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冠楠 张明聪
摘 要:从生态文明的视阈下,对社会、经济、学术、文化等四个维度的发展趋势进行一番梳理之后,发现休闲回归是其中共同的特征,是生态文明社会的一个典型特征。休闲文化的追求,必然是全球性的生态家园。共产主义既是休闲的世界,也是生态的家园。休闲回归的完成,休闲文化的成熟,即是生态家园的回归,生态文明的成熟,生态文明将是一个休闲的时代,休闲回归必以生态文明为追求。
关键词:生态文明;休闲文化;回归
中图分类号:F12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03-0278-02
“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时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1]资本专制主义主导下的工业文明,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发展,极大地丰富了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以生态危机为代表的全球性危机。人的发展、社会的发展、生态的环境,前所未有地融合在了一起。工业文明正将人类强行推向生态文明。休闲化是通向生态文明的必由之路。
一、生态社会:休闲回归引领人的本质回归
(一)异化之人的回归
社会生产关系进入资本主义阶段以后,社会化大生产像一张巨大无比的网,将人们强制性地紧锁在各个生产环节之中,每天都要长时间地重复简单的机械劳动。在这样的劳动中,人性被彻底扭曲,人的本质被彻底异化。这种社会现实激发了人们的普遍性反抗,也引发了哲学家们的深思。尼采哀叹“人死了”,马克思尖锐指出,人被“劳动异化”……在对人生存状态的整体反省的背景下,工作和休闲的关系重新回到人们的研究中心,休闲社会、休闲生活、休闲人生承载的诉求越来越强烈,人本质的休闲回归也越来越快地发展。托夫勒的《第三次浪潮》和贝尔的《后工业社会》认为,文明和密集型工作中的标准化将会结束,人们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都将出现多样化形态,完善的信息基础设施将为每个人提供充足必要的各类信息。随着信息社会时代的来临,我们正进入普遍有闲的社会。“工业社会终结的标志随处可见,而最明显的标志是:在我们的社会里,休闲的意义和作用越来越呈现出多样化的态势。我们的休闲能力已经得到了提高,而且,休闲价值观正以越来越大的程度渗透到我们的生活中。”[2]工作将进入一个崭新的个性化休闲时代。在休闲社会牵引下,异化了的人本质正历史性进行回归。
(二)孤独之人的回归
自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开始大规模地向大自然进军,不断地征服和消耗大自然。短短一两百年,就使地球生态环境推向了崩溃的边缘。人类造成的物种灭绝速度比地球历史上典型的参照速度增长了1 000倍。生态环境的承受能力已经接近极限。还有污染的极限、能源的极限等等,一个没有未来的发展极限摆在人类面前。生态保护问题逐渐成世界性课题。绿色发展、生态发展逐渐成为全人类的共识和追求。人也就开始向着生态回归,开始静下心来想一想发展的未来及意义。人们逐渐认识到了,地球也就只有一个,生态如生命般脆弱。生态回归与休闲回归,是一件事物的两个方面,都意味着人的本质的回归。
二、生态经济:休闲经济兴起引领经济生态转型
(一)休闲经济的兴起
据美国权威人士预测,休闲、娱乐活动、旅游业将成为下一个经济大潮,并席卷世界各地。到2015年,休闲产业将会主导劳务市场,其规模将在美国的国民生产总值中占有一半的份量,美国人将把生命中一半以上的时间用于休闲。对于中国来说,休闲已经和幸福紧紧相连,走进了“寻常百姓家”,成为小康社会的内在要素。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休闲经济虽然还有很大的差距,但是我们却可以明显地感受到这种趋势的发展势头,据国家统计局统計,2010年中国出境旅游人数达5 739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0.4%;国内旅游人数达21亿人次,比上年增长10.6%。“休闲”完全可以看作是经济发展的巨大引擎,正如于光远院士说的:“‘闲是生产力发展的根本目的之一,闲暇时间的长短与人类的文明进步是并行发展的。从现在看将来,如果不属于闲的劳动时间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能够进一步减少,闲的地位还可以进一步提高,这是走向未来经济高速发展的必经之路。”[3]
(二)消费经济的生态转型
生产与消费是一对相依相随的矛盾,共同构成了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离开谁都不可能完成经济发展的任务。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卖方市场逐渐过渡到买方市场。消费处于经济发展的中心,生产活动必须依据消费需求来进行安排。消费中心形成的过程中,也伴随着人们消费结构的变迁,人们从偏重物质消费慢慢向偏重精神消费转变。有人常说传统的“吃饭”,后来变成“吃健康”,再后来发展成“吃文化”。这个关于“吃”的变迁,形象地说明了消费结构的演变过程。消费结构的这种精神化倾向,也蕴含着生态化、休闲化的倾向。以幸福为代表的生活质量要求,不仅将重塑个人的精神生活,也将重塑整个社会经济结构和趋势。
三、生态学术:休闲学术导向生态文明
(一)休闲学术的勃兴
