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精神的重塑 现实主义的回归

2014-03-19 08:18王亚民常翔宇
西部学刊 2014年2期
关键词:民族精神电影现实主义

王亚民 常翔宇

摘要:苏联解体后,苏联时期的电影体制已经不复存在,俄罗斯电影随之陷入低谷。但随着俄罗斯国家政治的稳定,经济的发展,当代俄罗斯电影渐渐地走出低谷,并走向复兴的道路。这段时期的俄国电影在吸收和引进西方电影的叙述模式和电影技术的同时,注重俄罗斯自己的艺术表现形式,内容上反思民族历史、探究国民当下社会生活中的精神世界,既思考个人命运,也忧患全人类的未来。这一时期的俄国电影,通过拍摄传记电影努力重塑民族精神。艺术上在回归现实主义传统的同时,积极借鉴各种先进理念,把诸多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理论用到电影创作之中,建立了新的叙事模式和表达方法,使得语言更具趣味性、情节更具不可预见性、电影更具欣赏性。正是在这种传统和现代的结合中,俄国电影走出低谷,表现出了茁壮的生命力。

关键词:近五年;俄罗斯;电影;民族精神;现实主义

J905

众所周知,前苏联电影故事性极强,艺术内涵丰富,既不太商业,也不过于文艺,看过往往令人印象深刻,感动犹存,而且体裁的多样化也完全能与好莱坞影片相媲美。然而,前苏联解体以后,俄罗斯电影一下子跌入谷底,剧烈的社会动荡以及经济危机导致俄罗斯民众生存艰难,同时也造成其观念的更新和文化心理的转变。在这种情况下,俄罗斯本国电影的发展受挫,而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影视作品趁势登陆俄罗斯。一直在前苏联意识形态控制下的俄罗斯人不仅为美国电影反映的美国式的生活方式所吸引,而且为美国所宣传的价值观念所折服。好莱坞电影宣扬的是西方的价值观,但这种宣扬不是直接地在影片中表现出来,而是包裹在暴力、色情和高科技的外衣之下的。除此之外,俄罗斯经销商为图价格便宜,用低廉到一部电影只要一千美元左右的价格,把美国本土没有人看的、不入流的低劣影片搬上俄罗斯的银幕。“俄罗斯电影工作者做得更多的是想方设法筹集拍片经费而不是在艺术上进行探索,他们时常屈从于赞助商的好恶,使影片在艺术质量上大打折扣,粗制滥造的影片和模仿西方风格的影片时有问世。”[1]于是,大量俄罗斯影片中充满了枪战格斗、色情裸露的镜头。1997年以前,要想拍摄有一定思想内涵和艺术质量的本土影片,难以找到投资者进行拍摄,即使拍成发行后,观影者也屈指可数,成本很难收回。

转眼之间,前苏联解体已经有二十多年了。虽然作为曾经的世界电影大国的苏联已经不复存在,但是作为其最大的继承国俄罗斯,在经过较长时间的迷茫与徘徊、反思与探索之后,开始恢复民族电影的传统,重建电影大国的地位,并创造了新的辉煌。俄罗斯电影业成功的转型与发展及其在短时间内所取得的令人瞩目的成绩,或许对正处在发展与突破阶段的中国电影业能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解体后的俄罗斯电影:迷茫与重生

前苏联人民有着喜爱看电影的传统,据20世纪80年代的统计数,“每个俄罗斯人平均每年观看电影12—13次。到1996年平均每个俄罗斯人看电影0.3次,也就是说在俄罗斯每十个人中只有一个人一年看三次电影”[2]由于国家支持的丧失,俄罗斯电影人的迷茫,解体带来的政治、思想、经济危机使俄罗斯电影陷入了困境。此时俄罗斯电影的粗制滥造更是让观众彻底失望 。

