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海波,崔凤珍
(1,2.玉林师范学院 教务处,广西 玉林 537000)
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是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内容。我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伴随着改革开放而产生发展,从最初的少年班到2009年教育部启动的“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实验计划”,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和实践,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在高水平大学逐渐形成了科学的教育理念和持续推进的人才培养体制,取得了初步成果。201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都对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纲要》提出:“加快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的步伐,培养一批拔尖创新人才,形成一批世界一流学科,产生一批国际领先的原创性成果,为提升我国综合国力贡献力量。”同时,《纲要》也提出:“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探索多种培养方式,形成各类人才辈出、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局面。”所以,拔尖创新人才不仅有类型之分,也有层次之别,既有博士、硕士段,也有本科段,重点大学是主阵地,实力较强的地方高校也可以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拔尖创人才培养既是时代的呼唤,也是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顺应国家需求,玉林师范学院从2011年开始,实施拔尖创新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相继启动了“卓越人才教育培养实验班”和拔尖创新人才教育培养“挂榜班”,积极探索地方高校培养本科段拔尖创新人才的路径。
我校自2000年成立本科院校以来,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形成了师范性、应用性、地方性的办学理念,在教学、科研、师资队伍建设、专业建设、实验室建设、学科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为拔尖创新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实施奠定了坚实的软硬件基础。
几年来,我们不断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水平和教学质量快速提升。为了加强技能培养,在学生中开展了“五个一”活动,即是在教师教育类专业人才培养方面,让每个教师教育专业学生写一手规范汉字,讲一口标准的普通话,做一个优秀的课件,讲好一节课,写一篇教学研究论文;在非师范专业人才培养方面,每个学院建一个创新实验室,每年设立一批学生创新课题项目,每个学生参加一次学科竞赛,确定一个专业方向,练就一项专业技能。通过几年的培养,我校学生在各类比赛或专业考试中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在从2009年开始的每两年一次的师范生技能大赛中,我校都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在广西名列前茅。2009年,在“广西第一届师范生技能大赛”上,我校获得一个一等奖,两个二等奖,一个三等奖,一个优秀奖,并获得所有项目的单项奖和组织奖;在2011年教育厅举办的第二届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中,我校选派的15位选手全部获奖。其中6位选手获一等奖,7位获二等奖,2位获三等奖,获得一等奖的专业数名列全区高校第一;2013年第三届全区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中也取得优异成绩,参赛的28位选手全部获奖,其中5位选手获一等奖,13位选手获二等奖,10位选手获三等奖;同时,在全国电子设计竞赛、全国大学数学竞赛、全国数学建模竞赛、全国第二届软件设计竞赛、全国广告艺术设计大赛以及全区的各类竞赛中,我校学生均取得了良好的成绩;在“中国第一考”——国家司法考试中通过率连续攀升,2010年为36.5%,2011年为40.68%,2012年为45.76%。这些成绩为我校应用型“卓越班”和学术性“挂榜班”拔尖创新培养模式的提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应用型“卓越班”和学术性“挂榜班”拔尖创新培养模式遵循以下原则:
1.培养目标充分体现拔尖创新的要求
与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拔尖创新人才相比,地方高等院校的培养水平会存在差距。但是,地方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的方向与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是一致的,不能因为差距就降低培养目标。《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着力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我校应用型“卓越班”和学术型“挂榜班”的培养目标始终突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知识体系更加完整,思维能力更加独立,实践能力更加强大,具有国际视野的人才。
2.扩大自主权,强化实践能力
与普通学生相比,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对象的基础更牢,目标更高。因此,培养方案要充分地适应这个特点,注重扩大学生的自主权,强化实践能力。第一,扩大学生的自主权。主要从课程模块的设置、课程的选择、课题的设计、成绩的评定等各方面体现;第二,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应用型”拔尖创新人才理所当然要擅长动手,“学术型”拔尖创新人才也不能仅仅擅长背书,也要擅长灵活运用。
3.统一招生,归口管理
