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材料作文”到底“新”在何处?

2014-03-21 18:18袁晗毅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14年3期
关键词:多义性高考作文含义

袁晗毅

2013年江苏高考作文体式,被称之为“新材料作文”。这是江苏自2004年自主命题以来首次在试卷中出现材料作文。可以预见,未来几年江苏高考作文也必将沿用此体式。这样的命题方式,为考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思维空间,立意和选材都更加灵活和自由,给江苏广大高三师生带来一股新气象,获得诸多好评,甚至有评论认为:“2013年江苏高考作文是重大突破。”与此同时也给人们带来新的思考甚至困惑,主要问题之一即“新材料作文”到底“新”在何处?笔者有幸参与2013年江苏高考作文阅卷,现结合阅卷体验就这一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对“新材料作文”的错误认识:迷信“最佳立意”

2013年高考结束后,省内一家知名媒体邀请一位资深语文教师点评语文作文试题,这位老师分析道:“需要注意的是,往年在改作文的时候,会把关注点放在这篇文章是不是写得好,而今年在关注写得好的同时,写得‘准显得更为关键。”这位老师的观点其实代表着相当比例的江苏高三语文教师对新材料作文在审题立意上的基本认识。其所言“准”,在教学实践中往往被表述为“最佳立意”,即一则作文材料,必定有一个最中心的意思,在提炼出材料最中心意思的基础上构思的作文立意即为“最佳立意”。考生只要找到了材料中的“最佳立意”,即使表达不尽如人意,得分也不会很低;相反,不论作文的表达如何到位,只要学生在审题立意上没有找到“最佳立意”,文章往往会判为“偏题”,其得分势必不理想。苏南某市2013届一模作文中,全市高三学生作文不及格率近百分之四十,究其原因,在于教师阅卷时将作文的立意狭隘地限制在所谓“最佳立意”中。这种风气的盛行,导致全省很多地区的学校在去年一年的高三作文教学中,师生的主要精力不是放在如何丰富表达内容、如何写出有真情实感富有个性的文章上,而是想方设法提高学生所谓“审题立意能力”,即找到“最佳立意”的能力,这给全省高三作文教学带来了消极影响。

二、命题之不足:立场过显,边界过宽

一线教师对新材料作文特点的认识存在误区,2013年江苏高考作文的命题设置也存在令人遗憾的不足。其主要问题之一就在于作文材料的最后一句话:“大家若有所悟,那里的环境也许更适宜吧,小小的蜡烛竟会产生这么大的影响。”它暗示考生要从这句话中提取出立场与观点。这样的作文命题给考生的审题立意造成极大干扰和限制。正是材料中这句立场导向过于明确的关键语句,直接导致2013年江苏省近七成考生立意集中在小与大、细节上,出现审题立意的大面积撞车。从科学性角度审视,这不得不说是作文命题的一大硬伤。

2013年江苏高考作文的另一处不足是题目要求的边界过宽。题干为“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作文”,按什么要求作文?“①角度自选;②立意自定;③题目自拟;④除诗歌外,文体自选;⑤不少于800字。”这样的题目要求,从立意角度来看,考生是不是什么都可以写?学生审题立意的边界何在?显然,这样的题目要求,存在边界过宽的不足。对比全国其他高考新材料作文题,都会在题干中明确要求考生“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比如2012年全国大纲卷作文题中就有“请在材料含义范围之内,自定角度”的语句,2012年浙江高考作文题则要求考生“不得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这就给考生在审题立意上设定了基本的边界。这种边界的存在,是命题科学性的体现,有利于考生对作文材料内容含义的正确把握,也保障了高考作文阅卷标准的科学性和操作性,反之亦然。

