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产学合作教育问题与对策研究

2014-03-20 16:45:43张晓普蒋文洁李洪博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年6期
关键词:产学企业教育

张晓普,蒋文洁,李洪博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化工学院,上海 201620)

1 产学合作教育的重要意义

1.1 为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提供载体

1088年,意大利博罗尼亚大学首设法学学科开启了人类高等教育的先河,人才培养成了高等学校的首要功能,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一直是高等院校办学的关键。随着社会的快速进步和时代的不断发展,尤其是互联网科技的爆发,使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新中国成立以来,受前苏联高等教育的影响,我国的高等教育的发展也存在一定程度的重视知识传授而轻视综合能力培养的倾向。

计划经济下的人才培育模式已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作为一种已被证明了的有效人才培养模式,产学合作教育成为培养适应新时代社会建设人才行之有效的模式,它充分利用学校和用人单位两种人才培养环境,使理论学习与工作实践相结合,为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提供了有效的载体。

1.2 为高等学校增强科研能力提供助力

1810年,德国洪堡大学第一次将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并列,使大学具有科学研究功能。我国高等院校的科学研究成果相当丰富,然而长期以来与社会实际生产、社会经济发展联系却不够紧密,科研的潜在动力和经济效益不尽人意。高等学校科研社会实践生产相互脱节,既有校企沟通不畅的原因,也有高校本身对科研成果转化为经济发展动力的认识不足的原因。产学合作教育使高等院校以多种形式与工厂、企业发生联系,充分利用企业的生产科研设备硬件和高等学校科研能力软件,既解决了校企沟通不畅的问题,又解决了科研成果和经济效益转化不力的问题。同时,科研成果转化成的经济效益又为高校科研提供了经费,有效地推动了高校科研的发展。

1.3 为用人单位获取竞争优势提供机遇

市场经济大背景下,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决定企业生死存亡的核心是其创新能力的高低,中国传统手工业和民间小作坊在资本主义经济冲击下逐渐失去竞争优势就是有力的证据。受限于研发经费和研发人员不足,企业可以通过产学合作教育的合作模式,从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获取可以直接指导生产的科研成果,从而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在同行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当前高等院校还承担为企业提供专家咨询、知识产权专业和技术支持等社会功能,帮助解决企业在研发过程中遇到技术创新问题、实现科研成果转化,已成为产学合作的常见模式。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进一步发展,和传统的有形实物资源相比,无形的知识资源对企业的价值和意义愈显重要和突出。实行产学合作教育,有利于企业抓住创新机遇,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优势。

2 产学合作教育中常见的问题

2.1 企业对产学合作教育缺乏了解

尽管校企合作开展产学合作教育是一个双向互赢的过程,但现在仍有很多的企业负责人对产学合作教育了解不多,持怀疑和排斥态度。2014年我校暑期产学合作教育学生所带回的雇主调查问卷统计数据显示,针对“您对产学合作教育的了解程度是?”这一问题,只有3%的调查对象选择了“A非常了解”,31%的调查对象选择了“B一般了解”,59%的调查对象选择了“C不是很了解”,7%的调查对象选择了“D一点不了解”。

企业生产最终以获取利润为目的,只有能够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的事情企业才会关注并进行投入,产学合作教育过程中,与学校最终目标的不统一性导致企业存在短期行为,片面追求立竿见影的校企合作项目,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产学合作教育的顺利进行。部分企业管理层不愿意承担结构变动带来的风险,对产学合作教育学生短期介入生产一线持排斥态度,担心缺乏实践生产经验和频繁轮换的学生会扰乱正常的生产秩序,影响企业本身的经济利益,甚至把产学合作教育中的培养学生视为负担。

2.2 学生对产学合作教育的认识不足

尽管在学生入学之初高等院校就开展了产学合作教育的理论动员工作,并开设了专门的产学合作教育课程,但受到学校硬件条件和社会软件条件影响,相当大一部分学生对产学合作教育认识仍存在偏差,认为产学合作教育的实际意义不大。很多学生意识不到产学合作教育对自己的重要性,对待产学合作教育的态度也不够端正,调查题目“你理想中的获得产学合作教育雇主单位的途径是什么?”的答案数据统计中,被选次数从多到少的顺序分别是“A学校推荐、B家长或亲戚推荐、C学校雇主见面会、D自己寻找、E其他”,在寻找雇主方面,学生对外在力量的依靠性较强,自主解决问题的动力不足,这和学生本身对产学合作教育的认识有着直接的关系。

