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提高国际竞争力的研究

2014-03-18 19:22毛明洁
经济研究导刊 2014年3期
关键词:国际竞争力竞争力企业

毛明洁

摘 要:坚持改革开放,已经成为中国走向经济强国的基本国策。随着市场的全面开放,目前国外的跨国企业不断地进入国内市场来与国内的企业分享市场份额,国内的企业也随着自身的壮大也不断地走出去寻找生存的空间。一个企业具备怎样的国际竞争力,决定和影响到企业国际化的长期发展。只有提升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才能使企业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

关键词:竞争力;企业;国际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03-0259-03

一、关于竞争力国内外研究现状

美国迈克尔·波特(Michael.E.Porter)教授主要从竞争战略理论描述了公司如何在产业内部定位,在激烈竞争的环境中取得高于一般的收益。波特认为,产业环境中存在五种基本力量:潜在入侵者、替代品的威胁、供方议价能力、买方讨价能力和同业竞争者。企业要在同业内形成战略优势必须进行准确定位,并充分利用这五种竞争力之间的关系,推动这些力量向自己有利的方向转变。维纳菲尔特(B.WemerfelO)格兰特认为企业是一组资源、资产与能力的集合,任何企业都拥有一组区别于其他企业的独特资源一有形资产、无形资产与组织能力,竞争优势正是构建在这些有价值的、难以模仿和替代的资源组合,这些资源异质性使企业能够比竞争对手更好地服务于顾客,并因此而创造出更好的顾客价值。

普拉哈拉德(Prahalad,C.K.)和哈默(GHamel)认为企业本质上是一个能力的集合体;能力是对企业进行分析的基本单元;企业拥有的核心能力是企业长期竞争优势的源泉;积累、保持、运用核心能力是企业的长期根本性战略。

国内学者张志强、吴建中等认为,企业竞争力实际上是一个通过比较而得到的相对概念。企业竞争力由两大部分组成,即企业现实的市场竞争能力、企业潜在的(或者说未来可能拥有的市场)竞争能力。王明夫认为,企业竞争力是企业在竞争环境下,抗衡乃至超越现实和潜在竞争对手,求得生存和发展的能力。

本文的研究是从“硬实力和软实力”角度来探讨企业参与国际经济活动如何提高国际竞争力。“硬实力和软实力”最早由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院长约瑟夫·奈在讲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时提出的,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经济、科技、军事实力,体现的硬实力。另一方面是文化、价值观念,社会制度、发展模式,生活方式,意识形态,很难量化的一些软实力。

二、提高中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性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形势下,提高中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就是要提高企业能在国际市场上处变不惊游刃有余的“硬实力与软实力”。对企业来说,作为市场竞争主要载体的硬实力指企业用以直接支持其市场行为的所有可量化的物质态要素,能被客户可以直接感知,它包括企业设备、厂房、资本、人力、产量、收入、利润等要素。企业独具的社会公信力、品牌力和文化力等这些“软实力”,也不断影响着人们对企业国际化的认知,从而影响到企业国际化的长期发展。“软实力”也已经成为一个企业做大做强、全面参与全球化竞争的必要条件。在企业发展中,可以说硬实力是软实力的有形载体、物化,而软实力是硬实力的无形延伸。硬实力通过企业内部软实力的提升而得到强化,使企业不断壮大,知名度越来越高,被行业和社会的关注度越来越高。

因此经济全球化形势下,能够使企业长久生存的实力往往不仅有“硬实力”,而且还要靠企业经过艰苦而长期的积淀而形成的看不见摸不着的“软实力”,这些都是企业立足国际市场的竞争力。硬实力是企业的肌肉,软实力是企业发展的灵魂。企业硬实力是企业软实力发挥作用的基础,而企业软实力的提升又能够维持、增强和延续企业的硬实力,二者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企业只有靠这些“硬实力”和“软实力”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成功,所以中国企业只有打造一定的“硬、软实力”才能在国际竞争中能立足长远、基业长青。

