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正平
(渭南师范学院期刊管理中心,陕西渭南714099)
对战争秘史的梳理、甄清、还原、重构
——解读赵熙长篇历史小说《北方战争》
朱正平
(渭南师范学院期刊管理中心,陕西渭南714099)
《北方战争》以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梳理、甄清、还原了陕西辛亥革命以至国民革命的悲壮历史,在历史的反思中渗透了作者强烈的主体精神,以乡兵视域重构了这段复杂、残酷、悲壮的战争秘史,达到了生活细节与历史材料的巧妙融合。
赵熙;《北方战争》;解读
2011年1月,由陕西出版集团太白文艺出版社重磅推出的“西风烈”系列图书之《北方战争》,首度揭开陕西辛亥革命和国民革命的战争秘史。赵熙这部耗时二十余年的百万字巨著,试图驱散笼罩的战争迷雾,剥离开粘滞的秘史枝蔓,以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梳理、甄清、还原、重构了这段血与火的悲壮历史,再现了它的复杂性、残酷性、悲壮性。
历史,往往是现实和自我想象的映射,在历史小说中人们能够发现作者的立场观点以及情感倾向。赵熙在谈《北方战争》创作时曾说:“《北方战争》客观、真实地再现社会动荡生活中的历史人物,是我对历史人物的忠诚,力图展示新的历史视野。”[1]而这种“新的历史视野”在作品中的表现,就是人们不仅获悉了纷繁复杂的辛亥革命以至国民革命的史料,而且能够清晰地感受作者历史精神的渗透以及情感的轨迹。
《北方战争》以陕西国民革命反清、反袁、靖国护法、西安围城、陕军(17路军)北伐、陕军(38军)中条山抗战等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为故事背景,以故乡洛河古镇为故事发生的环境线索。这一段犹如一锅粥似的混战史,城头不断变换的大王旗,你方唱罢我登场的丑剧,短命凄凉的军政府,易帜换装的军阀队伍。北洋政府陕督陆建章、陕督继任者陕北镇守使陈树藩、直皖大战后直系督陕的阎相文和冯玉祥、靖国护法期间入陕的镇嵩军刘镇华、北京政变后闻风逃窜的新任陕西督办吴新田、二虎守长安后主陕的冯玉祥和刘郁芬、蒋冯中原大战后任陕西省主席的杨虎城……时友时敌,时和时战,时诱时逼,时分时转,历史面目一片模糊,人物扭曲成为符号。在这样纷繁复杂的历史事件中梳理陕西辛亥革命以至国民革命的脉络,从而确立了陕西在辛亥革命、靖国护法以及西安事变中的历史贡献。
记录、还原历史,是一位历史学家的工作,但这对于一部历史小说就显得远远不够。《北方战争》的可贵就在于作者注入了一种深刻的历史反思,主体精神得到了充分张扬。张凤翙、于右任、井勿幕、冯玉祥、张钫、郭坚、杨虎城、胡笠僧、曹世英、高峻、耿直,这些曾经震撼了20世纪上半叶整个中国现代社会历史的风云人物,尤其是作者的两位同乡悲剧英雄郭坚和杨虎城,赵熙给予了他们深切的同情和侧重叙写。
曾任陕西靖国军总司令后任第一路司令、号称“关中怪杰”的郭坚,民间或有“土匪”“贼子”之称,但作者以翔实的资料驱散了历史的迷雾,还原屡举义旗、文武双全、性情豪侠、才华横溢的靖国英雄的形象。奉命“讨伐张勋”担任“陕西讨逆军”总司令,却陷入陈树藩的奸计被截断陕西退路,在山西境内遭遇阎锡山的围追堵截,游荡不定,人员递减,饥饿疲惫,压抑痛悔,郭坚反思过民国权力斗争的复杂以及实行三民主义的艰难,陷入迷惘与困惑之中。靖国护法失败,郭坚无奈被改编为奉军第一、二支队,直系阎相文、冯玉祥又入陕招抚改编,背负“受降”的名声,面对激变的时局,郭坚焦躁不安,阴郁孤独,反思自己九死一生的革命历程,怀着靖国护法之宏伟目标却屡遭友军冷对掣肘、分裂反目,革命艰难而无奈,最后坦荡荡独赴阎冯邀请而被杀害。他手书的“处世有情皆侠士,终生无谤不英雄”的联语,那琢磨多年的感怀竟成为自己的人生谶语。一生傲岸不屈,胆大包天的“土匪冷娃”郭坚,带着世人的不解与流言,身首分离,成为军阀混战的牺牲品。作者对郭坚遇难前的情节叙写和心理描绘,有力地向世人展现他的潇洒儒雅、斐然文采,他的多情追悔、凄凉伤感,也表现出无畏果敢、死得其所的勇毅。“人生自古谁无死,生死路上无老少”,伤情的噩梦、白狐的凄叫、盐撒的凶兆、秦声的幽怨、渭水的悲壮、老道的凶卦,一系列的铺叙,都寄予了作者的深深同情和重新评价。
