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秀海
摘 要 本文从初中生人格发展现状的角度出发,利用《论语》中的德育思想,探讨分析初级中学道德教育过程中可资借鉴的传统德育内容和方法。
关键词 道德教育 《论语》 方法 初中生 人格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into Junior High School Moral Education
XU Xiuhai
(Shewopo Middle School, Qixia, Shandong 265313)
Abstract This paper starts from the status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personality development perspective, using the moral ideas of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explores and discusses the contents and methods that can be learned from the process of moral education in junior high school.
Key words moral education; "Analects of Confucius"; methods; junior; personality
1 初级中学的道德教育
1.1 初中生的人格发展现状
人格,指的是个人性格、特征、态度或习惯的有机结合,也有人将其定义为:人的道德质量。初级中学的道德教育要密切关注初中生的人格发展现状。初中生处在一个身心迅速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的智力水平、情感体验和知识经验等都在初中阶段有飞速的发展。初中是人格发展和培养的敏感时期,我们的道德教育要抓住这个有利时机,加强针对初中生的人格培养。
1.2 初级中学道德教育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美国教育家杜威说:“儿童是起点,是中心,而且是目的。儿童的发展、儿童的生长,就是理想所在。”初级中学道德教育,首先必须承认学生是具有独立人格的、完整的、能动的、有创造性的人,是回归初中生主体价值的道德教育,要给予学生足够的尊重。秉承这样的道德教育观念,才不会使得中学道德教育变成一种“教师独白”,才会避免出现道德教育中将学生作为物化对象的现象。要将学生转变成为道德教育的主体,教师自身则要在道德教育起到示范、支持、辅助、引导的作用。
道德教育应该是青少年关心、喜爱、欢迎的教育,只有这样,道德教育才能成为最有生命力的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说,道德教育是初级中学教职员工们面临的最重要的课题之一。教师有必要根据初中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该时期人格状况的独特性,对学生施以引导和帮助,而非说教和训导。但是教师自身作为引导者,需要有更加成熟的人格魅力。在世界各国中,中国是一个以悠久历史文化而闻名于世的传统国家。我们社会的道德体系是有深厚的历史基础的,我们的中学教师也应该是受过良好传统道德教学的从教者。
2 如何将《论语》引入初级中学道德教育
2.1 《论语》中关于道德教育的三方面
《论语》作为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阐述了相对独立又成熟的道德体系。两千五百多年间,它深刻影响了中国社会的道德观念。关于如何做人,《论语》中有丰富详细的论述。鉴于初中生还没有足够成熟的人格特征,我们仅将一些重要的、能够适用于初级中学道德教育的条目加以总结梳理。从大的方面讲可分为三条:正直、仁德、有修养。
2.2 “正直”与初级中学道德教育
关于正直,即做人要正直磊落。孔子在《论语·雍也》中说:“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一个人只有正直,才能光明磊落,才能心中坦荡无忧。不正直的人虽能生存,却只是靠侥幸而避免了灾祸。孔子的正直,是对自身的要求,而非对别人的苛求。在《论语·卫灵公》中,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特别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被译成英文悬挂在联合国总部大楼里,并被写进了联合国《人权宣言》和《世界伦理宣言》中。学会宽恕、宽容,这是世界上很多国家和宗教团体对于孔子道德思想宝贵价值的最高认识和一致认同。作为教师,要引导中学生在正直的同时,能够体谅别人的苦衷,能够以更加宽广的视野和思维方式去看待问题、处理问题,而不是一味地空谈正直和光明磊落,因为正直也是要有尺度的,是要兼顾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那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便是对正直这一道德教育的补充,即教师要引导学生从自身、对方、环境等综合因素去考虑如何做到正直。
2.3 “仁德”与初级中学道德教育
关于仁德,孔子认为,仁德是做人的根本。《论语·颜渊》中,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即是说,能够自己做主去实践礼的规范就是人生的正途。一旦做到言行符合礼仪,天下的人就会赞许你为仁人了。可见“仁”不是先天就有的,乃是后天“修身”、“克己”的结果。当然孔子还提出仁德的外在标准,这就是“刚、毅、木、讷近仁。”(《子路》)即刚强、果断、质朴、语言谦虚的人接近于仁德。《论语·阳货》中,孔子提出了实践仁德的五个标准:恭、宽、信、敏、惠。对人恭谨就不会招致侮辱,待人宽厚就会得到别人拥护,诚信交往才能取得别人信任,做事勤敏才能取得成功,给人慈惠就能够得到别人帮助。仁德思想,作为孔子思想的核心,是最复杂,也最难被现代人充分理解的,但是其中处事原则的实用价值却没有因为时代的发展而有丝毫褪色。仁德既然是一种相对宽泛的道德思想概念的总称,在初中道德教育中,教师可以将我们日常生活中常用的“有礼貌、宽容、诚信、敏锐、大方”等道德维度,做逆向总结说明,告诉学生两千五百年前的先哲是如何说、如何做的,套用今天的事例加以解释说明,初中生对于这种传统的道德思想便会有更好的理解,也会更有可能在实践中依照这些道德标准身体力行。
2.4 “有修养”与初级中学道德教育
关于有修养,大概包括以下五个方面的要求:(1)君子不器;(2)君子需重视自我修养;(3)君子需严格要求自己;(4)君子要追求道义,重义避利;(5)君子不党。以上这几条都是将有修养上升到如何做君子这一较为模糊的概念。“君子”一词对于初中生来说并不陌生,但是如何做君子,如何将这一古代人格的一个集合体运用现代视野阐释,则是初级中学道德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个新课题。君子不能像器具一样,而应该多才多艺;君子具有谦逊、真诚等性格;君子需要重视自身修养;君子应心境安宁却不傲慢,态度庄重而不喧嚣,能与人团结而不结党营私。君子的典范代表人物就是孔子。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是中国文化圈,乃至整个东方文化圈、世界文化圈的卓越先驱。现在国内以致于世界各国都在重视孔子的道德教育思想,将孔子作为为人处世的行为典范和标杆,孔子学院更是遍及世界各地,因此显现出非常浓厚的文化复苏迹象,包括国家领导人出访国外都要去当地的孔子学院参观访问,很多国内的中小学开设了国学教育内容,所有这些,都有一个最本源的人物,即孔子,而人们对于孔子的了解有一个最直接的方式,那就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论语》。所以我们要好好利用《论语》,将其引入初级中学道德教育。
立志当存高远,初中生是一个人格初步建立和快速发展的年龄段,初级中学教师首先要言传身教,修正和完善自己的言行举止,注重小的细节,不在学生面前做出不好的榜样,譬如在教学楼内抽烟、大声喧哗等。教师只有自己按照君子的要求去规范自己的行为,才能在学生面前做出好的示范,学生才愿意信服。宋人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虽然稍显夸张,但是《论语》在中国社会道德体系的构建过程中起了并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是毋庸置疑的。鉴于此,我们有必要加深对该经典的认识,并将其运用于初级中学道德教育中。
参考文献
[1] 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6.
[2] 朱义禄.儒家理想人格与中国文化[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3] 钟爱娜.《论语》中德育方法的当代价值研究[D].广西:广西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