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长坤,王楠楠
(中南大学防灾科学与安全技术研究所,湖南长沙,410075)
目前,我国研究生群体日渐扩大,加之现有的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系统较为薄弱,存在心理问题的研究生日益增多,从而导致部分研究生产生极端思想。近来,国内研究生自我伤害、损害他人或社会利益的事件屡见不鲜。例如,2013年4月,复旦大学研究生遭室友投毒,经抢救无效死亡,这不仅给受害者家庭、学校带来沉重打击,而且对社会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因此,目前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心应该是如何在导师负责制下预防研究生极端思想的产生。
作为研究生在校期间的第一负责人,导师不仅要指导研究生进行学术研究,更要对其进行德育及心理健康教育。可见,导师在预防研究生极端思想的产生上起至关重要的作用[1]。笔者通过对比不同阶段研究生产生极端心理的原因,分析在导师负责制下,导师在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的作用,并探讨如何有效预防研究生极端心理及行为的产生。
研究生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一方面,这个群体文化程度较高,并有着良好的心理素质与较高的思想品质;另一方面,由于社会及家庭对他们抱有较高的期望,使得研究生在面临困难与挑战时,产生强烈的心理冲突及较大的心理压力。而当这些冲突与压力累积到一定程度时,极有可能转化为心理问题,甚至使之产生极端的思想及行为[2]。
笔者从学业、经济、人际交往和就业四个方面[3],分别对刚入学的研究生及面临毕业的研究生进行调查,并通过分析调查结果得到不同阶段研究生产生极端心理的主要原因。
对于刚入学的研究生而言,主要的任务是学习学校安排的课程,并顺利通过考试。而在大多数高校,期末考试的成绩是研究生评优、评先的标准。因考试发挥失常使得成绩不理想,从而导致奖学金等荣誉未能获得,是少数心理素质较差的同学产生自杀或伤害他人等极端思想的原因。然而,对于即将毕业的研究生而言,完成毕业论文是其最主要的任务。未能按时完成毕业论文或未能顺利通过毕业答辩,可能导致一些原本就具有较大心理压力的毕业生产生自杀等极端心理。
对于各个阶段的研究生而言,由于年龄偏大、自尊心较强,因此他们希望自己能够经济独立,不再依赖家庭。而高额的学费及日常消费,导致大部分研究生仍离不开家庭的经济资助。加之与身边已工作的同龄人相比较,部分同学便会产生通过非法手段来获得经济来源等极端的思想。
对于刚入学的研究生而言,由于年龄、家庭和专业背景之间的差异,使得研究生群体内部缺乏沟通与交流。加之彼此性格间的差异,使得该群体易发生冲突。而一旦发生冲突,产生矛盾,少数性格暴躁、要强的同学便会产生报复心理,进而产生伤害他人的极端思想。然而,对于那些经常独自进行学习与科研活动的研究生,由于常年不与陌生人打交道,使得他们在找工作或工作过程中待人接物难免会出现一定程度的偏差,以至于产生自卑感。日积月累,自卑感被无限放大,便产生了轻生等极端心理和行为。
相对于刚入学的研究生,即将毕业的研究生在此方面压力较大。随着研究生招生人数的扩大,研究生毕业人数逐年上升,国内就业竞争压力日益加剧,使得一些正在求职中的研究生产生一定程度的焦虑与不安。这使得少许自我期望过高的研究生,在求职过程中屡次碰壁,以至于对自己和社会丧失信心,从而产生自杀或报复社会等极端心理。
从以上四个方面可以看出,对于刚入学的研究生,学业及人际交往是产生极端心理行为的主要原因,即将毕业的研究生产生极端心理行为则多是因为经济与就业方面的压力。
导师负责制下,导师作为研究生在校期间的第一负责人,不仅负责指导研究生的业务学习,还要促进研究生思想及心理上的健康成长。就目前国内大多数导师的资质而言,虽然尚不具备专业心理辅导人员的能力,但由于导师在其学生心目中具有较高的威望,且关系着研究生的整个培养过程,因此能够及时地发现研究生潜在的心理压力,并通过平时的关心与疏导便可能有效化解其心理潜在的问题[4]。同时,在日常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导师通过适时的心理健康教育,便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加强学生的自我完善意识,提高其心理承受能力。
在导师负责制下,为了更好预防研究生极端思想的产生,除了研究生自身不断进行自我教育以外,导师的作用至关重要。
首先,研究生导师在做好学术指导之外,还应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并将其贯穿于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通过定期的谈话与交流,从学生的言行举止中洞察学生的心理轨迹,并针对不同阶段的研究生进行相应的心理疏导。其次,导师在传授知识时,应正确定位师生关系,树立导师的榜样作用。通过组建一支团结、进取的队伍,充分发挥研究生互帮互助的作用,在体现集体力量的同时,尊重个性的发展。最后,在研究过程中培养研究生的意志品质,使他们在成功和失败中磨炼自己百折不挠的意志与品格,从而帮助其正确挫折观的树立。除此之外,导师应在做好“助研、助教、助管”的“三助”政策[5]的同时,在自己能力范围内,帮助研究生解决经济困难。
总之,研究生导师要明白自身对其学生的重要性,明确自身在研究生教育中的定位。通过借助学校与社会的力量,加强对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时刻做好研究生极端心理行为产生的预防工作,保证研究生在校期间能够健康、全面地发展。
当前我国高校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问题是实效性不强,其资源未得到有效利用,而国外部分国家在这些方面已做了很多实践探索。因此,通过借鉴各国行之有效的经验,寻找出适合我国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手段和体制,是今后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1]李棕松.导师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作用[J].实践与探索,2012(4):293-294.
[2]陈春燕,陈城.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长江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1(1):112.
[3]王艳,房超.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探析[C].哈尔滨:全国第十届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学术交流会,2007.
[4]季明,郭晓东,鲁越华.导师负责制与研究生德育工作[J].中国农业教育,2007(6):18-20.
[5]郭锡熔.论研究生导师带教的新职责——心理疏导[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351-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