问题“您对产学合作教育中生产岗位和自己专业是否对口的看法是?”的答案统计显示:选择“A非常重要”的占总数的37%,选择“B尽量对口”的占总数的42%,选择“C是否对口无所谓”的占总数的15%,选择“D完全没必要”的占了总数的6%。由此可见,部分学生对产学合作教育存在着较为片面的认识,这将对产学合作教育的实效性产生重大影响。

学生对产学合作教育认识的不足还体现在产学合作教育总结报告的撰写上,产学合作教育报告能间接体现学生在参与产学研过程中的工作态度和工作成效,在随机对130份参评“优秀产学合作学员”学生的产学合作教育报告学术诚信抽查检测统计时发现,查重率超30%的报告有4篇,超15%的14篇。

2.3 产学合作实效性缺乏完备的监督机制

产学合作教育实效性是所有实行产学合作教育的高校不得不面对的严肃问题,对于很多同学来说,“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是他们处理自身产学合作教育任务的方法,特别是雇主单位远离学校所在地的学生,鉴于高校产学合作教育经费投入严重不足的原因,很多协调员老师不能亲自到学生的生产实习一线去了解情况,只能简单地依靠电话、短信和电子邮件等途径间接的和学生沟通,这就给一部分学生留下了弄虚作假的机会。

根据472份调查问卷的统计数据:雇主单位和学校不在同一城市的学生,产学合作教育作假率高达17.4%,而雇主单位和学校在同一个城市的学生,因协调员带教老师实地走访的原因,作假率不到1%,数据相差如此之大,就是因为是否有相应的监督机制。调研问题“按百分制计算(价值越高分值越大),你认为产学合作教育给你带来的价值有多大?”的答案显示:选择在60分以下的共占总选人数的21%,选择90分以上的仅占6.5%。

2.4 产学合作教育相关法规制度缺失

完善的高校产学合作教育相关法规制度,是产学合作教育工作良性运行和发展的法规保障。产学合作教育涉及企业、学校两种本质不同的系统单位,因运行的本质目的相差较大,两者之间有序的相互配合只靠自发性和自觉性难以实现,必须有相应的法规政策作为保障,而政府则是这一角色的最佳承担者。自从1985年产学合作教育进入我国高校以来,相关法规制度以倡导性为主,大多是宏观层面的指导性意见,微观层面涉及校企双方具体责任、义务与措施的可操作性法规极为缺乏;到目前为止尚无鼓励用人单位参与高校产学合作教育的相匹配制度和倾斜性政策。尽管早在2000年“产学研结合”就被国家教育部列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特征之一,但教育部高教司并为出台完备的政策法规来保障产学合作教育的整体顺利运行和发展,相关法规制度的缺乏阻碍了产学合作教育的快速发展。同比之下,早在1947年日本劳动省就制定了相关法规制度,1951年又颁布并实施了《产学教育振兴法》。

3 解决产学合作教育问题的对策建议

3.1 提高企业对产学合作教育的认识和参与积极性

产学合作教育的运行过程,本质上是高校与企业在根本目的不一致的基础上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的过程。这一过程中局部的利益冲突和矛盾必然存在。要解决产学合作教育过程中企业存在的认识不足、合作意识差以及短期行为等问题,必须建立行之有效的契约机制,保障双方合作的长期稳定性。提高企业对产学合作教育的认识,企业要充分认识到在知识经济时代人才的竞争就是核心的竞争,必须将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相结合,树立长远发展规划的战略眼光,充分依靠高等院校的人才和科研成果优势资源,节省职业培训资金投入、提升企业自身形象。

企业在校企合作中要承担接纳学生、提供一线工作岗位的任务,是产学合作教育中的关键,只有企业提高了对产学合作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认识,才能促使其在实际行动中把产学合作教育纳入自身的长期战略发展规划中,才能摆脱形式主义,在真正意义上参与到产学合作教育中,和高校共同推动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发展,同时也为企业自身的长效发展提供有力的后备保障。

3.2 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和政策导向功能

要把企业与高校这两种根本目的不一致的机构有机结合在一起,仅仅依靠企业内在的自发因素来提高自身认识是远远不够的,尤其是在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进入深水区,市场机制不完备的环境下,这就需要第三方外在力量适当介入充当指引者和协调员的角色。基于政府在社会资源配置中的绝对主导作用,产学合作教育的良性运行发展必须要得到政府的扶持。

