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萱,鄢印根
(江西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江西 上饶 334000)
病理学课程内容繁杂、理论抽象、专业名词多、记忆难度大,实践教学在病理学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其教学效果是病理学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传统的病理学实验教学模式是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完成实验教学内容,不利于培养创新型人才。为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我们尝试改革病理学实验教学。
病理学是研究人体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和转归的一门医学基础学科,又是联系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课程[1],在医学教育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其学习必须以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微生物学、寄生虫学和免疫学为基础,同时其本身又是以后学习临床医学各门课程的基础。长期以来,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两多两难”,即学习内容多,抽象概念及形态描述多,理论知识记忆难,显微病理形态复杂多样、掌握难[2]。学生在理论课学习时,常常对显微形态学的改变难以理解,易混淆不同疾病之间的病理变化。病理学实验教学目的是通过形态学的观察来理解和巩固理论知识,并给学生提供一个理论与实践、基础与临床联系的机会。
病理学实验教学分为两部分:肉眼观察大体标本和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病理组织学切片。肉眼观察大体标本较为直观,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病理标本是学生反映较难掌握的部分。传统的病理学实验教学模式为:先讲解疾病的大体标本,再通过病理学挂图或幻灯片讲解显微镜下的病理组织学要点,然后让学生自己观察病理组织学切片,最后学生将自己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病理组织结构特点描绘在实验报告册上。
这种教学模式有以下不足:(1)由于病理学挂图及幻灯片数量有限,不能完全与实验教学内容相匹配;(2)挂图与实际显微镜下观察的组织存在一定差异,仅能反映疾病某一部分典型的病理特点,不能很好地指导学生实践;(3)病理学挂图大多成了学生实验报告绘图的模板,学生不能真实地描绘出其在显微镜下所观察到的病理组织学特点。综上所述,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对实验内容只能被动接受,对实验印象不深,且很难真正理解所学知识,不利于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
师资力量是否雄厚直接影响病理学教学质量及教学效果,但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并非一蹴而就,因其起效慢,极易被忽视。病理学作为一门医学桥梁学科,要求病理学教师不仅熟悉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组织胚胎学等相关医学知识,而且要深入了解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传染病等临床知识。所以病理学教师要不断加强学习,可以通过跨学科听课,承担医院病理诊断工作,参加病理尸体解剖工作等方式,扩大知识面,增加临床经验,使理论联系临床,更好地开展病理学教学工作。
对比法就是对两种或两种以上互有联系而又有差异的知识进行分析、区别、归纳,辨析异同,把握主要特征的方法。此种方法简便易行,效果显著,能使学生更清楚地认识该知识的特征,从而很好地把握知识内涵[3]。组织学实验显示的是人体正常组织结构,病理学实验显示的是疾病的病理变化,可以通过显微镜比较正常与异常组织的结构,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且掌握病理学知识。在实验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点:(1)先列出实验课的观察内容及目的,在学生会辨认正常组织结构的前提下,再观察疾病的病理变化,遵循“先正常后异常,先大体后切片,先整体后局部”的原则;(2)以学生观察为主,教师指导为辅,加强学生自主观察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及思维能力的培养;(3)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对实验中病理切片的各种病理变化多思考,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及综合分析问题能力[4]。运用对比法,对照讲解正常组织学与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病理组织的异同点,使学生加深对病理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与能力,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病例教学法是指通过教师的精心策划和引导,运用典型病案,将学生放在摸拟的临床环境中,让学生通过对病案的讨论或分析,表达自己的见解,以达到高层次认知学习目标的教学方法。病例教学法是一种启发式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占中心地位[5]。
在病理学实验教学中,应引导和组织学生开展与所学内容相关的临床病例讨论。实验课前,教师提供与所学实验内容相关的临床病例让学生自学讨论,并在学校病理学网络课程网页上提供相关的案例资料和图片;学生可以利用课外时间在图书馆查阅相关书籍及参考文献,也可开展小组讨论。实验课中,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和探讨机体局部组织病理变化与病因、临床表现及与疾病发展、转归之间的关系,然后让学生在病例讨论中提出问题,带着问题观察相应器官的大体观、镜下观,同时要求学生结合案例的临床表现,作出病理诊断,找出诊断依据,最后教师总结。
通过开展临床病例讨论,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枯燥的理论知识,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通过先对临床资料的分析,而后对相应疾病病理变化肉眼观、镜下观的实验观察,使病理学知识更好地结合临床实践,提高了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在临床案例讨论中,通过学生间的讨论、向教师提问,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教学设备不断更新,病理学实验设备也不再是简单的挂图、幻灯片和显微镜,特别是“双向互动网络显微镜教学系统”的出现,使传统的病理学实验教学有了颠覆性的改变。
“双向互动网络显微镜教学系统”是通过计算机网络技术和先进的视频流技术相结合,组建成一个数字化的多媒体网络教室,不仅能使学生与教师进行实时互动,而且它利用先进的多媒体技术给学生呈现清晰的病理大体标本和镜下组织学图片,目前已逐步应用于形态学教学中。该教学系统可以将学生操作的显微镜镜下观的细胞、组织结构直接且真实地呈现于电脑显示器上,为学生绘图提供了便利;同时也可以实时传到教师控制的电脑屏幕上,便于教师了解学生是否掌握了本次实验课的教学要点;教师也可以通过控制学生的电脑显示器,对学生进行个别讲解和辅导。学生如果对镜下观有疑问,也可以直接通过显微镜下的光标指针,对图像中不能识别的某一细胞或组织进行标记,通过语音直接向教师提问。“双向互动网络显微镜教学系统”增强了师生的互动性,在优化教学资源的同时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弥补了传统病理学教学模式的不足。
利用课外时间,带领学生参观学校附属医院的病理科,了解科室工作流程,如:接收临床标本、取材、制片、病理诊断及签发报告。在遇到有临床病理尸体解剖时,可组织学生分组观摩尸体解剖全过程,然后给出死者的临床病历资料及各器官的大体观和镜下观,让学生通过讨论作出疾病病理诊断和死亡原因分析。教师充当引导者角色,引导学生从病史、脏器肉眼观和镜下观综合分析,最后作出死因分析诊断。病理尸检能使学生对疾病和死亡有一定认识,明确病理与临床疾病的关系,促进学生进一步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综上所述,实验教学是高等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病理学实验教学方法,可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为临床专业课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1]李玉林.病理学[M].7 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2]张文敏,黄爱民,晋雯,等.病理学实验课中PBL教学模式的应用[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5,7(3):296-298.
[3]许丽,范炳军,谢远军.对比教学法在推拿手法教学中的应用[J].继续医学教育,2010,24(4):45.
[4]刘晔,鲁映青,汪青,等.PBL教学模式在病理学CPC教学环节中的应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9(2):104-105.
[5]张海林,李建华.浅谈病理教学中举例法与病案分析法的运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18):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