自普京总统执政以来,俄罗斯大力发扬本民族的文化事业,俄罗斯电影业开始走上复苏的道路。总统亲自过问电影事业,参观莫斯科电影制片厂,会见国内知名电影人,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扶持电影业的发展,其中包括调整政府机构,撤销电影委员,将电影管理工作交由文化部负责,并任命一位副部长专门负责电影工作;更换电影厂厂长,让富有开拓精神和较高艺术水平的年轻导演担任制片厂的管理职务;更新了制片厂的技术设备,陆续改建影院; 国家拨款投拍部分影片,而且投资额逐年增加,同时将两年一度的莫斯科国际电影节改为一年一度举办,并为电影节特别拨款。值得一提的是普京还亲自为《烈日灼人》、《西伯利亚的理发师》的导演米哈尔科夫庆祝生日,而且在其后期拍摄《烈日灼人2》时,政府还投资了100万美元。

2002年3月4日,在俄罗斯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成立大会上,俄罗斯自己的“奥斯卡奖”即“金鹰奖”创立。雄鹰造型的青铜奖杯由著名雕塑家米特罗申设计。这个奖是俄罗斯国内一项重要的国家级电影艺术奖,旨在保护俄罗斯民族电影艺术的生存和发展,促进民族电影制作与推广,褒奖优秀的俄罗斯电影和外国电影的传播。这对俄罗斯新电影的复兴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之后的2003年是俄罗斯电影业十分关键的一年,青年新导演的影片在国际上获得各种奖项达28项,如兹维亚金采夫执导的《回归》和小格尔曼执导的《最后一列火车》等。俄罗斯在国际电影节上连连获奖,提振了俄罗斯电影界的信心。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由安德烈·兹维亚金采夫个人执导的第一部影片《回归》在2003年第一次参展,就获得第60届威尼斯影展最高荣誉——金狮奖和最佳新人导演奖两个奖项。兹维亚金采夫延承了俄罗斯“诗化电影”与“散文电影”的传统,用深邃、凝重、冷峻、诗意的镜头讲述了一个父与子互相寻找的生命寓言。影片承袭了俄罗斯电影传统在审美上的大气,在平静而质朴的形式下,蕴涵着隽永、深刻的内核,丰富而耐人寻味。

2004年《守夜人》横空出世,以诡异的情节和充满想象力的特技,“据称视觉风格类似《搏击俱乐部》、《七宗罪》和《终结者2》”。迅速风靡全国,掀起多年来俄罗斯难得一见的观影热潮,成为国产电影的救市之作。这部电影的成本投入只有420万美元,却在俄罗斯本土票房收入达到1600万美元,而其海外票房更是高达1500万美元,创下了俄罗斯电影票房之最。

2005年上映的《第九突击队》和《土耳其式开局》以2560万美元和1850万美元分获票房冠亚军击败了同期上映的美国影片。《第九突击队》故事发生在1987年底至1989年间,以苏联入侵阿富汗事件为背景。当时由于穆斯林人民英勇抵抗,导致苏联在阿富汗损失惨重,近两万名苏联士兵伤亡,苏联特意成立“第九突击队”以占领高地来开路,继续对阿富汗实施侵略。而《土耳其式开局》则改编自当今俄罗斯最畅销的通俗作家鲍里斯·阿库宁的同名小说,是一部混合了史诗、侦探、浪漫等元素的大片,是悬疑影片的佼佼者。故事发生在1877—1888年的土俄战争时期。主人公范多林是阿库宁笔下的福尔摩斯,虽然口吃但却有着与生俱来的侦探敏锐。为了逃避伤心的爱情,他加入了俄国军队。但是在战争伊始就被敌方俘虏,却巧妙地通过一盘西洋棋而赢得了自由逃回国内。路上,他遇上了一个叫瓦维拉的女子。她身无分文,却要去俄国找她的未婚夫。在俄军总部,他们找到了她的未婚夫。但是同时他也发现,在军队内部谍影重重,包括这个女子还有她的未婚夫,一时之间都变得神秘莫测起来。范多林凭他的智慧,拨开层层迷雾,找出真正的间谍。

