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内涵发展的挑战与方略

2014-03-20 16:45周丙洋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年6期
关键词:办学内涵育人

周丙洋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 党办院办,江苏 无锡 214153)

1 目前高职院校内涵发展的现状与挑战

1.1 规模发展成绩显著,内涵发展水平一般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迅猛,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办学形式日益多样化。麦可思研究院2013年调查显示,全国现有高职院校1297所,占高等学校总数的60%,2011年在校生744万人,毕业生319万人。《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指出,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事业快速发展,体系建设稳步推进,培养培训了大批中高级技能型人才,为提高劳动者素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促进就业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也要看到,当前职业教育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结构不尽合理,质量有待提高,办学条件薄弱,体制机制不畅。2012年,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对来自29个省、市、自治区的120余名高职院校长的调查显示,尽管我国大部分高等职业院校发展重心已经从规模扩张转入质量提升和引领作用时期,但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水平尚不容乐观,调查表明,77.3%的校长认为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水平一般,18.7%的校长认为较低,而且,还存在制约高职教育发展的瓶颈问题[1]。

1.2 发展质量与特色亟待提升,文化影响力与吸引力不高

高职院校发展的质量和特色主要体现在其办学层次和人才培养的高等性、职业性、技术技能培养等方面。高职教育要实现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首先要凸显出“高等性”,从一定程度上讲,高等性是高职教育目标定位的基准,其次,职业性是高职教育目标定位的内涵,也是高等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同时,具有较高的技术技能水平应该成为高职教育毕业学生的一个重要特征[2]。但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由于办学历史、办学理念、办学条件、技术型师资严重不足等方面的制约,致使高等职业教育存在“高等性”不突出、“职业性”不鲜明、“技术能力”不过硬、“教育本质”被忽视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高职院校的生存和发展,同时由于高职院校历史积淀不够,育人文化亟待生成,文化育人乏力,再加上社会传统观念影响等,使得高职院校的影响力和吸引力不高,面临生源危机和生存发展困境。而且,在当今中国,高职教育受到了权力中心主义和物质功利主义的双重影响。

1.3 “发展观”浮躁功利,管理能力不适应内涵发展要求

我国职业教育总体上经历了三十多年的发展,但高职院校普遍是进入21世纪前后由中专校升格而来,仅经过十多年的快速扩张,就具备了数量上的规模优势,但这种快速的膨胀和规模化发展导致了思维上的功利化倾向和短期行为滋生,急功近利,甚至要大跃进,向往着在未来不长的时期内建设世界一流的高职院校。具体体现在“内涵指标”泛化或表面化,在学校建设和教育教学改革、人才培养等方面存在明显的“获奖思维”,追求显性标志性成果、以各种成果奖、精品课程数量、科研课题论文数量等作为发展评价指标,以学生获得各种奖项来证明人才培养质量,大量的人力财力投入到各种奖项的公关和“钻研”上去,反而使得真切的润物无声的育人工作关注和投入不足。同时,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愈来愈重视,办学自主权不断增加,投入力度逐步加大,以及各种社会资源的不断丰富,特别是进入内涵发展阶段,高职院校迫切需要提高综合管理能力,加强学校领导的战略规划和顶层设计,充分利用各类政策资源设计管理制度,避免管理的随意性和主观性[3]。不断提高管理的规范化程度,提高领导水平和管理能力,以适应内涵发展的客观要求。

2 高职院校内涵发展的路径选择

2.1 以办学愿景顶层设计为先导,确保内涵发展的方向性

办学愿景就是学校的发展方向和蓝图,体现学校的价值意义以及师生的美好愿望向往。高职院校的办学愿景具体由办学理念、办学目标、办学定位、办学思路和办学特色等来体现。高职院校内涵建设是高职院校改革与发展的基本命题,承载着高职院校的存在意义与社会价值,担负着高职院校的时代责任,体现了高职教育的教育宗旨[4]。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要“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这为高职院校内涵发展指明了方向,“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就是明确人才培养的根本目标,“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要优化育人模式,“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是要搭建好育人平台。因此,高职院校内涵发展必须抓住育人目标这个根本,坚持立德树人,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适应技术进步和生产方式变革以及社会公共服务的需要,把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渗透到学校教育管理的每个环节,摒弃粗放型规模发展的办学方式,切实提升高职院校的育人质量和发展水平,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高职院校。

2.2 以专业建设为主线,强化内涵发展的核心支撑力和品牌影响力

专业建设无疑是高职学校内涵建设的核心内容,也是高职学校建设和发展的立足点,是高职学校改革的一个非常好的切入点和突破口,是高职学校的品牌和灵魂[5]。专业承载着高职人才培养的基本要素,高职院校专业建设是内涵发展的主线,涉及专业的设置与调整、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模式的改革与创新,课程体系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等。专业的设置与调整,要按照“集中资源、突出重点、强化特色”原则,依据区域重点发展领域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对高职人才需求、教育需求和自身办学优势,科学合理设置专业,从规模发展的“大而全”转向内涵发展的“特而精”,健全专业随产业发展动态调整的机制。人才培养方案和模式因专业不同而差异化,要针对90后学生特点和教育信息化发展趋势,不断改革创新,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课程体系既是专业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内涵建设的直接抓手。实践教学是高职教学的特点,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是专业建设的重要支撑。高职的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构建要适应经济发展、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需要,建立专业教学标准和职业标准联动开发机制,推进专业设置、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相衔接。