目前,市场的多元化是所有企业都将面对国际竞争国内化、国内竞争国际化的竞争格局。对国内市场来讲,即使我们的产品不出去,外国的产品也会进来,国内市场的竞争实际上也是国际竞争。因此,作为市场竞争的主体,所有企业都将直接或间接参与全球竞争。中国企业只有在新的竞争格局中努力培育竞争优势,提升自己国际竞争力,寻求更好的生存和更大的发展。

三、中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面临的环境和问题

随着中国市场的全面开放,中国企业面临的市场环境不再是单一的国内市场,而是一个国际化的市场。国外的跨国企业不断地进入国内市场来与国内的企业分享市场份额,国内的企业随着自身的壮大也不断地走出去寻找生存的空间。认清中国企业在参与国际竞争中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扬长避短提高自身的实力才能持久生存发展壮大做成百年基业。

(一)中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面临的环境

1.国内经济政策环境。在国家法规及政策层面,随着中国企业所得税法、公司法、会计法、银行法、证券法、环境保护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的修订和完善及相关的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和出台,一方面中国引进外资的质量和要求更严格更规范更加注重符合国家产业发展政策及环保要求的需要,与改革初期相比有了质的变化。另一方面,随着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及国情的现实需要,外资企业在改革初期所享有的一些超国民待遇的优惠政策被逐步取消,国内的本土企业和外资企业逐步回归到一个平等的竞争平台上参与商业竞争,因此中国的本土企业在国内更广泛的市场领域面临着更多的市场机遇。

2.对外经济政策环境。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拓展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的新要求,因此,对外开放成为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长期国策。同时,党的十八大报告具体阐明了中国企业国际化的战略方向,即支持企业在研发、生产销售等方面开展国际化经营,创新对外投资和合作方式,加快培育中国的跨国公司和国际知名品牌。这为中国企业制定国际化经营战略指明了方向,必将对中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发生重要的推動作用。中国新形势下推进企业国际化竞争的战略是:适应中国工业化现代化进程,以推动生产要素跨境流动,在全球范围内更好地优化资源配置为目标,实现“走出去”与“引进来”的协调发展,显著提升企业国际化水平,创造中国进一步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新途径,开创开放型经济发展的新局面。中国新形势下推进企业国际化竞争的政策支持:在财政政策方面,国家设立了对外经济技术合作项目资金、对外承包工程保函风险专项资金、中小企业国际市拓资金、支持纺织企业“走出去"专项资金、境外经济贸易合作区发展资金等多项资金支持。在信贷政策方面,国家鼓励政策性银行和各大商业银行积极开展包括商业信贷、优惠信贷等多种信贷业务,拓展企业的融资渠道。在保险政策方面,国家成立了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承接出口信用保险和对外投资保险等业务。在税收政策方面,国家出台了出口退税、避免双重征税等优惠政策。在外汇政策方面,国家取消了境外投资外汇风险审查和汇回利润保证金制度;放宽了购汇额度,下放了审批权限;允许境外企业所得利润用于增资或境外再投资;允许境内企业以自有外汇、购汇或国内外汇款进行境外投资等。努力搭建新形势下中国企业进一步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新平台,形成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中国企业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3.国际经济环境。欧洲和北美等发达国家在大规模经济刺激措施的作用下,经济发展逐步探底企稳,但是,发达国家经济仍处于衰退或微弱复苏状态。发展中国家和一些新兴国家的经济也在逐渐稳步回升,过程也较为缓慢。目前,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科技进步继续推动世界经济增长,新能源和节能环保等绿色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但是世界经济好转的基础并不牢固,世界经济全面恢复增长需要一个缓慢、曲折的过程。