2006年伊始《守夜人》的续作——《守日人》以更加精良的制作继续前作的辉煌,创造了又一个奇迹。此片投资450万美元,但在短短一个月内狂收2870万美元票房,改写了当时俄罗斯国产电影票房的新纪录。《守日人》以一个绝望的爱情故事开局,美艳的女巫阿利莎(守日巡查队老大扎武隆的爱人)在雅尔塔青少年夏令营休养,在此期间邂逅年轻帅气的伊戈尔。之后两人难以自拔地迅速坠入情网。不料这场深切悲戚的爱情只是一场重大阴谋的揭幕式。在无法抗拒的爱与必须背负的使命之间,两人面临艰难的抉择。

根据“Rentrak公司的统计,俄罗斯各地电影院2011年度(2010年12月31日至2012年1月5日)共售出1.637亿张电影票,电影票房总收入为11.61亿美元,同比增长10.2%,居全球电影市场第六位。这一年里,俄罗斯影院共放映312部电影,其中国产电影为60部,票房收入1.708亿美元,占票房总收入的14.7%。而2010年度时,俄影院放映电影334部,其中国产片44部,票房收入1.476亿美元,占当年票房总收入的15.3%。”[2]

俄罗斯电影经过苏联解体的阵痛后,在国家文化产业政策的大力扶持和支持下,逐渐走上了复兴的道路。俄罗斯电影在慢慢拾回电影大国地位的同时,不断创造出新的辉煌。这段时期的俄国电影在吸收和引进西方电影的叙述模式与电影技术的同时,还同样注重俄罗斯自己的传统质朴艺术表现形式。内容上对本民族的历史进行了反思,并且注重探究俄罗斯本国民众在当下社会生活中的精神世界,在思考个人命运的同时,忧患全人类的未来。

二、神秘奇幻、荒诞乖张与历史传记平分秋色

奇幻电影占据主流。从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奇幻电影在国际影坛如潮涌般兴起,发展到今天已经俨然成为一种新的电影类型。这种类型的电影正迎合了人类所产生的种种焦虑,并通过对现实生活的幻想来满足人们对精神世界的渴望,于是吸引了大量的观众。处于转型期的新俄罗斯电影正好处于一个开放自由的时期,娱乐化和商业化是发展目标之一。在这种国内和国际影坛的背景下,蓬勃发展的奇幻影片也被俄罗斯影人接受与模仿,俄罗斯的奇幻类型电影就呼之欲出了。2004年《守夜人》异军突起的票房骄人成绩,打破了苏联解体以来的美国电影票房远胜本国电影票房的格局,这无疑对迷茫中找寻自己方向的新俄罗斯电影带来了希望,激励了俄罗斯电影制片人发展本国电影,对俄罗斯电影发展来说是个“破冰之旅”。从那时起,奇幻电影在俄罗斯地位逐年上升。

2008年由安德烈·马留科夫导演的奇幻片《我们来自未来》在当年曾引起强烈反响,被称作“俄罗斯2008年最优秀的电影作品。”故事主要讲述的是四个住在彼得堡以倒卖二战文物为生不务正业的年轻人。那些文物是他们从城郊的二战战场遗址挖掘出来的。一次他们在城郊有了大发现,挖出了一个废弃的野战工事隐蔽部,里面有几具苏军士兵的遗骨,和一些文物,其中一具遗骨上还有一个带红十字的急救包。在他们兴高采烈之时意想不到的事情正在他们身上发生。他们在一条神秘的河里游泳时回到了战火纷飞的1942年,回到了被包围的列宁格勒……他们亲身体会了英雄的先辈们,也是在他们这样花一样的年纪里,出生入死,为了保卫祖国而前赴后继,英勇献身的。敌人被击退了,四个年轻人终于又通过那条神秘的河,回到了现实社会。然而他们都变了,不再玩世不恭,不仅理解了爱国心的要义,也懂得了如何尊重历史。

