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企业应急管理

2014-03-20 23:32王效昭方铭勇
安徽行政学院学报 2014年2期
关键词:突发事件应急管理

王效昭,陆 柏,方铭勇

(安徽行政学院,安徽 合肥 230059)

目前,我国官方研究的应急,大多属于政府应急范畴。市场经济的最重要主体是企业,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在我国经济、社会建设的宏伟业绩中,企业的主体地位日益提升。另一方面,作为与企业公民地位相对应的责任承担,特别在突发事件应对中,企业的贡献也日益增长。但与之相应的企业应急管理研究,却相对滞后,十分薄弱。

一、研究企业应急管理的意义

2003年以来,政府适应应急工作的需要,加大了投入,逐步建设了互通和联动的应急管理平台;组建了专业、兼职配套的应急管理队伍;配备了必要的应急物资储备、设备;建设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应急预案;从国务院到省、市、县、乡镇,设置了负责本区域应急综合协调和上下左右联系的职责部门——应急办。

而企业应急管理的研究和实践显得比较分散、薄弱,各区域之间、各企业之间差距极大。就总体状况来看,企业应急往往表现为政府应急的一个附属部分、一个构成内容。不论是相关机构设置、队伍建设、人员配备,还是预案建设、信息联通、设备添置、物资储备等,都显得随意性很大。尤其是一些中小微企业,科学应急观念淡漠,常常是靠“碰运气”对付,导致潜在风险巨大。这种状况急需扭转、改进。

研究企业应急管理,推进积极的企业应急,除最大幅度地减少直至及时消除灾难及灾难隐患外,还具有比政府应急、社会应急更有特色的一些意义。

1.保障和升华自身。全面保障企业自身员工生命及财产安全,保障企业生产、经营的有序进行,保障其发展战略的实施乃至拓展,推进企业文化的升华。

2.服务和贡献社会。充分发挥企业所拥有的应急专业技术和队伍力量,以及设备、物资作用,为其他企业、单位乃至社会民众、家庭等提供服务,充分展示企业的社会价值。

3.服务和保障政府。为政府提供应急服务,保障政府宏观管理、调控的及时、有效,推进社会安全及发展、进步。

4.推进政府、社会应急关口前移。通过企业的有效应急,使众多突发事件被消灭在萌芽或初起状态,防患于未然,使政府应急、社会应急实现关口前移。

5.实现应急科研、产业发展。企业组织及其机制、活力等介入应急,并逐步成长为应急产业发展以及应急科研、创新的核心力量,实现我国应急科研及产品、产业水平的全面提升。

二、一般应急管理与企业应急管理

(一)一般应急管理及其基本分类

所谓应急管理,是指突发事件的预防与应急准备、监测与预警、应急处置与救援、事后恢复与重建等应对工作的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活动。研究一般应急管理及其分类,主要有以下一些角度。

1.按突发事件发生的范畴、级别、应对的阶段分类

我国2007年11月1日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以下简称“应对法”)对突发事件进行了分类、分级和分段规定,应急管理可参照此规定作出分类。

按突发事件发生的范畴可分为: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社会安全等四类①。如此参照分类,有益于依据突发事件发生的范畴不同,而实现应急管理的专业化提升。

按照社会危害程度、影响范围等因素,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分为:特别重大、重大、较大、一般四级(社会安全突发事件的分级标准由国务院或者国务院确定的部门制定)。如此参照分类,有助于区分应急管理的不同档次,实现人、财、物的有效调度、配置,实现应急管理效能的提升。

按照突发事件的应对阶段可划分为:突发事件的预防与应急准备、监测与预警、应急处置与救援、事后恢复与重建等四个阶段。如此参照分类,可依据不同阶段的特征,提高应急管理的预见性、针对性,提升应急管理的水平。

2.按从事应急管理活动的主体分类

从事应急管理的主体可分为:政府、企业、社会等三类。三类应急管理,互有交叉。企业应急管理,其主体表现为企业自身力量,救助对象、范围以自身为主,同时兼顾社会其他方面;政府应急管理,突发事件发生在政府自身或者边界、能力已经超出单个企业、单位的范畴,靠单个企业、单位力量,或者分散的社会力量无法应对的突发事件,政府主持调动、协调各方力量而从事的应急管理活动;社会应急管理,涉及应对构成社会的单方面或多方面的突发事件的管理活动。

