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甘华1,2 ,费成效 1
(1.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安徽合肥,231603;2.合肥顺泓水利水电咨询有限公司,安徽合肥,231603)
高职高专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任务是培养应用型技能人才。随着产业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技能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但是,由于我国职业教育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重理论知识传授、轻实践技能教学,导致高职院校的毕业生职业技能有很大欠缺,就业率偏低。由此形成了企事业单位“用工荒”和大学毕业生“求职难”的尴尬境地[1]。
要从根本解决毕业生职业技能低的问题,必须大力提高教师职业能力和积极培养学生岗位能力。教师职业能力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核心。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教师的职业能力主要包括:教育教学能力、实践动手能力、教科研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四个主要方面。学生岗位能力主要指学生适应就业岗位需要,能完成及胜任岗位工作的基本能力,主要包括:岗位相应专业能力、实践技能、学习能力、协同合作能力等。
教师是学校的主体,是人才培养的执行者,也是最直接的引导者,教师职业能力的提升,对人才培养整体质量的提升至关重要。教师职业能力的培养及提升涉及到很多方面,要建立良好的激励机制,形成积极向上的竞争氛围,让教师自觉自愿努力学习,提高自身职业素质。在教学管理中应通过多种途径,提供教师学习、实践机会,为教师职业能力提升提供良好的基础平台[2]。
1. 严格的准入机制
在录用、选聘新教师过程中,注重对教师职业能力的考核。主要考核内容:思想品德、教学能力、实践操作能力、教科研能力等。高职教师选聘应以实践技能作为主要考核项目,对来自生产一线的应优先考虑。
2. 科学的引导机制
学院应建立公平、公正、公开的人才选拔机制及职称晋升机制,引导教师干实事、钻科研、抓教学。对在教学、科研、技能大赛中取得佳绩的教师应进行奖励,并定期实现末位警告或淘汰机制,科学地引导教师全身心投入教学、科研中[3]。
3. 良好的竞争机制
学院应定期举行教师讲课比赛及教师技能大比武等活动,在教师中形成良好的竞争机制。通过教学比赛及技能竞赛,提高教师自身的基本功,为胜任教学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4. 多途径的培训机制
学无止境,面对经济的飞速发展,知识更新换代非常快,教师必须不断地“充电”,才能跟上时代的发展,否则就会停滞不前。为提高教师的职业技能水平,组织了多种途径的培训活动:参与水利部、教育部相关培训活动;组织相关专家及生产一线的技能人才为教师讲解示范;定期安排部分教师去企业顶岗锻炼等。
学生岗位能力的培养涉及到很多方面,由于经济发展迅速,企事业单位对学生岗位能力的要求也变化很大,高职院校应采取动态管理的原则,尽量与市场同步,实时更新学生岗位能力培养计划。
1. 定期调查研究
坚持市场导向,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努力使专业建设体现时代特点。定期安排教师深入企事业单位进行调查、研究,针对特定专业岗位进行细致分析,在具备相应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强化岗位技能能力。根据专业岗位需求,制定出相应的专业教学计划。并根据市场对专业岗位的需求情况,动态调整能力培养目标,使学生真正适应岗位需求[4]。
2. 多途径办学机制
坚持社会参与、专家决策,尊重教育规律。安排部分专业由用人单位直接参与人才的培养模式、专业教材的设置、教学计划的制订以及成果的评估。授课计划及教学大纲制订好后交给任课教师实施教学。
与企业合作编写工学结合特色教材,课件、案例、习题、实训实习项目、学习指南等教学相关资料等有关网络资源,促进学生整体技能水平的提高。推行“双课施教”,即理论课教学在课堂进行,实践课教学一般在生产岗位或实训场进行现场教学或实训。
3. 合理的奖励制度
为提高学生学习热情,应设置合理的奖励制度。进一步完善奖学金制度,进一步完善大赛奖励制度。在技能大赛中对表现特别突出的可颁发相应行业技师证书。
职业院校应大力鼓励和支持教师参加和指导各类技能竞赛,促使他们迅速融入专业,持续提升技能水平和教育教学水平,进一步培养创新思维、动手能力、进取精神和合作意识。职业技能大赛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培养出高水准技能的学生,必需教师自身职业技能突出。