紧接着2009年由迪米特里·基谢列夫导演的奇幻影片《黑色闪电》的票房超过2150万,位居2010年俄罗斯电影票房第13位。这部被称作“黑色闪电”的汽车是一辆伏尔加跑车,这是一款当年苏联GAZ公司的顶级汽车品牌,以古典优雅的外形气质而著称,车身宽大,内装豪华,行驶平稳,曾经作为俄罗斯官员专用车,影片讲述了两种力量的斗争。一名莫斯科大学生的爸爸给他买了一辆二手老式“伏尔加”轿车作为生日礼物,但是在驾驶的时候没想到这辆车里隐藏着超乎想象的巨大的能量,它可以在天空自由飞翔。他们代表正义的力量。而另一群则是为谋取暴利、不惜摧毁整座城市的黑暗集团。这位莫斯科大学生最后成长为一名超级英雄,守护着这座城市,并与那股黑暗的邪恶力量顽强对抗着。

2010年由瓦吉姆·索科洛夫斯基导演的《大师之书》的票房收入也突破了千万美元大关。《大师之书》改编自俄罗斯民间广为流传的神话故事。很久以前,一个美丽女巫的女儿在田野中捡到了神秘的阿拉特里魔石,结果她被魔石变成石头公主,并被囚禁在石塔里。一千年过去,石头公主仍然没有恢复原貌,她的脾气也变得越来越坏。她经常派遣用石头幻化而成的阿达尔兵四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但这仍然无法平息她的怒火,一千年来,石头公主不断寻找可以让她恢复原状的石匠,根据魔镜的描述,那个传奇石匠已然降生,正迎来自己的辉煌时代。于是石头公主费尽艰辛终于找到那位石匠并最终让自己恢复原状,但为此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不难看出,俄罗斯奇幻电影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在新俄罗斯电影的奇幻片中表现出了一种与众不同的“斯拉夫奇幻”[3]。在这种奇幻中聚集了斯拉夫文化中的玄妙特征,体现了斯拉夫民族古老的生活方式和思维特性。重要的是在这个虚幻的世界中,除了对古老文化的物质再现外,更多强调的是一种精神的传承。

喜剧电影继承了俄罗斯民族的根。喜剧片是一种复杂的电影类型,以笑激发观众的爱憎。其中包括喜剧、轻喜剧、悲喜剧和正剧中的幽默成分,但无论如何,喜剧片总是与表现社会现象中的一些特殊事件联系在一起的。它把社会现实中存在的可笑可鄙的事件夸张到极致,然后以巧妙的结构、夸张的手法、轻松风趣的情节和幽默诙谐的语言表现出来,在博得一笑的同时使人有所感悟有所触动。

幽默是俄罗斯民族的特性之一,正因如此,喜剧片在俄罗斯深受人民的欢迎,这或许契合了俄罗斯人天性善良、豪放的民族特点,也或许是因为沉重的现实生活导致人们对喜剧形式的电影作品情有独钟。从2008年开始俄罗斯不少以拍喜剧电影见长的导演不断涌现出来。德米特里·季亚琴科就是其中极具代表性的一位导演。他执导的《广播日》(2008)、《男人私房话》(2010)等电影在俄罗斯倍受欢迎。

《广播日》讲的是莫斯科某电台流行音乐频道的一天。这一天,他们的计划都在广播直播时被打乱了,因为另外一家广播,他们的竞争对手,正在热烈讨论他们本打算谈论的话题,没有办法他们只好用当时最流行的摇滚组合的表演来顶替。但他们必须立刻找到新话题,在寻找新话题的过程中他们闹出了很多笑话。《男人私房话》讲的是四个知心好朋友厌倦了琐碎的生活,决定完全摆脱这种日子一同奔赴奥德萨去看俄罗斯乐队Bi-2的演唱会。四人中,斯拉瓦几乎一无所有,卡米尔由于和妻子的争吵而被负罪感困扰,罗莎在一段三角恋关系中难以脱身,而萨沙却天天生活在办公室这个小范围里深感无聊。电影将这些男人不舍昼夜,甚至在睡梦中都在继续的谈话内容展现给观众。他们谈话的内容包括日常工作、家庭生活、饮食、金钱、女人和未能实现的梦想等等。他们不是用流行影片中常见的庸俗腔调来谈论这些内容,而是出自善良与美好,其中毫无对女性的攻击或指责,至多是有些轻松而无恶意的玩笑话。这是一部无论男人还是女人都可以用心去看的有趣又搞笑的电影。