杨久娃(杨虎城)靖国护法孤军坚守,也无法应对强大的直系、奉系以及镇嵩军的围攻和靖国军内部的分崩离析,只能痛苦地韬光养晦避居于陕北榆林,做无所事事的寓公。杨虎城反思靖国失败的教训,接受李大钊、魏野畴的新著学说,结交杜斌丞那样的有识之士,特请赵寿山等精英担任教训工作,思想得到了一种澡雪般的洗礼,获得了新生的力量和希望,才有了北京政变后勇担“陕北国民革命军前敌总指挥”的职务,挥师南下。被吴佩孚任命为陕甘剿匪总司令的刘镇华率十万大军入陕进攻陕西国民革命军,杨虎城和李虎臣在西安围城的八个月的酷烈的联合固守中,以一万余兵抗击镇嵩军七万之众,饿殍遍城,尸骨如山,付出了兵民五万人牺牲伤亡的惨重代价,创造了战争史的奇迹。虽然取得了坚守西安的最后胜利,但革命公园安息的2743位死难英灵,成为杨虎城心中永远的创痛。杨虎城为革命公园烈士题写的挽联“生也千古,死也千古。功满三秦,怨满三秦”,就是他内心痛苦挣扎的表露。因为亲近共产党人,面对中共的左倾路线和国民党的清党残酷,被迫痛苦地离开十军东渡日本,苦苦思虑寻求救国的出路。日寇侵华,东北沦陷,东北军入陕,杨虎城与张学良发动西安事变,促成了抗日统一战线的形成,而自己却无法真正在抗日战场上与敌搏杀,被蒋介石撤职拘押落得含冤被害的凄凉结局。从为父报仇纵横驰骋的渭北刀客,靖国护法孤军坚守的坚韧英雄,陕北避居接受新论的孤独寓公,西安固守痛悔伤亡的反思仁者,与张兵谏一致抗日的爱国将军,到被撤遭害压抑愤懑的民族英烈,杨虎城悲剧一生从为个人复仇到追求民族大义,呈现了一位追求进步的爱国将军的人生轨迹。
梁胜吾是作者虚构的一个人物,他投笔从戎、热血报国,在杨虎城的陕军浴血奋战。他追求进步,向往光明,在抗战胜利面对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毅然让黑胡子将整团兄弟带向北方边区,最后自己独留下来应对周旋坦然接受惩处,最后被秘密杀害。郭坚、杨虎城两位悲剧历史人物的思想在梁胜吾身上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他们都在反思靖国护法、国民革命的失败,陷入迷惘与困惑之中,而梁胜吾最终跨出了本质的一步,不惜用生命去拥抱光明。作者在这三个人物身上渗透着深刻的主体历史精神,个人的命运只有和整个民族的命运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实现孙中山提出的“三民主义”,而不至于像缑成龙、李小军之流陷入黑暗的历史漩涡中被裹挟随波逐流,苟且偷生,朝秦暮楚,投机钻营。
历史是权力的话语,而只有记忆才具有丰富的人生体验和感人至深的情感力量。尘封的历史资料的冰冷、简单,只属于上层权力人物活动的舞台,那些推动历史的下层民众往往湮没在消逝的尘埃中,但赵熙《北方战争》“新的历史视野”还有以杨虎城乡兵的视域对下层士兵以特别的关注,对战争秘史进行了富有成效的重构。“它是以民间叙事和民间人物为主体而虚构的长篇历史小说”[2]。
乡兵非国家经制之师,它是民间自发组织或官府临时招募的地方武装。乡兵作为氏族残余与地缘关系结合的武装形式,它成份的复杂性、组织的临时性以及素质的非职业性决定了它与正规部队的明显差异。他们依赖地域的优势,既保护当地安全,又鱼肉乡民,鱼龙混杂,是地痞、无赖、流氓、恶棍等的混杂体。《北方战争》中乡兵的角色身份得到了重新诠释,在抗日的民族大义面前,这些湮没无闻甚或恶名昭著的乡兵,成为追随杨虎城和他的部属孙蔚如的中坚。小说中的洛西镇,即陕西蒲城洛西河畔的孙镇,是郭坚、杨虎城的家乡,曾有大批乡兵子弟追随二位将军,在靖国护法、西安围城、陕军北伐、中条抗战等历史时期都有大量的历史记载。
