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道路”的接续探索与时代价值

2014-03-20 23:32邢继攀张晓杰
安徽行政学院学报 2014年2期
关键词:中国道路道路历史

邢继攀,张晓杰

(中共上海市委党校,上海 200233)

党的十八大指出“道路关乎党的命脉,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所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1]。选择“中国道路”是历史和现实共同作用的结果,坚持和发展这条道路,既是对历史选择的尊重也是对人民选择的敬畏。秉持“逻辑的和历史的相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立场和观点来分析这条道路的必然性,是因为任何“理论证明都不替代历史证明,历史需要逻辑分析,而逻辑分析要靠历史生活来验证”[2]。

一、历史起点和逻辑起点相统一的“中国道路”

“逻辑的与历史的相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是从事社会科学研究的哲学方法论,因为“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3]。恩格斯指出“对经济学的批判,即使按照已经得到的方法,也可以采用两种方式:按照历史或者按照逻辑”[4]。基于此,考察“中国道路”的形成、发展与完善,必须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立场,科学探求中国道路的“历史起点”与“逻辑起点”。

“中国道路”是历史起点和逻辑起点辩证统一。讨论中国道路时,首先要搞清楚“中国道路”的历史起点?目前,理论界对此问题讨论,大致可归纳为四种观点:第一种观点是把“中国道路”历史起点定格在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认为中国道路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开放之路;第二种观点把“历史起点”定格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认为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与社会主义制度建立所开创的社会主义道路就是“中国道路”;第三种观点把“历史起点”定格在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党中央做出了将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和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转折,强调“中国道路”是在改革开放后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第四种观点则认为,“中国道路”是一条探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其历史起点应该就是1840年鸦片战争。

前三种观点看似都有道理,但因缺少对历史纵深感的深刻把握,而略显偏颇之嫌。将“中国道路”历史起点,定格在1840年鸦片战争,既是对中国近代历史的尊重,也是比较科学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态度。试想若是没有列强对华侵略,使中国陷入百年耻辱,那么何来伟大复兴,其复兴意蕴又何在?试想若没有列强对中华民族肆意欺凌,使我华夏民族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苦难深渊,怎会有无数仁人志士为探索“救亡图存”道路的苦苦奋斗。将“中国道路”定义为“民族复兴之路”,既是对历史的尊重,也是对先辈艰辛探索“民族复兴”道路的敬畏。既然“中国道路”的历史起点定格在1840年鸦片战争,那么其逻辑起点也顺理成章地定格于此,因为“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4]。

二、历史演绎视角下的“中国道路”

(一)旧民主主义革命不懈探索“中国道路”

鸦片战争期间,亲眼目睹列强坚船利炮的林则徐等人,开始“睁眼看世界”,集中力量翻译西学,向国人介绍近世西方在政治、经济、文化,尤其是军事方面的变化,其后,魏源编著《海国图志》一书,提出了“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革新思想,发出了向西方学习的号召。

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面对“覆屋之下、漏舟之中……四万万民众为奴隶、为牛马、为犬羊,听人驱使、听人宰割”[5]的悲惨境地,为我华夏免于“亡国灭种”的危机,主导了“变法图存”的戊戌变法运动,希望效仿日俄改革,建立“君主立宪”政体。由于改革者“毕其功于一役”的急切心态,加之守旧势力极力阻挠,变法改良运动失败了。历经义和团运动与八国联军入侵“庚子事件”后,清政府开启了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等诸多领域的变革,通称“清末新政”。希望通过体制内进行自上而下改革,实现“君主立宪”,而“皇族内阁”的出现,却将立宪运动引向绝路,加之清政府压制民间资本投资,酿成四川“保路运动”,随之爆发了由革命派领导的武昌起义,全国相继爆发革命运动,各省督抚纷纷“改旗易帜”倒向“革命派”,1912年2月清廷发表了“退位诏书”,结束了清王朝统治。辛亥革命推翻满清王朝,建立中华民国,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但革命果实很快被袁世凯窃取,中华民国名存实亡。

总之,近代以来包括地主阶级、农民阶级以及资产阶级在内的各阶级,先后尝试了各种救国方案,但最终都归于失败,表明旧有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不能完成革命的任务,由此中国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成功开辟了“中国道路”

马克思曾经说过,“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6]。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接过历史的接力棒,开始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继续探索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道路”。