此外,马克西姆·佩热姆斯基导演的《了解爱》的三部曲的票房收入也都超过了千万元大关。第一部讲述的是一对结婚七年的夫妇安德烈和玛丽娜由于工作生活中的琐事,关系变得越来越紧张,为了努力维持他们婚姻的完整,他们互相换了身体。由于相互经历了对方的生活,才体会到了对方的难处,在神奇的家庭心理医生的帮助下他们又将自己的身体换回,于是夫妻二人重归于好。第二部讲述的是安德烈和玛丽娜结束了夫妻感情风暴后不久生下了双胞胎宝宝,但是由于工作的繁忙,这对父母似乎已经忘记了两个孩子的存在,他们和孩子间的矛盾慢慢凸现出来,又一次神奇的机会让孩子和父母互换了身体,闹出了不少笑话,最后团结的家庭一起度过了危机。第三部主要讲的还是安德烈和玛丽娜由于忙于照顾两个双胞胎宝宝,加之工作的繁忙,他们竟然没有发现他们已经结婚15年了。然而,15年来玛丽娜的妈妈依旧不喜欢安德烈,而安德烈的父亲也梦想着自己能有个女儿。和前两部影片一样,在最困难的时候,家庭问题专家柯根教授出现了。这次身体和思想的转换再次运行,天下大乱之后当然是阖家欢乐。

爱不仅有夫妻间的爱,也有对孩子的爱,更有人与人之间的爱,而用喜剧手法的荒诞和夸张,把现实生活中的某些问题放大,使荒诞成为揭露不合理现实的手段,同时,它也成为创造和谐的路径之一。由于现实生活中类似的情景常常发生在自己身边,电影情节贴近现实,表现手法简单易懂,加之电影幽默感和戏剧化的处理,观众不仅释放了情绪,从中也学到了一种积极的生活方法和态度。

传记电影重塑了俄罗斯民族精神。传记片是以历史上杰出人物的生平业绩为题材的影片,主要情节受历史人物本身事迹的制约,不能凭空虚构,但允许在真实材料的基础上作合情合理的添加和润色。优秀的传记片具有史学和文学价值。2008年以来,俄罗斯比较著名的传记电影有《无畏上将高尔察克》,影片以俄国著名海军上将高尔察克为原型,讲述他传奇的军旅生涯和爱情故事。此外,还有《塔拉斯·布尔巴》(2009)、《雷贝格与塔科夫斯基:<潜行者>的反面》(2009)、《雅罗斯拉夫,千年以前》(2010)、《维索茨基:生而无憾》(2011)、《浮士德》(2011)。

《雷贝格与塔科夫斯基:<潜行者>的反面》这部纪录片主要讲述的是苏联天才摄影师雷贝格和老塔在拍摄《潜行者》时候的幕后故事。这部电影中,展现的是老塔不为人知的一面。通常导演在一般影迷心中都是那些在艺术和道德上具有完美统一的形象,而老塔则相反,而是一个脾气不太好并有点小气的导演。或许这部纪录片是要刻意揭露苏联影坛的尘封八卦,但至少它让人们看到了神龛上的老塔的真实形象。

《雅罗斯拉夫,千年以前》讲述了1016年雅罗斯拉夫在柳别奇附近的战役中将斯维亚托波尔克击败使之逃亡波兰,而他则夺取了基辅大公的故事。1018年在其岳父、波兰国王波列斯瓦夫一世的支持下返回罗斯,并在波兰人的帮助下,斯维亚托波尔克打败了雅罗斯拉夫,迫使他返回诺夫格罗德。然而在波兰军队撤走之后,雅罗斯拉夫马上又向斯维亚托波尔克发动进攻,于1019年将其击溃,斯维亚托波尔克被迫投奔佩切涅格人,这一次雅罗斯拉夫乘胜追击,结果斯维亚托波尔克在逃往波希米亚的途中死去。雅罗斯拉夫统治的时代是基辅罗斯最强盛的时期之一,对这一人物的重拍,体现了俄罗斯人的英雄主义以及力图重振罗斯当年的辉煌的民族愿望。

