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国军
摘 要:有效承接产业转移,可以带动欠发达地区技术进步,增加就业,促进经济发展。河南省牢牢把握国外和东部沿海地区产业外移的机遇,在承接转移方面有所成效,但还存在投资环境差、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等问题。为了更好地承接转移产业,应该优化投资环境;有选择地承接产业转移;加强产业集群建设;增强技术创新能力。
关键词:产业转移;中原城市群;产业集群
中图分类号:F26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03-0027-03
河南省作为全国人口大省,也是最具有发展潜力的中部大省,具有良好的区位优势、市场优势、劳动力资源和自然资源优势,在中部六省中,河南省是最具代表性的。近年来,其经济发展总量、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以及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等总量指标一直处于中部地区首位。河南省经济发展速度直接影响到“中原经济区”建设目标能否实现。在国外产业和东部产业不断向外转移的背景下,河南省能否有效承接转移产业,直接关系到其就业结构和产业结构能否改善、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以及是否能缩小和发达地区的差距,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
一、河南省承接产业转移的现状
(一)河南省引资规模不断扩大
自2005年以来,河南省紧紧抓着国内外产业纷纷向外转移的契机,在承接产业转移项目方面取得了较大突破。首先,河南省吸引的外商直接投资额不断增加。2005年,河南省外商直接投资额为12.3亿美元,2011年,外商在河南省的投资金额首次突破百亿美元,为100.82亿美元,与2010年相比年增长60%,总量和增速均居中部首位。2012年,河南省实际利用外资金额达到121.18亿美元,前来河南省投资的世界500强企业达到72家,在全国利用外资下降3.7%的大形势下增长20.2%,外商直接投资总额及增幅均居中部六省前列。其次,来自省外资金规模不断扩大。2005—2010 年,河南省引进省外资金额分别为 880 亿元人民币、1 146 亿元人民币、1 432 亿元人民币、1 565 亿元人民币、1 867亿元人民币和 2 429 亿元人民币。2011年,河南省实际利用省外资金4 016.3亿元,与2010年相比增长46.4%;2012年,河南省实际到位省外资金5 027亿元,与2011年相比增长25.2%,是2007年的3.3倍。
(二)承接项目主要集中于第二产业
河南省引进的外资主要投向第二产业。以2011年为例,第一产业吸引的外资额为4.73亿美元,占利用外资总额的4%,第二产业吸引外资额为75.87亿美元,占利用外资总额的75.9%,河南省第三产业引进外资额为20.22亿美元,占投资总额的20.1%。其中第二产业中的制造业是河南省利用外资最多的行业,2011年制造业利用外资额为60.45亿美元,占外资总额的60%。
(三)承接区域主要分布在中原城市群
河南省承接的省外资金主要集中于以郑州为中心的中原城市群。2009年,河南省实际利用省外资金为2 201.9 亿元,中原城市群实际利用省外资金1 347.6 亿元,占全省实际利用省外资金额的61.2%。2011年,中原城市群吸引省外资金2 284.6亿元,占河南省省外资金总额的56.9%。其中又以郑州市为主,2011年郑州市实际到位省外资金473亿元,占河南全省实际到位省外资金的近12%。来自境外的资金也集中在中原城市群,2011年,中原城市群吸引外商直接投资额为73.68亿美元,占引进外资总额的73.08%。
(四)承接资金的来源地集中
河南省外资来源比较集中,主要集中在香港、台湾等亚洲地区。2011年,河南省共引进外商直接投资100.82亿美元,来自香港和台湾的外资为67.25亿美元,占引进外资总额的66.7%。河南省承接的省外资金来源地也比较集中,由于产业往往是从发达地区向不发达地区转移,因此,河南省承接的省外产业转移项目主要来自东部沿海地区,如江苏、浙江、广东等省份。自2007—2011年,长三角地区在河南省投资4 000多个项目,总投资额达到6 000多亿元,宝钢、雨润、娃哈哈、绿地、锦江国际等一批国内知名企业纷纷到河南投资发展,为中原经济区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河南省承接产业转移存在的问题
(一)产业配套能力较差
