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利用心理效应提高政治教学效率

2014-03-20 19:02郭琪
甘肃教育 2014年4期
关键词:心理效应教学氛围政治教学

郭琪

〔关键词〕 政治教学;心理效应;教学效率;教学氛围;

学习动力;潜能;交流;求知欲

〔中图分类号〕 G633.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04—0056—01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做好政治教学工作,成为广大政治教师积极探索的问题。笔者认为,在政治教学中,教师应合理利用多种心理效应,用“心”打造高效课堂,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一、利用“圆桌效应”,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

在国外,一些人热衷于在中国餐馆进行会餐,因为在圆桌旁就餐容易形成“融洽的气氛”,使就餐者产生“亲切的关系” 。人们把对圆桌所产生的心理效应称为“圆桌效应”。在政治教学中,利用“圆桌效应”,并非让学生围着圆桌就座,而是要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教学过程是一种知识传递过程,也是一种情感体验过程。教学氛围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情绪,制约着学生的学习效率。教师要放下架子,走下讲台,步入学生中间,充分利用各种积极因素拉近师生间的心理距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他们综合素养的提高。

二、利用“首因效应”,激发学生学习动力

首因效应是指在第一次交往过程中,形成的印象对双方以后交往关系的影响。如果这种影响是积极的,则会促进双方正常交往,否则,就会形成交往障碍。 利用“首因效应”则要求政治教师在第一次授课时要凸显政治教学的魅力,应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巧妙设计教学内容,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感情要真挚,语言要幽默诙谐、生动有趣,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只要教师在每一学期、每一单元、每一节课的教学中都能以积极的情感引导学生,并仔细观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促进其良性发展,就会赢得学生的尊重,从而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效率。

三、利用“自我实现效应”,促进学生潜能发挥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的基本需要分为五类,最高层次的需要是自我实现的需要。在马斯洛看来,“教育的功能、教育的目的,在根本上就是人的‘自我实现,是丰满人性的形成,是人种能够达到的或个人能够达到的最高程度的发展”。作为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学会自我认识、自我剖析与自我实现。如,可让学生阅读政治教材的课题、节题、框题,寻找各自的题眼。学习内容特征让学生观察;学习思路让学生概括;知识结论让学生验证;教学难点让学生突破。让学生观察特征、探索思路、寻找方法、概括意义、验证结论及突破难点,能唤醒他们内心深处的自我,从而促进不同层次学生潜能的发挥。

四、利用“蝴蝶效应”,以“超我”促进师生交流

美国科学家洛伦兹说过:“一只蝴蝶在巴西扇动翅膀,有可能在美国得克萨斯州引起一场龙卷风。”这种效应被称为“蝴蝶效应”。对“蝴蝶效应”的扩展理解是:初始条件下的微小变化不断放大,对事物未来会造成巨大影响。当代青少年学生存在着“传统人格失效,现实人格失落,理想人格失范”的危机,作为政治教师,必须用自己正确的言行影响、感染、教育学生。弗洛伊德把人格结构分为三个层次,即本我、自我、超我。本我遵循快乐原则,自我遵循现实性原则,超我遵循道德原则。政治教师必须净化“本我”,控制“自我”,更好地展示“超我”,以“超我”促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为和谐师生关系奠定基础。

五、利用“皮格马利翁效应”,激发学生求知欲

皮格马利翁效应亦称“罗森塔尔效应”或“期待效应”, 指人们基于对某种情境的知觉而形成的期望或预言,会使该情境产生适应这一期望或预言的效应。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认为:“人性中最深切的需要,是被人赏识的渴望。”皮格马利翁效应启示教师,要对学生付诸以爱,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在政治教学中,虽然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智力特点,在共享教学资源的过程中会出现与教师期望不相一致的地方,甚至相悖,但还是要求教师要善于发现并无条件关注学生,积极利用教学资源,不以学生的回报作为交换条件,要从学生角度思考“我得到老师的什么爱”来反思自身的行为,浸润学生的心灵,增强政治教学的人文关怀,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编辑:孟 刚endprint

猜你喜欢
心理效应教学氛围政治教学
心理效应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应用策略
新课程视野下高中政治有效教学探析
新课标下如何提高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