《维索茨基:生而无憾》(2011)这部电影主要是基于著名诗人、歌手维索茨基死前5天所发生的事情而展开的。故事发生在维索茨基到乌兹别克斯坦进行巡回演出的1979年的夏天,电影对他的艺术活动寄予很高评价,认为他的诗歌,在语言、修辞、题材、表现手法等方面均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可谓是开创了一条前所未有的艺术探索之新路——“行吟诗歌”。维索茨基和他的诗歌作为六七十年代俄罗斯文学的特有现象,真实地再现了苏联在短暂“解冻”之后转入停滞时期的社会文化现实。维索茨基的诗人情怀和明星面具交织在一起,作为一个明显的双重特征贯穿于他整个艺术生涯。面具与他本人的真实生活、艺术生活有机结合,相辅相成,成为六七十年代苏联社会文化的一道特殊风景。另外,其票房收入也不菲,超过3000万美元。

《浮士德》(2011)是一部改编自歌德名著的恢弘史诗片,是索库洛夫执导的一部终极意义上的哲学电影——“权利四部曲”的终结篇。前三部分别为《莫洛赫》、《遗忘列宁》和《太阳》。这部电影以欧洲文化重要象征人物——浮士德出卖灵魂给魔鬼取得权力为故事蓝本。由于故事紧贴现实,加上索库洛夫一贯的深刻思考及华丽的构图,该片荣获了2011年威尼斯电影节最佳影片金狮奖。

俄罗斯传记片的复兴绝不是一件偶然现象。苏联解体给俄罗斯民族带来了沉重的精神创伤,多年来传统的信仰和价值观瞬间变得一文不值,而与此同时,西方价值观取代了本民族的价值观,对西方的向往取代了俄罗斯民族的自我信仰,国家与民族陷入严重的思想危机之中。随着俄罗斯电影业的崛起,导演们也敏锐地意识到了这一社会问题,因而也孕育出众多体现俄罗斯民族精神的优秀电影,反映知识分子精英对这一社会问题的深入思考,以及他们探寻解决这一社会问题出路的尝试。

三、现实主义的回归

随着俄罗斯电影业的复苏,俄罗斯电影导演们也在关注俄罗斯传统信仰和价值观沦丧的问题,他们甚至担心俄罗斯民族和国家都有沦为西方附庸的危险。于是,他们对俄罗斯民族的根性进行了深刻的反思,这首先体现在对民族历史的整合,借助对历史事件的思索和反省来为当代社会寻找出路。典型的例子便是《无畏上将高尔察克》,这部影片带有明显的翻案色彩。高尔察克是俄国海军上将,他有着卓越的指挥才能,所指挥的战舰屡建战功,并受到沙皇尼古拉二世的亲自授勋。高尔察克年轻英俊,风华正茂,大好前途在他面前展开,爱情也自然如约到来,在一次酒会上,他遇见了美丽的安娜,可惜安娜当时已嫁作人妇,但两人已难以掩饰对彼此的爱慕之情,甚至安娜不惜为他离开自己的丈夫。时局动荡,十月革命爆发,沙皇倒台,尽管一惯忠诚的高尔察克在战斗中执着尽力,却也无法抵抗白色政权的瓦解,最后高尔察克被苏维埃政权秘密处决,而安娜被苏维埃政府关押了37年,但她对高尔察克至死不渝。影片把苏联时期曾经一些敌对的,甚至被贬斥得一文不值的人物进行重新评价,其目的在于着力表现高尔察克自身的美好品质和他对沙皇的赤胆忠心,歌颂他为国家、为民族的献身精神。这其中不仅有对苏联时期历史观的颠覆,也有对俄罗斯转型初期一些社会、历史评价的再审视。同时,该影片票房收入可观,达3000万美元。在面临全民族思想危机的时刻,俄罗斯电影选择了其历史上最危急和混乱的时刻作为描摹的对象,力图通过对这些历史事件的回顾和重新阐释,在历史的经验与教训中找到当今社会所面临问题的解决方法,达到以古鉴今,反思致用的目的。

