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经济学内涵

2014-03-18 19:58倪丽洁张雪峰
经济研究导刊 2014年3期
关键词:经济增长创新

倪丽洁 张雪峰

摘 要:党的十七大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构建了一个完全竞争环境下企业的创新研发模型,通过对企业内部资源配置及创新的外部效应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企业在生产部门和研发部门之间的资源配置原则是使任何两种要素之间的边际替代率在两部门之间都没有区别。当考虑研究开发的外部效应时,提出创新型国家的构建思路,目的是如何对企业内部的资源配置和创新的外部效应的控制来实现创新为社会带来最大的正外部效益。

关键词:创新;经济增长;完全竞争

中图分类号:F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03-0004-02

引言

党的十七大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在创新型国家建设中,如何发挥政府的作用是关键,而创新作为经济增长的源泉,怎样对创新进行控制是政府促进经济增长的必要手段。

经济波动及经济增长问题一直以来都是西方宏观经济研究的主要内容,形成了较完善的宏观经济学框架,从而经济周期理论及增长理论成为了宏观经济学的核心内容。哈罗德和多马(1939)以动态化凯恩斯理论为思路提出了第一个经济增长理论,给出了四个外生变量:储蓄率(储蓄占总产出的比率)、资本—产出比(资本增量与产出增量之比)、劳动力增长率(人口增长率)和技术进步速度(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率),利用这些外生变量证明了经济增长率等于储蓄率与资本—产出比之比。这四个外生变量的内生化过程也成为了西方经济增长理论发展的历程。索洛(1956)为了消除哈罗德—多马模型长期均衡增长的“刀刃”性质,将资本—产出比及劳动力增长率内生化得到了经济的稳态增长路径,为后来经济增长理论模型的发展建立了一个准则:稳态增长路径成为经济增长研究的焦点。在索洛模型的基础上,对经济增长的分析沿着三个方向发展:一是给索洛模型补充了跨期最优化的消费决策分析,其主要思路是储蓄率的内生化,如拉姆齐—卡斯—库普曼(1965)最优增长理论;二是将生产率的变化内生化,设计专门的模型来解释索洛模型中的技术因素如何发生变化,以强调人力资本分析的卢卡斯(1988)和将技术进步内生化的罗默(1986);三是将人口增长率内生化,但目前研究成果很少是设计专门的模型来说明人口增长率如何决定。

一、企业创新的动机

在完善的市场环境中,任何企业、家庭都面临着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需求曲线和一条向右上方倾斜的供给曲线,在市场机制的自发作用下,经济必然朝着两条曲线交点运行,达到交点后,市场实现均衡,商品需求等于供给,家庭实现效用最大化,企业实现利润最大化,社会福利达到最大。然而考虑经济增长问题都是基于一个长期的环境,由于企业自由进出某一行业,长期来看,企业就只能获得正常利润,而不能获得超额利润。企业以相对固定的投入要素生产出同样的商品,获得信息而不需付出代价,企业与消费者成为价格接受者,但是面对长期均衡,家庭十分满意,而以利润为目的的企业不会罢休,必然力图创造新的赢利机会,以打破长期均衡对企业赢利的制约,这样企业必然要进行创新,这是满足自身利益的需要。

熊比特认为,创新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把一种从未有过的有关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加入到生产系统中。不管是创新使得相同产出下生产要素(如资本、劳动和能源)投入的减少,还是使得相同生产要素投入下产出的增加,创新都引起了技术进步,从而使有效资本或有效劳动得以改善。当企业创新的预期收益高于创新成本时,就会进行创新,而完全竞争时仅靠生产要素投入的增加就不会带来经济的增长,因而创新是经济增长的源泉。

二、模型建立及分析

(一)模型假设

1.时间因素不是直接而是间接地通过资本要素、劳动要素和知识要素进入生产函数之中。这就是说,只有当要素投入量随时间发生变化时,产出才会变化。特别是在资本和劳动投入不变的情况下,只有当知识投入增加时,即只有当技术不断进步时,总产出才会增加。

(三)模型分析

企业在生产部门和研发部门之间的资源配置原则是:任何要素收益率在两部分之间没有区别。表明任何要素的名义收益率在生产部门和研发部门之间是无差异的。=表明企业在生产部门和研发部门之间的资源配置原则也可表述为:要使任何两种要素之间的边际替代率在两部门之间都没有区别。以上的资源配置原则完全是从研究开发的内部效益方面考虑的,而没有考虑研究开发的外部效应。当创新研发具有外部效应时,经济就要偏离资源配置的有效状态。

一般外部效应可分为:消费者剩余效应(Consumer-surplus effect),商业窃取效应(Business-stealing effect)和研究开发效应(R&D effect)。消费者剩余效应指创新成果的消费者能获得一定的消费者剩余,这也体现了创新研发的正外部效应;商业窃取效应指创新使得原技术失去吸引力而对原技术拥有者带来不利影响。

三、创新型国家的构建思路

创新型国家的构建思路源于企业内部的资源配置原则和创新的外部效应的控制。建设创新型国家不仅仅要维持良好的竞争环境,而且要为企业的创新提供一个平台和激励,政府主要是通过事前效率(旨在保护企业的创新动机)和事后效率(某一企业实施创新,最好经济体内全部企业都能利用他的创新成果)的选择来制定创新政策。

创新投资与普通投资不同,企业研发投资的新思路、新理论和新技术一旦公开就不可能成为专用品,不具有排他性而被社会广泛使用,因此研发创新不仅具有内部收益,还具有外部收益,所以政府需要向企业承诺其创新成果具有专利权,并且长期内其承诺是可置信的,否则就会带来负面的影响。因此,授予企业创新成果专利权的必要性与希望创新成果向其他企业和消费者扩散的愿望之间的取舍成为政策最优专利制度设计的关键。

