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楚歆,邱东良
(广州康大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广州 511363)
心理健康是高职生取得事业成功的坚实心理基础,也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支点;然而一项针对我院新生的心理健康调查数据表明,15%—20%的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困扰。另具体针对“您认为提高高职生心理健康水平最有效的途径是什么?”这一问题,43.9%的同学选择心理健康教育课;31.6%的同学选择第二课堂心理活动;9.9%的同学选择个别心理辅导与咨询;8.7%选择“心理健康教育宣传”,选其他的占 5.9%。以上数据充分说明学生普遍认同心理课作为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只不过期待心理课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评价等各方面等进一步改革,以更好地实现其育人功能。据此,笔者针对心理健康教育课改革进行了调查问卷设计与统计分析,并构建了影响因素指标体系。
从受教育者视角,审视当前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设计、实施、效果及其对课程满意度的影响,统计分析学生对课程的满意度,并探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课程设计、课程实施以及教学条件和利用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满意度是否有影响?这些因素影响的权重如何?2.对当前实施课程作出效果检测。
正式问卷调查以自评式问卷形式进行,采用匿名形式。问卷共有75道题,其中基本状况题目15道,教学质量满意度题目60道。满意度分为六个维度,分别是极不满意、不满意、有点不满意、有点满意、满意和非常满意。
根据指标体系设计的适用性和可控性原则编制指标体系结构(见表 1),并据此体系设计调查问卷。通过一级变量展开到二级变量,二级变量分三个维度(以a、b、c字母代表)。三级变量下评量问项按照ai(Ai)、bi(Bi)、ci(Ci)方式标记。
对问卷(量表)使用 Cronbachα系数检测,总体信度系数为0.91,具有较高的内部一致性和可信程度。效度分析方面,KMO值等于0.935>0.8,主因子解释值等于0.75>0.6,量表构建效度良好。
本文使用的数据来自广州康大职业技术学院的问卷调查。采用课程前、后两次检测的方式(即开课前测,记为ai、bi、ci数据;开课后测,记为对应Ai、Bi、Ci数据),问卷发放先后各250份共500份,回收共436份,回收率为87.2%,其中完整有效问卷共405份(包括课程前测205份,课程后测200份)。
据表 2,学生对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设计是不满意的,尤其对于教学计划与进程安排、教学内容和评价设计,存在非常的不满意,如a1教学计划与进程安排的非常不满意率达到 20.48%,可见学生对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的误解是较深的,也从侧面反映了当前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实施现状。对比我院本年度课程开设后的情况,对a1教学计划与进程安排(即A1)的非常不满意下降至6%,且非常满意率上升44.6个百分点。同样比较开课前后 a3-A3教学内容设计、a4-A4教学评价设计的满意度,呈现较大的提升幅度。而a2-A2教学目标设计在开课前后的学生满意度变化不大,这说明对于课程目标的设计并没有太大的变化,这与我国严格控制教学目标的设定不无关系。
据表3,b1-b4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当前心理健康教育课堂的生态,各种问题的存在,让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课充满了轻视与不屑。比较b3-B3对教师个人的教学风格的满意度,说明学生对教师的个性接受与否,具有两极化倾向,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当今大学生对个性的追求。b4-B4的变化,则说明只有学生参与的课堂,才是受欢迎的满意的课堂,而那种学究式的独角戏,在现代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堂里已经没有容身之所了。
据表4,c1学校的管理制度和c2学校的硬件设施和利用两个因素,对学生接受课程的影响不大,这也表明,学生对于课程的要求已经摆脱了对形式上的表面功夫的盲目,转而更关注自身,要求课程的开设更能满足自身成长和发展的需要,所以对课程开设的期望也随着课程对自身需要的满足与否,有了更高的期待。
纵观表2~表4,学生对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误解是较深的,该课程无论从设计到实施都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而我院所进行的课程教育教学改革,对于化解这种误解,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正本清源是有益的。从表中可以看出,在进行课程改革之后,几乎所有的课程项目都得到了学生较高的认同,以至于形成了课程前、后测,各变量出现近乎“x”形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