这一时期俄罗斯电影重新趋向于回归苏联时期的经典。《布吉舞》又名《叛客青年》(2008)将镜头聚焦在20世纪40-50年代苏联时期的年轻一代身上,讲述了当时年轻人的社会心态和价值观,追求独特与自我,与社会努力进行抗争的故事。这部作品也间接地反映当代一些年轻人追求独立、叛逆等思想观念。俄罗斯年轻导演提默贝克·马贝托夫拍摄的《命运的捉弄续集》(2009)引起了巨大轰动,在俄罗斯与独联体国家一千五百家影院隆重上映。故事讲述时隔30年后,热尼亚的儿子康斯坦丁·卢卡申再次来到圣彼得堡的那所公寓,寻找父亲当年的情人娜佳·舍维廖娃,却意外地和一位也叫娜佳的姑娘相识。两人也由误解到相互了解直至最终相爱。其票房更是高达5564万美元。《我们的俄罗斯:鸡蛋的命运》(2010)影片是2010年俄罗斯的本土片票房冠军,主要描述了一些工人怎么从他们那贪婪的老板手里取走一些成吉思汗曾经拥有的金蛋。这部影片深刻揭示了在金钱的利诱下,新时代的工人与老板之间微妙的关系。紧接着,俄罗斯拍摄了许多反映婚姻、家庭生活的影片,如《伊莲娜》(2011)、《骗子》(2011)、《指挥家》(2012)、《背叛》(2012)等,都大受欢迎,这与俄罗斯由于生活的重压造成的居高不下的离婚率、不断降低的生育率等社会现实密不可分,影片是对俄罗斯日益危机的现代家庭观、婚姻观的再审视。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我是怎样度过这个夏天》(2010),故事讲的是年轻的丹尼洛夫是被派往北极观测站的实习生和人到中年已经在观测站工作生活多年的谢尔盖之间的故事。由于丹尼洛夫在得知谢尔盖的妻子病危时却没及时告诉他,加上丹尼洛夫因工作上的失误遭到谢尔盖的责备,两人之间便产生了误会。于是丹尼洛夫藏了起来,结果遭遇了种种苦难,如寒冷、饥饿、差点被鱼刺卡到、受到核辐射等。他将这些苦难都归咎于谢尔盖,于是他便报复谢尔盖,诱使他吃下受核污染的鱼。然而,谢尔盖像原谅一个不谙世事的孩子一样原谅了他。影片探讨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个古老而重要的话题,揭示了俄罗斯人民在极端的环境中所体现出的坚毅不屈、宽容大度、充满仁爱的俄罗斯精神。与此同时,探讨了造成悲剧的深层次原因,指出恶劣的生存环境也是造成人与人之间关系紧张、甚至绝望和恐惧的原因。另外,影片也是对当代人过于依赖城市生活和现代秩序的反思,一旦这些消失,人就会产生不安全感,而这又恰恰是人类远离大自然的结果。这部作品集绘画般的摄影与精彩绝伦的表演于一体,集人与人的关系、环境问题、城市发展问题等复杂的现实生活和现代城市病为一体的“反情节”①创作于一身,在第60届柏林国际电影节上一举摘得三个银熊奖。

《西伯利亚,我的爱》(2011)故事发生在西伯利亚的边缘一个被遗忘的小村庄 “莫纳摩尔”。少年利欧什卡与他虔诚的祖父一起,在这个村庄里等待他父亲的归来,他唯一的朋友就是一只小狗。利欧什卡的叔叔本该按时来给他们补给食物,但看来是已经忘记了这件事。老人和少年在雪地中变得越来越衰弱、越来越孤独,同时,他们还不得不面对雪原上的强盗与随时可能出现的野兽。这部影片揭示了俄罗斯越来越多被遗弃的儿童和老人这些社会弱势群体的生存问题,以及他们的心理问题。该电影在“朱庇特”国际电影节获得了最高奖。