虽然人类对休闲的认识有着悠久的历史,但是休闲真正进入学术研究的视野则是一百多年的事情。从19世纪中叶开始,西方的哲学家就开始关注和研究休闲问题。他们普遍认识到休闲的重要性,不仅事关个人的幸福和发展,而且事关到整个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不仅关系到人的解放问题,而且关系到生产力的解放问题。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深刻地指出自由时间不仅是个人发展的重要条件,而且也是人类从“必然王国”过渡到“自由王国”的根本条件。凡勃伦在《有闲阶级论》系统地提出了休闲对于经济的影响,被认为是休闲学诞生的标志。至20世纪中叶,里斯曼《孤独的人群》和伯格《闲暇社会学》将休闲引入到了社会学范畴。特别是皮普尔《休闲:文化的基础》一书,精辟地阐释了休闲的文化价值,认为休闲是一种态度、能力及礼物。
(二)生态学术的回归
在休闲学术的研究发展中,也包含着人的生态回归,为生态学术的兴起打下了很好的基础。自从《寂静的春天》开启人类生态学术之后,生态学术很快就进入了全球性的发展历程。1972年在瑞典召开首届全球环境战略国际会议,会议通过了著名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宣言》,呼吁各国政府和人民为维护和改善人类环境,造福全体人民,造福后代而共同努力。而且还确定每年的6月5日为“世界环境日”。“只有一个地球”、“人类居住”、“水,生命的重要源泉”……每一个主题都会有相应的学术著作出来。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在巴西召开,会议产生了《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和《21世纪议程》,制定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接着每年全球各主要国家都要围绕《公约》来进行谈判。随着这种国际性环保大会的进行,极大地刺激了生态学术的发展。比较有美国学者胡伯的《生态现代化》(1985)、中国学者余谋昌的《生态文明论》(2009)、美国学者里夫金的《第三次工业革命》(2012)等。这些作品描绘了美好的生态愿景和可行的生态路径,影响了很多国家的决策,大大促进了人类的生态意识的生成。生态文明逐步向世界走来。休闲化是生态文明的一个基本特征。
四、生态家园:休闲文化追求的图腾
(一)休闲文化的追求
工业文明时代的文化,是以西方文化理念为主导的文化,崇尚竞争和征服,注重物质理性,比较典型的有享乐主义、自由主义、个人主义等文化思潮。人们在征服自然、享有丰厚的物质生活之后,人们发现自己也被物质所征服,也被自然所抛弃。普遍性的精神分裂与痛苦,随着物质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但是从长远来看,精神越是痛苦,追求幸福的愿望就會越强烈,物质生活越丰富,追求精神享乐的诉求也会越强烈。正如美国学者罗纳德·英格尔哈特所说,“人类生存战略的变迁,将从最大限度地推进经济增长,转而通过生活方式的变化而最大限度地保证生存和幸福。”[4]休闲文化,以其内在的人文性、社会性、创造性,紧紧地与人们的生活质量和生命质量相联,总是与人们的幸福追求相联在一起。休闲能使人在精神的自由中历经审美的、道德的、超越的生活方式,休闲能给人一种文化的底蕴,支撑起人的意义世界。甚至被誉为“是一种文化基础”、“是一种精神状态,是灵魂存在的条件。”[5]
(二)共同的生态家园
全球化浪潮不仅把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要素有机地融合在了一起,也把危机、安全、风险等联在了一起。休闲家园的实现也是一个全球化的过程。我们共同的地球,共同的生态,共同的家园。休闲文化的追求,必然是全球性的生态家园。正如马克思所说的,“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6] 可见,共产主义既是休闲的世界,也是生态的家园。休闲回归的完成,休闲文化的成熟,即是生态家园的回归,生态文明的成熟,统统汇合于马克思主义的“共产主义世界”里。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G]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2版(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77.
[2] [美]托马斯·古德尔,杰弗瑞·戈比.人类思想史中的休闲[M].成素梅,马惠娣,季斌,冯世梅,译.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218.
[3] 于光远.论普遍有闲的社会[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4] [美]罗纳德·英格尔哈特.变化中的价值观:经济发展与政治变迁[J].国际社会科学,1996,(3):29.
[5] 马惠娣.休闲:人类美丽的精神家园[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147.
[6]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G]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20.
[责任编辑 魏 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