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胫后动脉皮支皮瓣修复小腿中下段软组织缺损的临床分析

2014-03-18 01:35:32王令权
川北医学院学报 2014年4期
关键词:皮支中下段小腿

王令权,何 耘

(德阳市旌阳区中医院骨科,四川 德阳 618000)

临床所见小腿中下段皮肤软组织缺损以外伤和感染所致的较多见,可引起内固定钢板、肌腱与骨质外露[1],治疗比较棘手,直接缝合或植皮均难以修复创面。如不及时关闭创面,易形成骨髓炎,致残率高,给患者造成终生痛苦。2006年3月至2013年11月,我院采用胫后动脉皮支皮瓣转移修复小腿中下段软组织缺损17例,临床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17例,男14例,女3例,年龄35~72岁,平均50岁。缺损原因:外伤后皮肤软组织坏死,骨质外露5例;胫骨下段骨折术后皮肤坏死钢板及内植物外露8例;小腿下段慢性溃疡胫骨外露3例;小腿下段慢性溃疡并胫骨慢性骨髓炎1例。缺损部位:小腿中下段前侧、内侧、外侧。缺损面积为13 cm×9 cm~5 cm×4 cm。均采用胫后动脉皮支皮瓣转移修复[2],皮瓣切取最大面积15 cm×11 cm。

1.2 方法

1.2.1 皮瓣设计受区创面彻底清创,切去坏死皮肤软组织,切除创面周围增生瘢痕组织,刮除炎性肉芽组织直至新鲜创面,用过氧化氢及生理盐水冲洗创面后,根据创面大小、形状、位置设计皮瓣,并剪出布样。皮瓣设计旋转点:据术前彩色多普勒探测为重要参考依据,大约在内踝上5~7 cm左右;皮瓣轴线:内踝和跟腱连线中点与胫骨内侧髁连线;面:依据术中清创处理后的创面大小设计供区面积,皮瓣边缘略比创面放大约1~2 cm,前界可达胫骨前嵴,后侧达后正中线;弧:根据蒂宽度和旋转角度略增加蒂长约2 cm左右;皮瓣蒂宽约4 cm,蒂部设计为球拍状[3]。

1.2.2 手术方法 先按设计线在皮瓣血管蒂部切开皮肤、皮下组织,沿着胫骨前肌和比目鱼肌间隙两边分别掀起深筋膜,并分离显露供养皮瓣蒂部的皮支血管加以保护。按皮瓣设计切开皮瓣一侧,在皮瓣顶端找到隐神经和大隐静脉,并行有选择的保留或切断和结扎。切开皮瓣的另一侧,在深筋膜层下逆行分离至皮瓣蒂部,分离完毕后,修整多余的脂肪组织,放松止血带,观察皮瓣远端皮沿渗血良好。切开皮瓣和创面之间的皮肤,将皮瓣转位于小腿创面,根据创面情况修整皮瓣后与创缘皮肤缝合,创缘塞入橡皮片引流。供区宽度小于4 cm一般可直接缝合,较大创面取中厚或全厚皮片缝合打包。

2 结果

本组14例皮瓣全部成活,3例皮瓣远端边缘部分坏死,经换药清创缝合后创面愈合。随访3~18个月,皮瓣外观、质地、色泽均良好,仅皮瓣皮肤感觉部分缺失。供区植皮全部成活。

典型病例一:患者,男,68岁,左小腿外伤3+年,左胫骨下段慢性骨髓炎、左小腿下段内侧钢板外露皮肤软组织慢性溃疡,创面缺损约5 cm×6 cm(图1);应用胫后动脉皮支皮瓣进行转移修复,术后皮瓣成活良好(图2);术后随访3个月,皮瓣血运良好,外形较满意(图3)。

典型病例二 :患者,女,57岁,左小腿摔伤致左胫腓骨远端粉碎性骨折,内固定术后皮肤软组织坏死钢板外露1个月,创面约7 cm×5 cm(图4);行左小腿胫后动脉皮支皮瓣转移修复创面,供区全厚层皮片植皮,术后皮瓣成活良好(图5);随访6月,皮瓣血运良好,外形满意(图6)。

3 讨论

3.1 皮瓣的解剖及血流状况

胫后动脉在小腿内侧发出2~7条皮支,上部发出1~2支,下部发出3~4支,多集中在内踝上4~11 cm,尤以5 cm处解剖恒定,血供可靠,相互间代偿能力好。本组病例均选择胫后动脉A区的穿支血管[4]为蒂,皮瓣血供沿皮支血管间相互网状链接到皮瓣。同时,皮瓣若带上隐神经、大隐静脉营养血管,更能有效保障向皮瓣血供,有利于皮瓣成活[5]。皮瓣的静脉回流主要靠皮支动脉的伴行静脉及携带的筋膜、大隐静脉等“迷宫式回流”和“瓣膜失效”回流[6]。

