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编辑如何做好作者工作的几点思考

2014-03-20 02:31何彩章
外语与翻译 2014年4期
关键词:档案库书稿队伍

何彩章

(中南大学出版社,湖南长沙,410000)

当代作家蒋子龙在他的文章《水泥柱里的钢筋》里,有这样一段描述:“小说是作家写的,可是作家碰上一个什么样的编辑,很有可能会决定他的作品的成败,作家在动笔前心里是有根的,作品完成之后心里又往往没有根了,很想听听别人的意见。独具慧眼的编辑,既不捧杀,也不棒杀,而且帮助作家找到作品的真正的根。……作家是锤头,编辑是锤把;作家是水泥柱,编辑是水泥柱里的钢筋……”[1]从这段话,我们可以悟出:作者与编辑紧紧相连,作者离不开编辑。

某出版社的两位知名编辑先生曾去北京物色作者,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过这样一段话:“出版社策划优秀的选题固然不易,为此选题组织作者更是难中之难,因为既有较高的专业水准,又能将文章写得深入浅出、生动且有趣且富有科学精神的撰稿者,实在是少之又少。”从这里可以看出:编辑同样离不开作者,而且更加依赖于作者。如果一个编辑拥有一支优秀出色的作者队伍,那么这支队伍必定为编辑带来实力和声誉。难怪乎鲁迅先生以不惜“割碎”生命的精神来培养作者。

编辑与作者紧密相连,互相依存,编辑与作者的关系是鱼水关系。作为一名编辑,如何使这种关系融洽、有效,为我所用;如何抓好一支作者队伍,是一直摆在编辑面前的课题。根据本人多年的编辑工作实践和其他许多编辑的经验,笔者认为,要做好这方面的工作,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广泛联系作者,深入了解作者

为了做好出版工作,编辑要有广交朋友的兴趣与热情,积极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学术活动等。广泛联系专家、教授、管理人员、生产人员等等,对作者进行调查研究工作。调查了解作者的渠道很多,通常情况下,是请熟人、朋友介绍引荐,有的是到相关单位去了解,直接去访问作者等等。我认为给自己的作者建立档案库是比较好的办法:把同自己专业有关的作者,每人立上一个户头,将他们的研究成果,比如什么时候在什么报刊发表过什么文章,在哪个出版社出版了什么著作,在什么地方做过什么内容的演讲或讲座,报刊杂志对他们的介绍和评价等,都可一一对应记录在相关作者户头上,日积月累,编辑对作者的专业特长、研究项目、学术水平等等,就会有比较深入的了解,编辑需要组织作者队伍时就有了详实可靠的资料。在建立作者档案库时,不必急躁。开始的时候,也许作者数量不多,资料不全,看起来不成一支队伍,但只要有耐心地坚持下去,就会不断发现新的对象,逐渐丰富作者档案库。建立作者档案库看起来麻烦,也不是编辑的当务之急,而且也有可能编辑的主观愿望不能变成客观现实,档案库中的作者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最后也不能为我们写稿,即便如此,我们也不能放松建立作者队伍这项基本建设工作。因为做好了这项工作,我们的选题计划才能够比较顺利地落实下来,组织来的稿件,其质量才会有保证,至于有的作者最终也不能为我们写稿,我们的工作也不能算是白费,因为编辑对于学术动态、对有关的信息还是需要掌握的。

要广泛、紧密联系作者,编辑要不怕麻烦,要主动进取。对于正在写作的作者要密切关注,掌握写作进程;对于那些热心出版事业又有专业特长的人,即使不是作者,未能约稿,也尽可能不失联系。对于一些老作者,即使未约新稿,也要经常联系,因为老作者了解出版工作的情况和要求,往往能提示一些重要的学术动向或一些重要的社会信息,以及选题线索和组稿对象。对于新发展的作者和年轻的作者,应该尊重、热情、帮助,积极培养,不断壮大自己的作者队伍。