小说所写的梁氏家族的狂人浪子梁天狼、抗战英烈梁胜吾贯穿全书,梁天狼作为郭坚的亲兵,梁胜吾追随杨虎城以及孙蔚如,自然把他们串联起来。梁天狼无意于名门望族“绸铺梁家”的不薄家产,舞枪弄棒,打抱不平,却与杨九娃(杨虎城)结拜为兄弟,落草黄龙山,被人视为浪荡子。曾是与杨虎城枪杀当地恶霸魏森的刀客,又是靖国一路军司令郭坚的亲兵护卫,狂荡不羁,嫉恶如仇,性情直率,敢爱敢恨,忠勇坚毅,义气豪爽,亲历过西安守城的残酷,体验过中条山陕军抗战的惨烈,或兵或民,亦正亦邪,他在军阀混战中体验了战争的虚无感和幻灭感,他与雀雀、石熊的情爱纠葛中的恩怨情仇,更多地表现了下层民众人性的朴实与复杂。他因为腿瘸而放弃了继续追随杨虎城,又因西安守城挺身而出奋勇杀敌,不因拜把兄弟而谋得私利,又因不齿缑成龙的为人放弃了可能得到的枪支弹药。他既有忠勇豪侠的传统品格,可以枪杀魏森、魏桂堂,又具有多情随性的叛逆荒唐,周旋于雀雀、疙瘩畔女人之间,是一个难以尽说而又引人牵念的人物。梁胜吾作为“梁举”的儿子,自幼饱读诗书,在陕北高立卿部任连长接受进步思想,后又追随杨虎城及其陕军38军中条山抗日浴血奋战,文武兼备,机智勇敢,爱国保家,思想激进,抗战胜利后向往光明使军队走向“北方”。梁胜吾这样的少年将军,在军阀混战和抗日战争的血火考验中,思想才得到了煅造和淬炼,才参透了虚无的历史,才真正超越了“四爸”天狼的历史局限。
小说塑造的洛西镇追随杨虎城及其陕军的下层乡兵群像,如陷入梁天狼、雀雀的情爱纠葛中亦匪亦民、粗莽憨笨最后与日血战至死的“瞎蛇”石熊,跟随过郭坚、杨虎城仗义救助东北营长女人、中条山血战跳崖被炸去双腿的“半吊子”大宝,与黑嫂不伦情爱、后移情晋南杏花、经受日寇酷刑最终选择留在山西侍养瘫痪老族长的“红脸关公”六子,因吸烟豪赌而乞讨入军营、为洛西乡兵做饭、身体瘦弱而伶俐老辣的猴舅。这些下层乡兵身上既有着保家卫国朴实的民族情感,又有着灾荒当兵混生活农忙逃脱的游荡、散漫的国民劣根性甚至人性的丑恶,人性的复杂、立体使这些形象更加鲜活生动。石熊强奸雀雀的流氓习气和杀人越货的匪性恶径,六子孽情肉欲的移情别恋和因怒杀人的报复凶暴,猴舅甘心乞丐的懒散卑贱和难守军纪的偷奸耍滑。赵熙曾指出:“这众多的平民人物,构成了《北方战争》人物画廊中个性独特、鲜活的众生群相,使《北方战争》融入民间历史的长河中。”[3]正是对这些略带劣根性的下层乡兵的描写,才进一步完整了旧式军队的军人形象,才真正能从乡兵的视域重构那段波澜壮阔的战争秘史。
在作品中,我们既能从那些风云人物的运筹帷幄来窥探历史进程的波诡云谲,又能在下层乡兵的视域感受到每一个微妙的历史细节的鲜活记忆,以及其中那些浸透着乡情俗味,活生生群体的复杂人性,同时人们也能看到历史发生的那些无法预见的偶然、意外。
《北方战争》是作者怀着对故园乡情历史的深情眷念,怀着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创作的,生活细节与历史材料达到了巧妙的融合。他曾经指出:“《北方战争》尽管是上世纪前半叶全景式战争与生命的悲情史,但就其“史”和“艺”的结合方面,我在写作探求中还是采用了以史为“线”的编年史纪实和以“艺”为骨肉的民俗、民情、民间性叙事的虚构艺术描绘。”[3]
小说的民间叙事不仅表现在对梁氏家族的梁天狼和梁胜吾,以及那些追随陕军征战的乡兵身上,而且还表现在对西京、洛西镇的市井街衢、风物世态、人情风俗、地理景观的铺排细绘上。作者曾说:“我在《北方战争》写作中的铺排描绘,试图呈现这一特定年代无论是中国北方城市(西京)或乡村(洛西镇),或战争(黄河东西),各个行业,各个角落,无论是官是商,是军是民,是工是学,是男是女,是老是少,各自真实的原生态自然景象、社会风情、芸芸众生相态,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时代氛围和社会图景感受。”[3]而这种叙写得益于赵熙母亲生前多年的回忆,提供了大量二三十年代老“西京”的素材,特别是上流社会和市井生活的鲜活素材。老“西京”的南院门、民乐园、回民坊、九府坊、南四府街、东柳巷、老满城、钟鼓楼下,以及易俗社的创立和演艺,吴家花园的风流闲居,作品仅老“西京”的社会场景铺展达30万字。小说中的洛西镇东堡子戏楼、古街、城门洞和街西口的那个驴马高家店,就是以作者的家乡古旧荒败的蒲城孙镇为对象的。白狐凄叫的奉州五龙山、刀客出没的渭北黄龙山,浑浊静默的古老洛西河,构成了小说洛西古镇的背景。梁天尘高中举人回乡的祭孔道场,展现了奉州知县名人于西门外隆重迎接高中学子的庄重仪式;梁天宽葬礼的铺张奢侈,展现了民国初年渭北农村独特而庄重的葬仪风俗;虔诚恭敬的求神祈雨,展现了当时干旱年馑祁雨捐粮苦中作乐的风俗;洛西自乐班的秦腔胡琴皮影戏,展现了洛西乡人自足丰富的精神追求。正如银笙所说:“即使对生活的细节,他也把握得恰到好处。像书中对易俗社早期的描绘,引用的秦腔唱段,就包括了这个剧种中不少的经典剧本。洛西人的生活习俗,把陕西东府人的生活情态表现得淋漓尽致。”[4]方越评价道:“在宏大叙事的跌宕起伏,惊心动魄的故事里,充盈着北方人熟悉的民情风俗和民间生活的况味,具有《清明上河图》式的底层社会民间生活的现实图景。”[2]