《精神匮乏》(2012)讲述的是一位典型的俄罗斯新贵的生活。这位商业精英在拥有一切,包括豪车、别墅、女人以及名声的同时,也感受到自己精神的匮乏和这种生活的无聊与没有意义,直至最终幡然醒悟。这部影片回顾过去人们为有一点儿事做,有一点儿钱挣,有一点儿自由便会感到幸福,甚至感到只要活着就真好,而在当代俄罗斯社会,人们生活在物欲横流的世界,却发现找不到以前那种质朴的幸福感,更无法体会以前那种简单的快乐。

俄罗斯电影开始重拾苏联电影的优良传统,在新的时代精神的引导下人们开始打破陈规,在创新中有所扬弃,在坚守传统的同时又有所突破。俄罗斯电影表现出明显重归俄罗斯艺术的现实主义传统的倾向,关注转型时期的社会现实,积极参与到与人们的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信仰、爱情、家庭、金钱、权利、环境等关乎每一个人幸福的眼前利益等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同时,探讨人生观、价值观与民族信仰、爱国精神、民族存亡以及人类的未来等长远的社会问题,形成了开放的现实主义,为民族电影的生存与发展扩展了新的空间。

“一百多年的苏俄电影实践,无论是苏联时代与西方世界分庭抗礼,抑或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民族特色与西方口味之间的摇摆;无论是苏联时代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虚拟粉饰,抑或是民主时代的批判过度或勇于批判、乏于建树,其所划下的一条现实主义的运行轨迹还是清晰可辨的。”[4]在回归传统的同时,俄罗斯电影还积极借鉴各种先进理念,大胆地进行尝试,把诸多的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理论应用到电影创作当中,建立新的叙事模式和表达方法。电影在不失去社会哲理的深度、人物性格描写的确切性和社会政治问题的迫切性的同时,又吸收后现代主义的一些方法和手段,使得人物语言更具趣味性、情节更具不可预见性、电影更具欣赏性。由于电影制作中更多地借助现代化技术设备,也大大增加了电影的娱乐性和观赏性。正是在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中俄罗斯电影走出了低谷并表现出了茁壮的生命力。

注释:

①“反情节”是西方资产阶级现代派文学的创作倾向,认为情节是“狭窄的框子”,无法容纳复杂的现实生活,无法按生活“原来摸样”表现生活,把提炼情节看成是对“生活真实”的破坏。

参考文献:

[1]贝文力.转型时期的俄罗斯电影[J].俄罗斯研究,2003,(1).

[2]关健斌.俄罗斯力图重振国产电影[N].中国青年报,2012-02-13.

[3]穆重怀.思辨与重构:当代俄罗斯电影的寻根主题[J].辽宁大学学报,2009,(5).

[4]沈义贞.论苏俄电影艺术的现实主义流变[J].艺术百家,2010,(5).

作者简介:王亚民,华东师范大学外语学院博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俄罗斯文学与文化研究。

常翔宇,华东师范大学外语学院俄语系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俄罗斯文学与文化的学习与研究。

(责任编辑:李直)

基金项目:本文获2012年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项目“上海俄罗斯侨民作家及其作品研究”、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项目编号:2011BWY004)、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B11015)、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项目编号:13YJA751048)、上海市教委科研创新重点项目(项目编号:14ZS043)的资助。

猜你喜欢
民族精神电影现实主义
自然科学与“现代现实主义”——19世纪现实主义再阐释
新法律现实主义
《狼图腾》与中国的图腾文化
论“尚中贵和”思想对建构和谐社会的指导意义
浅析古诗文中蕴涵的儒家文化精髓
时代呼唤写意中国画
汤姆?提克威影片的审美特征
解读张艺谋影片的视觉审美
后现代视域下香港电影的解构与建构
国产“现象级”影片的跨文化症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