30(3):288-291.
[7] 范成哲,刘悦,毕齐.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血流变水平及临床意义[J].河北医药,2014(6):898-899.
[8] Pilz S, Tomaschitz A, Ritz E, et a1. Vitamin D status and arterial hypertension: a systematic review[J]. Nat Rev Cardiol, 2009, 6: 621-630.
[9] Momiyama Y, Ohmori R, Tanaka N. et a1. High plasma 1evels of matrix metalloproteinase-8 in patients with unstable angina[J]. Atherosclerosis, 2010, 209: 2069-210.
1672-7185(2014)16-0070-02
10.3969/j.issn.1672-7185.2014.16.043
2014-04-02)
R741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