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九歌
中医的别名你知道吗?
□ 九歌
中医,即相对西医而言。在西方医学没有流入我国以前,基本不叫中医这个名字,而是有独特且内涵丰富的称谓。
第一个名字是歧黄。这个名字来源于《黄帝内经》,因其是黄帝与歧伯讨论医学的专著,便称《黄帝内经》为歧黄之术。自然,歧黄也就成了中医的别名。
第二个名字叫青囊。现在知此名字并使用者甚少,它的来源与三国时期的名医华佗有关。据说华佗被杀前,为报一狱吏酒肉侍奉之恩,曾将所用医书装满一青囊送与他。华佗死后,狱吏亦行医,使华佗的部分医术流传下来。据此,后人称中医为青囊。
第三个名称唤杏林。这个名字的起始也与三国有关。有资料介绍,三国时吴国有位名医叫董奉,他一度在江西庐山隐居。附近百姓闻名求医,但董奉从不收取钱财,只求轻症被治愈者种一棵杏树,大病、重病被治愈者种五棵杏树。数年后,董奉门前杏树成林,一望无际。从此,人们便唤中医为杏林。
第四个名字称悬壶。传说河南汝南的费长房在街上看到一卖药老者的竹竿上挂一葫芦,奇怪的是,天黑散街后,老者就跳入那葫芦中。为弄清底细,费长房以酒款待,老者后来约他同入葫芦中,只见玉堂俨丽,甘肴旨酒。费长房即拜老者为师,学修仙之道。数载后,他术精业成,辞师出山,壶翁传赠他治病、鞭鬼的竹杖,从此悬壶行医。从那时起,医生腰间挂的和诊所前悬的葫芦便成了中医的标志。
中医将人体脏腑分为五脏、六腑、奇恒之腑三大类。五脏指心、肺、脾、肝、肾;六腑包括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奇恒之腑指脑、髓、骨、脉、胆、女子胞。
对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大家都有了基本的了解,这期我们讲讲奇恒之腑。
奇恒之腑在形态方面与六腑相近,但在生理功能方面主藏蓄精气,又与五脏雷同,故另立一类,称之为奇恒之腑,所谓“奇恒”,即是异乎于五脏六腑之意。
《素问 五藏别论》中记载,黄帝问曰:“余闻方士,或以脑髓为脏,或以肠胃为脏,或以为腑。敢问更相反,皆自谓是。不知其道,愿闻其说。”岐伯对曰:“脑、髓、骨、脉、胆、女子胞,此六者,地气之所生也,皆藏于阴而象于地,故藏而不泻,名曰奇恒之腑。夫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气之所生也,其气象天,故泻而不藏,此受五藏浊气,名曰传化之腑。此不能久留,输泻者也。魄门亦为五藏使,水谷不得久藏。所谓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所以然者,水谷入口,则胃实而肠虚;食下,则肠实而胃虚,故曰实而不满,满而不实也。”这段对话中岐伯解答了黄帝的疑问,并将五脏、六腑与奇恒之腑三者之间的异同进行了对比。 意思是说黄帝问道:“我听说方士之中,有人以脑髓为脏,有人以肠胃为脏,也有的把这些都称为腑。如果向他们提出相反的意见,却又都坚持自己的看法。不知哪种理论是对的,希望你谈一谈这个问题。”岐伯回答说:“脑、髓、骨、脉、胆、女子胞,这六种是禀承地气而生的,都能贮藏阴质,就像大地包藏万物一样,所以他们的作用是藏而不泻,叫做奇恒之腑。六腑中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这五者是禀承天气所生的,他们的作用是泻而不藏的;他们受纳五脏的浊气,因为浊气不能久停其间,而必须及时转输和排泄,所以称为传化之腑;功能是将水谷加以传化,而不是加以贮藏,所以它有时显得充实,但却不能永远保持盛满。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水谷入口下行,胃充实了,但肠中还是空虚的,食物再下行,肠充实了,而胃中就空虚了,这样依次传递。所以说六腑是一时的充实,而不是持续的盛满。此外,肛门也为五脏行使输泻浊气,水谷的糟粕也不会久留于体内。五脏的功能是贮藏精气而不向外发泄,所以它是经常保持精神饱满,而不是一时地充实。”
奇恒之腑包括女子胞等六个脏器组织。它们在形态上多为中空器官,与六腑相似,但在生理功能方面主藏精气,与五脏相同。
胆既是六腑之一,又属奇恒之腑。因为胆排泄的胆汁直接有助于食物的消化,所以为六腑之一;但胆本身并没有受盛和传化水谷的功能,且藏“精汁”,有“藏”的作用,故有别于六腑,所以胆又属奇恒之腑。奇恒之腑中除胆外,其余与五脏都无表里配合关系,但有的与奇经八脉有关。
胆已在六腑中论及,故在此从略。
1.骨
骨的功能可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贮藏骨髓。由于骨为髓之府,髓对骨有滋养作用,所以骨的生长、发育和骨质的坚脆等都与髓的盈亏有关。二是支持形体,保护内脏。骨具有坚刚之性,能支持形体,为人体之支架,使人保持一定的体态。如骨有病变,将影响到人体的活动和体态,可见不能久立、行走振掉等症。骨骼有坚韧性,能防止外力对脏腑的伤害,对内脏有保护作用。
2.脉
脉,即血脉、脉管。它密布全身,无处不在。脉与心、肺两脏的关系较为密切。心与血脉相通,构成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而肺主气,朝百脉,助心行血,故心肺两脏的生理、病理都和血脉的功能有密切关系。
脉的生理功能主要概括为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气血运行的道路。气血在体内循环贯注,运行不息,是在血脉内流行的。血脉对气血有一定的约束力,使之循着一定的方向,按着一定的轨道运行。 二是运载水谷精微,以布散全身。水谷精微物质,只有通过血脉才能营运周身,滋养脏腑,维持各脏腑组织器官的正常生理活动。
血脉之所以能输送营养、运行气血,是和心、肝、脾及肺等脏腑功能活动有关的。所以,血脉的病变,实际上是上述脏腑病变的具体反映。若这些脏腑功能失常,则血脉的功能将受到影响,临床上可见到出血、淤血和脉管变硬或弯曲等病变。
另外,自然界的寒邪侵犯到血脉,可使血脉挛急,因而产生四末不温,肢体疼痛,甚至坏死等病症。
3.脑
脑居颅内,由髓汇集而成,是人体内髓最集中之处,故名“髓海”。
关于脑的生理作用,古人虽未明确,但已初步认识到以下两点:一是把脑与精神活动联系起来了。如明代李时珍明确提出“脑为元神之府”,指出脑是神的发源所在。二是认为脑与听觉、视觉、嗅觉及思维、记忆、语言等功能有关。如早在《内经》中就指出“髓海不足”或“上气不足”皆可出现“脑转耳鸣”,“目无所见”,“懈怠安卧”等视觉、听觉及精神状态的病理变化。清代汪昂提出“人之记性,皆在脑中”,王清任更明确把思维、记忆及听、视、嗅、言等功能皆归于脑,是中医书籍中言脑功能最全者。
中医藏象学说将脑的生理和病理统归于心而分属于五脏,即心藏神、主喜;肺藏魄、主悲;脾藏意、主思;肝藏魂、主怒;肾藏志、主恐。其中特别与心、肝、肾关系更为密切,这是因为“心为君主之官”、“主神志”,为“五脏六腑之大主”;而肝主疏泄,调节情志;肾藏精生髓通于脑。正因为脑与五脏有关,故在临床实践中,很多属于脑的证候和治疗,都包括在五脏的辨证论治中。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