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冉
(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信管学院,江苏徐州,221140)
该教学模式的心理学理论基础是美国杰出的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Bloom (1956)提出的掌握性学习理论[1]。他指出,如果学生们接受到理想的教育,得到了足够的学习条件,那么绝大多数学生是能够掌握学到的内容,达到学习目的的。这里的学习条件是指学生学习并达到掌握所学内容必需的时间、给予个别辅导和重新学习的机会等。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通过入学测试将新生分为 C班(由艺术类、注册入学生、对口单招生组成)、B班、A班(年级前100名)3个层次,分级展开读写译和视听说等基础课程,课堂教学、教学目标、教学要求、教学内容皆分层次,这正是掌握学习理论的重要内容,也是实施掌握性学习理论的基础性工作。
该教学模式的语言学领域理论依据是 Krashen 提出的语言输入假说理论[2]。Krashen 认为,语言输入必须遵循“i+1”原则。把学习者当前掌握的语言知识水平定义为“i”,把语言发展的下一个水平阶段定义为“i+1”,只要有足够的可理解的易语言输入,语言水平就可以从“i”发展到“i+1”,假设学习者接触到的学习材料难度大于“i+1”,学习阶段成果将会出现缺口,难以达到学习效果[3]。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根据学生入学英语基础将学生实施分级分班教学,有针对性地设定教学目标和教学模块,对不同语言水平的学生的需求进行教学过程设计,各个模块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按照学生的水平、爱好、特长和专业需要实施教学。
该教学模式的社会学理论基础是融合了皮亚杰“自我建构理论”和维果茨基“社会建构理论”的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理论强调个体的主动性在建构认知结构过程中的关键作用,并倡导在认知过程中发挥个体的主动性,构建与学习有关的真实世界的情境。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一般包含四大要素,即情境、协商、会话、和意义建构[4]。随着多媒体网络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人们发现其特性和功能最有利于这四大要素的充分体现。按照这一理论,X高职院校通过网络平台的建设,使学生课外进行网络自主学习,一方面为学习者创造一种真实的学习情境;另一方面也为超越地域的合作学习提供可行条件。在网络环境下,不同时间、不同地域的师生可以在网络平台上互动,针对共同感兴趣的学习主题进行探讨,拓宽学生学习的领域和范围,实现学生个体自我构建知识结构的过程。
通过入学测试将新生分为C班、B班、A班3个层次。C班(由艺术类、注册入学生、对口单招生组成)按基础要求组织教学,B班按一般要求组织教学,A班(年级成绩为前100人)按较高要求组织教学。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把过去以单一的课堂教学为主的高职英语课程改为课堂基础教学、网络自学提高课程和语言拓展课程,形成一个完整的高职英语课程体系,确保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英语应用能力方面得到充分的训练和提高。基础课程课堂教学的教学目标、教学要求、教学内容按上述分级要求分别制定。C班的学生由于英语基础比较薄弱,选用的教材是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的《21世纪大学应用英语》,B班的学生选用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新编实用英语》,A班的学生选用外研社出版的《新视野大学英语》;语言拓展课程模块由“综合英语类”“英语语言技能类”和“语言文化类”等系列选修课以及以各项竞赛、英语活动构成;网络自学提高课程模块即学生网上学习资源库(英语在线,英语教学资源库,在线答疑,时事新闻阅读,精品课程视频点播等),使用平台为高等教育出版社的大学英语学习系统。各个模块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按照学生的水平、爱好、特长和专业需要实施教学,给学生更大的选课自由度,三个模块同时进行,逐层递进、按需选择,在强化学生英语基础知识的前提下,注重培养学生的英语实际运用能力和基本文化素养。
C-E-E教学模式,C(class)指课堂教学;E(elective)指以英语选修课及英语社团活动为依托的学生自选系列课程教学;E(extra-curriculum)指课外网络自学、课外辅导教学。
1. C——课堂教学