二、精心改稿,甘做嫁衣,取得作者的信任

编辑和作者建立深厚友谊的基础是共同努力,出好作品。作为责任编辑,要保证自己编辑加工的书稿,不出理论差错、政治差错、常识性差错和技术性差错,这是最起码的要求,是必须做到的,但不能以此为满足,而应该使自己负责编辑加工的书稿有深度,有新意。仅仅提出稿件的不足也是不够的,必须通过个人交谈、邮件往来、稿上加注等方法,向作者具体指出,如应该如何安排书稿的框架结构,应该增加或阐明哪一种新观点、新思想,应该补充什么样的事例,等等。有的编辑甚至把自己多年研究的成果,把自己深入调查得来的材料,把刚刚听到的新精神、新信息,统统改在稿子上,以充实、丰富作者的书稿。这样,作者写了好作品,使读者得到了益处,作品得到了社会的认可,而编辑,虽然花费了大量的劳动和心血不但没有署名,还因为职业道德的关系,连修改了什么,增加了什么,也不能在人前乱说。真如人们所说:编辑具有蜡烛精神,燃尽自己,照亮别人,是为他人做嫁衣的,是“无名英雄”。也正因为做出了好“嫁衣”,真正当了“无名英雄”,那么编辑肯定会取得作者的信任和尊重,只有这样,编辑和作者才能建立深厚的友谊,而长久地合作下去。有的作者在写出优秀之作时,面对其他约稿者优厚的物质条件的引诱,仍坚守信义,毫不动摇,这与一个编辑的魅力是分不开的。

三、诚恳帮助,解决问题,保持友谊

在我们的作者队伍中有各种各样的作者。新的作者由于缺乏写作经验,应当积极培养,热情帮助他们提高写作水平;老的作者有写作经验,但也有进一步提高的问题;有的专业工作人员,其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很丰富,常常因写作经验不足,时间不充裕,难以将他们的宝贵经验系统地总结出来,写成书稿,对这样的作者,更要多给具体帮助。尤其在社会科学领域内,往往还有这样的情况:如一位作者深入到某学科领域,深入到他感兴趣的某具体问题来执笔写作。这个时候,他由于钻到专业里太深了,而不想到是在给谁写作,他这种专业作品会有谁来读,在这种情况下,尤其需要编辑帮助作者,把作者所要表达的专业内容,处理得能为读者所了解,使之具有可读性,换言之,就是编辑帮助作者正确处理和解决读者的接受能力。

编辑和作者都有一个共同目标:出版优秀作品。但由于职责不同,角色不同,难免存在矛盾。这种矛盾常常表现在如何掌握书稿的质量标准问题上。什么样的书稿才符合质量要求,可以接受出版?一般说来,一个严肃认真的作者,只有当他自己认为可以出手的时候,才会交出书稿来,可是经编辑一审读,却发现不少问题,需要作者进一步修改,提高质量。大多数情况下,作者可以接受,并能按要求修改书稿。但有时在某些问题上会与编辑看法不一致,这时编辑就要认真考虑作者的意见,只要作者的意见有理有据,论点正确,就应接受,修正自己的看法。如果作者的意见不正确,编辑既要坚持原则,又要耐心说服,争取达到一致。如果编辑对于所争论的问题并无确实的把握,那就不要主观武断,强加于人,而应采取科学态度,向水平更高的人去请教,把问题弄清楚,将矛盾解决。有时看法不一致,并不涉及书稿内容实质,而只是表达方式或者个人风格问题,只要内容好,文字通顺,理解上不会出现歧义,编辑就不必强求作者去修改。

四、出精品,创一流,吸引作者

作为编辑,要敢于抓当前社会上最有影响最有成绩的一流作者。对这样的作者,要以编辑人员的诚恳和热情,对书稿的负责精神和对其作品的研究和了解,去团结他们。一个编辑要以自己的见解、胆识、作风和工作态度去吸引他们,联络他们。有了一流作者,一流的作品,那就能吸引更多的好作者。

五、努力学习,丰富自己,做作者真正的朋友

我们的作者大多是专家、教授、学者,或者是有实践经验的科学人员、管理人员、教学人员,即使是资历不深的年轻人,也多是学有专长的实干家,他们的丰富知识和宝贵经验,都是值得编辑学习的。另一方面,当代科学知识日新月异,新学科新门类层出不穷,编辑得努力学习,丰富自己,只有这样,编辑才能真正同作者对得上话,才能谈得上与作者平等地交流思想,交流学习心得,也才能与作者做真正的朋友。

每个成功的作者和每部成功的作品背后都有一个编辑,每个成功的编辑背后必有一支优秀的作者队伍。作为一名当代编辑应能从仅能为人做嫁衣的被动地位摆脱出来,从终日“编织”的“作嫁女”,变成独具慧眼的“伯乐”,从而发现、培养和拥有更多的“千里马”,在出版的大舞台上争唱主角,与作者一道带动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前进。

[1]蒋子龙.水泥柱里的钢筋[J].编辑之友,1983(3):79.

猜你喜欢
档案库书稿队伍
顾炎武谢鼠
数学说理,怎么说
电影胶片档案库的消防自动灭火系统
科技书稿的逻辑性审查方法归纳
新形势下加强党务档案管理工作探讨
福州某档案库恒温恒湿空调设计
谈“瑰宝”档案库——敦煌莫高窟的历史及保护管理
关于《中国杂文》(百部)答问(之五)
还剩多少人?
“五老”队伍大有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