政府在产学合作教育中的重要作用首先表现在加强立法和制定相关政策方面,完备的合作、监督和激励政策是推动产学合作教育健康发展的有力推手,运用法规政策推动产学合作是西方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如韩国修订的《产业教育振兴法》和日本的《职业安定法》、《技能者培训规程》。政府针对企业参与产学合作教育可制定具有倾向性的优惠政策,吸引和鼓励企业积极参与进来,如税收政策、资金扶持政策等。

充足的资金投入是产学合作教育顺利发展的基本保障,政府可以加大对产学合作教育的资金投入,鼓励高校科研人员承担企业的研发课题,引导企业把发展寄托在依靠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方面。对于能够解决地区性产业发展的技术难题或重大课题,政府应制定相应的资助政策,在研究经费方面给予大力的财政支持。

3.3 重视学校在产学合作教育中的主体作用

学校作为产学合作教育的主导方,在产学合作教育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为了更好地推进产学合作教育发展,学校应在建立校内各项产学合作教育激励机制、制定特色的课程体系以及教学计划、完善学生产学合作教育成绩考核指标体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宣传工作等方面做好功课。

合理的激励机制能够有效地学生参与产学合作教育的积极性,学校应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产学合作教育激励机制,避免“做与不做一个样、做好与做坏一个样”情况的出现,保护学生参与产学合作教育的积极性。能够体现产学合作教育特性的学生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是产学合作教育发展的基础,学校应依据专业特点,遵循因人而异原则,制定适合学生自身特点、适应地区社会和经济发展需要,符合经济发展特点的教学内容和培养方案。学生产学合作教育成绩的评定是评价产学合作教育的核心,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要兼顾到统一性和差异性,同时还要具有可操作性和可推广性。简单而又易掌握的等级判定标准有利于协调员老师和企业带教老师对学生进行成绩等级评定。在考核指标体系的内容方面,产学合作教育考核应尽可能包括业务、能力和态度等多方面,产学合作教育培养的是综合性高素质人才,不能只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还要包括品格、智力、意志、情感等方面。

高校产学合作教育宣传工作的成效直接影响学生对产学合作认识的态度,高校应开展广泛宣传教育、引导动员学生重视,提高产学合作教育质量。通过宣传动员,一方面使学生在增进对产学合作教育了解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产学合作教育观,能够从直观意识上认真对待产学合作工作,另一方面也使学生认识到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人才竞争的重要性,要增强自身的竞争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3.4 借鉴国外产学合作教育的先进经验

产学合作教育进入社会历史舞台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我国产学合作教育发展始于1985年,相对国外,我国的产学合作教育起步较晚、基础薄弱,在模式的构建和创新方面还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借鉴国外产学合作教育的先进经验和特色可以加快我国产学合作教育的发展。

当前在世界范围内,产学合作教育颇具特色的有:美国的“科技工业园区”模式、“企业孵化器”模式、“工业—大学合作研究中心”模式,日本的“校企人员交流”模式、“委托研究员”模式、“委托研究”模式和“共同研究中心”模式,德国的“双元制教育”模式、“顾问合作制”模式,印度的“学术咨询”模式、“政府启动项目”模式。英国的“学生培训计划和联合聘请教师”模式等。这些已经被实践证明是非常成功的国外产学研模式和经验,对我国产学合作教育模式的构建、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进一步的发展都具有重大的借鉴意义。

[1] 张令伟,沙马拉毅.高职院校产学合作教育质量评价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5):196-200.

[2] 鱼曼曼.加拿大企业参与产学合作教育的激励机制及其启示[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4):152-156.

[3] 刘昌明.地方高校产学合作教育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6):151-153.

[4] 韩贺金,徐媛媛.高等学校产学合作培养创意人才综合素质探析[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6):693-695.

[5] 霍丽娟.产学合作教育中校企合作模式研究——某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案例分析[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12):102-107.

猜你喜欢
产学企业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华人时刊(2022年13期)2022-10-27 08:55:52
戎子酒庄 搭起产学平台
今日农业(2022年15期)2022-09-20 06:54:16
企业
当代水产(2022年5期)2022-06-05 07:55:06
企业
当代水产(2022年3期)2022-04-26 14:27:04
企业
当代水产(2022年2期)2022-04-26 14:25:10
题解教育『三问』
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2
基于产学协同的融媒体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出版广角(2022年5期)2022-04-15 22:35:44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云南画报(2020年9期)2020-10-27 02:03:26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