以职业技能大赛竞赛内容为模块,指导学生进行职业技能学习。在大一大二基础课与专业课的学习基础上,大三要求学生全方位学习职业技能,与水利专业相关密切的竞赛内容有:测量工、造价员、制图员、坝工土料试验工。要求学生系统掌握这四项基本技能,定期举行校内赛,检验学生学习成果。
通过技能大赛的训练,学生岗位适应能力得到有效提高,具备企业发展需要和完成职业岗位实际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5]。
硬件设施建设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基本支撑,是保征教学质量的前提条件。以培养职业技能、职业素质、技术应用为宗旨,以满足专业实践教学为目标,建设具有职业氛围的校内实训基地和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更好地培养学生技术应用能力和综合应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校内实训基地由教师搭建,重在培养学生基本技能,培养对所学知识的应用能力;校外实训基地由学校合作企业搭建,重在培养学生适应工作岗位能力及从事实践工作的能力。实训基地的建设加强了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缩短了学生适应新岗位的时间,很好地起到了学校到单位的转变衔接作用。
高职院校应选择与专业相关的、有一定规模、生产技术较先进、管理严格、经营规范、社会声誉好的行业企业合作。教学组织上与合作企业共同研究制订教学组织方案,校内教学注重与企业实训教学的联系。加强与合作企业的联合,进行技术开发、服务,建立并完善与企业联合进行人才培养、职业培训、技术服务的产学合作长效机制。
要实现高质量的职业技能人才培养目标,必须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以专为主、专兼结合的符合职业教育要求的师资队伍和教学管理队伍。
选送优秀中青年教师参加脱产或在职研究生学习,选派中青年教师到生产、管理一线锻炼,提高教师动手能力。引入本科以上学历的大学毕业生及中、高级以上职称的工程技术人员,聘请生产、管理一线有理论基础、有实践经验的专家和工程技术人员为兼职教师。
教学与生产、科研工作以及社会实践相结合是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的基本途径,是教育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的有效形式。学校要紧紧依托行业、企业开展学生“产学结合”的实训,培养“双师”素质教师,开展科技开发。聘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和专家作兼职教师上课或指导学生实训,以保证人才培养目标实现。
我国目前的证书体系虽然是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并行,建立高职高专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的互通机制,是构筑技术应用性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环节和制度保证。推行“双证就业”,即学生毕业取得毕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学院与管理部门合作,开展技能鉴定工作,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就业能力。考评人员由用人单位,企事业单位工程技术人员和学院考评员组成,从“应知”和“应会”两方面考核,重点考核学生职业技能,考核合格发给“职业资格证书”。几年来,“双证制”深受学生和用人单位欢迎[6]。
为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高职院校应不断地完善制度,调整运行机制,在技能大赛的引领下,进一步提升教师职业能力与学生岗位能力。多途径提升办学条件,加强硬件设施建设,为学生创建更好的技能实践平台。努力提升学生岗位技能水平,推行“双证”就业,力求与企业需求无缝对接。
[1]秦传江,徐益.论高职院校教师的职业能力培养[J].教育与职业,2009(14):53-55.
[2]孙正广,廖德伟,等.高职高专实用型教师能力培养初探[J].职教论坛,2012(2):68-70.
[3]陈年友,胡亚学.高职教师职业能力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5):16-19.
[4]宋争辉.构建大学生专业与岗位技能对接教学模式的探索[J].教育研究,2012(5):53-55.
[5]周建庆,王润霞,等.解析岗位技能标准,构建“岗证融合”专业课程[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2(10):56-57.
[6]李高峰.高职院校校金合作模式的分析与思考[J].成人教育,2009(9):3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