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彩霞
(黎明职业大学轻纺工程学院,福建泉州,362000)
高职院校学生的综合素质较低,与普通高校学生相比竞争力不足;容易存在职业定位不准确、期望值较高、求职不积极主动等倾向。为此,高职院校开展旨在提供就业信息,培训学生求职方法和技巧的就业指导课,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高职院校的学生就业。但实施多年来,笔者发现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透视出种种问题,就业指导课的效果对树立学生正确的就业观、有效促进就业等方面没有完全发挥。为此,本文将对高职院校就业指导课程教学的问题和对策进行分析探讨[1]。
就业指导课是为适应社会发展变化,满足社会人才需求,旨在运用国家政策导向对就业学生开展就业辅导的辅助性课程,具有阶段性、系统性、实用性和针对性等特点。就业指导课随着我国大学生“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就业制度改革而诞生。1995年,教育部把该课程纳入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系列,2007年教育部明确提出高校要切实把就业指导课程建设纳入人才培养教学体系。据统计,目前我国 90%以上的高职院校开设了就业指导课,课程内容包含国家就业政策指导、就业择业技巧、面试心理技巧、就业资料准备、就业观念教育等方面。
当前,高职院校从上到下对开展就业指导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院校领导层面没有真正认识到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甚至有时候认为这样的课程没有开展的必要,例如在课时安排上,尽管文件要求,“各高校要依据自身情况制定具体教学计划,分年级设立相应学分,建议本课程安排学时不少于 38 学时”,但实际很多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课课时低于38学时,课时明显不够;教师层面对就业指导课的重要性认识也不足,思想上懈怠,没有像其他专业理论课那样下功夫去备课,导致对课程内容的讲述流于形式,实效性没有被充分发挥,对学生就业的促进作用不明显。据调查,很多高职院校至今仍把大学生就业指导课列为选修课,教学安排也是极为随意,学生层面由于这样的课程有时候不占或少占学分[2],很多学生从思想上也不够重视该课程,实际表现为经常缺勤或不去,在这些课程中要么睡觉、要么玩手机等。大多数学生只是被动接受该课程内容,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认为实践中就能学习到该课程内容,对其今后的毕业就业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一方面,就业指导课课程内容缺乏针对性,由于《大学生就业指导》相关的教材版本较多,使得各高职院校在教材的选取上随意性较大,各不相同,这些部编或省编教材大多内容陈旧,多数没有根据市场和就业需要进行与时俱进的修订,甚至有些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课程根本就没有教材,更不用说根据高职生自身的特点和学科特点以及针对新的就业形势的针对性的自己编制教材,现有的教学课程内容的大纲、计划和分时学分数安排都不科学,缺乏针对性。
另一方面,实用性不够,根据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发现多数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课重理论、轻实际。很多课程教学仅是走过场,采用的教学形式仍旧是“满堂灌”的陈旧形式,案例教学和实际情景教学较少,课程互动性和个性化指导性较差,存在着“为完任务而教学”的倾向,与实践的联系也仅是简单的组合,理论和实践脱节严重。
多数高职院校没有通过正规的招聘专门用于开展就业指导课教学的专职教师,仅是一些辅导员、分管学生工作的书记或班主任或一些任课教师兼职实施就业指导课教学,这样不仅精力上难以保证就业指导课程的实效,而且这些教师多数是政工干部而非科班出身,未接受过专业系统的就业指导培训,理论知识极为欠缺,离专家化、职业化的目标相距甚远。特别是师资队伍的稳定性非常差,一部分有着理论和实践教学经验的辅导员往往工作两到三年就会转岗[3]。此外,当前高职院校的开展就业指导课的教师数量相对学生而言不足,工作量大,因此面对繁重的指导工作存在粗略应付现象,对学生针对性的就业指导难以保证。
当前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课程多数依旧是空洞的理论讲解,当学生真正面对求职、招聘和面试时,还是感觉无从招架,尽管依托学生社团或学生管理部门开展了诸如“创业设计大赛”“专业技能竞赛”“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等活动,但这些活动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不足,与社会需求脱节,难以保证与学生身心的协调发展。
