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情与理中训练冷静的趣味
——观高职课程体系建设有感

2014-03-20 09:55唐永伦孔美娜王君丽胡瑞明刘子贤
外语与翻译 2014年2期
关键词:理智趣味态度

唐永伦,孔美娜,王君丽,胡瑞明,刘子贤

(安徽工业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安徽合肥,230051)

早在2006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就明确指出: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在高职院校大力进行教育教改的过程中,为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教育部《关于充分发挥行业指导作用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教职成[2011]6号)和《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 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以及2012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均指出课程体系建设的重要性。

“纲要”和各意见对教育质量和素质教育反复提及,将其作为教育的战略核心和工作目标,并将“内涵建设”“全面发展”“以人为本”“能力发展”“文化传承”“文理交融”的思想提升到了战略的高度加以强调。[1]

学习首先要有科学的态度,科学的态度必是冷静的,只有情理均衡调和的人能够保持冷静,进而有效地思考。课程体系是训练学习能力的载体,高职课程体系需要帮助学生的情感和理智得到充分发展,培养其冷静的趣味,为其今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一、培养科学和冷静的态度是高职课程体系建设的重要任务

由于高职学生之间水平差距较大,教育资源相对有限,学生自发地学习、相互帮助与督促显得格外重要,因此高职课程体系不仅要传递技能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科学的态度,帮助学生获得自主学习的能力。学习必须有科学的态度——“根据事实推求原理,在紊乱中建立秩序,在繁复中寻求条理”[2],而科学的态度是冷静的态度,研究者要既能“入乎其内”,又能“出乎其外”,也就是兼有“体察入微”和“冷静超脱”的本领,便可以在极平常微细的事物中发现丰富的生机,继而获得无穷乐趣。

《大学》云:“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冷静的状态很接近于“安”——身心安详,从容有度。总结冷静的作用如下:冷静是有效地思考和收获精要的基础,而培养冷静的态度需要经过“知止、有定、能静”的阶段。首先是累积广博深厚的知识和经验,在详细观察事物和义理的过程中,激发自身的智慧,树立科学的思维方法(知止);全面深刻的理解使人明理而坦然,更易忠诚于自身的特点风格和发展状态,树立健全可行的人生理想,并坚定不移地精进求索(有定);在求道体悟的过程中,情感与思想蓬勃地生发、创新、重生,譬如草木在风调雨顺的环境中,长得枝条茂畅,花叶扶疏(能静);当到达情欲得其正而能与理智相调和时,心境自然冲和豁达,头脑足够清醒,风度便能镇定安详(能安)。

尤其在全球一体化和网络化的时代,人们处于信息漩涡之中,时刻接受各种刺激,似乎视野扩大,思维灵活了。这通常是假象。信息浪潮的冲击应使人们提高警惕,但血气方刚的青年人冲动和冒险远多于警惕和自我保护,只有培养出科学冷静的头脑和纯正的趣味,才能辨别真伪,稳住根基,自由成长。

二、在运用情感和理智中训练出冷静的态度

冷静是相对而言的,一个冷静的人临难遇险时仍能控制住情绪和行为,保持镇定,在复杂情形中剥丝抽茧,在可能的办法中权衡利弊,最终选择最合理的办法。一个冷静的人能够处变不惊,临危不惧,勇于面对,敢于担当。一言以蔽之,冷静是立身处世的基本修养。

什么人不能冷静呢?孔子一生以四绝“勿意、勿必、勿固、勿我”要求自己,告诉人们“不要主观臆断,而要实事求是;不要绝对肯定,而要辨证思维;不要拘泥固执,而要兼听则明;不要自以为是,而要自省不足”。我们发现,达不到这四个要求的人离冷静很远,本质上把自己看得太重,没有看清自己和他人的关系,也没有看清自己的角色和分量,总之就是缺乏自知。

自知既要能剖析自己的内心,又要能站在外部看自己的表现。前者为自省,后者为自制。常人遇到事情时,情绪冲在理智前面,先要控制情绪(自制)才有时间反省不足(自省)。自制必须有坚强的意志,自省则需要客观谨严的分析。除了自制、自省、自知,还需知人,能进入他人的内心去感同身受,看懂自己与他人、环境的互动,在两相比较中认识到自己的作用和地位。知人首先需要非凡的气度和胸襟,也就是同情和包容心。