首先要“认清中国社会的性质,就是说,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的依据”。因为如果“我们已经明白了中国的社会性质,亦即中国的特殊的国情,这是解决中国一切革命问题的最基本的根据”[7]。据此,中共二大提出“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这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随后中共开始领导和发动工人运动,先后领导了安源煤矿大罢工、京汉铁路大罢工、五卅运动等革命活动,鉴于主客观因素影响,革命活动没有取得预期效果。在总结失败教训和共产国际帮助下,中共与国民党以党内合作形式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合作领导北伐战争,谋求结束军阀割据混战局面,实现国家统一。大革命失败后,中共先后发动了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回应国民党反动派对中共的残暴屠杀,在“八七会议”上确定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开辟,以“星火燎原”之势,探索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式革命道路,这条道路迥异于以城市为中心的苏俄式革命道路。这条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历经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洗礼,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在“中国式革命道路和毛泽东思想”双轮驱动下,我们党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建立了新中国。建国后,历经土地改革、“三反”“五反”运动、三年恢复国民经济、“三化一改”、“一五计划”等巩固政权的举措,相继完成了民主革命遗留任务和社会主义革命任务,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道路的确立,成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转折点,为“中国道路”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新时期“中国道路”不断丰富与完善

改革开放后,“中国道路”历经以邓小平为核心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艰辛开创以及以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的奋力推进与坚持,不断成熟和定型,这是“中国道路”发展史上最辉煌时期。首先在理论上,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与中国梦等理论成果,集中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形成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以及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规划。

实践方面,形成“五位一体”国家建设总布局。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同时坚持把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以及各方面体制机制等有机衔接起来,支持和保证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行使权力以及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等等,不断完善和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由“道路、理论、制度”三位一体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走向成熟是“道路自信”与“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合力作用的结果。

实现现代化是“中国道路”的题中之义,现代化理论既包括国家建设现代化,也包括国家基本制度现代化。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将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紧紧抓住有利的国际环境,实行改革开放,引进外资和国外先进技术,全面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邓小平指出“我们当前以及今后相当长一个历史时期的主要任务是什么?一句话,就是搞现代化建设。能否实现四个现代化,决定着我们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命运”[8]。在总结改革开放经验后,1984年邓小平指出“总的来说,这条道路叫做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道路。我们相信,这条道路是可行的,是走对了”[9],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与发展“中国道路”。

三、“中国道路”的时代价值

(一)为实现中国梦,奠定了“道路”基础

习近平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们党从成立那天起,就肩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不断地探索和实现“国家富强与民族振兴”的梦想。新时期,在“中国道路”上,我国国家建设取得巨大成就,尤其是综合国力跃居全球第二。社会生产力、经济实力、科技实力,人民生活水平、居民收入水平,国际竞争力、国际影响力均显著提升。“中国道路”所绽放的巨大活力,已经不可逆转地改变着国家发展面貌,“中国道路”已经不可逆转地开启了中华民族不断发展壮大、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

“中国道路”推动实现“人民幸福梦”。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依靠全体人民的辛勤工作与艰苦奋斗,才能实现人民所期望的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舒适的居住条件和更美好的环境等梦想。不断丰富和完善的“中国道路”,奠定实现“个人幸福梦”的道路基础。在这条道路上我们倍感“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10]。“人民幸福梦”的实现受益于改革“红利”的释放,当前以激发民众“圆梦”热情为契机,最大限度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以更大决心和勇气冲破思想观念的束缚与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为全面深化改革获取广泛的民众支持。

(二)“中国道路”为全球发展破解难题,提供了新的发展视角

在国际金融危机打击下,“华盛顿共识”光芒不再,相反,“北京共识”或“中国道路”在国际上备受热议和追捧。受此次金融危机影响,发达经济体普遍陷入以美国金融危机、欧债危机为典型的困境中;绝大多数欠发达经济体苦于找不到适合国情的发展道路,盲目迷信“华盛顿共识”,在国际金融危机严重打击面前,国家经济基本处于崩溃边缘。历史上,转型国家普遍信奉“华盛顿共识”所勾勒的迷人“蓝图”,认为其为通向现代文明的康庄大道,在新自由主义思想指导下,纷纷采取“金融自由化、贸易自由化和企业私有化,建立市场相对于政府优势”以及“休克疗法”等等改革举措。令人失望的是这些改革举措,没有实现其向现代文明转轨的预期目标,甚至有些国家长期陷入经济低迷状态和社会动荡不安。

