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鄂平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习近平总书记这个重要论断已成为全国上下的共识。党中央、国务院日前制定颁布了《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从战略和全局出发,把扶贫工作摆到了更加突出的位置。
迎接挑战,最根本的是改革创新。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扶贫开发进入深水区,剩下的都是“硬骨头”。这些地方,扶贫开发任务艰巨繁重,常规手段难免捉襟见肘,这就要求有一个顶层设计、行动指南,才能避免“按下葫芦浮起瓢”。创新扶贫机制,就是抓重点、解难点、把握着力点,全面提高扶贫开发的能力和效率。
《意见》的核心内容是改进贫困县考核机制、建立精准扶贫机制、健全干部驻村帮扶机制、改革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管理机制、完善金融服务机制、创新社会参与机制,以及村级道路畅通、饮水安全等十项需要重点突破的工作。这些,是扶贫攻坚的重点,也是难点,更是着力点。
《意见》是扶贫开发认识的一次重大飞跃。从习近平总书记的一系列话语中,能够读懂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对“扶贫”这一关键词的时代认识——“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如果贫困地区长期贫困,面貌长期得不到改变,群众生活长期得不到明显提高,那就没有体现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那也不是社会主义。”“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就把扶贫开发作为关乎我们党和国家政治方向、根本制度和发展道路的大事,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提升到了新的战略高度,以及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位置。
《意见》是扶贫开发机制的重大突破。体制机制具有根本性、基础性、长远性。只有建立、完善并运用好新体制、新机制,才能使国家意志转化为各方面实实在在的行动,从而不断提升扶贫开发效果。比如考核,长期以来贫困地区和其他地区一样,政绩考核偏重于GDP,导致这些地方把工作重心放在招商引资、做大GDP上。如果不改革这种考核机制,扶贫开发“县抓落实”就会停留在口号上。又比如“瞄准”,只有实施精准扶贫方略,切实摸清谁是贫困人口、贫困程度如何、为何贫困、怎样脱贫、谁来帮扶,然后逐户建档立卡,因户施策,做到精准化识别、针对性扶持、动态化管理,才能解决底数不清、情况不明、指向不准、针对性不强这些长期困扰扶贫开发工作的老大难问题。实施新机制,就是完善和建立相应的激励、约束、考核、瞄准机制。
《意见》是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的丰富和发展。扶贫开发既然是关乎战略和全局的大事,就要全党动手、全国动员、全社会参与。通览《意见》,从6种工作机制的创新,10项重点问题的解决,到确保各项措施落到实处的具体要求,集中体现的是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进扶贫开发,实行最广泛的社会动员,形成有利于贫困地区和扶贫对象加快发展的扶贫战略和政策体系,在全国范围内配置好扶贫资源。个中要义很明显,那就是用扶贫开发的新机制和新成果,来证明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的可行性和优越性。
新阶段扶贫开发攻坚战已然打响。《孙子兵法》曰,“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善战者,求之于势”。让我们乘势而上,满怀信心投身全面深化改革的时代洪流,以创新鼓起梦想的风帆,谱写中国梦的扶贫开发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