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息性课堂教学的评价指要

2014-03-19 17:12邹丽琴
江苏教育·中学教学版 2014年2期
关键词:赛课反思性全息

邹丽琴

我校举办的这次赛课活动主题为“立足生态”,核心思想是以生为本,即课堂如何促进尽可能多数的学生的主动学习;“探索全息”,核心思想是以点带面,即课堂如何以有限的教学时间实现课程要求的完整;“走向高效”,核心思想是低耗高能,即课堂如何优化组合教学流程以达到单位时间内效益的最大化。

借鉴有关课堂教学评价系统,我们出台了本次主题赛课三个维度的10条细则,“生态”指向为“学生活动的形式与质量”“课堂氛围的营造与适当”“师生互动的程度与效果”;“全息”指向为“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设计”“教学对象的全面与兼顾”“教学内容的典型与辐射”“时间分配的科学与合理”;“高效”指向为“课堂容量的适度与集中”“教学反馈的掌控与机动”“三维目标的落实与达成”。

在对本次主题赛课经验梳理的基础上,笔者总结出了全息性课堂教学评价的核心价值追求。

全息性课堂观:是各种教学因素和谐作用的结果。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在讲授与探究之间,在他主与自主之间,在教师地位与学生地位之间,应该有一个合理的平衡点,并且在不同的教学情境中应该有动态的变化和相对应的合理选择。

全息性教学观:是师生教学行为在一定的教学情境中合理的、典型的“选择”。课堂效益的问题是,用数量有限的课堂实现课程整体的目标。教学行为通向结果有多条通道,这个被选择的行为通道是这些通道中的“局部”,应该能够最大限度地体现课程内容的整体。因此,全息论评价课堂追求的是:有限的课堂教学行为如何实现课堂效益的最大化。这其实就是巴班斯基教学行为最优化理论的核心内涵。

全息性师生观:学生个体是有限的,教师也是有限的,师生间多元的信息互补才接近教学目标的全部。课堂中,师生既是讲授者,也是学习者。教师要以“以学定教”“教学相长”的基本思想定位自己的课堂角色。同时,“全息”的另一个重要含义就是服务于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即关注学生课堂发展机遇的公平与均衡。

另一个启示是,“同题异构”似乎是一种最具“全息性”的研究形式,因为它能够尽量多地呈现教学研究需要面临的“选择”:课堂教学行为层面上,不同教师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选择和确定,学生学习参与程度与活动方式,教学信息的典型反馈和全面评价,教学流程的优化和组合等等,提供丰富的观察模本;校本教研层面上,教师个人是有限的,教师个人教学的“反思性实践”(郭根福《让教师在反思性教学实践中成长》,《人民教育》2003年3月,“所谓反思性教学实践,是指一种回忆、思考、评价教学经验的活动过程,它是对过去经验的反馈,同时又是做出新的计划和行动的依据。”)固然必要,但更重要的是以某种形式出现的教师间的团队式的教学研讨,以期互通有无而达到个人教学水平的不断优化和完整。

依据帕克·帕尔默的观念,教学中永远有三个困惑,一是学科知识的广泛和复杂与教师知识总是残缺的矛盾,二是清晰完整地认识学生与教师智慧的矛盾,三是“我们教导自己认识自我”(帕克·帕尔默《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这启示我们,我们不是拥有了全部,课堂总是以不完整的面貌呈现,我们只是生活在不断接近整体的“全息性”运动之中,在不断知晓学科(课程)知识的无限、不断绽放学生可能的无限、不断成就自我发展的无限之中。

(作者单位:江苏省张家港市第一中学)endprint

猜你喜欢
赛课反思性全息
互联网+背景下高中数学反思性学习的实践与思考
全息“魔镜”在身边
一汽奔腾T77
手机看三维全息影像有望成现实
别让赛课流于形式
全员赛课的实施要略
全息,何以为全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