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拔尖创新人才的选拔可以从高考直接招收培养对象,可以以独立学院的方式进行管理,也可以争取到上级的专项经费;地方高校拔尖创新人才的选拔与培养不具备上述条件,我们采取的是“择校内英才而育之”的选拔方式,制定统一标准,每年从学校录取的各专业新生中遴选,可以“觅区域高士而师之”,依托二级学院归口到优势专业进行教学和管理。
4.动态管理,确保成效
普通班实行学分制管理,学生考试不合格可以补考,可以重修,可以有多次选择机会。拔尖创新人才实验班中,就不能容忍反复挂科的现象,要制定淘汰机制,让学生可进可退,实行滚动式的动态管理,预防入选学生倒退以及浪费优质教育资源。
5.特区政策,保障给养
地方高等院校缺乏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获得上级专项经费的优势,所以必需给予特殊政策和经费保障。比如,管理上有明确的项目负责人,经费上设立专项经费,师资上要派出教授、副教授、博士担任教师,教学条件上在实验室、交流平台、图书馆、教室等方面给予特殊政策和保障,每个班都有固定的教室配备多媒体,有灵活可移动及能随意摆放的课桌椅。
6.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思想统一
“自下而上”的思想强调充分重视学生需要多元化、个性化教育呼声高、部分优秀学生学有余力、志向远大的实际,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强调要满足学生就业需要、学术需要和兴趣需要。“自上而下”的思想强调学校顶层设计和发展规划的高度重视,顺应国家、学生和和发展的需要,集中部署培养拔尖创新人才计划,并提出双重要求,既要探索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机制体制,也要引领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同时注重师资队伍建设水平的提升和学科建设的引领。
我校的拔尖创新人才教育培养实施计划有两种类型,一是侧重实践技能的应用型“卓越班”,二是侧重学术研究的“挂榜班”。二者之间在动态管理、特区政策等方面是相同的,但培养目标、培养手段等方面又各有特色。
2012年10月22日,“卓越人才教育培养实验班”正式开班,在“法学”、“汉语言文学”、“软件工程”、“小学教育”四个专业开班,每班30人,共120人,分别依托法商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教育科学学院进行归口管理。
“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以教育部“卓越计划”为导向,目标是探索构建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拔尖创新人才的教育培养路径,着力培养和造就一批具有较强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的教师教育、基础学科和应用学科领域的拔尖人才,引领我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升学校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联合行业培养是该计划的显著特点。采用3+1的培养模式,包括校内学习和校外学习两个阶段。在校内,根据采用导师制,实行小班教学和创新教育,在课程建设、教学方式、实践教学、创新教育、教育管理、考核评价等诸多方面进行系统改革。在校外,学生强化实践训练,在中小学或行业单位内学习时间累计至少要有一年以上。为此,也要求相关行业单位共同拟定培养方案,构建完整的培养体系。
特殊的经费保障可令普通班学生所羡慕。设立专项经费,按照每生每学年1500元的标准给予资助,专门用于聘请导师、班主任、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等工作开支,教师教学工作量按照一般课时的120%核算。
经过一年多的建设,我校卓越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四个卓越班亮点纷呈。
“311工程”培养模式是文传学院汉语言文学卓越班的特色和亮点。“311工程”即是要求学生在校四年内背诵300首诗词;阅读100本中外名著,并完成读书笔记;写作文章100篇;同时运用指导教师检查和学生分组互查的方式进行质量监控,“311工程”培养模式夯实了学生的人文素质基础,强化了学生的人文素质修养。2012级汉语言文学卓越班在普通话等级考试中通过率达到100%,区计算机一级通过率达到63.33%,班级学年成绩优良率为88.07%。
注重提升学生技能应用的“杜郎口教学模式”是教育科学学院小学教育卓越班的特色和亮点。“杜郎口教学模式”即是不断尝试推行新课改、践行学生主体地位而摸索新创的“三三六”自主学习的高效课堂模式。课堂上学生是探究者、研讨者、体验者、表达者,采用小组“圆桌会议”讨论方式,加强相互交流与学习;课堂教学注重技能训练,课前有五分钟的自由发挥活动时间,同时辅以生动活泼趣味识字、手抄报展教学活动;注重开展实践学习活动,给予学生深入各小学见习机会,并通过“小先生”制,帮助同伴加强写作水平,实行小组合作学习;整个班级的整体素质大大提升,优秀学生凸显出来。2012级小学教育卓越班计算机合格率达93.3%,集体获得了“优秀啦啦队班级”、“诚信考试先进班级”等称号;同时优秀学生凸显出来,个人获得院级奖项36个,校级奖项18个。
为了达到培养“卓越法律人才”目标,按照1:3的比例聘请一大批法官、警官、律师作为实践导师,共同制定培养方案是法商学院法学卓越班的特色和亮点。同时,该班建设班级礼仪,实行学生座位名牌制和极具新意的课堂回答问题举牌制。2012级法学卓越班大学生英语期末考试实现“零挂科”,各科成绩普遍高于同类班级。
构建“竞赛+项目+实习”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是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软件工程卓越班的建设特色和亮点。遵循“行业指导、校企合作、分类实施、形式多样”的原则,在教学体系中,合理加大实践学分,以精品(重点)课程建设为龙头,从教学计划、内容和方法的改革入手,与企业共同开辟“第二课堂”、“第三课堂”,为学生创建学习实践的大平台,对学生开展分层次、分阶段、立体化的实践创新能力培养。软件工程卓越班在英语阅读大赛、计算机基础知识应用大赛、计算机硬件识别大赛、计算机硬件组装大赛等各种竞赛中都获得了优异的成绩。
为了筹备和管理“挂榜班”,学校成立了“挂榜学院”,由教务处处长任院长,承办的二级学院院长为副院长。2013年3月7日,拔尖创新人才教育培养“挂榜班”正式开班,在“英语”、“数学与应用数学”两个专业试点,每班30人,共90人,分别依外国语学院、数学信息与科学学院进行归口管理。
“挂榜班”取名于紧靠学校的“挂榜山”。挂榜山一面是陡坡,一面是峭壁,由坚硬的红色砂岩构成,不易崩落但也被风化。如果哪一年风化的砂岩崩落下来,玉林人就说六、七年后,很多人就会高中科举,金榜题名,因此素有“挂榜山崩应六秋”之说。这些典故和传说,使挂榜山增添了不少历史人文底蕴,从而发挥了励志的作用。