分主体研究应急管理,有助于提升不同主体应急管理责任的认识、区分以及应急管理能力的提升。

3.按应急管理活动的构成要素分类

一个具体的应急管理活动,它是由众多要素构成的。成功的应急管理活动,既包含着对这其中单个要素的运用和建设,如领导干部应急管理能力的发挥及提升、应急平台体系的运用与完善、应急保障体系的运行和建设、应急产品产业作用的发挥及发展等的有效工作;同时也包含着对这诸多应急管理要素的有效调度、整合和运用。应急管理要素的深入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有效地驾驭和运用多种要素及其组合,实现应急管理活动的成功。

(二)企业应急管理

认识企业应急管理,应在认识一般应急管理的基础上,进一步具体到企业的特质,按照企业突发事件引发的原因、企业突发事件活动的地点和范围、企业应急活动的动因等对企业应急管理作出研究。

1.按照企业突发事件引发的原因分类

(1)由公共事件引发的企业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即由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社会安全等四类公共事件引发的企业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活动。如此认识,既明确了企业突发事件与社会突发事件的统一性、联系性,同时也强调了企业突发事件的特殊性、独立性,从而为企业的应急管理活动提供清晰思路和依据。

(2)由企业经营管理引发的企业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可分为战略类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和业务类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②。如此认识和分析、界定,为企业应急分清层次,适宜、及时地调度力量奠定了基础。

2.按照企业突发事件活动的地点和范围分类

企业从事应急活动的范畴,主要表现为企业内、外两大领域。

(1)企业内部突发事件的应急。就企业总体来说,这是企业应急活动的主要内容和重点所在。不论从企业自身利益来说,还是从社会利益来看,企业应首先尽力保障自身的生产安全、经营安全,这是首当其冲的要务。就企业应急的内容来说,不仅包含一般企业都存在的生产安全事故应急,以及自然灾害、卫生防疫、群体性事件所引发的突发事件的应急,还包含企业内外部不良因素引发或导致的企业经营紧急事件的应对。

企业内部事故灾难应对所调动的力量,首先是企业自身拥有的应急力量;若内部力量不足,再考虑企业外部力量,其他企业或社会救援力量等。依靠企业内部力量,将事故及时、有效地消灭在企业内部,没有对社会造成不良影响、伤害,即应归属为企业内部应急。否则,即上升为政府应急、社会应急了。

(2)企业外部突发事件的应急。突发事件发生在企业的外部,即属于其他企业、单位或社会其他方面所属范畴出现紧急事故灾难,企业出动救援力量前往救援,从事的应急。如我省安庆石化公司、两淮煤炭公司等,出动下属的专业应急救援大队为外单位应急。显然,这其中可分为主动应急救援和应招应急救援两种。

3.按照企业应急活动的动因分类

(1)企业应对自身突发事件的应急。企业自身发生突发事件,最有效、最快捷的应对,还是建立在自身应急能力的基础上。这里,要强调破除两种不正确的思想和行为:其一,盲目的安全感。总觉得突发事件不会降临到自己头上,自己是不存在安全问题的。其二,懒汉的依赖心。总认为有依赖、有靠山,即使有了问题,向政府、向社会求助就是了。以致事前无准备、无防范,遇事陷入混乱,使本来可以防范、可以化解的小事故,错失时机,恶化为失控的大事件。

(2)企业接受政府指令或求救信息的对外应急。企业既要做好自身应急,还要承担社会责任,接受政府指令或其他发生应急事件的企业、单位的求助,及时地给予人力、物力或技术等的救助。这是企业公民、优秀企业价值的一种重要实现内容。

(3)企业通过市场交易的对外应急。政府(或有关企业、单位等)外包某种应急救援服务,企业以自身的某种特长(如产品、业务、专业力量或器材、设备等),在发包方(或其他需求方)需要时,依据事先签订的市场交易合同(或求救信息等),予以提供应急服务,事后按照市场交易规律、价格等结算费用的,即为之。

企业通过市场交易而进行的应急,基本上也可归属为企业外部应急。但它是运用市场交换规律而进行的一种应急活动,与一般无偿救援,或全部政府埋单不同。认真研究把握其内含规律,这对发展我国应急市场、应急产业,在运用政府、社会应急手段的同时,提升运用市场手段的能力、水平,从而实现科学应急、规范应急,具有积极、深远的价值。

三、企业应急管理的实施

(一)企业应急管理活动的一般步骤认识

1.以四步应急步骤为规范,推进应急实施及其水平的提升

企业应急管理的一般程序,应以国家“应急法”的规范,即:预防与应急准备、检测与预警、处置与救援、事后恢复与重建等四步来推进实施③。

四步的落实,要平、战结合。即平时多做、做好基础性、预防性工作,战时就会主动、积极。很多情况下,由于准备充分,常会实现“有备而无患”;即便不能那么完美,也会使损失减少到最低。如此实施的结果,最终会在应急的四步步骤、程序上,实现关口前移。