相反,在全球经济普遍陷入危机之时,“中国道路”却焕发出迷人风采,为人类走向现代文明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发展道路。中国经济在国际金融危机面前的良好表现,更加彰显“中国道路”是几千年古老文明与现代国家形态完美结合,同时也表明深厚的历史与文化底蕴,决定了“中国道路”的发展不会照搬西方模式,而只能是在汲取其他文明成果时,对世界文明做出原创性的贡献。“中国道路”所展现的迷人魅力,给全球经济复苏带来希望,就“中国道路”对全球经济发展道路与模式而言,或许也是“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道路”的世界意义就在于打破了“西方中心主义”的话语体系以及人类除了接受西方式的文明道路没有其他道路可选择的“不刊之论”。“中国道路”的成功,说明“发展道路”多样性和多元化,“中国道路”彰显了现代化发展道路的多样性。

四、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树立“道路自信”

警惕历史虚无主义,坚定“道路自信”。自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受西方自由主义思想尤其是后现代主义史学影响,少数“历史学者”打着所谓“学术反思”旗号,以随意剪裁、拼凑史实、以偏概全等手段来“还历史真相”。曾有论者这样主张:“如果中国当时执行一条‘孙子’战略(不是《孙子兵法》的‘孙子’,而是‘爷爷孙子’的‘孙子’),随便搭上哪一条顺风船,或许现在的中国会强盛得多,比如追随美国,可能我们今天就是日本”等谬论不一而足。其目的就是,通过不断“质疑”的方式,来攻击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的合法性,否定新中国成立以来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否定中国革命的历史进步性,借机攻击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公然宣称选择“中国道路”是“误入歧途”。

清代思想家龚自珍曾在《古史钩沉论二》对“历史”与“国家兴亡”关系做出深刻总结,指出“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用“去史”手段实现灭国目的,“绝人之才,湮塞人之教”,即用“虚无”的历史迷惑民众,征服人心[11]。“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苏联解体就是从否定党的最高领导人以及苏共领导的革命、建设成就开始,布热津斯基在《大失败》描述道:苏联共产党统治集团,“一直以一种历史脱衣舞的形式,一层一层地否定(或者是脱掉)他们过去的理论外衣”,最终苏联社会主义大厦在历史虚无主义攻击下轰然坍塌,“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所以必须警惕这股历史“翻案风”。

当前这股历史虚无主义“逆流”,集中攻击党在领导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所犯错误,其“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借攻击党的主要领袖毛泽东以及党的执政地位的合法性,最终指向是否定社会主义道路合法性,以及否定中国近代“革命”进步性,鼓吹走“资本主义”道路。为揭露这股逆流本质、明辨是非和正确对待党的历史,2013年1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讲话中指出:“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有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历史时期,这是两个相互联系又有重大区别的时期,但本质上都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不能用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也不能用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12]

“两个不能否定”,掷地有声,铿锵有力,是对这股历史虚无主义逆流的有力回击。“前车之覆轨,后车之明鉴”,时刻不忘历史虚无主义抹煞“中国道路”的险恶用心。坚信“中国道路”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以及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以对历史和人民负责的态度,做到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邪路。

总之,中国道路是理论逻辑和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根植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符合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必然选择,是实现中国梦的唯一正确道路。在全面深化改革之际,需要大力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不断丰富和完善“中国道路”理论内容和实践形式,与此同时,坚决揭露与批判历史虚无主义,树立“道路自信”。

[1]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9.

[2]贺新元.辩证思维下的“中国道路”解读[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3,(7):130.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42-743.

[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603.

[5][清]康有为.康有为政论集[M].汤志钧,编.北京:中华书局,1998:237.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85.

[7]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33.

[8]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62.

[9]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65.

[10]习近平.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3-18.

[11]武雪彬.坚定历史自信才能更好地走向未来[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09-18.

[12]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正确看待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N].人民日报,2013-11-8(06).

猜你喜欢
中国道路道路历史
坚持中国道路——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
道听途说
我们的道路更宽广
中国道路视域下的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研究
浅议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路径选择
新历史
中国道路与湖南民族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中国道路自信的内在逻辑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