2.3 以“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为关键,为内涵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学校办学水平归根到底取决于教师水平,只有一流的师资,才能办出一流的职业教育,培养出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高水平双师结构的师资队伍是高职院校实现内涵发展的根本保障,传统的课本理论讲授型教师队伍及其教学能力结构已经明显不能适应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成了制约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障碍。但从高职院校的师资总体来看,占主导的还是传统知识授受型的教师,来自企业和行业的兼职教师所占的比例并不高。调查显示,高职院校专任教师中高校毕业后直接任教的占67.1%,其他高校调入的占8.7%,科研机构调入的占2.0%,企业调入的占22.2%[6]。高职院校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要求,适应技术进步和生产方式变革,就必须建设一支兼备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能力的双师型或双师结构教师队伍。紧紧围绕内涵建设和质量提升的要求,打造卓越师资队伍,是高职院校应对新挑战,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增强办学实力的必然要求和根本途径。同时,高职院校实现内涵发展,必须解放思想,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以实施卓越师资人才队伍建设工程为抓手,以推动教师专业化为目标,以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为重点,以创新制度和机制为动力,以完善师资培养培训体系为保障,统筹规划,外引内培,改革创新,努力建设一支师德高尚、技能精湛、专兼结合、结构优化、充满活力的高水平师资人才队伍,为内涵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2.4 以校企合作和教学改革为突破口,加强教学组织与实施,提高教学质量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及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是高职教育改革和内涵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必由之路。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指出,高职院校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也指出,要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与产业转型升级衔接配套,突出职业院校办学特色,强化校企协同育人。高职院校内涵发展应以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为主线,加强教学体系建设,强化教学组织与实施。深入社会调研,以各专业实际工作需求为目标,结合职业标准开发新课程,培育精品课程,并从对培养目标和质量规格的能力要素分解入手,运用“平台+模块”、项目案例教学等方法,实行弹性学期、分段培养的教学组织模式,构建实践教学、素质教育、创业教育、职业生涯教育相融合的教学体系。建立健全教学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完善校院两级教学管理体系,抓实抓好日常教学和管理工作,制定方案和标准,对各教学部门的管理水平、教育教学质量等进行全面监控与评估,形成教学评估的长效机制,系统构建多元主体参与的教学质量监控保障体系,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2.5 以学生职业素养和技能提升为着力点,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彰显高职教育特色

高职教育作为一个类型,其最大的特点和特色就是学生技术技能的培养和职业素质的养成[7]。当前,以学生职业素养和技能提升为着力点,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彰显高职教育特色是高职院校的核心任务。2014年6月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刘延东副总理指出,我们在职业教育中要始终坚持以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这是职业院校的立校之本,要把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贯穿于职业教育办学的全过程,成为办学的主线。高职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类型,本质上还是对人性的关照和教化,其根本任务是“育人”,而非“制器”,要培养人格健全、全面发展的人,此外,其特别之处就是其职业性和技术性,就是要同时突出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技术技能。因此,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注重职业素质养成教育,以职业素质培育为主线,将课程体系与职业标准对接,重视培养学生诚实守信、积极进取、精益求精、爱岗敬业的职业素养和人文素养。按照职业岗位对工作人员的职业素质要求来组织课程教学内容,突出职业意识的养成、知识的应用、职业能力的习得,注重专业对应的产业发展中的新理念、新工艺、新技术、新方法、新流程以及复合型、智能型岗位的认知和实训,让学生掌握过硬的技术技能,同时,让学生不仅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提高岗位迁移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2.6 以校园文化建设为标志,增强软实力,提升高职文化育人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高职院校的规模发展虽然已经得到社会认可,然而高职院校在社会上的影响力和吸引力仍然处于弱势,除了受传统观念制约之外,文化软实力不足也是重要原因。从这个角度审视,高职院校内涵发展不足与文化软实力不强密切相关。高职院校内涵发展必须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突出其行业特色、区域特色、人才培养特色,增强软实力。具体来讲,应以人才培养为立足点,全面梳理和构建校园文化建设体系,以主流文化为主导,调研分析,凝练整合、规划培育学校制度文化、物质载体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通过各种制度的导向、校训精神的弘扬、校园建设成果的展示、文化景点的建设等多种形式,增强理想、信念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的各个环节,把文化育人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提升高职文化育人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1] 邢晖、李玉珠.高职进入内涵式发展阶段——全国百余名高职校长透视职教发展[N].中国教育报.2012-09-01.

[2] 张良.职业素质本位的高职教育课程建构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2.

[3] 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麦可思研究院.2012中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R].北京: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2012.

[4] 曹叔亮.高职院校内涵建设:要素分析与内在逻辑[J].职教论坛,2013(10):39-41.

[5] 范唯.专业是高等职业学校内涵建设的品牌和灵魂[N].中国青年报,2012-02-27.

[6] 马树超、郭扬.高等职业教育跨越·转型·提升[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137.

[7] 周建松、褚国建.基于文化视域的高职教育内涵发展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3(8):96-99.

猜你喜欢
办学内涵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活出精致内涵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挖掘习题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