(二)中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面临的问题

1.跨国公司的竞争优势。在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跨国公司对全球竞争方式与竞争格局以及东道国的产业成长产生了重大影响,其在当代国际竞争中也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从全球竞争出发,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并在中国市场上开展了各种竞争活动。例如,2012年商务部外资司公布的数据,在中国投资的世界五百强企业超过400家。据2012年巴特尔研发杂志调查显示,美国企业研发中心在亚洲的数量占其全部数量的31%,其中16%在中国。30%的受调查美国企业计划在中国增加研发投资,高于北美、印度的24%和其他地区的22%。根据联合国贸发组织的调查,中国仍是全球跨国公司海外研发活动的首选地,62%的跨国公司将中国作为其设立海外研发机构的首选。跨国公司在中国研发机构的持续增长,相关研发业务涉及生物医药、信息科技、汽车、新能源、新材料等众多领域。面对跨国公司对中国企业市场优势的威胁,中国的企业就要不断磨练自己的技能,不但要立足国内市场,还要去海外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空间,以此来弥补在国内失去的市场份额。目前,跨国公司在开拓国外市场的过程中也注意到了应该对利益相关者负责,并提出利益相关者问题、可持续发展战略问题、环境责任和社会责任等问题。

2.国内同业不良的恶性竞争。随着整个市场开放的不断深入,更多的投资者在宽松的市场环境中得到了极大丰富的投资机会,好多企业为了高额利润而放任了公平竞争的道德底线,通过恶性竞争来排挤国内同类企业的生存空间以获取更大的市场份额,同时也扰乱了稳定的市场经济秩序,这给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及国家的经济利益造成了很大的损失,同时也提供给国外的竞争者很大的市场机会。因为目光的短视而使这些不成熟的企业给整个国内行业产业的发展和广大国内企业参与国际竞争制造了过多的障碍。

3.企业狭隘的利润追逐观念。国内有些企业只关注企业的短期利润,而且只注重企业财富价值的领导力的做法是很危险的。如果企业把目标定位于追求短期利润的话,企业经营的假设就是建立在金融和物质资本是世界上最为稀缺的资源之上。然而金融和物质资本其实并非是最关键、最稀缺的资源,人力资源和自然资源才是最稀缺、最为重要的资源。由于市场信息的不确定和某些法律制度的不健全,国内有些企业很容易出现非理性或不道德行为,过分关注短期利润只会把企业引入歧途,丧失社会责任感,最终被社会淘汰。摒弃狭隘的利润追逐观念,重视人才的价值和环境责任等问题,才是企业最根本的生存之道,这样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四、提高中国企业国际竞争力的途径

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是确保企业持续稳定有效发展的基石,要使企业在国际竞争中形成自己的核心生存力,那么中国企业必须从以下两个大的方面来提高自身的国际竞争力。

(一)从企业内部方面

1.提高企业管理的能力。提高企业的管理能力,可以激活企业活力,使企业保持长久的高效能。企业只有依靠良好的管理力,才能适应激烈的外部市场的变化,并最终摆脱对人才、技术、产品的依赖。良好的管理体系同时也能够降低企业对优秀人力资源或少数稀缺人才的要求以及对管理者整体管理能力的要求。

2.打造企业的文化向心力。企业文化向心力反映了一个特定企业内部隐含的主流价值观、态度和做事的方式。企业就是依靠这种特定的企业文化来产生凝聚力并且提供競争优势。任何一个企业的文化力都是不可模仿和复制的,它是一个企业所特有的核心竞争力。企业的发展和企业文化力建设息息相关,是关系到企业前途命运的大事;是做好企业发展战略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3.强化企业的执行力。严格、规范的执行力能够使管理者的意图和战略决策得以很好地贯彻,并能保证顺利实现企业的长期远景规划目标。要提高企业的执行力,就要提高每一个单位、每一个部门甚至企业从上到下每一个人的执行力,只有这样,才会形成企业的整体执行力,从而形成整个企业的竞争力。