2.以分区域、分类型、分级别,来具体落实四步应急

企业应急,以大公司为代表,总是具体在一定的区域,归属一定的专业、技术类型,事件的危害程度也有不同的级别,因此,规范的四步应急,必然地要落在这些具体的区域、类型和级别之上。因此,具体操作应急管理,在熟练驾驭四步步骤的基础上,还要熟悉相应区域、专业及危害等级的相关处置要领,即从总体上驾驭整个应急直接和相关构成要素,才能获得应急管理的成功。

(二)企业应急管理的内外功能发挥

企业应急活动的具体实践步骤,在国家法律规范的框架内,根据企业应急管理的内部功能和外部功能体现的不同,还应进一步丰富和实化、具体化。

1.企业应急管理内部功能

其一,基础性、常态性功能。这是对企业内部生产经营性事故,按照应急预案,进行应急处置,保障生产、经营的正常运行的功能。企业应具备完整的预案体系及应急资源的完整配备系统,并经常通过演练等手段,使应急资源依据需求实现动态、优化调整,体现为完善的、动静结合的企业应急管理体系。

其二,非基础性、非常态性功能。这是在企业发生巨大的内部突发事件或外部突发事件的巨大冲击下,使企业进入非常态状态下而应急的功能。企业扩大生产经营规模,运用高新技术,扩大改革开放交流等,均使当今企业面临风险加大,突发事件爆发的可能性加大。因此,企业原则上、理想化上应做好预防这类事件爆发的准备。但当今中国转型,改革深化,难以预料的突发事件常发,此时企业应即刻进入非常态状态的应急管理。这种非基础性功能,是对一个企业应急素质、能力的严峻考验。

2.企业应急管理的外部功能

企业应急管理正常处置生产经营中的事故、灾害,将灾难消灭在萌芽状态,阻断生产经营事故的社会传导,不对社会造成危害,即对社会产生了正外部性。一般按照企业内部应急预案实施,属于基础性的应急[1]。

当社会因为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社会安全等四类事件缘起爆发突发事件,或者其他企业因为经营战略、经营业务缘起突发事件需要救援时,企业运用自身优势专业力量、设备、物资等出动救援,处置事件,保障公共安全,维护社会稳定,进一步为社会或其他企业、单位等作出贡献,此为企业外部功能的体现。此类应急的实施,应纳入政府或社会应急组织,或者依据其他规定、约定等,按照统一调度,有序应急。

(三)企业应急管理活动中的多种关系处理

1.企业常态管理和非常态管理的关系

企业常态和非常态管理,经常会处于循环变换之中,它们变化的基本路径是:企业常态运行→防备、监测→警报→应急响应、处置→恢复、重建→企业常态运行……这里要强调两点:其一,尽量争取突发事件不发生。注意常态运行中内含监测、预警的强化和保障,从而争取突发事件不会发生。其二,尽量争取突发事件早结束、早回归。发生突发事件,要尽量及时处置和恢复、重建,以尽快回归企业的正常运行轨道[2]。

2.企业应急与政府应急、社会应急的关系

从企业应急来说,应尽量增强其应急的基础功能,扩大其应急的正外部性;从各种应急综合来说,它们应在应急平台体系建设、应急保障体系建设等技术、硬件建设和体制、机制建设的基础上,实现互联互通,实现信息资源共享,物资、设备及救援队伍共享。

3.企业应急管理与企业战略管理等的关系

成功的企业应急管理是企业战略管理的保障和促进。它对战略管理具有多方面的功能:低级的,为应急处置功能,可以保障企业的安全,使生产经营有序进行;中级的,为整合资源功能,可以实现企业资源的凝聚,能力的提升;高级的,为拓展领域、开展合作、开辟新市场、提升核心竞争力等功能。积极、科学、规范的应急管理,可以实现对企业战略管理等各项管理的保障、促进和提升。

注 释

①全国人大十届二十九次会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2007年8月。

②国家财政部等五部委.《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2008年6月。

③全国干部培训科学发展主题案例教材编审指导委员会.《突发事件应急管理》2011年7月。

[1]胡为民.内部控制与企业风险管理[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

[2]吴江.应对突发事件读本[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8.

猜你喜欢
突发事件应急管理
枣前期管理再好,后期管不好,前功尽弃
人民的期盼就是应急青年的使命
完善应急指挥机制融嵌应急准备、响应、处置全周期
应急管理部6个“怎么看”
国际新应急标准《核或辐射应急的准备与响应》的释疑
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
清朝三起突发事件的处置
“这下管理创新了!等7则
人本管理在我国国企中的应用
突发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