按照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周课时四学时。包括:2学时读写译+2学时视听说。全体学生一致。读写译(2学时)由各班任课老师课堂授课,精讲多练,加大语言输入和输出。视听说(2学时)由教师结合学生课外网络自主学习情况,重点督导和抽查视听说自主学习中的重点、难点,介绍听力技巧和策略等;同时加强学生的口语训练,提高学生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
2. E——自选系列课程
包括“综合英语类”“英语语言技能类”和“语言文化类”等系列选修课以及学院英语社团活动,时间安排在晚上或者周末。其中A班学生规定每学期必选一门英语选修课以及参与每周一次的英语社团活动,B班学生规定每学期或必选一门英语选修课,或参与每周一次的英语社团活动,C班学生不做硬性规定,鼓励参加。
3. E——课外网络自学及辅导教学
网络课堂既是读写译课的延伸,也是视听说课的自主学习。学生利用网络课堂进行系统学习,借助网络自主学习系统补充教师课堂上因课时限制而无法完成的知识,如统一测试,完成课后作业,补充背景知识等;另外,学生要根据教学进度,自主完成视听说学习任务,学有余力的同学可以借助语言教学中心的其他外语资源进行在线学习。组织任课老师进行在线辅导答疑。在语音室正常开放时间范围内,A班学生规定每周至少在语音室完成不低于2小时的自学及辅导课程,B班学生规定每周至少在语音室完成不低于1小时的自学及辅导课程,C班学生不做硬性规定,时间自定,学期末根据语音室管理平台总计数据,列入期末总评考核。
学生除参加期末考试外,也参加专门为检测培养学生语言运用能力而设计的听力测试、口语测试、词汇测试、阅读测试。为了强化学生英语应用能力,在考试中注重应用能力的测试,加大主观题的比例;注重形成性考试和终结性考试的结合,注重各单元测试成绩、自主学习成绩、平时课堂成绩与期末考试成绩的结合;严格考试管理,由专门小组负责出题、试做,集体流水阅卷、杜绝阅卷中的不公正现象。
为加大对学生形成性评估学习的考核,将ABC级学生的平时成绩提高到占总成绩的 50%,其构成要素统一规范为:作业 10%+单元测试 10%+学科竞赛 10%+课堂出勤及表现5%+选修及社团活动参与情况 10%+网络自主学习情况 5%。平时成绩由教师根据学生的课后作业完成情况、单元测试情况、学科竞赛情况、课堂参与表现情况、选修或社团活动参与及自主学习情况共6项情况打分。任课教师注意学生平时成绩来源数据、资料的采集工作,力争做到公平、公正、公开。在该课程结束最后一周,要向全体学生公布,做到学生无异议。
三模整合一体的“C-E-E”教学模式具有明确实际的教学目标。新生入学初,任课老师会针对不同层次的班级学生需求进行全面的了解及分析,包括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动机、学习风格、学习方法、学习情感等,在此基础上帮助每位学生制定本学期阶段学习目标及学年目标,进一步进行针对性的教学[5]。由于近年来学院生源多元化形势不断扩大,学生入学时英语水平差异明显,根据新生入学英语测试成绩及专业要求确定教学目标和与此相适应的教材、教学方法、教学进度,依照教学目标组织教学活动,使学生有计划、有安排、有指导地参与语言学习和语言实际运用的各种活动,有目的地进行语言技能实际运用的训练,很好地满足各类层次学生的需求,对学生知识结构的合理构建、综合运用能力的加强和整体水平的提高起到良好的推进作用。
三模整合一体的“C-E-E”教学模式创设了自主宽松的学习环境。它使学习者在追求学习目标和解决问题的活动中可以使用多样化的信息资源和工具手段,并提供相互合作和支持的场所[6]。强调学生学习知识的情境性,使学生在指定情境下完成学习任务,解决现实问题,并为他们提供网络交流机会。学生利用网络课堂进行非结构学习,学习者在充分了解自己英语学习水平的基础上,发挥个人潜能,挖掘个体兴趣,自主创新构建,主动建构自身的知识体系。在此过程中,教师只起辅助作用。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S].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Bloom,B. Taxonomy of educational objectives,the classification of educational goals[C]// Handbook I:The Cognitive Domain. New York:Longmans Green,1956.
[3]Ellis,Rod Understanding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78-90.
[4]罗立胜,李子男,葛岚. 克拉申语言输入说与外语教学[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4):71-74.
[5]何克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育的理论基础[J].电化教育研究,1997(3):3-9.
[6]陈坚林.计算机网络与外语课程的整合[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0:74-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