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玲玲
(蚌埠学院,安徽蚌埠,233000)
近年来,随着中国就业市场日益严峻,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问题越来越成为高校人才培养中关注的一个重点问题。如何把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实现两者的有效融合是当前各大高校普遍关注的问题。如果能够将二者巧妙结合,我们不难发现,不仅可以解决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的问题,同时也能有效改善当前就业竞争压力问题。因此现阶段必须找到二者的有机结合点,探索出一条有效的途径,恰当地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相融合。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是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全面发展的符合社会主义要求的接班人。而所谓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当代大学生依据社会经济发展需求,通过对自身的各种主客观条件进行各种测定与分析总结后,将自我发展与生存的规划相互结合起来后,科学地设计出职业生涯的整体规划,从而找到适合自身特点的职业目标和实现途径。大学生通过职业生涯规划设计,能够充分地挖掘出自身潜能,促进个人全面协调发展[1]。两者虽然各有侧重点和针对性,但是两者之间存在着共通性,紧密相关,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大学生是未来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人力资源,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也是面向未来社会的发展需求,培养符合社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而在培养过程中需要用正确的思想方法去引导和教育学生,使他们能够担负起未来社会发展的重任,这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挥重要作用实现培养目标的具体内容所在。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正是引导大学生通过对自我的职业生涯进行规划并将其转化为现实的综合性教育活动,为社会的发展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所以二者在教育目标上具有一致性。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主要是面对大学生,但每一位大学生因为自身的发展状况呈现出差异性,因此在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应该因人施教,针对大学生个人的实际情况进行教育和引导,以达到育人的目的和效果。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也是针对每一个大学生按照自身的职业理想和需求规划和制定符合自身特点的职业选择。所以,二者在教育对象上具有共同性。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涵盖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规范教育,体现以理想信念为核心、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在“针对大学生开展正确职业规划选择上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和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从而在受教育的过程中树立起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由此可见,“当前高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实际过程,从本质上说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逐步深化的过程,换句话说,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也是教会大学生能够正确寻找职业生涯规划方向的过程。”[2]因此,两者在教育内容上体现相通性。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变化,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呈现多元化发展的趋势,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严峻的考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从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解决与大学生密切相关的就业问题,让大学生在职业选择和规划的过程中,不断内化和提升自己对于国家和社会的看法,形成自己的价值判断,从而逐渐地将自己的职业理想和国家社会发展的方向相适应,适应社会的发展,这种内化和提升自我价值的过程增强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面对着日趋严峻的就业形势,如何扩大和促进学生的就业是目前高校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能帮助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拥有良好的心态和正确的方向,提高大学生职业道德素质和适应社会能力,更能帮助大学生在从事具体职业活动后提供远大的理想和目标,这是一个贯穿终身的影响人思想发展变化的重要途径。所以将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有效融合,不仅为解决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提供了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也为大学生走入工作后更好地保持持续良好的发展,提供了正确的方向。
当前,积极探索与实践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相互融合的有效途径,提供切实可行的操作步骤和方法,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和大学生的今后就业提供路径,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具体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早已强调指出,人的全面发展包括人的需要、素质发展和本质的全面发展,只有在这三方面同时得到发展,才能真正成长为社会的栋梁之才。然而长期以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高校的教育过多地关注人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对社会素质的要求有所忽视[3]。社会进步的关键在于人的社会素质的提高,而高校作为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主阵地,更应当担起重任,把对人的社会素质的培养和提高纳为己任。而当前大学生普遍面临着就业形势严峻的问题,就更加需要培养大学生的社会素质。所以,积极探索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融合的可操作性,探索出两者的结合点和着力点,是高校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解决的途径就是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为指导,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形成长效指导机制,以解决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遇到的问题。
校园是大学生学习、生活和交往的主要场所,健康良好的校园文化不仅能够塑造大学生良好的思想政治素养,同时也对自身的职业素养的养成提供精神方面的导向。在实际工作中,一方面高校可以通过各种校园媒体和社团,向大学生宣传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作用和价值,使大学生和高校都能认识到二者融合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形成重视该工作的共识机制;另一方面,充分利用高校校园的整体优势,将文化熏陶、专业教育和职业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不断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不仅能树立大学生崇高的职业理想,而且有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大学是学生进入社会的缓冲期,高校作为培养大学生进入社会的关键准备阶段更应该注重培养和锻炼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通过对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和锻造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高度融合。高校可以通过对学生的整个大学过程按照不同阶段开展启发学生职业理想、参加职业技能培训、举办就业程序讲座和组织专业实习实践,使每个年级都有不同的职业生涯规划活动,从而让职业生涯规划理念贯穿于整个大学的全过程,增强大学生对职业发展以及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思考,有效地促进和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课程教学目前仍然是高校教学的主体形式,在将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具体进行操作时,必须通过课堂教学这一主阵地和主渠道,发挥其重要作用。但同时也更加注重把学生的课外学习和社会学习紧密结合在一起,巩固学生的理论知识的同时更加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为此,从课程建设角度出发,配备一支高素质和专业化的师资队伍,达到让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能够顺利进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效果得到提高的目的,是必须而又有益的。一方面,高校要加强对思想政治工作者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相关理论与技能的培训,发挥主场优势,增强思想政治工作者的专业能力;另一方面,广泛吸收社会资源,寻求并引入专业的职业生涯规划人才,发挥他们的专长,让二者有效结合,形成长效的专业机制。
[1]黄一岚,黄新敏.试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58-62.
[2]龚萱.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业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对接[J].继续教育研究,2013(4):91-93.
[3]石书臣.人的全面发展的本质涵义和时代特征[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2):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