可见冷静的人必能坦然面对自己和他人的优劣高低,而坦然需要高度的智慧。孔子曾说过:“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此处“耳顺”近似于坦然,孔子称自己到六十方能够坦然处事。常人如果没有刻苦的训练,恐怕很难拥有坦然的心境。不过从此处也能看出,坦然是人知识和经验积累、思想进步的结果,如果我们加以训练,是可以逐渐达到的。

人们往往认为从事自然科学的人容易训练出理性,而学习人文社科的人则情感丰富多变。哲学科学侧重理,人文艺术科学多侧重象。由于人文艺术教育是一种“象教”,它诉诸人类最基本、最原始也最普遍的感官机能,所以它的力量与影响永远比哲学科学深厚广大。但是理本寓于象,哲学科学的探索止于理,有时也要依于像;人文艺术的探索止于像,但也永不能违理[3]。人们需要在哲学科学的理性分析中感受客观与冷静,也需要在欣赏文学和其他艺术作品中让自己的情感得到慰藉和宣泄。

因此从情理两方面渗透教育,易于引起学生共鸣,加深学生的理解。情与理之中的情感来源于直觉(intuition),理智来源于知觉(perception)和概念(conception),直觉先于知觉,知觉先于概念,因此情感比较容易激发,而理智则需要引导和训练。以情达理符合人们的认识过程,是最好和最快的教育方式。

三、愉快培养冷静的趣味

和冷静相仿,趣味也是在相较之下才见差距,并没有固定的客观标准,极其艰苦的磨练也常显示出毫厘之差的区别。超常的冷静和纯正的趣味都建立在极其深厚的修养之上,两者都需要在情理调和、事实清晰、逻辑严密的思维状态下产生。事实上,一个豁达冷静的人必然拥有纯正广博的趣味,也必然具有广博的知识和经验。但区别是:冷静接近于理智和真实,趣味接近于情感与想象。若将冷静看成是一种趣味加以培养,便会觉得这艰苦卓绝的修炼过程充满了新鲜有趣的东西和妙不可言的滋味。

一个人要达到沉着冷静,实在不是很容易,辛苦的训练好比开疆辟土,须时刻考量情与理的极限,打破思想的局限,让情理交融贯通。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一个人如果善于在冷静的训练中发现有趣之处,加以欣赏、玩味,将这种艰苦的过程转化成一种生动有趣的体验,那么他便不再觉得训练辛苦难耐,处处可以主动训练冷静的趣味。

人生来兼具感情和理智,情热而理冷,合理地运用情智需要有客观、缜密、谨严的科学态度。这对于高职学生尤其重要。短暂的学习时间,既需要弥补基本修养的不足,又要做好步入社会的准备。究其关键,树立科学的学习态度才是其改善精进的基础。科学的态度必是冷静的,冷静地体察错综复杂、起伏变化的万事万物,察觉其中的条理、主次、秩序、规律、逻辑和道理。

大多高校课程体系中包含了专业课和基础课、选修课等课程,学习到什么知识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基础是领会到每门课的有趣之处、思考的逻辑和分析方法。以课程知识作为平台,训练学生的思考和分析能力,使其善于运用情感和理智解决问题。通过合理的课程配置,让学生的情感和理智都得到充分的发展,在此基础上塑造出学生冷静、坦然、从容的素质,才能为其全面发展打下基础。

[1]刘子贤.建设符合高职定位和特色的课程体系——一名高职教师的工作有感[J].教育学,2013(5):175-176.

[2]朱光潜.朱光潜全集(第1册)[C]. 北京:中华书局,2012:158-165.

[3]朱光潜.朱光潜全集(第6册)[C]. 北京:中华书局,2012:260-266.

猜你喜欢
理智趣味态度
失眠
态度
别人对你的态度,都是你允许的
夏天好烦 懒也能穿出态度
午睡的趣味
态度决定一切
妙趣横生的趣味创意
趣味型男
让你HOLD不住的趣味创意
青春有梦理智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