2013年江苏作文命题存在立场过显、边界过宽这两处不足,究其原因,恐怕与命题人在新材料作文特点的认识上出现偏差有关。

三、新材料作文“新”在何处:材料文本具有多义性

何为“新材料作文”?教育部考试中心余闻给出了这样的界定:“给材料,但不给话题,在材料范围内以自主确立角度立意、文体、标题为特征的命题形式,它把话题作文中的‘话题与‘材料的功用都集中到‘材料身上。‘材料与‘题目(包括标题与话题)相比,‘材料更贴近生活的原型,让审题不是从‘题目出发,而是从‘材料出发,从而使试题更具开放性,更能启发考生的发现能力、判断能力和选择能力。考生的作文在材料含义范围之内就符合题意,在材料含义范围之外就偏离题意。”教育部考试中心的张开、赵静宇也给出了类似的界定:“2006年开始,教育部考试中心高考语文命题组开始使用新型的材料作文题型。这种材料作文就是给出事实材料,在材料内容及含义范围内,由考生自主选择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可见,“新材料作文”与先前材料作文最大的区别在于前者具有材料文本的多义性,考生在提供的材料含义范围之内作文即符合题意。

事实上,2013年江苏高考作文也是严格按照这一标准进行评卷的。阅卷专家组明确表示“提供给考生作文的‘材料,总是多义的。单义的‘材料,十分罕见”,正是由于他们对新材料作文多义性的认同,在审题立意上才有这样的要求:“所谓‘材料中‘最主要的含义,往往见仁见智,难以归一。2013年的考题体现了这一点,故考生的视角和立意,只要与‘材料的人、事、情、理相关,在‘材料的固有范围之内,就予以认可。这则‘蝴蝶与探险者材料的‘含义边界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美;大与小,互动等。在此前提下,重点考查考生的文章究竟写得好不好。”

我想如此“宽泛”的立意边界肯定让不少迷信“最佳立意”的语文教师惊讶不已。事实上,在审题立意上过于狭窄,极易限制甚至扼杀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导致学生思想的平庸化,也不利于人才的选拔。

四、立意原则:源于材料,多元有界

新材料作文提供的材料文本具有多义性这一特点,使得考生在审题立意上具有很大的联想和自由发挥空间,有利于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正是基于这一特点,我们可以将新材料作文的立意原则作这样的表述:源于材料,多元有界。

“源于材料,多元有界”,指考生的文章立意,应当是源于试题提供的材料,在材料含义范围之内多角度审题立意,如果超出材料含义范围这一边界,则视为偏题。试题提供给学生的材料文本具有多义性,这就使得新材料作文具有了“角度自选”“立意自定”的多种可能性,因此考生的作文立意应当是允许“多元”的。与此同时,由于试题提供的任何材料文本,都有语境义和聚焦性,故考生在“自选”和“自定”时不能越出“材料”能指所指的“固有范围”,不可脱离材料、没有边界地任意发挥。因此,考生的作文立意应当是“有界”的。

2013年江苏高考作文阅卷,在审题立意上也遵循这一原则。考生如果从“人”“事”“情”“理”等角度入手,抓住“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平衡”“和谐”“美丽”“小与大”“关系”“影响”等关键词,形成的“不脱离材料内容或含义范围”的立意,都是切题的。如此宽泛的立意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写作空间,如一篇名为《学会适应》的文章,写蝴蝶不应该在有蜡烛后离开,要适应新环境,由此深入论述社会中人们要适应新环境。作者在立意上源于材料,反弹琵琶,自圆其说,表达也非常出色,被判为一类卷。在阅卷过程中,阅卷教师们也始终坚守材料边界这一底线。如一篇名为《量变引起质变》的文章,通篇举例论证“量变如何引起质变”,立意与材料含义无关,视为偏题,被判为四类卷。

我想2013年的江苏高考语文作文阅卷给2014届江苏高三作文教学发出的一个最明确、最积极的信号就是:明确了新材料作文提供的材料文本具有多义性特点,审题立意上遵循“源于材料,多元有界”原则。这将有力纠正广大高三师生对新材料作文特点的片面认识,有利于广大高三师生从先前追求所谓“最佳立意”转变为认同新材料作文提供的材料文本具有多义性,这也将提升全省2014届高三语文教学,尤其是作文教学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猜你喜欢
多义性高考作文含义
Union Jack的含义和由来
高考作文的得分点
高考作文如何用“词”
新疆高速公路多义性路径识别系统解决方案探析
高考作文两关注
路径识别要“精确”——高速公路多义性路径识别技术及应用探讨
基于5.8GHz自由流的高速公路多义性路径识别系统探讨
你眼里的2016高考作文是怎样的?
虚荣的真正含义
谈如何诠释新闻价值的多义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