尽管河南省的食品、有色、化工、汽车及零部件、装备制造业和纺织业已成为优势产业,工业体系基本完善,并形成了产业集群,但还存在产业链条短、行业信息滞后、集群发展层次低等问题,制约了东部地区和国外产业的转移。因为任何一个产业都需要相关产业的支持和配合,只有具备了较强的产业配套能力,才能吸引产业转移进来。河南省较差的产业配套能力降低了河南省在区位、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等方面的优势,不利于承接产业转移。即使有企业转移进来,也会因为得不到相关企业的支持而再转移到其他产业配套能力强的地区。
(二)科技创新能力缺乏
河南省一直以来注重对外资的引进,却忽视了本地企业有没有能力消化和吸收随之而来的先进技术。河南省科技创新能力缺乏使承接产业无法发挥技术溢出效应,不能带动当地企业技术的进步。从科技方面支出的经费来看,河南省引进技术和被消化吸收的技术经费比例为1∶0.13,而发达国家可以达到1∶6 [1]。河南省对研究与开发投入也很少,如2011年,河南省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仅为0.93%,而湖北省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为1.7%,安徽省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为1.42%。另外,河南省中小企业普遍存在融资难的问题,缺乏技术创新资金;企业和科研机构缺乏合作,导致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无法利用科研机构的科研成果。
(三)投资环境较差
河南省投资的软硬环境较差。在硬环境上,基础设施是决定一个地区投资环境是否完善的重要标志,而河南省部分地区基础设施不完善,交通、供电、供水等基础设施比较薄弱,如周口和驻马店。另外,河南省在信息渠道建设和工业设施上都与东部地区甚至中西部一些省份有明显差距。在软环境上,河南省尽管劳动力资源比较丰富,但缺乏专业技术人才;其次,政府管理水平与效率低,而政府的服务水平和效率在软环境中的地位越发突出。最后,河南省存在整体开放程度不高以及法律法规不完善等问题。endprint
(四)城市化水平低
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主要反映在城市化水平上,经济发展程度越高,城市化水平也越高,越具备承接产业转移的环境条件。同时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越高,还表明这个地区的技术条件好,有较高的生产效率,产业基础雄厚,配套设施完善,承接产业转移的能力强,能够更有效地推动产业转移过程进行。河南省城市化水平低,且城市化进程缓慢,和中部和东部省份相比,河南被远远的抛在了后面。从城市化年均增长率来说,河南省城市化进程起点低,城市化水平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存在较大差距,1990—2000年十年间,全国城市化水平年均增长0.97%,河南省年均增长仅为0.77%,低于全国年均增长0.2个百分点。2011年,全国城市化平均水平为51.27%,河南省仅为40.6%,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差10.67个百分点。河南省城市化水平与沿海发达省份相比,差距更为明显,2011年上海市和北京市城市化水平分别达到88.9%和86.2%,差距分别为48.3和45.6个百分点。从中部地区内部来看,河南省城市化水平是最低的,2011年,与中部地区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山西省相比差10.3个百分点,与中部地区城市化水平最低的安徽省相比差4.2个百分点。2012年,全国平均城镇化率为是52.6%,河南省仅为42.43%,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0多个百分点。
(五)在承接产业转移时过分盲目
从东部地区转移过来的产业有的是由于劳动力、土地等生产要素的成本上升,利润空间缩小,为了追求更高的利润,才纷纷向中西部地区进行转移。而这些产业多为劳动密集型或资源密集型产业,技术含量低,对资源消耗多,且污染严重。还有部分企业是由于环境污染严重,遭到东部地区的政策限制才不得不转移出去。河南省政府在承接东部转移时,对转移过来的产业不加限制,只要有产业愿意转移过来,河南省无条件承接。短期内这些产业的进入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河南省经济的发展,但长期来看会造成对环境的破坏,也不利于河南省产业结构升级以及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六)面临激烈的区域竞争