3.2 胫后动脉皮支皮瓣的优缺点

该皮瓣具有以下优点:①解剖恒定,不损伤主干血管[7],不会对足部血循环产生影响;②游离方便,符合生理性,对供区功能无影响;③血管变异小,血运丰富,切取方便,成活率高,适合基层医院开展;④皮瓣切取面积大,血管蒂长,血管网有丰富的吻合[8],可供转移修复的范围大,抗感染力较强,可早期关闭修复创面;⑤供区与受区为同侧肢体,患者易于接受[9]。缺点:①可损伤隐神经,引起小腿及足内侧皮肤部分感觉缺失;②在修复小腿中下段较大缺损创面时有一定的局限性。

3.3 注意事项

①术前应用彩色超声多普勒血流探测仪探测皮支血管位置,有助于手术定位选择中下段较大的1~2支作为血管蒂[10],此皮瓣切取的关键是选择血管蒂,以保证皮瓣有足够的供血。②手术操作动作要轻柔,尽量用锐刀切割,避免过度牵拉和钝性分离组织,以防血管痉挛影响供血。③皮瓣边缘一般大于受区创缘1~2 cm,分离时将深筋膜层与浅筋膜层间断缝合,以免分离。④解剖分离至皮动脉穿深筋膜处时要特别小心,顺肌间隙向深面分离,注意勿损伤皮支血管[11]。⑤皮瓣移位时注意蒂部不可过紧,避免受压和扭曲影响供血,而致皮瓣坏死。

综上所述,小腿中下段皮下组织少,血供差,损伤后易出现皮肤软组织坏死,形成溃疡和软组织缺损,尤其是开放性损伤或开放性骨折临床多见。由于其解剖学特点,较易引起局部的皮肤软组织坏死和缺损,造成肌腱、骨及钢板等内植物外露,如不及时修复闭合创面易引起感染,出现经久不愈的慢性溃疡、骨髓炎、骨不连接等严重后果,影响患肢功能[12],增加致残率,给患者造成终生痛苦。胫后动脉皮支皮瓣血管解剖恒定,皮瓣位置相对隐蔽,皮瓣相对较薄,手术操作简单,是修复小腿中下段皮肤软组织缺损的理想选择。为此,我们按照皮瓣修复闭合创面的选择原则,采用胫后动脉皮支皮瓣转移修复小腿中下段软组织缺损[13],获得了较满意的临床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王满宜,杨庆铭,曾炳芳,等.骨折治疗的AO原则[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641-659

[2] 应文魁,王锡宇,朱天杰,等.胫后动脉皮支皮瓣修复小腿中下段软组织缺损[J].实用手外科杂志,2012,26(3):290-291

[3] 任志勇.肢体组织缺损显微修复与重建手术学[M].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04.336-337

[4] 杜丽平,游晓波,傅 荣.应用胫后动脉皮穿支皮瓣修复小腿及足软组织缺损84例临床分析[J].现代医药卫生,2013,29(1):23-24

[5] 候春林,张世民.筋膜皮瓣与筋膜组织瓣[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2000.153-156

[6] 马 涛,徐永清,李 军,等.逆行血供皮瓣静脉逆流机制的研究与进展[J].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2005,19(9):758-761

[7] 王成琪,王剑利,张敬良,等.皮瓣移植技术的回顾与展望[J].中华显微外科杂志,2000,23(1):12-14

[8] 肖善杰.逆行胫前动脉岛状皮瓣修复足部皮肤软组织缺损[J].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2007,21(5):551-552

[9] 彭 忠,王 建,陈 皓,等.游离肱骨皮瓣修复手部组织缺损的临床应用研究[J].创伤外科杂志,2013,15(5):453-462

[10] 谭瑞义,潘朝晖.应用皮瓣治疗足跟软组织缺损并感染[J].创伤外科杂志,2013,15(4):347-350

[11] 张世民,徐达传,顾玉东.穿支皮瓣[J].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2004,22(1):32-33

[12] 冯仕明,王爱国,高顺红.旋股外侧动脉降支逆行转位修复小腿严重创伤性皮肤软组织缺损[J].中华骨科杂志,2013,33(10):1053-1057

[13] 劳 杰,熊良俭,顾玉东,等.肌间隙血管为蒂小腿内侧皮瓣的应用解剖及临床应用[J].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2002,20(1):71-72

猜你喜欢
皮支中下段小腿
胫后动脉穿支带蒂皮瓣联合膜诱导技术治疗小腿中下段严重开放性损伤
尺动脉腕上皮支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手部皮肤软组织缺损
腓动脉皮支血管为蒂的小腿外侧皮瓣吻合血管游离移植的解剖学与临床应用
智慧健康(2022年33期)2022-02-21 12:43:04
应用指固有动脉皮支血管链皮瓣修复指端皮肤软组织缺损
玉米薏苡仁利水汤可改善小腿肿胀
基层中医药(2021年5期)2021-03-26 23:04:13
小腿前外侧单切口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胫腓骨中下段双骨折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腓动脉皮支链皮瓣的应用解剖*
解剖学杂志(2020年4期)2020-08-27 09:29:48
石氏三色膏治疗小腿腓肠肌损伤60例
中成药(2018年10期)2018-10-26 03:41:40
胫骨远端解剖钢板治疗胫骨中下段骨折疗效比较
经皮微创治疗肱骨中下段骨折的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