小说中描写的很多人物在历史中都有着真实生活的影子。在历史变革中固守着传统道德和自我个性的“梁举”梁天尘身上,就有着赵熙祖父的影子。他祖父中举被废一生心高气傲,郁郁寡欢,甚至连他吃饭的习性“吃的荠菜素饺,每顿只吃十二个,每锅只下四个小饺”都非常相似。在与日浴血决战的梁胜吾身上有着赵熙父亲的影子,他的父亲也上同州师范,然后投笔从戎,追随杨虎城曾担任军官和教官,中条山与日决战。小说中写梁胜吾奉命抓回乡逃兵正在商量时反被军队抓逃兵,以及在高立卿部给军官讲课的情景都来自于父亲的亲身经历。在梁天狼身上有着他“三爷”和父亲的影子,三爷江湖义气,豪勇果敢,能为朋友两肋插刀,终生未娶。父亲也曾与西安秦腔界名家相交甚笃,喜唱豪爽粗犷的唱段,拿手唱段“斩单童”“祭灵”等,这些曲段在小说中都有涉及。抗战期间,父亲也曾经担任过县常备队队长,面对日本飞机轰炸时,指挥高射机枪射手打飞机。小说中在省高等法院辛苦一生的黄彦章身上,就有着自己外祖父的影子。外祖父一辈子在省高等法院工作,与杨虎城、于右任等相交,兢兢业业,恪尽职守,却只能无奈地看着社会的黑暗与腐朽。外祖母娘家与杨虎城母亲同在孙镇,从小相识,杨虎城主陕后曾将母亲安置在外祖父家(南四府巷)暂住,两老人多叙旧事,获得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曾在给乡兵做得一手好家乡饭的猴舅身上,有着祖母家乞汉“叔”的影子。这位早年抽大烟豪赌而落的乞讨为生的武举后人落得如此凄惨。在儒雅进步担任政委的司马剑身上有着赵熙舅父的影子,舅父西安高师毕业,投笔从戎,进入“红大”,抗战时期,在延安工作。抗战后期因母眼瞎回到县城,利用演戏、奏乐联络进步友人,做秘密工作,常处于危险境地,幸得外祖父同于右任、杨虎城的亲密关系,及父亲和友人的合法保护,才隐匿下来。小说中郭坚书写的“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的对联,在赵家就保存着,郭坚粗放的书法和署名“郭”字右耳竖尺把长和小小的“坚”字的特别,以及行军车后总带着石盘大的砚台的做法都有历史的记载和实物的佐证。小说写的天狼、大宝等人在日寇的围攻中勇跳黄河的壮举,也有历史的记载。洛西村民为陕军运送粮食的情节也得到了渭北村民的确证,并一次买来十套小说请赵熙签名。①依据2012年3月22日、5月24日笔者两次对赵熙的采访记录。并参见赵熙《赵熙散文》,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正是作者囤积着几麻袋海量而鲜活的历史材料,经过二十多年的积淀沉思,才能游刃有余地梳理、甄清、还原、重构历史。晚年的赵熙怀着对故园乡情的深情眷念,把目光聚焦于生他养他的洛河古镇。这部长篇历史巨著,更多的是从当年外祖母与杨虎城母亲的家常絮语、母亲的回忆中,不断记录、提炼、丰满、创作,寄托着对乡贤英雄的崇敬追思,对父亲追随杨虎城从军抗战的证明追忆,对乡兵抗战牺牲的肯定讴歌,对不屈灵魂的精神慰藉,是作家对故土历史的深情眷念与作家责任的集中体现,有着民间历史叙事及艺术的新的视野。
[1]赵熙.听历史之河发出的回声——从《北方战争》看陕西辛亥革命[N].西安晚报,2011-10-10(16).
[2]方越.雄浑战争史诗中人性的拷问——读赵熙长篇历史小说《北方战争》[J].西部瞭望,2011,(2):29-33.
[3]贾英,刘昭.一条剑与火、血与泪的河——访长篇历史小说《北方战争》作者、著名作家赵熙[N].文化艺术报,2011-10-13(5).
[4]银笙.大气磅礴淳厚精深——读赵熙的长篇巨著《北方战争》[N].延安日报,2011-04-30(3).
