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师范大学青年政治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51;集宁师范学院幼师学院,内蒙古乌兰察布,012000)
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大力提倡,音乐教育在教学工作中的地位越来越受到教育工作者的重视。音乐是一种集表演、听觉以及情感等多种形式为一体的艺术,它通过丰富的内涵以及优美的旋律使人们从心灵上产生极大的共鸣。从古代到现在,人们对于音乐的喜爱从来不曾减退,尤其是儿童,他们了解世界的方式不多,其中听觉是一种重要的途径。音乐作为一种表达情感的形式,同时也是创作者与听众的一种沟通和交流,这正好符合了儿童对表达与交流的渴望,因此音乐很容易会受到儿童的喜欢。我国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提出应该加强学前音乐教育,帮助儿童在成长的过程中实现身心全面、健康发展。
学前教育是对幼儿后期,处于学前期的儿童进行的教育工作,其教育对象一般是三岁到六岁年龄段的儿童。学前教育属于启蒙教育的一种,启蒙期的教育主要是以激发儿童的想象力、创造力、以及情感意识等方面的素质为目的。我们知道,在幼儿的前期教育中,从胎儿的教育到儿童的成长期,摇篮曲、儿歌等音乐都是其重要的方式。在我国目前的教育工作中,大力提倡素质教育,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学生作为教育的培养主方向,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形式,能够很好的对感情进行表达,陶冶情操,且更具有亲和力,容易使儿童产生共鸣[1],因此在美育的教育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同时它对于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启蒙效果也是不容置疑的。儿童在学前期进行音乐教育的重要性主要提下在以下几个方面。
音乐本身就是一种具有引导性的艺术,它往往表达的是对于美丽的赞美。在学前期对儿童进行音乐教育不仅能使儿童充分感受到音乐给人的身心所带来的愉悦,同时还能以自己的思想对音乐中蕴含的美进行理解,教师通过一些具有审美趣味的音乐作品的教学,在课堂中充分利用可利用的元素,创造有趣的教学情境,让儿童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这个情境中,欣赏和感受音乐作品中所创造的具有美感的意境,这对提高儿童的审美情趣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1]。比如一首脍炙人口的《春天在哪里》,在教学前,教师可以先根据儿童的年龄和心理特征对教学意境进行创设,通过歌词让儿童描述大自然中的春天中的美景,如小燕子、花儿以及阳光、绿树等,随着音乐让儿童扮演自己喜欢的角色。这使音乐课堂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正好符合了这个年龄段的儿童活泼好动的特点,使儿童在这个过程中获得审美体验,感受音乐所传达的一种欢乐情感,在不知不觉中就提高了儿童对美的正确审视。
音乐作品是一种集合了多种表达方式和多个领域方面的知识的创作,其中包含有对美丽的大自然的赞美、对社会生活的感悟、对思想情感的表达等,一般我们给儿童接触的音乐作品是比较通俗简单的,但是在这些简单的音符中也同样蕴含着丰富的内涵。学前音乐教育课程可以通过一种儿童可以接收和理解的方式,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进而培养他们对学习的专注和认真,同时音乐作品所描绘出的另一个世界,对于拓展儿童对课外知识的了解和掌握,丰富儿童的生活常识有重要作用。另外,儿童音乐作品中往往有与现实生活相衔接的想象因素,其中在歌曲《飞呀飞》中,歌词就通过一种提问的方式提出了“小鸟怎么飞?飞机怎么飞?飞船怎么飞?”等问题,教师在对儿童进行这首歌曲的教学前,可以先询问儿童这些问题,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他们对其进行模仿,并通过多媒体教学工具对儿童进行展示,这对于激发儿童的探究心理和想象力具有极大的帮助,对儿童以后的学习和生活具有重要意义[2]。
音乐作品中还有一部分是与品德教育方面有关的,这些优秀的音乐作品中蕴含着着深刻的情感,对优良的传统美德进行了传递。在学前期对儿童进行这方面音乐作品的教学,不仅能够使儿童对音乐作品中所蕴含的思想情感有一定的领悟,同时还能使他们在行动上进行效仿,树立正确的道德思想理论[3]。比如《小乌鸦爱妈妈》以及《我的好妈妈》等都具有这种思想,这些音乐作品的教学使激发儿童的反哺意识,关爱和孝敬自己的父母,帮助实现品德教育,使儿童从小就形成健康、良好的道德品质。
就目前我国素质教育的发展现状来说,学前教育是其最为薄弱的一个环节。在社会上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私立幼儿园,这些幼儿园也都打着素质教育的旗号,开设了音乐课、美术课等美育教育课程,但是他们只是将其作为招生的幌子,实际上却只是找一些素质不高、专业技能不过关的教师来应付。学校在思想上的不重视必然会导致音乐教学的课程安排比较少,且硬件设施不健全,有的幼儿园只有一台电子琴或者根本就没有电子琴,很多儿童很少有接触琴的机会。另外,学前教育中太过于重视对音乐审美教育,而忽视了其他方面的教育和引导,使音乐教育的功能不能完全发挥出来。幼儿教师的个人艺术修养和审美水平对儿童的审美水平以及未来的素质发展具有非常大的影响作用,由此看来,音乐教育范式的改革需要从根本上做起。
