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地高考”的财政学思考

2014-03-18 19:22袁凤艳
经济研究导刊 2014年3期
关键词:财政支持

袁凤艳

摘 要:高考问题是各地人民关注的热点问题,高考关系到各地区的经济发展以及考生的自身发展等方面。从财政学的角度探讨异地高考存在的原因并给出几点建议。高等教育资源作为准公共产品主要依靠各地政府的支持。从教育资源的分配以及政府的财政投入等方面对异地高考的成因进行探讨并给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异地高考”;高等教育资源;财政支持

中图分类号:F8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03-0274-02

一、问题来源

在2012年8月30日《关于做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意见的通知》出台后,使异地高考成为可能,并且引发各方更为激烈的讨论。2012年9月,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发布会中,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曾提出,“异地高考”需要在学生、家长以及城市三个方面符合条件才能实施。各个省份逐步出台有关“异地高考”的新政策。

各界学者专家从不同的角度对“异地高考”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孙志远(2013)从政策过程的视角,对“异地高考”的问题进行探讨研究。徐金海、朱思鹤(2012)从平等受教育权出发,对实行异地高考的必要性以及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翟月玲(2012)从国家政策方面对产生异地高考的根源进行探究,成因主要是优质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省际间高考录取分数各不相同。武宸、洪成文(2012)从新制度主义的角度对异地高考的现状、成因以及解决对策进行研究。认为异地高考现象的出现既有现实必然性,也有因为制度设计不合理等原因而诱导的偶然性。本文将利用公共财政学的一些理论对“异地高考”的成因以及政策建议进行研究。

二、理论基础

财政学主要研究国家的经济行为,主要包括政府的经济职能、政府收支以及公共选择等方面。公共产品理论是公共选择中的一个重要理论。

1.公共产品理论。公共物品理论是判定是否公用品的理论依据,也是甄别人类生存发展所需各种物品属性的基本原则。

按照萨缪尔森在1955年给出的定义,公共产品是指任何一个人对其消费都不会减少别人对其消费的物品,具有公用受益或联合消费的特点,个人消费等于集体消费。私人产品是指只有获得某种物品的人才能消费这种物品的产品,其消费的总量等于所有个人消费额的总和。准公共产品同时具有公共产品以及私人产品的特征。

准公共产品具有竞争性但是不具有排他性,集体共同消费,有“拥挤点”现象,拥挤点前后属性有差异,∞>外部性>内部性>0。其由私人部门或公共部门提供,市场或国家预算分配,向享用者收取一定的费用。高等教育资源从其性质上分,属于准公共产品,其主要是有政府提供,个人以及企业负担一部分。

2.教育的外部性。教育不仅受教育者受益,而且对一个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也至关重要,平等的教育还有利于缩小贫富差距,促进社会公平,许多国际法将受教育权确认为是一项基本人权。(1)教育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教育支出是一种人力资本投资,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全要素生产率是人们衡量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一个常用的指标。经济增长方程为:dY/Y=dA/A+αdK/K+(1-α)dL/L。经济增长可以用资本投入的增长、劳动投入的增长和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来解释,而影响全要素生产率因素有技术进步、劳动力技巧等。(2)教育有助于人们解决很多社会问题。教育的外部性不仅表现在促进经济发展的一方面,还有助于解决很多严峻的社会问题。例如,改善收入分配状况,控制人口过快增长,提高人们健康水平,降低犯罪率等。

一个人接受高等教育后,不但可以使他个人受益,同时也可使全社会受益,这种利益不可被分割,也不能排他,这表现出教育产品公共属性的一面;与此同时,教育的消费又具有极大的竞争性。一部分人接受了高等教育,另一部分人就不能接受,这又表现出高等教育产品私人属性的一面。由此可见,高等教育是一种典型的准公共产品。

三、“异地高考”的财政学原因

1.高等教育资源有限且分配不均。中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相对而言教育资源比较匮乏。优质的高等教育资源更是稀缺,并且由于经济、政治、历史等原因导致中国的教育资源的分布极度不均衡。

本科高校數量、高考学生报考数量等是影响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在各省配置的重要指标。按照该指标把全国各省分成三类地区:高等教育资源丰富的第一类地区,高等教育资源有限的第二类地区以及高等教育资源贫乏的第三类地区。高等教育资源丰富地区以北京、上海、天津为例;高等教育资源有限地区以山东、河南、安徽为例;高等教育资源贫乏地区以海南、西藏、青海为例。