“挂榜班”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个性品质优良、知识结构合理、专业知识扎实、实践能力突出和创新意识强的具有一定国际视野的拔尖创新人才。简单地说,从“挂榜班”出来的学生,学术水平相对较高,不仅具备考研、出国的能力,也具备较强的科研能力。
“挂榜班”的培养模式比“卓越班”更加程式化。实行“151”模式,包括一个教学平台,即校级教学平台,主要是全校性公共基础必修课;五个课程模块,即二级学院课程模块、专业课程模块、专业拓展课程模块、实践性教学环节课程模块、个性化教育课程模块;一项科研课题,即学生要主持或主要参与一项科研课题,设置学生创新研究课题,采用“学生选题,学校资助,导师指导,发表论文”的方式。其中,二级学院课程模块、个性化教育课程模块和科研课题都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
“挂榜班”实行项目管理,比“卓越班”更加严格。学生应完成下列项目:(1)参加1项校级及以上的竞赛,并获得三等奖或前三名的成绩。(2)主持或参与(排名前三)1项科研项目,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研究。(3)写出1篇学术论文并在刊物发表。(4)获得1个大学英语等级考试425分以上成绩证书(外语专业学生获得外语专业证书),或获得达到留学学校所要求成绩的TOEFL(托福)、LELTS(雅思)、GRE、GMAT等语言考试成绩。
在经费保障方面,“挂榜班”的经费投入更多,不仅给予每生每学年1500元的标准给予资助,增加教师教学工作量的系数,而且提供科研项目经费。
从2012年10月、2013年3月“卓越人才教育培养实验班”和“拔尖创新人才教育培养挂榜班”分别正式开班以来,我校探索适合地方高校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迈出了新的步伐,一方面促进了本专业的创新人才培养;另一方面对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发挥了积极的借鉴和促进作用。但地方高校培养本科段拔尖创新人才只是探索和创新的开始,存在很多需要完善和反思的地方。
1.非上级项目,经费不足
开展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多是211或985高校,他们的经费充足,而且多有教育部项目经费资助。我校是在有限的经费中挤出部分办学经费推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虽然能做到生均1500元,但要想办好实验班,加强校外学习和实践教学,经费压力较大。
2.非重点院校,生源质量有差距
在设计拔尖创新人才教育培养方案的时候,我们设定了较高的培养目标,但我校地处广西桂东南的玉林市,由于地理位置处在非中心城市,在办学过程中,生源的质量和重点院校还有一定的差距,导致在培养拔尖创新人才过程中感觉压力比较大,培养目标的实现有一定难度。
3.培养方案改革力度不够大,不敢突破太多
在制订培养方案的过程中,由于上级部门规定的课程和课时要求太多,加上我校学生的素质相对重点大学素质而言有一定的差距。导致我们在制订培养方案的过程中不敢做大的调整和突破,只是增加了一些课程和实践教学环节,使得培养方案教学内容太多,学生适应也困难。
4.学生思想教育和及学生管理难度较大
由于我校“卓越班”是每年十月下旬才能开班,与新生开学已经过了一段时间,在这段时间,学生已经适应了原来的班集体,到了实验班后适应期比较长,管理难度大。同时由于卓越人才培养计划要求一年时间校外学习和实践,所以在学校学习的3年时间里学习任务比较重,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课程量安排大,导致部分学生在社团活动、团队意识培养、甚至心理都出现了一些问题。
5.实验班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相对落后
在实验班开班过程中,我们也要求各学院派相对优秀的教师为实验班学生上课,但由于我们缺乏双师型教学,再加上学校师资紧缺,教师在给实验班学生上课的同时还要承担其他班级的课程,导致在教学方法改革上相对滞后,有些甚至采用和普通班学生同样的授课方式,没有真正体现出拔尖创新人才教育的理念。
6.实践导师和校外合作企业比较难解决
我校地处非中心城市,适合的企业比较少,在选择相对高水平实践导师和合作企业的时候难度比较大,所以双导师人才培养的机制难实施。
地方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既是时代的呼唤,也是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但是,地方高校如何突破在生源、师资和办学经费等方面面临的挑战,创造性地打开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局面呢?
笔者认为,地方高校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立足本校办学定位和教育教学条件;创新教育理念,真正做到以生为本、因材施教;着眼于立足当地,为地方服务,充分发挥高校在区域创新体系中的骨干和引领作用;重视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把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提高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
[1]周光明等.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典型模式和实践反思[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05-20.
[2]李志义等.研究型大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09-28.
[3]崔海涛.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若干思考[J].江苏高教,2013-09-05.
[4]孙鑫.我国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述评[J].改革与发展,2012-01.
[5]潘芳,刘远杰,覃泽宇.后师范教育时代下我国师范生培养路径的构建[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49(6):144-151.
[6]李祖超.美国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评析[J].中国高等教育,2011-09-18.
[7]吴先勇.关于少数民族地区教师有效教学观念的思考[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49(3):145-149.