针对高职院校就业指导课教学存在的上述问题,本文针对性地提出以下完善高职院校就业指导课教学的对策建议,主要有:
首先,高职院校领导要重视和完善就业指导课教学机构,从思想上真正认识到就业指导课对高职院校学生就业的有力促进作用。实际工作中,一方面要监督就业指导课程的开展情况,保证就业指导课程的开展学时,就业指导课纳入到全校的整体教学计划中;另一方面要设立高职院校就业指导部门为主体,学生管理部门和教务部门为辅助的就业指导课程组织机构,在课时安排、教学计划和教师安排等方面进行系统的研究和细化,并且要建立科学有效的考评反馈机制。
其次,高职院校教师要从思想上真正认识到就业指导课在学生就业中的重要作用,重视教学安排和教学准备,同时要指导学生重视就业指导课的学习,因为这对其就业健康心理的形成、就业技巧的掌握和面对就业时处变不惊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要通过入学教育、就业讲座等引导他们端正学习态度,重视对就业指导课的学习。
首先,高职院校就业指导课要与时俱进,深入分析高职院校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学生对就业指导的服务需求,尽量编制“适销对路”的就业指导教材,以针对性地开展就业指导课程教学,科学安排就业指导教学课程的大纲、内容体系和分值安排等,有针对性地开展就业指导课教学。
其次,要提高高职院校就业指导课实效,在教学方式上,采取多样化的灵活教学,通过案例教学、名师讲授、实际情景模仿等形式充分调动高职学校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充分参与到教学中来,并从教学中吸收获取就业经验,从而提高就业指导课实效。如在“自我探索——性格”的教学中,可以引入“你是谁”——你是《奋斗》里哪种人?这一案例。让学生思考自己是哪种人,是有后援的陆涛,还是安于现状的向南,还是纯粹的机会主义者的华子,还是具有个性,极有才华,极度疯狂的夏琳,还是居家女人的典型代表杨晓芸,还是最最实际的人露露,并且分析这些人物的性格特征,以案例激发学生对自己未来就业的思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由于就业指导涉及教育、管理和心理等多种学科,其技术含量非常高,因此,要在师资队伍的专业化上下功夫,加大对专职教师的培养力度,从数量上保障就业指导课教师的足额配备,从质量上要通过系统专门的培训保证就业指导工作人员理论知识和业务能力的具备,以提供给学生高效、快捷有效的就业指导服务;要在职业化上下功夫,要打造专兼职相结合的就业指导师资队伍,既要鼓励现有教师和相关管理人员兼职承担就业指导课教学任务,又要充分利用校外资源,通过严格的岗位招聘具有科班背景的专业就业指导课教师,还要邀请相关就业指导专家、学者或公司人力资源负责人等为高职院校学生提供专题讲座,条件成熟后,可以成立专门的就业指导教科研机构,专门研究就业指导理论和教学,从而形成一支专业化、职业化的高素质师资队伍。
理论上,就业指导课包括择业、创业和就业指导,要注重理论和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就要对这三块指导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在择业指导上,要向学生深入分析介绍现代职业教育和社会经济发展对从业人员的能力、素质和知识要求,让学生清楚就业需求;创业和就业指导要指导学生充分认识自身能力素质和实际工作岗位的需求差距,不要一味追求自己的个性化选择,要通过提高职业能力、素养、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等提高自己就业的能力和本领。如在“自我探索——兴趣”这一课,可以 CCTV12的职业生涯规划—心理访谈为切入点,让学生思考自己是坚守自己的兴趣,还是在没兴趣的领域挣扎,或者可以以“美国商人和渔夫”的故事为切入点, 让学生看到两种完全不同的价值观和职业,从而引领学生对自己价值观的探索,以帮助学生决定职业选择的方向。此外,就业指导课程还应开展社会学、心理学和公共关系学等学科,帮助学生有效理解教学内容。
实践中,要根据高职院校学生的身心特点开展阶段活动,让学生从踏入校门就要明白高职院校的技术技能型培养目标,将来要就业甚至要创业,形式上可以邀请校友介绍创业经验,邀请企业领导人到校访谈等,还可以开展职业生涯设计大赛等,帮助学生认识就业实践,以有效地结合理论,还要尽可能联系顶岗实习让学生真正深入社会实践,为毕业阶段的择业、就业和甚至创业提供理论和实践准备。
[1]支卫兵.高职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教程[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0:9.
[2]陈姗姗.浅析民办高职院校就业指导课程的改革[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2(10):64-66.
[3]鲁梁,黄荣.关于高职院校就业指导课程的思考[J].经营管理者,2013(10):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