【责任编辑 詹歆睿】
《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摘编我刊文章《论渭华照金精神的时代价值》
日前,丁德科、马忠智、袁梁在我校学报2013年第11期发表的《渭华照金精神的时代价值》被《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14年第1期摘编。《渭华照金精神的时代价值》一文是丁德科教授等研究者对渭华照金精神研究的最新成果,对渭华照金精神的由来、学术内涵作了进一步阐述,结合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进行阐述,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和价值。《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与《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等被视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最权威的二次文献大型学术文摘,论文被其转载、摘登,标志着研究成果有较高的学术创新水平。
据了解,丁德科教授等研究者在2013年发表了论述渭华照金精神的系列文章,其中,《以渭华照金精神育青年人才》2013年6月7日发表于《中国教育报》,《论渭华照金精神》2013年第4期发表于《湘潮(下半月)》,《坚定不移地创业创新——论渭华照金精神》(该文被《新华文摘》2013年15期摘编)发表于《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3年第5期,《弘扬渭华照金精神培育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发表于《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3年第7期。
(朱正平)
Sorting,Distinguishing,Restoring and Reconstructing the Secret War History: Explaining Zhao Xi's Long Historical Novel The War in the North
ZHU Zheng-ping
(Editorial Management Center,Weinan Normal University,Weinan 714099,China)
The War in the North sorts,distinguishes,restores and reconstructs the solemn and stirring history from Xinhai revolutionary to national revolutionary.The book shows the strong subjective spirit in rethinking history,reconstructs the complex,cruel,solemn and stirring secret war history to combine the life details and history materials skillfully from a farmer solder's view.
Zhao Xi;The War in the North; explain
I206
A
1009-5128(2014)06-0046-05
2014-01-03
陕西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科学研究计划项目:秦东当代作家研究(13JZ016)
朱正平(1969—),男,陕西富平人,渭南师范学院期刊管理中心编辑,文学硕士,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