随着素质教育逐渐深入人心,我国的学前音乐教育也在不断地在素质教育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但是由于一些传统观念的负面影响,很多人对学前音乐教育的认识还存在一定的误区。有些孩子的家长让孩子学习音乐单纯只是为了使其全面的掌握音乐知识和技能,因此对孩子的要求很严格,给孩子的学习造成很大的压力,这不仅容易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对音乐的学习产生厌烦的情绪,同时还不利于自身音乐素养的形成和培养。甚至还有些家长对于音乐方面表现的漠不关心,甚至还会阻止孩子在音乐上面的学习,这对孩子的全面素质发展是非常不利的。想要改变这种现状,首先,教师要通过沟通和交流使孩子的家长改变这些错误的观念,使他们能够充分了解音乐是一种艺术形式,以及音乐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进而能够在音乐的学习中给予孩子更多的帮助;其次,在课程的教学工作中,教师要将审美教育作为教学的核心,并在这个过程中通过音乐本身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使他们得到健康、全面的发展,并且在学习中得到快乐。
随着社会的发展,各个学科之间、各种文化之间的交叉越来越多,在这种多元化的发展背景下,音乐教育的发展和教育范式的转变也逐渐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在音乐中包含着各个民族的文化风俗、教育特点以及政治特征等。通过音乐,我们可以对各个地方、各个国家的文化特点等进行感知和了解,因此,我们更加强调无区域、无国界的音乐欣赏和创作。在音乐教学中,通过选择一些具有鲜明民族特点的音乐作品,对作品中的歌词旋律以及思想情感等特征进行生动、形象的解说,采用多媒体教学设备中图片以及视频等元素,使学生能够对地域性的多元文化产生一定的概念,并进行感知和掌握。其中不仅要使儿童对民族文化中的审美价值进行理解,提高儿童的文化素养,同时还要向学生传达对音乐应有的尊重,对每一个民族的音乐都要将其作为一种艺术来对待。这是帮助儿童形成良好音乐素养的必要条件。
在学前教育中教师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这在学前音乐教育中表现的更加明显,音乐教育需要教师在教材信息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儿童的积极性,然后对其进行引导。学前期的儿童年龄还比较小,他们并没有系统的思想和行为规范,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有计划、有目的的进行音乐教育课程的实施,加强对儿童的引导,进而实现学前音乐教育的最终目的。在学前音乐教育中,教师要将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作为教育的最终目的,通过音乐独特的魅力调动学生的审美体验和情感体验,这就对学前音乐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教师要具备扎实的音乐基本功,能够准确的运用一些乐器,具备一定的音乐理论知识和乐理知识等,同时还要具有较好的音乐分析能力和鉴赏能力,能够通过对音乐作品中所蕴含的思想价值和教育价值进行分析,并选择适合儿童年龄的作品对其进行教学;其次,学生对音乐教育的需求是对音乐审美情感的欣赏,因此教师自身的整体素质也要达到一定的要求。音乐教师要具有突出的音乐表现力,能唱能跳能弹能奏,还要有悦耳的嗓音,在舞蹈的时候要讲过力度和美充分融合起来,伴随着音乐的动作,以节奏为核心,在唱歌的时候也要对其情感进行完美的抒发,进而使音乐的魅力更加完整、突出的表现出来;最后,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教学方法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在教学中要注重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和鉴赏力。在对学生进行演唱训练时,要对其声音是否和谐,吐字是否清晰以及情感表达是否到位等进行了解和掌握。在对学生进行乐器的教学时要注重学生的基础功训练,通过反复的练习使其提高演奏技能。
学前音乐教育是教育工作的基础,只有给予它充分的重视,关注儿童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全面发展,才能使儿童的身心得到健康的成长。在之前的教育范式中,我们没有采用正确的原则和方式对儿童进行音乐素养的培养,在以后的教育工作中,我们要对其进行改革和转变,加强学前音乐教育工作中对儿童审美水平和全面素养的培养,使他们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能够走得更好。
[1]余进利,张雪.关于教师教育范式的思考[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45-47.
[2]任金杰,王涵.“主观主义”教师教育范式及其心理学基础——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解读[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0(6):83-85.
[3]李金霞.“审美”与“实践”两大音乐教育哲学思想在中国近现代音乐教育的体现[J].大众文艺(理论),2009(6):75-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