河南省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面临激烈的区域间的竞争。一方面是来自东部欠发达地区的竞争。东部欠发达地区在承接向外转移的东部产业时在地理位置上、文化背景等方面占有优势,且政府也出台了很多措施鼓励企业实现产业的省内转移。如广东省政府在广东各地开辟24个产业转移园,进驻的企业可以获得政府减免水电费等优惠。 另一方面是来自中西部其他地区的竞争。河南省和中部其他五省的竞争最为激烈,究其原因,一是中部六省在区位上、资源丰裕程度、经济发展程度都较为接近,二是各省份制定了很多强有力的承接转移产业的政策措施。2010年1月国务院正式批复的《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作为首个获批复的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对安徽加快承接东部地区特别是“长三角”产业转移的步伐具有重要战略意义;湖南省则专门设立了承接产业转移引导资金,增加对转移产业的吸引力。可以预见的是,未来一段时期河南在承接产业转移中面临的竞争将更加激烈。
三、河南省承接产业转移的对策
(一)优化投资环境
在投资软环境上,要减少行政审批手续,简化审批程序,进一步下放审批权限,以提高行政办事效率;完善政策法规,对于不利于招商引资的政策法规要及时修改,同时还要根据新的形势制定新的政策法规,鼓励国内外高科技产业转移进来;对于外商的投诉和纠纷及时解决,完善保障外商权益的长效保护机制。在硬环境建设上,要进一步完善交通、水电、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大规模的承接产业转移。
(二)有选择的承接转移产业
河南省在承接转移产业时要有选择性,一方面要结合自身的区位优势、自然资源优势、劳动力资源优势,另一方面要考虑转移产业的技术含量水平和对自然环境的破坏程度。根据河南省的生产要素禀赋特点和产业基础,河南省应将高新技术产业、食品制造业、汽车及零部件装配业等作为承接产业转移的重点行业。通过发展优势产业吸引相关产业进入,同时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增强产业配套能力。另外,要提高承接转移产业的门槛,对环境污染严重的、技术含量低的、“两高一资”的项目从严把关,限制进入。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项目的资金支持力度,鼓励高新技术产业及其技术研发环节的转移。
(三)加强产业集群建设
产业集群是承接产业转移最重要的载体,也是最容易引进外资的区域。河南省首先要发展特色产业集群,选择培育产业链长、技术和知识溢出效用强的产业或企业作为主导产业或龙头企业,打造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名牌产品和具有自主品牌的企业,使其成为产业聚集的核心力,引导企业集中。其次,科学制定产业集群发展规划。河南省各地政府要充分发挥自身的资源与环境优势,制定具有本地特色和优势的产业集群发展战略规划,加快生产要素集聚,优化资源配置,促进产业的聚集与发展,实现产业发展的合理集聚和布局,积极培育优势产业,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最后,在产业基础好、要素成本低、配套能力强等区位综合优势的地方设立产业转移区,承接产业转移,提高河南省招商引资的能力。
(四)增强技术创新能力
河南省企业缺乏技术创新能力是阻碍高技术含量产业转移的因素之一,河南省应增强技术创新能力,通过技术创新提高整体技术水平。进行技术创新,首先要培养或引进高素质人才,只有这样才能吸引高层次的产业转移过来;其次,技术创新具有投入大风险大的特点,很多企业不愿或无力承担风险,没有把技术创新作为长远发展战略,政府应该解决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对进行技术创新的企业在资金上予以帮扶;最后,鼓励企业和科研机构合作,整合科研力量,建立一支具有较强技术创新能力的科研队伍,使科研机构的研究能够和市场需求相结合,为企业所用。
参考文献:
[1] 徐慧,尚海燕.新形势下河南省承接产业转移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经济视角,2012,(10).
[2] 何静.河南省承接产业转移的现状及对策分析[J].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12,(6).
[3] 王静.河南省承接产业转移的优势及承接点研究[J].中国经贸导刊,2011,(3).
[4] 贾志增.河南省承接产业转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沿海企业与科技,2010,(9).
[5] 贺来喜,陈丙欣.河南省城市化发展现状、原因及对策研究[J].中国城市经济,2010,(9).
[6] 罗士喜.河南产业集群发展:优势、不足及对策[J].中州期刊,2007,(6).
[7] 梁文,康艳.河南承接产业转移的若干探讨[J].河南科学,2008,(11).
[责任编辑 刘娇娇]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