4.激发企业的创新力。没有创新力,企业就会固步自封而丧失生存的空间。企业的创新力就是企业的生产力,它是企业长久生存的保障,因此企业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需求的变化不断地追求创新。企业的创新力要多元性、全方位地不拘一格;而且要打破传统意义上的行业狭窄、专业集中的竞争方式,来开展跨领域、跨学科、跨行业、跨产品的广泛意义上的竞争。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只有通过创新力来寻找差异性,形成自己的企业特色从而开拓自己的生存空间。

5.保持企业旺盛的学习力。未来的竞争力取决于是否比别人学得更快,而不再取决于已获得的知识的多少。这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新世纪到来的时候,对于学习力在一家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中的重要性所作的评价。企业的学习力要通过建立学习型企业来提高。

学习力给企业的创新提供了创造的潜力和源源不断的知识动力,它同时也是企业生命长青的源泉。学习力是新形势下企业竞争和发展的关键因素。一个企业要生存,其学习力必须超过市场环境发展的速度;一个企业要生存发展,有比竞争对手更快的学习力才是唯一持久的竞争优势。企业的学习力是推进企业发展的引擎,是塑造企业品牌的标志,是激活企业要素的源泉,是实现企业制胜的法宝。

(二)从企业外部方面

1.维护企业的社会公信力。社会公信力,即社会对某个组织的认可及信任程度,它主要通过法律约束和行业自律规范来体现。一个企业如果失去了社会的公信力就会失去社会和消费者的信任,从而企业就会发生信任危机,从外部也就失去了竞争的基础。建立企业社会公信力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确立市场准则。在复杂的市场中间,国内很多企业弄虚作假、以次充好,这就需要强化市场的第一准则:优胜劣汰。相关政府部门要营造一个公平、公正、公开的市场环境,这样使优胜劣汰真正地得以体现。(2)严格行业自律。建立行业协会,剔除长期混迹于某些行业市场中给整个行业的企业声誉造成了不好影响的不良企业来强化行业协会的监管。加强行业自律,是行业协会的宗旨和重要职能。只有通过建立行规行约,实现行业自律,才能真正从一定意义上规范市场竞争秩序,维护同行业企业和广大消费者的合法权益。(3)倡导社会责任。 所谓“企业的社会责任”,是指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的责任除了为股东追求利润外,也应该考虑相关利益人,即影响和受影响于企业行为的各方的利益。某些企业为实现个人利益已经丧失了社会良知而人性泯灭,对企业的社会责任置之不理,因此一定要建立和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坚决剔除“劣币驱逐良币”的不良社会现象。

2.塑造企业的品牌。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要想获得社会和消费者强烈和持久的认知,就必须加强品牌力的建设。品牌力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外在表现,而核心竞争力的强弱又决定着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因此在产品同质化的今天,由于品牌是一个有效地向客户传播独特、差异化、价值的艺术,同时品牌竞争力又包含了企业在技术、资源、管理、能力、营销、人力资源等方面的综合优势,所以它是形成并实现企业可持续增长的动力源泉。企业要在专业化领域做到差异化就要树立品牌竞争优势,利用专业化水平来打造品牌的竞争力。只有将品牌竞争力转化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才可以保证企业的长治久安。

另外,企业不但要塑造品牌,还要做好宣传和推广以此来扩大品牌的影响,从而打造好企业的名片和身份证。

参考文献:

[1] 叶飞,邝国良.中国企业国际竞争力现状分析及其对策研究[J].商业研究,2000,(2).

[2] 本报记者 杨国民,赵槿.建设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公司[N].经济日报,2009.

[3] 冯晓玲.美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分析[D].长春:吉林大学,2008.

[责任编辑 王玉妹]

猜你喜欢
国际竞争力竞争力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论外卖品牌的竞争力
国际农产品贸易自由化背景下发展东北地区粮食贸易的对策
提升我国旅游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对策探讨
浅析石油工程服务企业如何提升国际竞争力
日本竞争力
中国股份制商业银行国际竞争力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