创新型国家的建设关键要把握专利保护的最佳宽度和长度(时间),不能给一项创新提供范围太宽的保护,否则竞争企业就会不敢采用与受专利保护的创新关系模糊的创新成果,同时专利保护面又不能太窄,否则竞争企业就可能通过小修小改来侵害专利权,逃避法律制裁。专利保护期也如此:保护期太长,将导致竞争企业不能采用新发明向在位创新者发起挑战,而保护期太短,又不能授予创新企业充分的专利权。endprint

解决可置信承诺可以通过一些法律,如著作权法、商标法等等,保证其他企业只有在征得拥有权企业许可后才能使用一种成功的产品或品牌。如商业机密法等等,确保企业知情雇员离职后不把商业机密告知竞争对手。如非竞争条款等等,限制员工主动离职流向竞争企业。

熊比特认为,创新是指生产体系中引入新的组合,其中新的组合包括:一是产品创新,需要引进新的产品;二是技术创新,需要创造和引用新的技术;三是市场创新,需要开辟新的市场;四是要素创新,需要使用新的材料;五是组织创新,需要实现新的企业组织。

综上,企业创新研发活动应该包括新产品开发、市场开拓与开发、创造新的生产要素及实现效率更高的企业组织。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 Harrod,R.F:An Essay in Dynamic Theory,Economic Journal,Vol49,1939:PP14-33.

[3] R.M.Solow:A Contribution to the Theory of Economic Growth,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Vol.70,No.1,1965:PP65-94.

[4] F.P.Ramsey,A Mathematical Theory of Saving,The Economic Journal Vol.38,No.152 ,1928:PP543-559.

[5] D.Cass:Optimum Growth in an Aggregative Model of Capital Accumulation,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Vol.32,No.3,1965:PP233-240.

[6] Koopmans,T.C:On the Concept of Optimal Growth,The Econometric Approach to Development Planning,North Holland,1965

[7] Lucas,Robert E.,Jr:On the Mechanic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Vol22,1988:PP3-42.

[8] Romer,Paul M:Increasing Returns and Long-run Growth,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Vol94,No5,1986.

[责任编辑 刘娇娇]endprint

解决可置信承诺可以通过一些法律,如著作权法、商标法等等,保证其他企业只有在征得拥有权企业许可后才能使用一种成功的产品或品牌。如商业机密法等等,确保企业知情雇员离职后不把商业机密告知竞争对手。如非竞争条款等等,限制员工主动离职流向竞争企业。

熊比特认为,创新是指生产体系中引入新的组合,其中新的组合包括:一是产品创新,需要引进新的产品;二是技术创新,需要创造和引用新的技术;三是市场创新,需要开辟新的市场;四是要素创新,需要使用新的材料;五是组织创新,需要实现新的企业组织。

综上,企业创新研发活动应该包括新产品开发、市场开拓与开发、创造新的生产要素及实现效率更高的企业组织。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 Harrod,R.F:An Essay in Dynamic Theory,Economic Journal,Vol49,1939:PP14-33.

[3] R.M.Solow:A Contribution to the Theory of Economic Growth,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Vol.70,No.1,1965:PP65-94.

[4] F.P.Ramsey,A Mathematical Theory of Saving,The Economic Journal Vol.38,No.152 ,1928:PP543-559.

[5] D.Cass:Optimum Growth in an Aggregative Model of Capital Accumulation,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Vol.32,No.3,1965:PP233-240.

[6] Koopmans,T.C:On the Concept of Optimal Growth,The Econometric Approach to Development Planning,North Holland,1965

[7] Lucas,Robert E.,Jr:On the Mechanic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Vol22,1988:PP3-42.

[8] Romer,Paul M:Increasing Returns and Long-run Growth,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Vol94,No5,1986.

[责任编辑 刘娇娇]endprint

解决可置信承诺可以通过一些法律,如著作权法、商标法等等,保证其他企业只有在征得拥有权企业许可后才能使用一种成功的产品或品牌。如商业机密法等等,确保企业知情雇员离职后不把商业机密告知竞争对手。如非竞争条款等等,限制员工主动离职流向竞争企业。

熊比特认为,创新是指生产体系中引入新的组合,其中新的组合包括:一是产品创新,需要引进新的产品;二是技术创新,需要创造和引用新的技术;三是市场创新,需要开辟新的市场;四是要素创新,需要使用新的材料;五是组织创新,需要实现新的企业组织。

综上,企业创新研发活动应该包括新产品开发、市场开拓与开发、创造新的生产要素及实现效率更高的企业组织。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 Harrod,R.F:An Essay in Dynamic Theory,Economic Journal,Vol49,1939:PP14-33.

[3] R.M.Solow:A Contribution to the Theory of Economic Growth,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Vol.70,No.1,1965:PP65-94.

[4] F.P.Ramsey,A Mathematical Theory of Saving,The Economic Journal Vol.38,No.152 ,1928:PP543-559.

[5] D.Cass:Optimum Growth in an Aggregative Model of Capital Accumulation,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Vol.32,No.3,1965:PP233-240.

[6] Koopmans,T.C:On the Concept of Optimal Growth,The Econometric Approach to Development Planning,North Holland,1965

[7] Lucas,Robert E.,Jr:On the Mechanic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Vol22,1988:PP3-42.

[8] Romer,Paul M:Increasing Returns and Long-run Growth,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Vol94,No5,1986.

[责任编辑 刘娇娇]endprint

猜你喜欢
经济增长创新
提升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对财政支出和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
基于物流经济的区域经济增长研究
知识产权保护、国际贸易与经济增长的文献综述
反腐与经济增长
人口结构与中国经济增长的经济分析
碳排放、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