中国优质的教育资源以国家211、985类学校为例,北京、上海、天津就有39所,占全国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33%左右。在三类地区,海南、西藏、青海三省一共有两所211学校,在二类地区的五省一共有11所。

从表1可以得出,一、二类地区的学校数比例是1∶2,但是报考人数比是1∶10。并且,最优的教育资源(211、985类院校)还是主要集中在京津沪等地。

综上所述,中国的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优质的教育资源还是主要集中在比较发达的北京、上海等地区。在偏远地区教育资源极度匮乏,在一些人口众多的省份,教育资源相对不足。相比之下,北京上海等地区的学生能够更多地享用优质的高等教育资源。

2.经济发展不均衡,财政支持力度不一致。由高等教育的产品属性以及外部性特征可知其经费来源主要依靠政府提供。而在中国教育经费主要来源于地方政府的财政支持其占比一般都在90%以上,中央政府的投资比重非常低。中国对教育的财政支出由2004年的2 937.34亿元增长到2011年的16 497.33亿元,增长了五倍多,而地方的财政投入2004年的2 697.14亿元增长到2011年的15 498.28亿元,占财政总投入的比重由91.82%增加到93.94%。

由此可知,中国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在逐年增加,不断地加大对教育资金投入,且投入主要由地方政府承担,在政府对教育财政投入的占比也逐年增长。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主要依赖于地方政府的财力支持,这就造成了教育的发展会过分依赖于当地经济的发展,对于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教育的发展也是比较落后。

四、对“异地高考”的几点建议

1.重新分配优质教育资源。中国人口众多,教育资源相对匮乏是产生异地高考的最主要的原因之一,经济发展不均衡,造成主要的优质教育资源主要集中在经济发达的地区。由以上分析得出三类地区的人口以及教育资源配比严重失衡。

由表1可得地区间的报考人数之比接近2∶20∶1,而学校数量之比为7∶14∶1,重新分配高等教育资源,在教育资源不足的情况下根据人口比例重新调整各地的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对于二类地区的情况,可以通过建立高等院校的分校等方法,逐渐转移聚集在少数地区的优等教育资源。适当地将投入到北京、上海等地区的资金转移到比较落后贫困的地区,并且建立督查小组或是其他监察组织,以保证资金的有效利用。

2.国家中央政府加大教育投入,减小地方政府财政投入比重。高等教育院校中的学生来自于全国各地,完成受教育之后将会分散到不同的地区,将会在不同的地区对国家和社会做贡献。但是目前中国高等教育的经费主要来源于地方政府的财政支持,这就造成教育的投资与成效的不匹配。

国家中央政府加大教育投入,按照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或是教育资源的需求程度对各个地区的投入量进行调整。在保证资源丰富地区的优势的情况下,加大对弱势地区的财政支持。

异地高考的问题的解决是一个长远而艰巨的过程,现如今部分地区已经开始实施试点,将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在全国范围内实行。高考问题关系到国家未来的发展进步,是关系国家命运的大事,因而在进行高考改革的时候要相当地重视,不能一蹴而就。

参考文献:

[1] 孙志远.“异地高考”前瞻:政策过程的视角[J].高考探索,2013,(1).

[2] 徐金海,朱思鹤.从异地高考谈平等受教育权的实现[J].湖北警官学院学报,2012,(7):52-53.

[3] 翟月玲.“异地高考”的根源、理念探究与对策[J].中国高教研究,2012,(7).

[4] 伍宸,洪成文.中国异地高考问题、原因及解决对策——基于新制度主义的分析[J].中国教育学刊,2012,(11):22-26.

[5] Samuelson,P.A.Diagrammatic Exposition of a Theory of Public Expenditure.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1955,37:350-356.

[6] 刘志民.教育经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13.

[7] 閆建璋,张欣.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的必要性与可行性[J].现代教育管理,2011,(6):13-16.

[8] 中国统计年鉴[K].

[9] 魏陆,吕守军.公共经济学[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0:120-121.

[责任编辑 魏 杰]

猜你喜欢
财政支持
我国财政支持农村社会保障问题研究
宁都县财政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财政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加大财政支持力度促进教育事业发展
我国农业再保险的政府行为探析
我国农业再保险财政支持的路径研究
大数据背景下公立医院改革困境与应对策略
从人力与财政支持角度浅析东部三级环境监测站能力建设
我国当前科技创新金融支持体系的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
关于医保卡异地支付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